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2015-03-28赵壮道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渊源作用

赵壮道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471023)



论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赵壮道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471023)

摘要:华夏文明是河洛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朵文明之花,河洛文化是其萌芽。因此,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内核,华夏文明是河洛文化的发展与优化。伟大的中国梦唤醒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传承再次激活了古老的河洛文化,于是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为托起中国梦再度一起放射出文明的光华。

关键词:河洛文化; 华夏文明; 渊源;作用

1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的概念

1.1华夏文明的概念

“华夏”不是指某个氏族部落或宗族国家,而是指一个民族——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

华夏文明就是指华夏族所创造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幅员辽阔,古代文明的源头不止一个,但华夏文明是中国最具国家文明特征的一个古代文明,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序列中,也许不是最早,也许某些文化方面也不是最先进,但它的地位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华夏文明是一种农耕文明,就像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等世界文明一样,华夏文明也离不开大河,这条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黄河,华夏文明始终折射着黄河的影子与个性。

1.2河洛文化的概念

“河洛文化”顾名思义,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的文化,并且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1]53。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学者们有三种观点:从微观上看,“狭义的河洛,只指洛阳四周一带”[2];从中观上看,“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3]。从宏观上看,河洛“就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因此,这里说的河洛文化即是中原文化”[2]。 由此可见,河洛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古代文化,而不是当代文化。“河洛文化”又是一种区域文化,它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文化大致属于同一级的概念。但河洛文化又不是一般性的地域性文化,它是古代中国的国家文化、统治文化,在古代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当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关于河洛文化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4]

1.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华夏文明与河洛文化这两个概念,从外延来看,华夏文明的时空要大于河洛文化,因而华夏文明显然包含河洛文化。就河洛文化本身来说,不宜把地域限定得太过狭窄,如河洛交汇的“三川之地”,也不宜把它的地域扩展得太大,如中原地区。相对来说,中观说似乎更合适些,即东至郑州、西至潼关、南至临颍、北至晋南。至于河洛文化的时段界定,还应该以古代为主,因为尽管河洛文化影响深远巨大,但毕竟不是当代文化。因此,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华夏文明是贯通古今的古今文明,而河洛文化主要是一种古代文明;华夏文明是一种国家文明,河洛文化是一种区域文明。如果从华夏文明与河洛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来看,二者联系密切: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泉和文化内核,而华夏文明是河洛文化的扩展与放大,两者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

2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同根同源

古代河洛地区群山怀抱、沟河纵横、森林茂盛,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繁衍。晋南芮城县发现了距今 100 万年的古人类遗迹,豫西三门峡市发现了距今约 60万年—70 万年的古人类遗存,洛阳市西工地区的洛河北岸,发现了距今约50 万年的石器[5]12,洛阳市栾川县发现了距今已有10万年古人类洞穴,可见整个石器时代,河洛地区都有古人类在此生活。

学者们普遍认为,华夏文明在时间上起源于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在地域上的起源是“多源一心”,多个源头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一个中心,就是以仰韶文化为源头的河洛文化。华夏文明是华夏族所创造的文明,而华夏族或者华夏集团的主要来源有三个:即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这三个集团的分别活动在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因而华夏文明就出现了多个源头。但在这三个集团中,炎黄集团是华夏族的主干,它吸纳融合了后两个集团,是华夏族的代表,这样炎黄集团活动区域就成了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而这个中心区域刚好与今天(中等概念的)河洛地区大致重合。因此,从时空方面看,华夏文明与河洛文化是同根同源。

从文化内涵方面看,河洛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仅仅是它的一种文化符号,或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河洛文化的真正内涵应该包括河洛地区的政治文化元素、地理文化元素、宗教文化元素和民俗文化元素等等内容。政治文化如礼乐文化、二程洛学、都城文化与陵寝文化等,地理文化如“中华”“中原”“中州”“中国”“四方”“中央”等概念或地名,宗教文化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寺庙文化、石窟文化等,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宗祠族谱、民间剪纸、河洛大鼓、木版年画等。当然,也有学者把河洛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三个部分,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学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与民风民俗等,而河图洛书与二程洛学则是河洛文化所独有并带有标志性的思想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6]1还有学者认为,判断早期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宫殿、文字、青铜器和礼制,而它们都是围绕王权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可以称为王权文明。河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与这些王权文明息息相关,因此说,“商周时期的王权文明成为河洛文化的核心内涵”[7]19-32。因此不难看出,在文化内涵上,除去河洛文化的某些地方色彩,它与华夏文明的文化内涵同根同源、高度重合。

