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普京形象

2015-03-29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列宁普京总统

侯 娜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普京形象

侯 娜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在普京总统执政5年期间,在文学作品中就有对普京执政形象的预判。谢尔盖·多连科2005年出版的《2008》一书刚一问世,以其对普京执政影响力的预言性和对普京形象的强大塑造力引起轰动。多连科通过文学体裁中的小说这一形式向外输出了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国家软实力——总统普京的形象,反映出普京总统的不同侧面,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充分体现文学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普京;形象;国家软实力1

谢尔盖·多连科,是著名的广播电视主持人,酷爱东方文化和中国的宗教思想,包括道教思想。在普京2000年竞选总统时,谢尔盖·多连科可谓有功之臣。谢尔盖·多连科加入别列佐夫斯基电视网旗下,炮轰普京竞争对手普里马科夫和卢日科夫。“每天晚上,俄罗斯最大的电视频道无休止地评论普里马科夫的年迈体弱和卢日科夫的腐败,同时颂扬普京的事迹。”(安格斯·罗克斯伯勒,2014:22)当时的谢尔盖·多连科成为普京的御用文人,积极塑造普京的正面形象,为普京的最初当选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而今的多连科已于2003年加入俄共,与普京属不同党派。其2005年出版的小说《2008》是以普京总统为主人公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说,也是很具影响力的政治预言。

小说中将柔道士普京转而描写成一个神秘的求道之士的形象,体现出了俄罗斯文学的强大功能和政治力量。本文以《2008》一书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家对普京形象的构建:普京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普京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和国家意志、普京形象与列宁、斯大林形象的对比以及反乌托邦图景的描绘。

一、小说《2008》题目的涵义

《2008》一书属政治讽刺小说,“既反映了与普京属于不同党派的作者对普京的攻讦式的想像,又弥漫着民众对后普京时代将现危局的忧虑。”(刘亚丁,2010:28)在小说卷首,多连科言明书中所有人物的思想行为、所有的事件、时代和地域空间都是作者的虚构和幻想,是想象的游戏,希望读者及书中人物本人莫要产生联想,否则属非法入侵作者的想象主权领地……。再一页作者又说“我是带着同情、理解、痛苦、骄傲、嘲讽回忆普京的。”(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5-7)此语奠定了本书的基调和作者本人的立场。

本书于2005年出版,但却以未来的2008年为题,作者当然有用意。

(一)2008年是俄罗斯总统选举年

作者一直在预言2008年的总统选举。普京从2000年开始任职总统,到2004年连任,根据当时俄罗斯宪法的规定,总统任期四年,连任不能超过两届,所以到2008年要选举新总统。

小说中多次提到总统选举的事情。本书一开始普京与施罗德会面,普京说总统继承人将会是莫斯科现任市长德米特里·科扎克,是一个胖小伙儿,无可争辩的民主拥护者,执行协议的忠实之人。施罗德提出疑问:“四年之后科扎克是否会将总统一职让位给普京,是否有这样的协议?” 普京果断回答:“没有,我们不会去破坏宪法。”(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14)

德米特里·科扎克暗指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关系甚密,私下称其为“季玛”。果然如作者预言一样,2008年总统大选时梅德韦杰夫成为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就任总理职位。梅氏上任后即签署宪法修正案,延长总统任期与国家杜马任期:俄罗斯下届总统从2012年开始,任期由4年改为6年,并可连任一次。

本书出版时人们会猜测对总统继承人的预言是作者基于现实的直觉推断还是只是作者的想象,如今作者所言好像诺查丹玛斯预言一样,已成事实,而且完全在宪法规定之内。

(二)玛雅日历认为2008年是世界末日

小说《2008》中谢钦让安德烈·卢基扬诺夫报告对长寿问题的研究,卢基扬诺夫首先指出,根据玛雅日历2008年世界将毁灭。所以人类包括人的长生不死问题将会与期望相反。又根据可靠研究,玛雅日历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现在的人都将消失,世界将被重新创造。所以谢钦丈母娘想要长寿,根本就是老年人的想法,要给她解释生命是无常的,不是永生存在的。实际上是普京想要长寿,让谢钦以丈母娘为借口寻找良方。

