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源学视域下的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根*

2015-03-28叶忠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源词根隐喻

叶忠星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一、引 言

词根毫无疑问在外语学习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扩充词汇量具有极大价值。修辞学家Brown转引Stevens指出英语中存在14个最重要的词根,体现在detain,intermittent,precept,offer,insist,monograph等14个词汇中。[1][2](P80-82)除了这14个最重要的词根,这些单词还包含了20多个最有用的前缀。据称这36种构词成分可以组成大学阶段英语词典中大约14000的词汇或未删节词典中的10000词汇。而这14个最重要的词根在国内英语培训机构广受推崇,但是却被误认为是词汇研究专家Paul Nation所提出,而且教学上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传授词根的意义及其变体。

隐喻一直都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其对英语教学的实用价值也为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所接受,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结合词根和语源学的研究则显得比较单薄。在国外,在认知隐喻理论的开山之作中,Lakoff &Johnson没有任何与语源学及词根相关的内容[3];认知语言学家Sweetser从语源学到语用学的历时视角分析了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但和词根相关的也只是英语的知觉动词(perception verbs)。[4]Knowles & Moon提到了语源词根(etymological root)会唤起视觉意象,而且可以暗示某些单词为什么拥有现代英语中的意义。[5](P11-12)但是两位学者举出的词汇例证只有involve能够让英语学习者不用付出太多认知加工就能找出其词根为volve。Gyori的研究表明人们按照字面理解的情感词(emotion words)在语源学意义上都是比喻的,比如英语中的anger,grief,happy,但学者并没有将这三个情感词与词根联系起来。[6](P99-124)心理语言学家Gibbs主编的《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也只是提及了语源学家对类似colors of office这样短语的历时语义衍变很感兴趣,而这个例证和词根也没太大关系。[7](P371)隐喻最新教科书 Dancygier & Sweetser只有三处涉及了语源学。[8](P33,P47,P170)两位专家首先指出某些具体词汇的语源隐喻理据可能不为说话者所知晓,然后通过“depression(沮丧)”的语源意义印证了方位隐喻DOWN IS BAD的合理性,最后在研究时间隐喻的方向性的时候指出了“after”和 “before”的语源意义分别是“behind”和 “in front of”。

在国内,相关的研究更为薄弱。截止2015年5月20日统计,我们通过输入“隐喻”与“词根”“语源学”“词源学”四个关键词中的任意两个或多个组合检索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这里增加检索词“词源学”,是因为在国内词源学与语源学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用。排除无效文献后,关键词检索和全文检索结果为0;主题检索和摘要检索结果只有1个相关结果,即刘正霞9的研究成果,不过刘的研究对象是情态词根,这个概念与英语词根差别很大。[9]将检索范围扩大,通过检索“认知”和“词根”这两个关键词,找到1条相关结果,即吴元珍主要从范畴化、原型性及象似性理论对词根和词缀进行分析。[10](P131-134)吴的研究看似与认知语言学联系比较紧密,实际上她在分析的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比如把表示“做”的词根fect和变体fact放在一起。毋庸置疑,将词根的变体视作非典型范畴,并非新发现,充其量只是罗列事实换个角度解释,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只是多了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而已。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虽然上述的14个词根和20个前缀在理论上可以构成的词汇数量上超过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需要掌握的词汇数,但词根在构词中如何拓展语义并非为英语学习者所熟知,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也值得探究。

如果要证明语源学、词根与隐喻综合研究的可行性,则有必要考查国内外相关著作和文献中相应的零散发现。通过检索国内外隐喻专著和论文,发现词根、语源学与隐喻息息相关。认知隐喻开山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中的概念隐喻里面就含有词根和语源学成分,比如,典型的英语文化深层隐喻Time is money和Argument is war分别导致的派生隐喻time is precious和he attacked my position on the issue能看到词根的存在。束定芳所著国内第一本认知隐喻专著在谈及派生隐喻与根隐喻的相互关系时,以根隐喻understanding or knowing is seeing为例,分析了其派生隐喻,比如see,glimpse,survey,transparent,enlighten,spotlight,reflect,bright等,但是没有进一步证明这些例证中就有词根的存在。[11](P56-57)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许多英语词根的衍变会追溯到拉丁语、希腊语等。比如,英语中意义为“see”的词根vid/vis,就可以通过古罗马凯撒大帝的名言Veni,Vidi,Vici(I came,I saw,I conquered)来佐证。因此,既然本研究综合了隐喻和词根,研究方法自然会涉及到语源学,就会兼顾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在本文中,语源学解释的依据有两本参考文献,一是已故的英籍辞典编撰者Eric Partridge编写的权威语源学词典[12];二是最全面和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http://www.oed.com)。共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为中国英语学习者所熟悉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ALD)第八版,从而保证研究的信度。

由此,本文重点关注下面几个问题:(1)含有词根的英语词汇语义拓展的机制和隐喻有什么关系?(2)概念隐喻理论与语源学和词根如何相互作用?(3)音义学与词根以及隐喻会有哪种内在的联系?