3河洛文化对华夏文明的作用

3.1河洛文化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

在史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早期人类文明发祥地,但河洛地区的先民在大约5000年前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率先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王权文明时代,河洛文化相较其他区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形成贡献更大。华夏文明的出现和形成自然离不开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出现,据传说和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表明,炎黄部落的活动区域很大,但主要集中在晋南地区,也有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就是炎黄部落联盟的活动遗存,就说明炎黄部落联盟的活动中心并没有离开河洛地区。如果再加上“河图洛书”的记载和传说,就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传说中“河图洛书”就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虽然有人对“河图洛书”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但质疑的是神话传说的真实性,质疑的是“河图洛书”的形式与内容,但退一步说,即使“河图洛书”不是数字排列,“洛书”也与《洪范》无关联,但“河图洛书”毕竟在中国古老的典籍和正史中都有记载,不仅民间认可,而且学者也认可,我们绝不能轻率地否定它们,说它们子虚乌有。就像史学家李学勤说的那样:神话传说并不是人们在胡编乱说,如果揭去神话的外衣,它们都包含有远古先民真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河图”“洛书”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河图洛书”这个文化符号,至少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华夏文明的史前曙光是出现在河洛地区,河洛文化的出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

从王权文明的角度看,史学界普遍认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但西方学者大多至今否定中国夏王朝的存在,说它只是个神话传说,没有文字证明。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备受西方学者批评和攻击,但还是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夏朝发展的轮廓图,夏朝起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从文化发展序列上看,在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文化这条文化发展脉络十分清晰。这些考古成果与历史记载相印证,如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禹都阳城”的位置就在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附近,史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嵩高山,夏居阳城,嵩高所近。”(《国语·卷一·周语上》)又称:“自洛汭延至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逸周书·卷五·度邑篇》)因而夏朝文化与河洛文化是同区同步的。到了商朝虽然华夏文明已超出了河洛地区,但河洛地区的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表明,这些地方仍然是商朝的主要政治文化中心。到了周朝,华夏文明虽然从河洛地区再次向四周扩展,但洛阳仍然是周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周朝的礼制文化就是在洛阳制定的,它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华夏文明的主干——儒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华夏文明的形成像一个漩涡,那么河洛文化就是这个漩涡的中心,河洛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吸收力、包容力、凝聚力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然后融合后形成了华夏文明;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这棵大树是根在河洛大地,冠盖中华。

3.2河洛文化助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如果说华夏文明的形成就像一个漩涡把周边各种文化吸引了过来,那么华夏文明的发展就像一个个同心水圈,一圈一圈向四周传播开去。而河洛文化恰好就是这些不断向四周扩散的一波一波的水圈,这种传播态势在周朝分封制度的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正是在这个中华文化的“轴心时期”河洛文化开始向四周传播扩散。它向北扩展为三晋文化并影响了燕辽文化,向东影响了齐鲁文化,向南丰富了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巴蜀文化,向西改造了三秦文化,河洛文化与周边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断融合,共同成就了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齐鲁文化。河洛文化对齐文化的影响突出体现军事文化上,姜子牙封齐,把它的军事经典《六韬》带入齐地,于是兵家思想在齐国盛行,齐人也因重视兵家学说而成就霸业,从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为两千多里春秋五霸之一,并出现了孙武、孙子等重量级军事家。河洛文化对鲁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政治文化方面。“孔子入周问礼”表现出他对河洛地区礼制文化的崇拜,孔子倡周礼而儒学兴。孔子儒学,初始于鲁,本不系统,更不成熟,经过他游历中原,入周问礼,才吸取各种有益成分,逐渐开创了儒学体系,因此说河洛文化对孔子儒学影响至深至大。

河洛文化与荆楚文化。河洛文化对荆楚文化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道家思想。虽然道家思想形成在河洛地区,属于河洛文化范畴,但荆楚地区把老子认作楚国人,道家学说在荆楚地区的民间影响巨大。荆楚道家思想盛行,有其地理原因,因为荆楚地区,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是著名的水乡,而道家文化又被称为“水文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庄子也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这两个人都把江海比作“道”。据说,在河洛文化里神农伏羲氏就是有感于河洛交汇而绘出了阴阳八卦,后来的道教标志——太极图就是两条互相缠绕不离的阴阳鱼,鱼儿离不开水,八卦仍然与水有关。汉江岸边至今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这里供奉的是北方之神玄武大帝(后来改称真武大帝),在“五行”说中,北方主“水”,因此真武大帝是水神,本来住在北方主水的真武大帝被请到南方水多的湖北,这是河洛文化对荆楚文化影响的重要表现。另外,公元前520年东周的“王子朝之乱”,使周室典籍大量南迁,从而河洛文化广布于荆楚大地,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湖北共出土先秦简牍帛书30多批次。它们包括青川秦牍、天水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包山简、郭店简、江陵简、九店简、随州简、长台观简、新蔡葛陵简、上博简、清华简等等,字数达10万以上,这些中国古代河洛地区丰富而珍贵的简牍文献有力证明了河洛文化对荆楚地区的巨大影响。

