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之述评

2015-03-29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卡斯特理论信息

方 艳

(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曼纽尔·卡斯特是世界闻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信息社会学家和网络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开放、深入、与时俱进。城市问题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分工逐步细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卡斯特的城市社会理论代表卡斯特前期的研究成果,他遵循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从城市化的城市意识、城市结构、城市政治和城市进程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探讨。网络社会理论代表着卡斯特的后期理论。信息、网络是城市发展升级的产物。信息技术革命风暴首先在城市发生,迅速带来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卡斯特不断求索,不满足于自身在信息技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已取得的丰硕成果,逐步转向对网络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其研究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同时研究的洞察力也更加细微深入。

正是由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与现实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该项研究采用独到而深广的视域审视了当下网络社会的诸项问题。他利用社会技术、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数据和材料,经理论分析与综合,提炼出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理论,对我国都市社会学研究和网络社会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归纳、评析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卡斯特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信息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但他不满足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及理论阐释,而是重点关注并深入探析网络社会里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各种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形成了他的网络社会理论的基本体系,其代表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

一、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普遍范式

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信息技术,它客观存在于网络社会的各个角落。因为信息本身就相当于资源,并能转化为发展动力,信息技术能提高效益,特定的技术还具备聚合、整合的功能,能使杂乱、分散的组成部分结构化、系统化,并同时保持结构之间的弹性。因此要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特征,信息技术是最基本的元素。

社会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特征,这体现在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主义再结构进程不断发展,信息主义模式逐步形成,信息资本主义应运而生。信息化资本主义是卡斯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网络社会的属性

网络社会是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社会模式的结合体。一方面,网络社会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在于网络是构成新信息时代功能的基础,是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网络社会具有支配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呈现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全球化、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的个体化、职业结构的两极化。

(三)网络社会的结构模式

1.网络企业是组织形式网络化的载体

网络企业组织与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大不相同,企业在网络组织形式下实现的是弹性生产,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生产策略,而不是工业化时期惯常的大量生产。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呈横向平行分布,再由此向下延展出企业网络,纵横交错的立体流程图融汇成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势就在于灵活的机制和广泛的网络关系,与传统大型公司的组织形式相比,制度上不再僵化、呆板,而是充满活力、灵活应变。这种组织形式的管理原则更注重发掘内组织机体与外组织机体的多项联系、多边协作和多方面的合作关系。

2.网络社会的就业结构发生新变化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从事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从事社会服务业的人数逐渐增加,高级人才和简单劳动者在人力供求市场中都呈现了高幅度的需求量,社会的职业结构朝两极化趋势发展。信息技术变成劳动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导致人类从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成为新的社会分工,由此当代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需要一种新的标准来划分。

3.网络社会的工作方式灵活化

信息化的生产模式带来了劳动的个体化分工,生产工序也得到了分散式的切割与细化。网络社会中的人们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生产和工作,他们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等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观念。

4.网络社会的社会文化模式呈现新特征

网络社会的社会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客观上容易造成使用者与受众之间距离感不断加大。如:多媒体在其领域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而经济地位的高低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都是导致多媒体选用局限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便会自然形成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分层化。

(四)网络社会的作用

1.网络社会促成经济新体系

赣南灯彩歌舞以客家文化为代表,客家文化具有明显的特色,体现了儒家思想,是历史与文化、天时的完美结合。具体到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中,就是要保留灯彩歌舞最原始的动作,在灯彩中要始终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集合舞蹈的柔韧性和刚毅性,结合一定的现代动作,使灯彩歌舞的内容更加丰富,吸引现代游客的注意,才能促进其发展。目前,在对客家灯彩歌舞文化的保护上,效果并不理想,对灯彩歌舞所体现的民俗文化重视和保护程度不足,对其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灯彩歌舞的重视,实现赣南灯彩歌舞文化的产业化。

卡斯特将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经济,称之为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经济。这种新经济体系的基础组织形式是网络,其内在构成是由信息知识、信息基础与全球化组成的相互关联,其运作机制是信息等各个关联要素与信息科技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核心价值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所带来的获利功能。

2.网络社会形成新认同

工业时代社会机制的意义与功能在跨入信息时代的节奏中逐步消失,人们更明显地表现出在财富、生产及金融的国际化、企业的网络化以及工作模式的个体化等多重境况下的焦灼与不安。卡斯特提出:网络化的企业模式,有助于提升不同阶层中人们对不同社会文化的认同感,能促进新社会机制的重构和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是个体化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游离中心组织,并发挥自身的干预作用,能促成新的社会运动形式。社会网络的作用不仅体现为组织活动和信息分享,还具备生产并传播各种文化符号的功能。各种各样的社会意义要经过多种网络形式进行组织、整合、加工、传播,新的社会认同感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

3.网络社会构建新时空

网络社会延展了地理空间,构建了新的空间形式——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是经由信息流动形成的特殊的空间形式,为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物质形式,以电子网络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环境等特征。传统社会的地域特征在新的网络社会结构中逐步消失,地域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真实的地理空间,而是抽象化的时空概念。人们的社会活动可以不受狭小的城市空间所束缚,在网络社会提供的流动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二、关于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概况

