APP下载

也谈生态翻译三维原则——以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

2015-03-29李双梅曾传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李双梅,曾传生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也谈生态翻译三维原则——以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

李双梅,曾传生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长期以来困扰着翻译工作者。其核心问题在于究竟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主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文章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三维原则——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提供实证支持,为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准确而不失本土特色的英译贡献意见。

关键词:海南特色民俗文化;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理论;归化与异化;三维原则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每年前来海南岛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在众多的观光景点中,海南特色民俗可谓新的亮点。自古至今海南就有将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融为一体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已经成为旅游的新名片、新亮点,无不令游人流连忘返。然而,在一些景点的介绍中,有些却因为翻译的问题,致使海南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有时甚至引起误解。如何将海南独特的地域和本土文化准确地向外来游客传递,如何使这些特色民俗得到传扬、被国际友人欣赏,从而更好地服务本土文化,这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此,本文拟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思想,从生态翻译三维原则角度对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尝试性研究,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实证性支持。

二、 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在某种意义上对民俗文化的翻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作用。该理论指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并对翻译进行了重新解读,强调“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1]他认为,最佳翻译是译员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具体而言,翻译就是译员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就是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原文、源语和译出语所呈现的世界。[2]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他所谓的“多维度”是指语言、交际、文化,也就是说译员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多维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作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适应性“选择”。他还强调,翻译过程是译员选择与译员适应二者循环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员需要从文化维、交际维、语言维三维入手,保证译文多维转化。

三、文化负载词及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指承载某一民族或地域特色文化内容的词汇,或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具有特定与独有的性质,或者说已经约定俗成,比如提到“青稞酒”、“酥油茶”,人们就会立刻联想到藏族。当然,有些地区或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其信息相对封闭,使得有些文化负载词鲜为人知。可见,把这些民俗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负载词,译成国外游客能欣然接受、又不失本土特色的英文,对于译员无疑是一个挑战,这也是提高外宣质量,打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所在。

众所周知,海南独特的民俗、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享誉海内外。如何将海南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译成英语,这对传播海南本土文化和提升海南的国际品牌形象将起促进作用。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由于其独特性,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英语语境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一旦不慎,要么使人感到模棱两可,要么不知所云,甚至引起歧义。郭旭明指出,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中的传输程度与英语语境对该文化负载词的可接受程度,即其生态环境成正比。因此,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对外传输和维护其在世界语言文化系统中的民族身份与地位”。[3]对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影响最大的生态环境,就是文化负载词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因此,改善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就是提升海南在国际地位中的影响,从而扩大其负载词的传输语境。

四、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定义

归化,英语为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domesticating,指在翻译理论中,译出语围绕目的语文化并以其为最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翻译手法便是归化。异化,英语为foreignisation translation、foreignising。异化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以源语文化为落脚点。这一概念最早出自德国翻译理论家F.D.E Schleiermacher,早在1913年他就曾指出:“翻译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译员远离读者向作者靠近;另一种是译员远离作者让作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前一种做法叫异化,后一种是归化。”Venuti对归化现象情有独钟,它赋予了归化新的含义,把归化视为目的语,为英语翻译的最高境界。他指出,为了达到目的语的译出语效果,译员需要对源语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或添加;他强调翻译必须力求直白、流畅、无翻译痕迹、无生硬感;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是直白明了,清晰可辨,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4]

众所周知,《红楼梦》有不同的译本,在不同的版本中就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红楼梦》第六回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谚语时,霍克斯和杨献益夫妇就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译法。霍将这句谚语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失去了原作的佛教色彩,拉近了作者曹雪芹与读者的距离;杨氏夫妇同样借用了英语的谚语但有所创新,他将其中的“God”一词换成了“Heaven”,即“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一字之差保留了曹雪芹原作的佛教色彩,拉近了译文读者与源语文化的距离。[5]