这里作者以玛雅预言指出想要长生不死绝无可能,是很荒谬的,同时也暗指2008年普京政权将彻底结束。

二、普京形象的构建

形象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也是作家自我感受创造出来的形象。其生成过程有很大的主观性,“从内容上看,形象是对异域或异国的某种历史文化现实的描述,这是形象产生的客观基础;从生成机制上看,形象本身乃是‘注视者’或‘想象者’即作家之情感与思想的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混合物;从表现形式看,一切形象都是由个人或特定群体的人们通过某种方式(言说、书写等)制作或描述出来的。”(曹顺庆,2005:206)

小说《2008》中的普京形象即是作者基于现实通过主观幻想构成,小说《2008》于2005年出版,作者是在幻想未来之事。该书从1月7日星期一普京与德国总理施罗德会面庆祝俄罗斯东正教圣诞节写起,至2月4日星期一(立春)止,一共28天,集中描写普京的工作及生活状况。而且作者运用中国阴阳五行学说和干支纪法,每一天开始的年、月、日都严格遵循阴阳五行说来说明这一天的运势。从丁亥年癸丑月丙戌日写到戊子年甲寅月甲戌日,2月4日为戊子年的第一天。作者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分析解释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一切事物存在、转化、发展、消长的基本原因。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57年出版的《语言的本性》中将老子的“道”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并认为它的含义要比西方人讲的“理性”、“精神”、“意义”等更原本,其中隐藏着“思想着的道说”或 “语言”的 “全部秘密之所在”(转自张祥龙,2005:77)。所以作者之所以选择道教来塑造普京形象大概正是为了那隐藏着的道说和语言的秘密所在。

在《2008》一书中,作者将普京塑造成一个酷爱中国道教文化,渴望长生不老,在莫斯科向中国道士学道的道士。以学汉语为由请来了四名中国道士:王林、李明、周易、许慎,并在莫斯科河上游,在新奥加廖沃别墅里为他们修建了一处练功宝塔。普京早就感觉自己是个道士,还在2000年,一个熟人就给他讲了道教思想,并说普京是一个天生的道士,熟人说“大海低于万物,不采取任何行动,但所有的河流小溪都汇集于此。”(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20)其意正如老子以水喻道。美国汉学家艾兰教授通过对《老子》的深入研究,确信:“无为”系水所为,水无意识,意志,看似从无行为,然而,他有运动……作为水之所为的“无为”,是“道”的最完美的表达(转自王宝峰,2006:7-8)。“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也即道教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老子崇尚君道无为,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根,道法自然。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人也要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王自然更要“法自然”,要像“道”那样“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而表面上的“无所为”实际是“无所不为”(转自丁文宏 蔡友和,1999:63-64)。

作者详细叙述普京学道的复杂仪式及过程。燃油,烧香,祈祷,普京也小声唱诵,意在召请众神,跳神做法,占卜他的未来,祈求众神给予他庇佑。道士们烧黄表纸,也即“上疏表”,上面写有向神灵报告的事情,这是普京用另一种语言向天庭提交申请。在仪式上普京和所有人一样,跪下,俯首在地,顶礼膜拜。普京在冥想状态中,看见了阎罗王。阎罗王对普京说:“你的命运之网已经织成,你改变不了。要遵循人道和天道,道于日常中显现。”(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26)阎罗王是劝普京放下政治回归生活本源。普京向阎罗王问“道”,阎罗王回答:“不要寻找‘道’,只是做好准备迎接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26)正如老子所说“道不可言”,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学道之后普京便开始四处寻找长寿秘方。1月8日普京让谢钦以关心丈母娘为借口来进行此事。普京对谢钦倒是全盘托出:“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想长生不死。简单说是有一件荒唐的事,有人给我占卜,我自己倒是不相信,但也要关心健康,希望长寿,也是希望为俄罗斯谋幸福。”(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40)