河洛文化与吴越、闽台文化。河洛文化对吴越、闽台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中原人口南迁而形成的客家文化上,客家人是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汉民族人口支系。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等都引发了大范围的中原人口南迁事件。如西晋末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据有关方面1990 年统计,福建汉族有两千九百多万,占全省人口的 98.5%,其中河南固始人一千余万,客家人五百余万;而通过各种渠道入台的“河洛人”或“河洛郎”达一千八百余万,占台湾人口的 80%以上。因此黄遵宪有诗曰:“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8]239中原先民迁徙南方,把河洛文化带到吴越闽台等广大江南地区,并形成了独特的源于河洛文化的客家文化,进而演化出客家文化的另一个分支——妈祖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这一文化发展脉络,充分表明了河洛文化在华夏文明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对吴越、闽台乃至广大江南地区的影响。

至于河洛文化对北方的三晋文化、燕辽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南方的巴蜀文化等等地域文化的影响,基于文章的篇幅限制,在此不再赘言,河洛文化对这些地域文化的影响仅从下面的民俗文化因素和地理文化因素方面就可略见一斑。

河洛文化在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方面的影响。在民俗文化方面,河洛大地的传统节日、民风习俗对华夏大地的影响自不待言,今天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大体相同、相互关联的风俗习惯就是明证。在地理文化方面,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2个省与自治区有直接用“洛阳”“洛水”“河洛”“洛城”命名地名,其中有“洛阳村”38个,“洛阳镇”或“洛阳乡”5个。分布的省份包括湖北3个、湖南3个、江西2个、浙江1个,福建1个、台湾1个、广东4个、广西2个、贵州2个、四川10个、山西4个、陕西4个、河北6个。湖北还有一条洛阳河,注入汉江;福建泉州附近有一条洛阳江,江上的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除此之外,在山东、安徽、云南、四川、陕西、河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共有“河洛镇”“洛河乡”“洛河村”“洛河镇”“洛水镇”“洛城镇”“洛河桥村”“河洛皋村”“河洛堡村”“河洛图村”等10余处。这些典型的河洛地理标志充分反映了河洛先民远离故乡后对故居的怀念,也侧面证明了河洛文化对其他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华夏文明对河洛文化的影响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与内核,它不仅促进了华夏文明形成,也助推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这种传播不仅仅局限在中华大地,它还包括东北亚的蒙古、朝鲜、韩国与日本,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和新加坡等国,也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南洋”地区,甚至通过华侨外迁而远播海外,于是华夏文明才享誉世界。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河洛文化培育了华夏文明。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华夏文明成就了河洛文化。因为正是河洛文化融入了华夏文明,并借助于这一文明载体才从一般性的地域文化中脱颖而出,广为世人所知,广为世人所爱,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再如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还来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正是伟大的中国梦才唤醒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正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弘扬才激活了古老的河洛文化。于是,河洛文化才得以再度携手华夏文明为托起中国梦而放光溢彩。

(责任编辑杨文忠)

参考文献:

[1]李先登.河洛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2]李学勤.河洛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N].光明日报,2004-08-24(7).

[3]朱绍侯.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J].文史知识,l994(3):40.

[4]李晓燕. 二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述评[J].东北史地,2011(6):91.

[5]方孝廉,方媛媛.洛阳远古文化于传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程有为.河洛文化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7]徐心希.试论殷商文明与河洛文化之关系——兼论商周时期的王权文明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内涵[C]//陈义初.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8]黄遵宪.黄遵宪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Discu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Heluo Culture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ZHAO Zhuang-dao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of the Luoyang Chinese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growing out of Heluo earth a civilized flowers. Heluo culture is the bud,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blossom. Heluo culture is the source and co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Heluo culture. Great China dream awakened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nce again activate ancient Heluo culture, so the Heluo culture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hold China dream again with radiate brilliance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Heluo culture;Chinese civilization; sourc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5)06-0060-04

作者简介:赵壮道(1965—),男,河南洛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项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15JD710047)

*收稿日期:2015-03-12

猜你喜欢

渊源作用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