(二)负载词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汉译英中是否能得到充分再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选择的翻译策略。如果一味注重源语与译出语之间的简单转换,取悦与迎合目标语读者而全盘采用“归化”策略,即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有可能使译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本土特色方面有失偏颇、大打折扣,甚至使人产生错觉。更有甚者,它有可能泯灭读者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削弱对异域的期盼心理。无疑,这对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害无益。其实这类例子举不胜举。《红楼梦》便是很好的一例。一次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对大观园的壮观赞不绝口,惊叹之余不由得口念“阿弥陀佛”,这句话居然被译为“God bless my soul”(上帝保佑)。刘姥姥转眼间判若两人,摇身一变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变成了一个基督徒。其实,佛教和基督教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宗教,两者可谓大相径庭,这样的译法没有彰显《红楼梦》的精髓,淡化中华文化,无异于雾里看花。

同理,在本土文化的翻译时,过多地使用“归化”策略势必导致地方特色的缺失,令人有似是而非之感。因此,为了更好地再现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译员有必要选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即翻译过程中,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译者还作者以本色,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欣赏外来文化特有的魅力,使读者沉浸与陶醉在异国风情之中,产生无尽的遐想。如杨宪益、戴乃迭所译的《红楼梦》中“风月债”(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就是一例,译者较好地传达了异域风情和语言特色,比霍氏译的“love’s debts”更具中国文化内涵。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的佳句。故而,汉文化中的“清风明月”、“花前月下”通常指代古代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

五、实证研究

(一)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员在其译出语中对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适应、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所考虑的音形义、词句搭配、语言结构等在内的方方面面的语言形式。

这里的语言维强调的是译者,即信息传递人。多余的信息无疑冗长累赘,信息缺失又会导致断章取义,语义、语用不当则会导致误解乃至歧义。“忠实准确”是衡量译员职业道德标准的尺度。国际翻译员协会明确规定:“译员在语际转换中应做到不折不扣地忠实原文,确保表达准确无误,做到不随意添加不必要的信息,也不任意删减重要的内容。”在保持原义不变的情况下,译员应准确再现发言人口头与非口头信息乃至其说话的语气,甚至是字里行间含有粗俗与不雅的言辞。错译时应立即纠正,切忌将错就错。表达力求言简意赅,理解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面临口音、方言土语、语域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时。尽量保持发言人源语风格特征如正式或非正式(语域),必要时为了有助于理解,确保交际成功,译员可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

例1:伏波窑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的位置是伏波窑。传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远征交趾(今越南),路过此处,因台风过境,四周荒凉,无处扎营,特寻觅此山洞设营,后人便命名为伏波窑。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here at Fu Bo cave dwelling. Legend has it Ma Yuan, General Fu Bo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ade an expedition to Viet Nam. When he passed here, he was just in for an ensuing typhoon. Desolate as it was in and around the area, with no sign of stationing his barracks, he opted for this cave as an encampment. Later people name this cave dwelling after Fu Bo.

译文1: ambush wave pit

译文2: hidden wave kiln

译文3: Fubo cave dwelling

从以上三个翻译版本中发现,译文1有失偏颇,颇有望文生义之嫌。显然,译员事先没有做好功课,对于伏波的概念一无所知。pit一词一般指矿井、深井,有时也泛指陷阱,显然选词有误。译文2同样也缺乏必要的准备工作,导致望文生义。英语Kiln通常指窑、炉,故Kiln在此处的用法值得商榷。笔者以为译文3相对而言比较准确,cave一般指山洞,诚然山洞可以藏身,而pit、kiln则不然。cave山洞一词再加上dwelling意思更加直白,符合原文意境。从译文1和译文2发现,两者对伏波一词的概念不清,导致错译。其实,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伏波其命意为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出现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的人物,最著名的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也就是该文中的主人公。战国时,各国多以卿、大夫领军。秦置将军,掌征伐战斗,往往事讫即罢。汉初承秦制,虽设将军,但不常置。至汉武帝时,战事频仍,将军广置,名位最高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次是前、后、左、右、中将军,还有名目众多的封号将军,如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等,伏波将军即是这众多封号将军之一。

(二)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员注重双语文化内涵的传译,它要求译员深谙文化差异,避免曲解、望文生义”。