1月9日普京请来学者、医生、老年学家玛丽娅·索布恰克。普京在和她谈长寿的问题时,肯定不能说一些阎罗王之类的反科学的论调。玛丽娅以马哈鱼为例表示,挪威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将马哈鱼阉割,在其性成熟之前就将其阉割,失去繁殖能力的雄性马哈鱼的寿命比正常鱼增加了2倍。而后普京计算,假设人在青春期做类似的实验的话,寿命会增加到130岁。普京在一页纸的正反面写满了小小的数字。然后为了保密不让人看到把这张纸撕成小碎片,再撕成条,每一个条都撕成正方形小纸片(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作者说,在这样的问题上普京是很认真的。其实是讽刺普京专注于撕纸这样的小事情。

三、普京的正面形象

“由于任何作家总是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中,其个体意识总是或多或少地属于他所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他的一切言说,他所创造和描述的一切形象总是其所属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曹顺庆,2005:210)因此在《2008》一书中,作者所描述的普京形象,无论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很大程度上都源于现实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2008》一书中作者即注视者并没有直接描述普京的外在形象,而是通过每一天普京所遇到的人或事展现其形象、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各种各样,看似零散,实则暗含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幽默

在本书一开始作者描写普京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及夫人会面就已指出:施罗德吃馅饼时,普京开玩笑地说别害怕,馅饼没被下毒。普京喜欢这么开玩笑,客人知道普京爱开玩笑,普京也了解对方清楚这一点,也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回答。施罗德一脸严肃地答道:“我确信馅饼没被下毒。”(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12)普京在这些人面前这样开玩笑不是第一次,但是所有人都喜欢普京这样,而且作者确信读者也会喜欢。

(二)亲民

小说中普京并非像平常所见精力充沛,而是常露疲惫神态。在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感到寂寞,因为可以不用扮演好交际的小伙子,可以不用扮演总统,可以不扮演丈夫,可以不扮演普京,只是看看电视,做自己而已。

普京结束教育工作者会议后,作者引领读者想象,离开公众视野的普京会去哪呢?大概也会和我们一样在看电视,如果电视中的女气象员身穿超短裙并且天气晴朗,普京也会和我们一起高兴。相反,如果是暴风雪,也会像我们一样咒骂。而且作者称其为“我们的总统,是我们亲密的人,是我们中的一员”(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91)。

普京的的确确出身平民,是一个家庭和社会关系普通的人。当然,在这样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中,作者如此说,也是向民众指出,不管一个人是何种身份地位,都有人的本质特点,有共性之处。如此一来,便脱去了普京总统神秘的外衣,未将其神圣化。

四、普京的负面形象

《2008》一书毕竟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书中以嘲讽、批判、揭露的态度描述了主人公普京总统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

(一)普京与妻子

普京对妻子柳德米拉的态度可是有些生硬冷酷。在施罗德夫妇离开后,柳德米拉关心普京没穿大衣,担心他会着凉,而普京没听到,脸上的表情就像没装电池的机器人,眼神是凶巴巴的。普京一句话也没和妻子说,不给她粘着自己的机会。而柳德米拉独自进屋后,普京甚至幸灾乐祸地想:“柳德米拉需要倒杯烈酒。”(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19)但是这一次柳德米拉既没有哭泣,也没有喝酒,表现得很坚强。作者赞她好样的,也很同情她。普京对妻子毫无感情可言,夫妻相对却无言,可知普京的家庭生活出了状况,对待妻子相当冷漠。一同出席,与施罗德夫妇会面,也只不过是为了维护体面的形象。

该书中普京对妻子柳德米拉的态度完全和影片《接吻吧,不为媒体》大相径庭。影片《接吻吧,不为媒体》取材于总统普京与俄罗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中尽展普京温柔体贴,爱妻子爱家庭的一面,影片极大地提升了普京的正面形象。

(二)普京的别墅

小说中作者隐晦地写道,普京现在的爱巢新奥加廖沃别墅曾是别列佐夫斯基的别墅,但是关于这件事,一个字也不能说(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

作者几句话勾起了我们对别列佐夫斯基事件的回忆:别列佐夫斯基是叶利钦时代的寡头,2000年曾扶持普京上台,作者本人也被别列佐夫斯基纳入旗下为普京进行舆论造势。但普京不喜欢有人背后操纵政权,上任后即展开其强势作风,开始打击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也因此出逃英国,其别墅也被收归国有。虽然作者没有对此事发表意见,但将此别墅称为罪恶的别墅,其立场,以及对普京做法的态度也可想而知。

