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园陵寝庙礼制考
2015-03-29王启敏
王启敏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 232038)
西汉立国多继承秦朝的制度,园陵寝庙的礼俗、规定也不例外。如:陵上作园,园设庙、寝、便殿。庙葬主,寝则置衣冠象生之具,便殿为休闲之所。《汉书》卷六《武帝纪》:“(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1](P159)颜师古注曰:“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园者,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又立便殿为休息闲宴之处耳。”[1](P159)《后汉书》李贤注引《汉礼·制度》曰:“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2](P27)沈约《宋书》卷十六《礼》三:“汉氏诸陵皆有园寝者,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前庙后寝,以像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庙以藏主,四时祭祀,寝有衣冠象生之具以荐新。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弗改。陵上称寝殿,象生之具,古寝之意也。”[3](P445)但西汉园陵寝庙礼制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形成了社会制度、礼俗民情方面的特点。
一、徙守陵园
所迁者往往为富人,且赐钱。《汉书》卷七《昭帝纪》:“(始元四年)徙三辅富人云陵,赐钱,户十万。”[1](P221)
武帝时豪桀之徒始徙茂陵,以便于管理此为听主父偃计。《汉书》卷六十四《主父偃传》:“(主父偃)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民众,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1](P2802)《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1](P3714)《汉书》卷六《武帝纪》:“(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1](P170)“(太始元年)徙郡国吏民豪桀于茂陵、云陵。”[1](P205)颜师古曰:“此当言云阳,而转写者误为陵耳……钩弋赵倢伃死,葬云阳,至昭帝即位始尊为皇太后而起云陵。武帝时未有云陵。”[1](P205)颜说是。
家贫,訾财不充合徙之数者不得迁。但皇帝特许者则可迁。《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及徙豪茂陵也,(郭)解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此其家不贫!’解徙,诸公送者出千馀万。”[1](P3704)
景帝始自作寿陵,起邑,募民徙守陵。汉自作陵庙自此始。《汉书》卷五《景帝纪》:“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中)四年春三月,起德阳宫。”[1](P143-147)臣瓒曰:“(德阳宫)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西京故事》云景帝庙为德阳。”[1](P147)但《汉书》中未见讳言庙为宫的情况。王先谦《汉书补注》:“瓒云讳庙为宫,文帝何以不讳而贾谊直言顾成庙乎?此不通雅故而妄说。”[4](P81)王说是。
二、追封与改葬
太子即帝位,母已故者,追尊皇太后,可在原葬地起陵。《汉书》卷七《昭帝纪》:“(太子即皇帝位)追尊赵倢伃为皇太后,起云陵。”[1](P218)倢伃先葬于云阳,是以就云阳起云陵。《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钩弋倢伃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昭帝即位,追尊钩弋倢伃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追尊外祖赵父为顺成侯,诏右扶风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1](P3957)
因罪薄葬,后复其位者,改葬。《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黄门苏文、姚定汉舆置公车令空舍,盛以小棺,瘞之城南桐柏。卫氏悉灭。宣帝立,乃改葬卫后,追谥曰思后,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1](P3950)
太后父、母已故者,可追尊。寝园仪如法。《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暴,皆称薄氏仁善,故迎立代王为皇帝,尊太后为皇太后,封弟昭为轵侯。太后母亦前死,葬栎阳北。乃追尊太后父为灵文侯,会稽郡致园邑三百家,长丞以下使奉守寝庙,上食祠如法。栎阳亦置灵文夫人园,令如灵文侯园仪。”[1](P3941)“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封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1](P3943)
积极落实地方机构和编制,进一步明确业务安全管理职责,开展管理人员培训,加强安防系统建设,为现代化人影服务提供保障。
皇帝追思逝者,可封其冢,增置守冢户《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上(即宣帝)追思贺恩,欲封其冢为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谨按:贺,张贺,张安世兄。因卫太子事下蚕室,后为掖庭令,对宣帝有视养拊循之恩。”[1](P2651)
庙也可改名为园,园可增户为县。《汉书》卷八《宣帝纪》:“(元康元年)夏五月,立皇考庙。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1](P254)奉明园为皇考史皇孙所葬,本名广明,后追改。
三、元帝改庙制
罢毁了部分庙园。《汉书》卷九《元帝纪》“(永光四年)九月戊子,罢卫思后园及戾园冬十月乙丑,罢祖宗庙在郡国者。”[1](P292)卫思后,即戾太子母。又“(永光五年)十二月乙酉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1](P293)
降低了诸陵的管理级别。《汉书》卷九《元帝纪》:“(永光四年)诸陵分属三辅。”[1](P292)诸陵原总属太常。太常,秦称奉常,景帝时更名太常。《后汉书》李贤注引应劭《汉官仪》曰:“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2](P4)
初陵不再置县邑,不徙郡国民以奉守之《汉书》卷九《元帝纪》:“(永光四年)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1](P292)初陵,谓初置而未有名之陵。
诸侯王庙卫卒减半。《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1](P1142)
元帝改制不彻底,罢毁之庙后又复之《汉书》卷九《元帝纪》:“(建昭五年)夏六月庚申,复戾园。”[1](P297)“秋七月庚子,复太上皇寝庙园、原庙、昭灵后、武哀王、昭哀王、卫思后园。”[1](P297)原庙,惠帝庙。昭灵后,高祖母。武哀王,高祖兄。昭哀后,高祖姊。
四、谒祠宗庙
