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贬谪作家作品特点浅析

2015-03-28王万洪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滕子京贬谪范仲淹

王万洪

【摘 要】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了不少的古代贬谪作家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悲愤怨刺、寄情山水和忧乐天下。按照新课标教学“综合性”的目标指示,对此进行归纳整理和整体分析,将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理解其写作背景和当下意义,并从中体会古人的情怀襟抱与逆境之思。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贬谪文学;特点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中的第二项是“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历代以来的优秀文学家,往往都是曾经的高官厚禄者,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历过宦海浮沉和仕途贬谪,贬谪文学顺此而生。通观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历代文学作品,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贬谪文学。因此,按照新课标教学“综合性”的目标指示,对此进行归纳整理和整体分析,将有助于理解其写作背景和当下意义,并从中体会古人的情怀襟抱与逆境之思。

一、悲愤怨刺:屈原与韩柳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贬谪文学,有相当大一部分带有非常明显的悲愤怨刺特点,这原本也是“贬谪”作家本来应有的第一反应。毕竟“升迁”是喜,“恩遇”为优,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也;然而“贬谪”无常,“左迁”时有,悲愤怨刺之作于是顺势而生,其中的代表作家作品有三:屈原《离骚》、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愚溪诗序》。

司马迁以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能无怨乎?”《离骚》以怨刺为主要特色,是为公论。诸家论述已多,此不赘述!

韩愈《左迁》诗同属此类。据史书记载,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悲伤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内心悲伤,无处申述,贬谪旅途千里迢迢,自己能否顺利到达还是一个未知数。况且,以衰朽之躯,残年之龄,远赴岭南瘴疠之地,生死未卜,岂不哀哉?更主要的是:抱着“欲为圣明除弊事”的良苦用心,却换来“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悲惨结局,如何不痛心?如何不悲愤?

唐宋八大散文家中,柳宗元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其《愚溪诗序》悲愤莫名,痛彻心肺!作家以“愚”为小溪、亭子等等物类命名,意在表明因为自己的愚笨无能,而使得原本无辜的景物事类尽皆被愚笨所染,无可奈何之心昭然,嬉笑怒骂之意尽显。此文为散文中之异类,自嘲自贬的背后,是作家内心孤苦无依而难以排解的辛酸悲愤。

二、寄情山水:陶渊明与欧苏

与悲愤怨刺不同,贬谪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要温和一些,这种作品往往借山水以寄情,随风月而抒怀,带有明显的道家隐逸观念与存身思想,这类作品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始祖,而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与苏轼《赤壁赋》为代表。

严格地说,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是属于贬谪文学的。其《辞》曰:“悟以往之不谏,觉来者之可追”,痛惜自己涉足官场,对隐逸生活向往备至。从写作背景来看,陶渊明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才辞官归隐的,但结合《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组诗、《归园田居》组诗来看,“不折腰”显然只是一种彰显清高的托词而已,陶渊明从政的真实情况是:身为东晋大司马陶侃之后,十九岁即出门做官到六十多岁,宦海历程四十余年,尽管官职不大并多次离开仕途,但陶渊明是有庄园的贵族地主,所谓“环堵萧然,箪瓢屡空”等语,不可尽信。表面上归隐田园,采菊东篱,荷锄带月,主动疏离仕途,实际上是不被官场所接受,在仕途规则中被PK下来,上述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的语文教材作品,在深层写作背景上,都是寄情山水而背离职场的作品,对田园山水的尽情讴歌,反过来看,正是对官场规则的反讽。而整体观察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知道,他不仅不讨厌做官,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当然,文学家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有自己的清高和审美追求——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被贬谪被疏离之后,能在山水田园中找到心灵归宿,解脱苦闷情感,彰显逍遥悠然,也是生存策略与自我安慰的积极表现,是值得赞赏的。

毫无疑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正宗的贬谪作品。表面上看,一个地方太守,首席政务大员,成天不务正业,游览“环滁皆山也”的青山绿水,高唱“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细描“射者中,奕者胜”的娱乐场面——这不仅该贬,还应该一贬再贬,应该让这个太守成为与“山之僧智仙”一样的山野草民。然而,欧阳修表面上大事渲染的“四时之景”与“山间朝暮”显然不是他这篇文章真正的重点。文章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欲借山水以寄情,欲乐山水而消忧,这才是其真正的写作目的。更进一步,文章除了优美的自然风景画,还描写了多幅和谐的人际风习画,首先就是描写细致的“滁人游”——原来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而不是自娱自乐;太守治理滁州是有政绩有成就的,于是“太守宴”,可以“众宾欢”,最后“太守醉”。山水不仅成为可以解忧的良药,更成为彰显政绩的当下载体,成为对朝廷贬谪的无声抗议。

欧阳修有一个最著名的学生,就是苏东坡。苏轼不仅在文学成就上超越了老师,在贬谪次数与贬谪地域上更是“青胜于蓝”,远远超过了欧阳修。“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带职外放到黄州,被监视居住,竟至于无处容身,只好托身承天寺内,凄凉至极。在黄州的八年多时间里,是苏轼一生中文学创作大爆发的黄金时间,前后《赤壁赋》、《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作品批量涌现,《黄州寒食诗帖》等经典书画作品于此完成,甚至于“东坡”之号也在此际自命而成。在所有这些传世名作中,《前赤壁赋》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经典之作。苏轼写山绘江,论风赏月,纵览历史,洞察人情,在清风明月中侃侃而谈,在江流波涛间洗盏更酌——职场的贬谪化解了,人生的悲苦消融了,生命的永恒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呈现了——伟大的文学家必然以其思想探索与价值追求启发后代读者:面对困苦艰难,是进是退,何去何从?这就是与先哲相晤谈的有益收获。

三、忧乐天下: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与上述两大类贬谪作品不同,范仲淹的千古名作《岳阳楼记》虽然也是贬谪之作,但是毫无自怨自艾、苦闷彷徨之态。据说,当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毕,恭请范仲淹为此壮举作文记事,但是范仲淹被贬谪在安徽,远离岳阳楼六百余里,他是面对着地图写成的这篇名文!其想象之丰富,壮怀之激烈,令人瞠目!文章一开头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为什么“谪守”?是因为“庆历新政”这一全国性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而“庆历新政”的主持者,正是当时身为副宰相的范仲淹!改革失败之后,参与新政的一大批官员被贬谪下放,滕子京范仲淹均遭遇沉重打击,处境凄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指出:岳阳楼之“大观”壮美非常,历代以来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都汇聚于此,览物之情,或喜或悲,不足为赞美之举;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人仁之心”才值得我认真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范仲淹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之思,呼喊出了“庆历新政”参与者的激烈壮怀!滕子京治理巴陵郡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就是“庆历新政”的成功典范!所以文章最后说到:“微斯人,吾谁与归?”向一同被贬的同事鼓劲激励,向幸灾乐祸的保守力量大声宣战。《岳阳楼记》之所以被后人推举为千古佳作,范仲淹之所以在身后能获得“文正”的最高谥号,不仅因为该文言辞优美,确为佳作,更因为文章思想振奋人心,格调慷慨激昂,喊出了士大夫阶层忧乐天下的儒家思想,彰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进取精神,确实值得学习和赞美!

【参考文献】

[1] 胡靖. 试论高中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审美价值[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3).

[2] 徐书奇. 古代“贬谪”文学探析[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9).

[3] 司马德琳,王玮. 贬谪文学与韩柳的山水之作[J]. 文学遗产,1994(4).

猜你喜欢

滕子京贬谪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滕子京替人追债重修岳阳楼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范仲淹苦读轶事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欺世盗名”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