(三)党派间纷争

一些伏尔泰主义的人士指责普京逃避人民,鄙视他,说他是暴君,是独裁者,普京就会生气发火。伏尔泰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因此作者这里实指俄罗斯自由民主党,该党派一直未进入体制内,因此反对普京,不断抗争。作者表明真正的民主就是接近人民,接近传统,接近饱经苦难的几代人所遵循的道德规范。

普京是否是真正的接近人民呢?小说在称普京为我们的总统的同时,认为普京处在太阳的位置,但不是对所有人,只是对最亲近的人,对将军们和克里姆林宫的相关人士而言。普京要是死了,不会在8分钟之内告诉所有人。很多人,像你我这样的路人,18小时也不会知道。普京离我们比北极星和仙后星座要近些,如果星期一下午4点普京死了,俄罗斯救援委员会的新闻发布会会在第二天中午播出。说明普京统治下的民主与民众之间尚有很大的距离。

五、普京形象所体现的国家形象和国家意志

“对一个国家而言,争取国内民众的支持、认同和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同等重要。国家形象战略的目标既是‘对外宣传’,也是为了满足‘内需’。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对国人产生感召力,是国民提起国家就能感到自豪和神圣,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社会的凝聚力也就因此增强。”(许华,2013:60)对俄罗斯来说,普京形象即代表着俄罗斯国家的形象和意志。

普京的俄罗斯梦想就是恢复俄罗斯在苏联时代的超级大国地位。其上任之后的一系列举措树立起其“硬汉”形象,也使已经衰落的俄罗斯在国际上重新树立起大国形象。俄罗斯民众对普京寄予无限希望。

小说《2008》中也尽显普京的“硬汉”本色。清晨泳池中的普京划船搏击水流。一边划船,一边搏斗。普京用制动器制造出更猛烈的水流,好像在堪察加流域的浅滩和湍流,呼吸越来越困难,尽管有困难,尽管有湍流,但他绝不后退。他无视疲惫,管理国家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是他的使命。就算双手双脚都不能动了,还有意志力,意志力会引领他回到自己的家园(СEргEй ДOрEнкO,2005)。普京划船喻指领导国家,一边划船一边思考,2008年大选是否要继续执政,是否要继续掌舵俄罗斯这艘大船。最终普京停止划船,这不是放弃领导国家政权,不是逃避,而是隐藏自己、隐藏权利,普京是个适时选择退却的聪明人。普京以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复兴祖国为己任,意志力是他成功的重要保障。2000年上台伊始,普京即确立了俄罗斯国歌的新歌词,慷慨激昂的歌词代表普京理想中的国家形象,用刚强的意志、人民的智慧维护统一的俄罗斯,建设强大的祖国。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与政治理想的普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自信又充满智慧。

普京前往新奥加廖沃别墅时,亲自驾驶梅赛德斯奔驰,警卫坐副驾驶,司机则坐后排,普京身穿棒球衣以掩饰身份。事实上普京的座驾S600Pullman Guard是梅赛德斯奔驰公司专门为普京定制的,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不仅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司机,而且还可以驾战机开坦克。可以说,这样一位富于冒险精神的全能总统展现了其形象的巨大魅力。

小说中普京在对美国的态度上是非常明确的。小说开篇普京与施罗德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就是谈谈国际政治,以嘲讽的口吻议论布什的是非。普京认为美国是其阻碍,视美国为敌。而且经常嘲讽美国,并保持警惕。普京在给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演讲时表示反对美国。俄美之间的冲突早已有之,双方在各领域互相较量,展开博弈。普京从来不怕威胁和制裁,敢于公开指责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专横。普京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坚定的国家意志层面坚决抵制美国。

普京对妻子的冷漠使其铁汉柔情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幻想制造理想总统时作者又点出了卡巴耶娃等一众美女的名字,使我们对普京宝贝与普京之间的政治闲话又多了几分遐想。