即皇帝位,需谒高庙。《汉书》卷四《文帝纪》:“元年冬十月丁亥,皇帝见于高庙。”[1](P110)《汉书》卷七《昭帝纪》:“(后元二年二月)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1](P217)
诸侯王都、帝巡幸郡国皆立祖宗庙。《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二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1](P3115)
诸侯王及列侯岁时诣京师侍祠助祭。《汉书》卷五《景帝纪》:“丞相臣嘉等奏曰:‘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甚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献祖宗之庙。请宣布天下。’制曰‘可’。”[1](P138)嘉,即申屠嘉。
皇帝行祠先帝庙,常夜入庙。宣帝遭遇刺杀后,改为天明入庙。《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会八月饮酎,(宣帝)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墬,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于是召贺筮之,有兵谋,不吉。上还,使有司侍祠。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宣子章为公车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庙,居郞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发觉,伏诛。故事,上常夜入庙,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贺,即梁丘贺。
于寝中出衣冠,游于庙,每月一次。《汉书》卷四十三《叔孙通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1](P2129-2130)《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一月游衣冠。”[1](P3115-3116)原庙,即更立之庙。
自惠帝始,春季新果成熟,取之荐宗庙《汉书》卷四十三《叔孙通传》:“惠帝常出游离宫,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许之。诸果献由此兴。”[1](P2131)
五、冲消庙灾
先帝庙灾,宜消灾。君臣素服五日。守庙官吏会被追责。《汉书》卷七《昭帝纪》:“(元凤四年)五月丁丑,孝文庙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发中二千石将五校作治,六日成。太常及庙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会赦,太常轑阳侯德免为庶人。”[1](P230)诸陵总属太常管理。《汉书》卷八《宣帝纪》:“(甘露元年四月)丙申,太上皇庙火。甲辰,孝文庙火。上素服五日。”[1](P269)
皇帝认为庙灾之咎在于自身者,或赦天下《汉书》卷九《元帝纪》:“(初元三年)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鹤馆灾。诏曰:‘乃者火灾降于孝武园馆,朕战栗恐惧。不烛变异,咎在朕躬……其赦天下。’”[1](P283)
宗庙遭地震、水灾,皇帝赦天下、素服外,需避正殿五日。《汉书》卷八《宣帝纪》:“(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大赦天下。上以宗庙堕,素服,避正殿五日。”[1](P245)
六、凤、雀集寝
凤、雀集庙寝为祥瑞。宣帝改年号,感致神祗。《汉书》卷八《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雀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1](P297)《汉书》卷八《宣帝纪》:‘(神雀四年)冬十二月,凤凰十一集杜陵。’”[1](P264)关于年号“五凤”,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先者凤凰五至,因以改元云。”[1](P265)《后汉书》卷一《光武纪》:“群臣奏言:‘地祗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雀、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祗,表彰德信。’”[2](P82)
七、赐臣冢茔
帝王宠臣卒者,于皇陵处赐冢茔,为荣幸。《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后霍氏反,安上传禁内闼,无内霍氏亲属,封为都成侯,至建章卫尉。薨,赐冢茔杜陵,谥曰敬侯。”[1](P2963)安上,即金日磾弟伦之子。《汉书》卷七十五《夏侯胜传》:“(胜)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1](P3159)
也可请求葬他陵。《汉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初,贤以昭帝时徙平陵,玄成别徙杜陵,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曰:‘不胜父子恩,愿乞骸骨,归葬父墓。’上许焉。”[1](P3115)
也可自治冢茔,求赐陵地。《汉书》卷八十一《张禹传》:“(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1](P3350)肥牛,亭名。
天子可遣使者祭臣冢茔。《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1](P3289)《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立祠。”[1](P3642)
八、违庙制之例
侵占宗庙地为大不敬,罪当诛。《汉书》卷五《景帝纪》:“(中二年)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地,征诣中尉,自杀。”[1](P146)荣,临江闵王刘荣,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后废为临江王。
盗宗庙器物者当弃市。《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1](P2311)
后宫女置陵园为失礼。昭帝时杜陵宫女有数百之多。《汉书》之七十二《贡禹传》:“禹奏言:‘及(武帝)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逆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及陵园女无子者,宜悉遣。独杜陵宫人数百,诚可怜也。’”[1](P3070-3072)
列侯不以驷马车入宗庙为失礼。《汉书》卷七十三《韦玄成传》:“数岁,玄成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党友皆免冠。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1](P3110)
治陵不成,罪或咎匠人。《汉书》卷十《成帝纪》:“(永始二年)十二月,诏曰:‘前将作大匠万年知昌陵卑下,不可为万岁居,奏请营作建置郭邑,妄为巧诈,积土增高,多赋敛徭役,兴卒暴之作……万年佞邪不忠,毒流众庶,海内怨望,至今不息,虽蒙赦令,不宜居京师。其徙万年敦煌郡。’”[1](P322)万年,解万年,主持营建昌陵。将作少府,秦官,掌宫室,景帝改为大匠,秩二千石。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