Hermans指出,文化指人类所有约定俗成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翻译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交流。[6]他进一步补充说,人们将翻译赋予认知与规范的预期,这种预期不断地被译员以及所有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商榷、确认、调整以及修正,直至臻于完善。其实,译员的言行无不受文化的制约,文化不仅影响译员的正常发挥,有时理解不当还起到相反的作用。国外在对译员的准则中明确规定,译员是文化的传播者或文化使者。文化使者的职责不能只简单地对词句进行翻译或解释,首要任务是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话双方顺利完成交际,尤其是对文化差异导致的、容易引起误解的词句应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到随机应变,化解一切可能出现的矛盾。曾有这么一个由于翻译不当引起的笑话。一位年轻美貌的东方女子嫁给一个体格魁梧、身材高大的英国郎君。女子家庭十分传统,要求男女双方按中国旧俗拜堂成亲。新郎对中国传统虽不精通,但也略知一二。婚庆这天,新郎父母以及亲朋好友远涉重洋纷纷前来表示祝贺。一拜天地和夫妻对拜环节都很正常,唯独当主事喊到“二拜高堂”时便出了乱子,当时场面十分尴尬。翻译也满头大汗,一连译了三遍,然而新郎仍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原来新郎在找高楼!翻译把“二拜高堂”竟然已成了“Bow to high hall”而不是“bow to your parents”。[7]

高堂的原意是指父母,固有高堂父母之说。拜堂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约起源于北宋时期,流行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 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低语境文化里,大多数信息在字里行间里就已明确编码;而在高语境文化里,只是小部分信息以口头的形式编码,而大部分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判断。欧盟负责翻译事物的部门对译员从事法庭翻译时就有明确的规定,用Wadensjō的话说,“译员如擅自澄清律师有意识的模糊问题会被视为无视法庭,欠专业之嫌。相反,译员如有意识地模糊被告或原告的证词也是缺乏专业的行为”[8]。汉语含糊其辞的表达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某外国公司向中方某公司提出某种要求,而中方给出的答复只是“考虑考虑”。这句话不置可否,给人感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它更像是一种婉言谢绝。把它译成“我们将考虑考虑”会令人误解,会误认为稍后会得到明确的答复。反之如果说“对不起这事儿不行或办不到”便显得太直白甚至粗暴,万一中方有意识含糊其辞,故意搪塞了之。面对这种情况译员如能积极配合、努力调解,无疑有助于双方消除误解,打消疑虑。

例2:穿杖

穿杖是海南民俗活动当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穿杖者用拇指粗的钢筋或铁刺将自己的腮帮穿破,更有甚者竟然会刺穿喉咙部位。表演穿杖之人,一定要在灵异附体的情况下,方可穿杖。穿杖用材主要是用银杖,因为银有止血杀菌功能,若有人因穿杖而流血,一般是用银粉摸在伤口上,这样很快就可以止血。由于穿杖一般是穿在脸颊部位,这个部位神经末梢较其他部位要少些,所以疼痛感少。穿杖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为了纪念冼夫人率领10万黎族人平定海南。

Chuanzhang (piercing) is a common folk activity in Hainan. The person who performs chuanzhang would use a thumb-sized rebar or iron to pierce his cheek, sometimes even his throat. It is normally done by a performer with supernatural power. Silver rod is a preferred material for chuanzhang as it has the function of disinfecting and stopping bleeding. Silver powder is used in the area of wound in the event of chuanzhang. Chuanzhang is usually administered to cheek as nerve endings in this area are fewer than elsewhere. Hence, pain is minimal. Chuanzhang has a history of 1500 years and it is performed in commemoration of Madam Xian who led an army of 100,000 Li during the pacification of Hainan.