普京是支持者眼中的“救世主”,大多数俄罗斯人相信,是普京拯救了俄罗斯,重塑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形象。而小说中的普京失去了一贯的冷静和理智,颠覆了其一直以来充满自信的形象。他向中国道士学道,并四处寻求长生不死之方。而且小说中普京常露疲态,并不像平时表现的精力充沛。作者好像要向我们指出,普京平时的强人形象都是作秀,他本人也需要寻求“救世主”,其领导下的俄罗斯国家也是漏洞百出。

六、作品中的反乌托邦倾向

小说中普京下令谢钦寻找长寿良方,普京的命令必须执行,不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实现。谢钦转而命令安德烈·卢基扬诺夫寻找长寿良方,卢基扬诺夫坐在谢钦的休息室中,透过克里姆林宫城墙,看到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的半身像的后脑勺,幻想构建一个理想的总统。

假设,取普京的一些精子与俄罗斯某个女篮球运动员的一些卵子受精,以使后代中有近卫军军人一样的体型。确定没有遗传性疾病,且有高智商的一份胚胎,培育此胚胎。经过五个月的萌芽,再提取几个卵子与普京的精子受精,巩固后代的优秀品质。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遗体的某个细胞中提取细胞核,把斯大林的意志移植到胚胎的干细胞中。抛弃原始的胚胎,把干细胞变成生殖细胞使女篮球运动员受精,但不是在女篮球运动员的腹中,因为从道德政治层面她没有这个权利。要从联邦安全局的工作人员中选出最优秀的女特工,委托其孕育超级总统。然后公开培养超级总统,选择最优秀的人教导他。

超级总统出生后全国人民还要给他制造出一个未婚妻。获取各个美女的基因确定其性格、头发颜色、政治头脑、肤色、睫毛的长度。把这些基因全部插入到一个卵细胞中,覆盖上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侄孙麦克·肯特王子的精子,一个未婚妻就被制造出来了。对普京而言有一条为王之路。卢基亚诺夫将军将成为伯爵,而谢钦则被奉为公爵,成为特级公爵。卢基亚诺夫伯爵将成为培育总统的实验室的头儿。

从小婴儿身上提取脱氧核糖核酸,从超级皇后身上提取卵细胞,卵细胞在她子宫内长到第五个月即可成熟,一次又一次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超级沙皇。普京将永远是他们的摄政王,而沙皇们将永远也不会直接出生,人民也会喜欢这些神秘的超人——非胎生的超级沙皇来统治。

这一幻想情节与赫胥黎创作于1932年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相类似。作者在作品中勾画了反乌托邦图景。克隆普京,并使其更完美。总统从受精卵开始接受“制约”,精子和卵子被调制好,挑选健康优秀的胚胎,淘汰掉发育不良的胚胎,在实验室里繁育总统胚胎。《美丽新世界》中是要创造一个虚构的福特纪元社会,所有的臣民均在实验室产生,且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划分好种姓和社会等级,所有的一切均已命定,便于真正的统治者控制整个社会。而小说《2008》中是要批量孕育出理想的总统,繁育出受全面制约的总统,使后世总统一直有普京的基因。

作者基于对现实的合理想象,将未来建立在对现实可能导致的悲剧基础之上,认为虚拟世界可以控制现实世界。但是现实无法改变,因此未来也不会改变,这只是作者自己的想象和诉求。

七、普京与列宁

对普京而言,早在其苏联时期就有一条通往克里姆林宫之路。普京的祖父斯皮里顿曾给列宁当过厨师。普京如何看待这位前苏联的缔造者,两人的执政方针是否有所不同呢?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化名列宁。出身于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具有革命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家庭,拉丁文和希腊文均极出色。普京也出身平民家庭,是俄罗斯近百年来除列宁之外唯一能用外语同外国元首对话的领导人。两人都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法律系。

列宁是俄国共产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最高领导人。普京就任总统之初,于2001年12月1日成立了统一俄罗斯党。这个新政党目前是俄罗斯第一大党,该党明确支持普京的方针,为普京的顺利施政和普京主义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保障。而今的俄罗斯共产党在普京上台后已经被边缘化,并视普京为最危险的敌人。