(一)国内关于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

崔国保归纳了卡斯特关于信息社会的理论和模式,认为其学说富有创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谢俊贵着重向国内学界介绍卡斯特的信息化城市理论、高技术产业区位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但对理论意义本身并没有展开评析。杨雁斌简要概括了《网络社会的崛起》的主要内容,梁栋介绍了卡斯特的学术成就和背景,指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对信息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做了细致的分析,杨卫丽分析了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里“流动空间”的跨时间性和跨文化方式。吴玉荣指出卡斯特从信息技术的新视角剖析了苏联剧变的原因。国内关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理论和观点作内容上的介绍和归纳,但这些研究停留于归纳和罗列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观点,缺乏深入、思辨的剖析。

(二)国外关于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

施耐德认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了卡斯特三部曲的理论基础,施耐德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和异化理论为参照基点,高度概括了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使资本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汇集成为可能,劳动者在获得更多自由的同时缺失了更多的安全感。信息革命产生高度分裂的社会结构,也带来了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及变形政治。全球化过程破坏了传统家庭、政治和社会组织,权力属于控制连接网络开关的人。网络和信息流动超出国家限制,也使国际犯罪网络成为可能,影响着合法网络。

史密斯对卡斯特的网络思想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一方面肯定其价值,指出其对世界城市和全球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指出了局限性,即技术决定论。卡斯特的新马克思主义技术经济决定论,把人类活动的各个部分和背景整合成一张巨型的资本网络,资本可以解释一切,但人类活动的偶然性和主体性却不考虑这种理论淡化了任何人类及实践活动的作用而将社会形式夸张地简化成网络,部分假设成整体,世界变成清晰、可还原的、剔除复杂性的逻辑体系。福勒和麦肯也指出,卡斯特理论的主要局限就是技术决定论。司瑞福提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不足就在于过于抽象,将网络的功能等同于混乱、复杂的世界,而不太考虑人和人类活动。生产高度抽象,世界城市也被高度抽象,如同机器一样脱离实践,远离人际互动。

国外对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褒贬都是比较中肯的,卡斯特凭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了网络在社会中的特有功能,但将网络的形式和功能等同于社会全部的形式和功能。

三、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评析

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以来,学界的相关介绍和评价相继发表。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卡斯特的学术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积淀,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与参考。我们认为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对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

(一)超越传统,勇于突破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城市发展理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面前已显出滞后性,卡斯特紧扣时代主题,开创性地接受并转化了传统理论,构拟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网络社会理论,有效弥补了传统城市发展理论的不足。此外,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不囿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大胆突破信息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产生之前,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阿温·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理论”,约翰·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等都是结合他们当时所处时代,对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进行理性预测,但方法论依然是传统社会学的视角,没有结合当时所处的现实的信息社会的状况开展分析。而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是作者在经历了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具体过程之后进行的研究,因此更有现实意义、指导意义和科学依据。

(二)立足现实,具有前瞻性

实践证明卡斯特对整个网络社会的考察具有现实性也极具预见性,他亲身体验了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具体过程,更认识到了信息、网络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深广影响。他在著作中提到的一些“将来时”现在不少已变成了现实。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信息化时代,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紧密关注信息化社会给世界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多样变化,追踪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它还体现在对中央集权下经济垄断的衰落,女权运动、环境运动不断兴起等社会发展现象的体察,分析了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如何寻求认同、创造新认同的过程。他紧扣社会与经济方面的新变化,对当时还未有人关注的社会不寻常的转化做出有意义的阐释。

(三)本质上是社会人文科学的思考

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研究依托技术理性,对网络社会进行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的研究,但我们认为其归结点仍然没有偏离社会人文科学的主题。过多停留在对后现代主义的大量空虚描述以及社会诠释是当时学界的诟病,卡斯特敏锐地发现了信息时代社会与经济动力的重要关系,探讨在新技术与经济文明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转变,也为人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再结构过程和区域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阶段等新兴的研究课题。他的网络社会理论是在他的新马克主义城市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具象化深入化,仍是构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对的城市问题之上的,因此作为理论分析方法,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设性的思考和探索。

但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也不是完美的他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方法论上过于追求政治、经济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及其他一些独特的城市变量。他描述的生产高度抽象,人和小事情被忽略,网络的功能被夸大,混乱、复杂世界的被过于条理化、结构化。他的网络社会理论学术色彩浓厚,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多重视角,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他的学术思想过于宏大,提出的概念和理论范式过于抽象,如信息资本主义、信息城市、流的空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术语因过于形而上而影响了理解上的明确性。

[1]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千年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谢俊贵.当代社会变迁之技术逻辑[J].学术界2002,(4).

[5]杨雁斌.千年之交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1,(6).

[6]梁栋.为信息时代命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

[7]吴玉荣.信息技术革命与苏联解体[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卡斯特理论信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订阅信息
还您一包炒腰豆
英国十大闹鬼城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