译文1: wear a rod

译文2: penetrating

译文3: piercing

从以上三种译文人们不难发现,译文1和译文2 分别将穿杖译成英语中的wear a rod 和 penetrating。wear指穿戴的意思,并没有穿透、刺穿之意,因此用wear a rod不贴切,有歧义。Penetrating和piercing汉语解释的意思虽接近,但它们之间的搭配各有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年轻人也有类似穿杖的习俗,只不过他们不叫穿杖,他们大多倾向穿在耳朵或者鼻孔上,通常用镀金或黄金等饰物。因此这里用piercing一词既表达了海南这一特有的传统习俗,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员注重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它要求译员不仅关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同时还要注意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来,确保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避免望文生义。

从狭义上讲,译者的交际行为受社会行为道德规范的约束,因而他应该遵循社会所推崇、倡导的规范,他应该受社会或民间的“禁忌”约束。从广义上讲,译者的交际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必须遵纪守法。人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崇尚传统道德文化的国家比如中国,对女性畅谈性开放,这无疑是忌讳,将被广大民众所唾弃。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的人,如果人们出言不逊,大肆诋毁或者诽谤穆汉默德,有可能犯下弥天大罪甚至将招来灭顶之灾。交际应清晰可辨、符合国情、富有特色,而不是模棱两可、不加区分、一概而论。

译员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离开社会这块土壤,他将无从吸收养分。实践证明,译员与社会联系得越紧密,所处的环境与科技融合越密切,他的交际行为与公共言行越能趋于和谐一致,也越能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译者绝不可刻板、教条。他应时刻牢记“译员注重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原则。人们知道,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已经成为海南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海南旅游产业高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曾一度成了热门词,不同的版本也由此应运而生。多数译者将之译为“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这种译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即遵循了对等原则,同时又做到了意思准确,可谓完美无缺。殊不知,它只注重了语用而忽略了语义效果。它违背了适应性转换原则,因此这种翻译貌似地道,其实则不然。英语为母语者更倾向于将之译成“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因为destination一词不仅涵盖island 之意,而且寓意深远。意即,这是旅游目的地,除此之外,别无更好的去处。相比之下,island一词有点小家子气,有“井底之蛙”之嫌。

例3:东山羊、和乐蟹

东山羊、和乐蟹与文昌鸡、加积鸭号称海南四大名菜,凡是到过海南的游人无不为这些珍馐佳肴赞不绝口、津津乐道。游人不仅为海南的独特的地理优势所吸引,而且为其美味乐不思蜀。但是如何将这种美味在翻译中得以体现,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于是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译文1: East goat, harmonious and happy crab

译文2: eastern mountain goat, harmonious and happy crab

译文3: Dongshan goat, Hele crab

从以上三个译文中发现,译文1和译文2不可取,有画蛇添足之嫌。东山羊、和乐蟹和文昌鸡、加积鸭,这些美味前均是地名,他们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它与特定的地域有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片不平凡的土地才孕育了如此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因此,在翻译时,用音译即可。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已经明确规定,中国的人名、地名一律用汉语拼音。现在除了Peking、Macao几个地名偶尔还用旧时的拼法和读音外,其他人名、地名一概用汉语拼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维护话语权的问题,是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所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生态翻译理论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指明了方向。诚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仅靠三维原则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理论与技巧。同时,它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它要求译员随机应变,灵活掌握,不同的语境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文虽然尝试用异化来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但人们不能将其一概而论。严格地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绝非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能使翻译精准完美。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究竟是以译出语文化为主还是以源语文化为主, 这个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打造我国文化软实力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9-40.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3] 郭旭明.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73-75.

[4] Venuti L.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5] 郭建忠.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J ].中国翻译, 1986(5): 2-7.

[6] Hermans T.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es Explained[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9.

[7] 曾传生. 英语同声传译概论(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8] Wadensjō, C. Interpreting as Interaction[M]. 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 man, 1998.

(责任编辑:袁宇)

A Discussion on Three Principles in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pecial Custom-and

Culture-loaded Words in Hainan

LI Shuang-mei, ZENG Chuan-sh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has been baffling translators who are at a loss what do to when it comes to such issues as domesticating or foreignising, source culture or target culture.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ion and based on its three principles, the issue of culture-loaded words will be explor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will give a specific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bout Hainan's special folk customs, thus making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naturally understood by foreign tourists. The analysis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building up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Hainan but also better serves the local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loaded words; eco-translation theory; domesticating and foreignising; three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5)-11-0128-06

作者简介:李双梅(1974—),女,河南南阳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曾传生(1959—),男,湖南衡阳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笔译、同声传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5

基金项目:海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生态翻译三维原则的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5-117)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
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