1914年一战爆发后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转自李爱华,2011:38)的口号。1917年在德国的协助下秘密返回俄罗斯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2000年普京在上台之初也经历了车臣战争,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夺权后,即限制新闻自由,打压宪政民主党。普京执政的背后也有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同时打击竞争对手。两人都深知舆论的重要性。

1918年列宁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普京则认为俄罗斯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只有战争。2014年3月20日,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3月18日,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2009年俄罗斯制定北极战略,捍卫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列宁为维护政权,成立了“契卡”,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契卡”是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的前身,普京也曾是克格勃特工,前苏联时期即开始政治生涯。

列宁反对民族主义,尤其反对反犹主义,认为应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普京亦认为所有俄罗斯公民无论地域民族都应受到保护。

列宁执政期间的连年内战使俄罗斯民众苦不堪言,实行的“余粮征集制”导致了1921年的大饥荒。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人民逐渐摆脱苦难,生活富裕安定,社会犯罪率也有所降低。

列宁的宗教政策极大地打击了东正教。普京执政后非常重视宗教的作用,普京本人就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真切地希望这一传统宗教能够在新世纪得以复兴(蒋莉,2002)。

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是一名社会主义活动家,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使他们成为忠诚的革命伴侣。而热衷政治的普京与热衷家庭的妻子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2013年6月6日普京与妻子离婚。

“1991年以前,普京像其他政府官员一样,在办公室里挂列宁的肖像。苏联解体后,大多数人选择挂叶利钦的肖像,而普京的选择却是挂彼得大帝的肖像,并且至今不变。”(陈晋,2008:55)普京对列宁的态度和锐意改革强大祖国的决心由此可见。

普京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列宁和前苏联时期。列宁是前苏联时代的象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围绕列宁墓的去留问题争论不休。普京则公开声明:“许多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列宁联系在一起,安葬列宁意味着他们虚度了生命……列宁遗体仍将保留在列宁墓中供人瞻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转自王正泉,2006:71)

八、普京与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后改为斯大林,意为“钢铁”。斯大林是继列宁之后的第二位苏联领导人,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后来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导致乌克兰大饥荒,斯大林树立个人崇拜,发动“大清洗”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

2006年普京总统授意重新编撰一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2009年俄历史学家安德烈·祖波夫出版《二十世纪俄国史》,书中的观点颠覆了我们以前对苏联时期领导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认为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是“第二个农奴法”,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办“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依次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斯托雷平、斯大林、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对此普京虽未直接表态,但据其身边人称,普京支持第二位的改革家斯托雷平。

2013年普京被问及在俄罗斯国家治理方面是否存在斯大林主义的元素,普京表示,自己的治国理念有别于斯大林,在管理国家的风格上,完全没有斯大林主义的因素在里面,并否认自己是斯大林的追随者(转自陈余,2013)。

由此可见,普京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苏联历史。而由悬挂彼得大帝的肖像和对斯托雷平的支持我们亦能感受普京锐意改革进取、希望俄罗斯强大的治国理念。同时,普京希望俄罗斯民众能理智清醒地看待过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九、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普京形象

在俄罗斯,普京总统成了多部讽刺小说的主人公。俄罗斯家庭出版社推出了新书《我们的总统的故事》。乍看上去,它跟普通少儿读物并无两样,美丽的封面、儿童画式的插图、大号的字体,就差给每个单词标注重音了。书中的总统是个长鼻子的粗人,四处寻找中了魔法、被变为老鼠的美女柳德米拉。他闯入龙宫,与章鱼鏖战,打败严寒怪兽,降伏恶大约,同北极熊、鹤和海豚结下了浓厚的友谊。此书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分析家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2005)。