三、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通过关键词检索Kövecses的“隐喻与转喻索引”,我们发现其中有216条概念隐喻,数量上保证了本研究的范围广度。[13](P369-374)基于词根知识,本文对这些概念隐喻进行了仔细分析。经过研究,本文认为隐喻与词根可以:(1)拓展单个词汇的语义;(2)解释概念隐喻理论的部分渊源;(3)深化对单个概念隐喻的理解;(4)在方位隐喻中单独存在或与结构隐喻并存 ;(5)有助于认清不同概念隐喻的内在联系;(6)剖析概念隐喻与认知转喻的关系;(7)充当语源论证修辞方式的必要因素;(8)成为音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单词的语义拓展

隐喻往往蕴含着从具体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意义映射,因此在含有词根的单词的语义拓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家Sweetser提出区分三种不同的语义域:现实事态域(content domain)、主观认识域(epistemic domain)和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main)。[4](P11-13)沈家煊将上述三域概括为行域、知域、言域。[14](P195-204)对于含有词根的词汇,有理由认为这三种语义域同样构成其语义拓展的基本方式,而具体语境会限定具体的语义,亦即有的单词并非同时具备这三个语义域的义项。比如,capacity的词根是“cap”,意思是“to take in one’s hands,to contain,to take”,中文意思是“用手抓住、包含”。英语学习者虽然知道了词根的基本意义,但由于capacity是个多义词,因此对其各种意义往往比较模糊。在OALD里,capacity有下面几个典型的义项:(1)容纳某事物的能力;(2)生产力;(3)生产、体会 、理解或学习的能力;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义项(1)和(2)还是属于行域,而义项(3)却是知域。而从行域到知域的语义联系正是体现了词根cap的隐喻语义拓展。而从“抓住”到“理解”的语义转变,恰好体现了概念隐喻UNDERSTANDING IS GRASPING。[3](P20)两位学者的解释是“以具体物件而言,如果你能抓住什么并握在手中,你就能仔细看并作合理的解释。”[15](P41)

(二)概念隐喻的部分渊源

Lakoff &Johnson提到自己的概念隐喻理论受惠于Reddy之管道隐喻(conduit metaphor)启示甚多。[16](P284-310)两位学者将管道隐喻大致概括为下面的复杂隐喻:

IDEAS(OR MEANINGS)ARE OBJECTS.(思想或意义是物体。)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语言表达是容器。)

COMMUNICATIONS IS SENDING.(交际是发送。)[3](P10)

通过观察词根发现,即使是管道隐喻也隐含着词根的成分或词根的语义解释。这里expression,container,communication包含的词根分别为-press,-tain,-common,而send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根为-mitt,变体为-mis,-mis,-miss,言语行为词promise,compromise等都包含了该词根。虽然communication现在几乎很少指代实物的传递,但是通过其词根common及其变体commun的语义“to render available to all,to share”以及另一词根变体commūnicāre的语义“to impart(news,knowledge)”中能够发现蕴含了“发送”的含义。而且,单词expression的本义是press out/squeeze out,蕴含着从类似人手等的具体容器中挤出的语义过程;该单词共时义是“表情、表现、表达、脸色等”,蕴含着从言语行为、表情等抽象容器中挤压出的过程。此外,该单词前缀ex-意思是“out”,因此expression的历时语义衍变在认知语言学中本身就属于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的范畴。换言之,“语言表达是容器”本身就是由于expression的历时语义衍变所导致。基于这些语义证据,我们有理由认为管道隐喻和概念隐喻的提出或多或少受到了词根以及语源学的影响。

(三)单个概念隐喻的深入认识

语言隐喻除了可以表现为隐喻句和隐喻搭配,外在表现形式为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语义映射。其实,还可以直接表现在单词上,尤其是含有词根的单词上。比较典型的情况是,词根的语源学原义是始源域,而整个词汇的共时意义成为目标域。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不具备语源学知识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并不知晓该词语的历时意义衍变。比如,Lakoff &Johnson首次提出的著名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论辩是战争)使用的都是隐喻句和隐喻搭配来证明其合理性。[3](P5)部分例证如下: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I demolished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an argument with him.

