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017-03-15李娟
李娟
摘要: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精选中国现代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其中承载中国独特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初步探析了译者张培基先生在处理这些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文化负载词; 翻译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精选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篇,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备受推崇。散文中包含了承载中国独特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标志着中华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它们历来是翻译中的难点。在处理这些词汇时,张培基先生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
一、音译
用拼音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直接拼出。如:衙门yamen;麻将mah-jong;楠木 nanmu。
二、音译加解释
只用音译,有时会给外国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所以需要加以解释。如:
原文:他姓差,名不多,……
译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中文姓名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但是英语读者并不能理解“差不多”作为人名之外原本的意义,所以需要添加解释性语句帮助读者理解。
三、直译
按照字面的顺序或意思进行翻译,如:欲速则不达Haste does not bring success;水墨画an inkwash painting;坦荡如砥flat like a whetstone;红学Redology;太虚幻境Illusory Land of Great Void;金玉其外,败絮其中Gold and jade without, rubbish within;温故知新Learn the new by reviewing the old。
四、直译加解释
英语读者缺乏相关文化知识背景,适当的解释有助于弥补文化背景差异。
原文: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poet by the name of Tao Yuanming says aptly in one of his famous poems, “Plu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I calmly view the southern hills.”
中国读者对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非常熟悉,英语读者并不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不知此句由来。所以译者增补了词句作者、出处,使读者能够更好理解。
五、意译
意译强调语言意义、内容、信息的传递,而不必保持字对字的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原文1:“史无前例”的那十年之前,我不吃瓜,很少吃蔬菜和水果。
译文1: Prior to the outbreak of the 10-year domestic political turmoil in 1966, I refused to eat melon, and seldom took vegetables and fruit.
“史无前例的那十年”指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译者将其处理为“the outbreak of the 10-year domestic political turmoil in 1966”,其内涵意义能更清楚地传递。
六、省略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时很难还原源语的某些表达效果,因此在不影响原义的情况下可将其省略。
原文: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
译文:…and the same worried look and knitted forehead.
汉字“川”字形颇似前额上的皱纹,这是具有象形特点的汉字所带来的独有视觉效果,属于语言文化负载词,英语读者理解起来则可能比较困惑。所以译者将其省略,只保留“皱着的前额”。
七、替换
将源语中的某些词用目的语中已存在的具有相同含义的词替换。
原文:……好像另走进了一个草木青青的仙境,真正的桃花源。
译文:…as if we had entered a fairyland with lush greenery—a real Shangri-la.
中国读者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一意象非常熟悉。而Shangri-la是英国小说家James Hilton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一个虚构的地名, 更为英语读者所熟知,被当成是人间天堂、理想乡的同义词,相当于《桃花源记》的桃花源。
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策略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让外国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现代散文及中国文化,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理解与阅读需求。以上翻译策略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郑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02):53-56.
[3]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