马克西姆·科诺年科是亲克里姆林宫报纸《消息报》的专栏作家,他在《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书中塑造的普京形象剥离了权力带给他的神秘感,由于身居高位,他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时而出奇地讨人喜欢,时而又非常古怪。在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中,他深感孤独与压抑。他非常希望拥有私人生活,但他又无法放弃总统职务赋予他的一切便利。只要有一个双头鹰形状按键的手机便可以接通任何号码,总统账户随时都能提得出钱来。而他周围包括杜马主席在内,都是些智能机器人。偶尔,他会心血来潮,赶往监狱与霍多尔科夫斯基一起下围棋。这部书虽然是本荒诞的小说,但俄罗斯近十年来的历史事件都贯穿其间,这正是它的特殊之处。通过此书,现实生活得到了可笑但却非常人性化的再现(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2005)。

而另一部异曲同工的作品是德米特里·贝科夫的《普京是如何当上美国总统的》。小说一直在《正面》杂志上连载。贝科夫说,他是从高尔基创作于1916—1917年的《俄罗斯童话》中汲取的灵感。与科诺年科相比,贝科夫的语言更犀利,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2005)。

在欧洲享有盛名的乌克兰作家安德烈·库尔科夫也没有放过普京。在新书《总统绝恋》中,普京邀请各国总统在冰窟里庆祝罗曼诺夫家族统治俄罗斯400周年,冰窟里的浮船上还有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魅影在晃动(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2005)。

当然,目前的讽刺文学仍然害怕直面现实,或是将故事发生的年代往后挪移,如多连科和库尔科夫,或是将它写成神话,如《我们的总统的故事》(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2005)。

白银时代的作家叶·扎米亚京说,真正的文学只能由疯子、隐士、异教徒、幻想家、反叛者、怀疑论者创造。……或许,只有在超现实的语境下,俄罗斯作家们才更能捕捉到那种无法察觉但又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的当代俄罗斯人的思想、情感及感受吧(傅小平,2014)。

[1] СEргEй ДOрEнкO. 2005. 2008[M]. МOсква: ИздатEльствO «Ад МаргинEм».

[2] 安格斯·罗克斯伯勒. 2014. 胡利平 林华译.强权与铁腕 普京传[M]. 北京:中信出版社.

[3] 弗谢沃洛德·布罗兹基. 2005.俄政治讽刺文学在动荡中重新流行[OL]. http://211.151.90.16/ReadNews.asp?NewsID=6249, 2014-12-29.

[4] 曹顺庆. 2005. 比较文学学 [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5] 陈晋. 2008. 普京是怎样对待苏联历史的[J]. 党史文汇,(3):55-56.

[6] 陈余. 2013. 永远的“国父”——斯大林形象与斯大林主义研究在当代俄罗斯[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81-86.

[7] 丁文宏 蔡友和. 1999.老子“无为”思想探微——兼论《淮南子》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扬弃[J]. 安徽大学学报,(3):61-66+73.

[8] 傅小平. 2014. 俄罗斯文学:根植于现实的爱与怕[N]. 文学报,2014-9-18.

[9] 蒋莉. 2002.东正教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9):48-53.

[10] 李爱华. 2011.论十月革命的世界和平意蕴[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37-46.

[11] 刘亚丁. 2010.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J]. 俄罗斯研究,(5):22-35. [12] 王正泉. 2006.俄罗斯围绕列宁墓去留展开的争论[J]. 百年潮,(8):70-73.

[13] 王宝峰. 2006.艾兰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以《老子》中水的隐喻为例[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8+50.

[14] 许华. 2013.俄罗斯人眼中的国家形象[J]. 俄罗斯学刊,(14):60-66.

[15] 张祥龙. 2005.海德格尔论老子与荷尔德林的思想独特性——对一份新发表文献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69-83.

The Image of Putin i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During Vladimir Putin’s first five years in office, there has been some anticipation of his ruling ability expressed in some literary works. Sergei Dorenko’s book named 2008 was published in 2005, and it caused a sensation with its prediction about Putin’s ruling influence and its shaping of his image. Dorenko, choosing the genre of novel, introduced Putin as a multi-faceted president who represented Russia’s national soft power. He described Putin from different angl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erefore, his novel can ful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Putin; image; national soft power

I06

A

2095-4948(2015)01-0008-0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研究”(13&ZD126)和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攻关项目“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2012ZD004)的阶段性成果。

侯娜,女,讲师,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猜你喜欢

列宁普京总统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狙击手普京”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普京与秋田犬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