实际上,两位学者还可使用debate这个词的语义衍变过程来支撑该概念隐喻。Partridge的语源学词典显示,debate的前缀是de,意思是“向下”,bat是词根,意思是“打的工具”。[12](P228)两个词汇部件组合在一起,debate的原意是“狠狠地打”,这正是始源域“战争”的典型表现。而在英语中,debate已经丧失了原意,而其最常见的意思是“辩论、争论、讨论”,这毫无疑问为证明该概念隐喻的正当性提供了额外极佳佐证。

(四)在方位隐喻中单独存在或与结构隐喻并存

除了概念隐喻,词根同样可以在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中存在,但是Lakoff &Johnson为证明 UP IS GOOD和DOWN IS BAD提供的例证looking up,peak,downhill,all-time low,high-quality等并没有含有词根的痕迹。[3](P16-17)实际上,decay(腐烂),accident(事故),decadent(颓废的)等贬义词可以为印证“下是不好的”提供额外的例证,其原因就是三个单词所包含的词根-cad和-cid语源义为“fall”,蕴含着“下”的语义。

Lakoff &Johnson在第一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与结构隐喻三种。但是,两位学者在第二版的编后记里面写到这种切分法是武断的,并且提出新观点认为所有的隐喻都是方位性的、本体性的和结构性的。遗憾的是,两人并没有回答是否存在某些英语单词,其语义既蕴含了结构隐喻,也同时蕴含了方位隐喻。而根据词根的知识,或许可以做出回应。比如,deceive及其派生词deceptive/deception毫无疑问是贬义词,而且其意义和前面“单词的语义扩展”小节提到的“知域”相关。对于这三个词,前缀de的意思是“向下”,往往蕴含着贬义,这是由于DOWN IS BAD的方位隐喻所决定。而词根ceive/cept都意为“grasp”,则体现了“单词的语义扩展”小节所提到的概念隐喻“理解是抓住”。[3](P20)根据构词法,这两个语义部件组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其意义“欺骗”的产生,亦即“欺骗是坏的”和“欺骗是让人误解”。因此,可以看出词根既能在方位隐喻中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前缀组合起来构成一些特殊的单词,这些单词同时可以体现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

(五)不同概念隐喻的内在联系

通过词根分析,可以更透彻发现不同的概念隐喻背后的紧密联系。一个例证是,Lakoff &Johnson为了说明隐喻可以部分构造日常概念的时候,列举了和目标域ideas相关的一些概念隐喻,比如学界熟悉的THEORIES(and ARGUMENTS)ARE BUILDINGS以及 UNDERSTANDING IS SEEING。[3](P47-49)

这两个概念隐喻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十章虽然位置比较远,也不属于相同的语义域,但是只要具备词根知识或语源知识,学习者会更容易发现两者背后的联系。实际上,“theory(理论)”这个词实际上和“theatre(戏院)”有关。权威的语源学词典里指出,希腊词theōrein派生出名词theōria,意思是“看、看到、观察、沉思、推测”,而theory的语义正是来自于此。[12](P3434)

据此,可以推断出“THEORIES ARE BUILDINGS”隐含着“SEEING IS A BUILDING”这样的命题;既然UNDERSTANDING视为SEEING,那么UNDERSTANDING也可以视为BUILDINGS。

为了验证该衍生命题的适当性,可以使用单词instruct和construe来佐证。首先,单词instruct属于“UNDERSTANDING”这个认知域;而其词根“-struct”的意义为“build”,这毫无疑问属于BUILDINGS(建筑)所在的概念域。语源学视角下,“instruct”的意思是“在内部构建”,转义为“在内部构建一个人的知识”,而其共时意义恰好是“指导、教授等”。其次,construe的字面意义是“分析、解释”等,无疑是属于认知域“UNDERSTANDING”;而其语源学意义是“to build up,to pile together”,因为其词汇部件strue实际上是词根struct的变体,体现了“理解”由“构建”演化而来的过程。汉语中,常见的单词“构思”或许也从英汉对比角度证明了在汉语中也存在“思考或理解即构造”的隐喻命题。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概念隐喻可以通过语源和词根互相作用。

(六)词根与转喻的深层关系

在语源学视域下,我们还初步挖掘了部分概念隐喻和认知转喻的内在联系,以下面两个与人生相关的概念隐喻为例:“人生是旅程 (LIFE IS A JOURNEY)”[17](P39-74)[18](P222)[19](P123)和“一生是一天(A LIFETIME IS A DAY)”为例。[20](P6)学界一般解释前者的时候,都是用映射(mappings)的方法,即从始源域“旅程”到目标域“人生”之间的语义映射。实际上,两个概念隐喻有深层次的联系,而且前者蕴含着转喻的成分,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journey”与“journal(日记)”“sojourn(旅居)”共有语义成分为词根“journ-”,由此可以推断出journey必然和“日记”“旅居”有关。根据语源学知识,journey的原意是“a day’s work or travel”,亦即“一天的工作或旅程”。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是旅程”的概念隐喻蕴含着“人生是一天的旅程”的命题。将人生视为一天,即“a day for a lifetime”,这属于转喻的次类“部分代整体 (part for whole)”,因为人生是一天天组成的,但是Lakoff &Turner和束定芳将“a lifetime is a day”视作一个根隐喻或概念隐喻。[11](P57)[20](P6)

(七)语源论证之修辞手段

语源论证之修辞手段是修辞学中的一个实用技巧,著名修辞学研究者Jeanne Fahnestock一书中提到了哲学家彼得·考斯(Peter Caws)借用词根和语源学视域驳斥了上世纪80年代某个法庭将现世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裁定为宗教(religion)的荒诞行径。[21](P132)哲学家彼得·考斯论证的部分依据是religion的词根lig来自一个意义是“bind”的拉丁词,并分析了宗教的两种约束力。在他看来,现世人文主义这一套信仰与宗教的约束功能毫不相关,把其纳入宗教的范畴则是误解“宗教”这一概念的历时渊源。

虽然彼得·考斯并没有提到隐喻,但是毫无疑问哲学家的论证过程就是一个结合了语源学、词根与隐喻等综合分析过程。英语学习者同样可以利用词根,从语源学的角度来深化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八)隐喻、词根与音义学的内在联系

音义学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主要有Margaret Magnus以英语为语料的博士论文What’s in a Word?Studies in Phonosemantics,该论文将隐喻引入了音义学的部分范围。[22]然而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其中的联觉音组(Phonestheme)属于词根的范畴,比如学界对于gl-这种联觉音组是否属于音义学还是词根的范畴尚有争议。但是,英语中以gl开头的相关词其语义往往和间接光有关,如glow,glance,glaze等。[22](P30)此外,Magnus分析类似gloss,glyph等与understanding(理解)语义域相关的词汇,就借用了概念隐喻UNDERSTANDING IS LIGHT证明了联觉音组gl-的语义拓展就和隐喻有密切联系。[22]P40)不过,在分析glad,glee,glory,glow等属于JOY语义域的联觉音组时,她并没有用隐喻来解释这些词与“间接光”之间的语义互动,而这正是概念隐喻HAPPINESS IS LIGHT(喜悦是光)所能解释的。比如Kövecses的例句“There was a glow of happiness in her face”,里面的隐喻短语就是本体与喻体共现的a glow of happiness。[13](P97)[23](P85)

联觉音组是否属于一种词根并非本文所探讨的对象,但是对于英语词汇学习者而言,不妨将其视为词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能够将尚存争议的词根或音义学联系在一起,从另一个侧面解释部分语义现象。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隐喻和词根的耦合体现在:(1)单词的语义拓展;(2)概念隐喻理论的部分渊源;(3)单个概念隐喻的深入认识;(4)在方位隐喻中单独存在或与结构隐喻并存;(5)不同概念隐喻的内在联系;(6)部分概念隐喻与转喻的深层关系;(7)语源论证之修辞手段;(8)隐喻、词根与音义学的内在联系。这些应该都是深入拓展了认知隐喻理论。本文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通过对隐喻、词根和语源学的结合研究,学习者能够更清晰词根在构词中如何拓展语义的认知机制,更能深化理解词根和隐喻对于拓展词汇的推动作用。

[1]BROWN J I.Programmed vocabulary[M].New York:Meredith Publishing Company,1971.

[2]STEVENS L A.The fourteen words that make all the difference[J].Coronet Magazine,1956(8).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1st/2nd edi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003.

[4]SWEET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KNOWLES M,MOON R.Introducing metapho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6]GYORI G.Cultural variation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emotions:a historical study[C]//Tabokowska and Athanasiadou(eds.).Speaking of emotions: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ress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8.

[7]GIBBS R.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8]DANCYGIER B,SWEETSER E.Figurative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9]刘正霞.英语情态词的驱动力模式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10]吴元珍.英语词根词缀的认知阐释及词源学习[J].宜春学院学报,2009(1).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PARTRIDGE E.Origins:a short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Z].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66.

[13]KÖVECSES Z.Metaphor:apractical introduction(2nd ed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4]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

[15]雷可夫,詹森.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6.

[16]REDDY M J.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C]//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17]LAKOFF 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

[18]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9]KÖVECSES Z.Metaphor in culture: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0]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1]FAHNESTOCK J.Rhetorical style:the use of Language in persuas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2]MAGNUS M.What is in a word?——studies in phonosemantics[D].Trondheim:University of Trondheim,2001.

[23]KÖVECSES Z.Metaphor:apractical Introduction(1st ed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猜你喜欢

语源词根隐喻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三)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二十二)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十八)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训诂与“因声求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莎鸡”音辨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