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管理中教师的“失语症”及其根治

2015-03-28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术性失语症权力

姚 敏

(1.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观点在今天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在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民主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大学聚集着本国或本地区最优秀的头脑,他们对于大学的事务本应有发言权。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3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然而,在大学自主权有限的背景下,大学本身留给普通教师的权力更是微乎其微,增强大学教师(包括本文中的学者)参与大学内部管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大学是学术组织,是传授、保存、创造知识并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就大学的本质和功能而言,教师在其中都举足轻重。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学术”即“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1]。一般认为,学术通过同行评价形式被认可或获得荣誉,它涵盖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运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2]。正如张楚廷先生所言,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3]。学术是学者的生命,是大学的灵魂[4]。大学的学术性决定了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大学教师在大学管理上的绝对权力。大学教师“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最有资格成为教授”[5]。因此,较之处于不断更替流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成为大学这一师生自治社团的中坚。作为大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教师对于大学的管理应该有充分的发言权。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大学内,相比庞大的行政官僚体系,普通大学教师地位滑落,权力真空,陷入学术自由受限、话语权丧失的窘困处境。

一、大学管理中教师“失语症”的表征

“话语权”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90年代。福柯说:“话语即权力。”即“话语中蕴含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6]。话语权包括话语的权力和话语权利的统一。“学术话语权”是在学术领域中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它通过以柔性、无形的方式传递符号、知识、意义、思想来弱化强制和压力,体现了权力的非强制性特征,从而消解权力可能引发的反感和敌意。然而,目前中国大学“行政”话语系统主导了教育语境,普通教师在大学事务上丧失了话语权,出现“失语症”。

首先,教学管理制度限制普通教师的教学自由。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如学位管理条例规定)以及学校自身制定的规章和制度(如学位管理实施办法、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等)严重破坏了教师的教学自由。

其次,科研管理制度限制普通教师的研究自由。我国大学的科研管理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在保持直线的统一指挥前提下,又设立了具体的职能管理部门,教师以申请课题立项等方式获得科研经费。上级政府部门将“课题”作为一个指挥棒,规定大学的研究项目的题域,控制大学的科研,从而间接地控制教师的研究自由和学术自由。

再次,学术委员会架空普通教师的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力。在大学的内部事务上教师缺乏民主参与管理的机制,因而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在西方大学,各种学术管理委员会是教授治校的组织基础。教师们通过这些学术专门委员会,既参与学校或学科的决策,又履行教师的部分管理义务。各类学术委员会是审议学术事务的重要机构,按照各个国家的惯例,大学学术管理委员会主要由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教授至少占60%以上。在我国的大学,学术性委员会多由带行政职务的教授、副教授组成,无行政职务的教师比例很少,“学术性机构行政化”现象严重。此外,各种委员会的设置缺乏明确的章程,职责不清,随意性大;委员会成员“官员化”,实行无限期任职,阻碍了人员的合理流动和学术的争鸣。

最后,在学术体系内“学霸”垄断学术,妨碍普通教师学术发展。我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大学里也不例外。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大多会担任行政职务,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威于一身,一般将这些人称为“学阀”。“学阀”对于学术资源的统治权造成的后果是窒息学术民主,导致学术垄断,这也是滋生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官员化以后,行政事务占据大量时间和精力,一方面容易导致学者滥用权力,侵占“他人”的学术成果,催生学术造假;另一方面,在各种申报活动中,学阀现有的权力和威望使他更能获得校内外的资助和研究课题。而普通的教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少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这就使其很难开展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大学管理中教师“失语症”的“病灶”

“权力”就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1]。马克斯·韦伯对“权力”的剖析最为精辟,他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7]。

当学者依据其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对学术事务施加影响和干预时就形成了学术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是大学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大学学术机构主要包括学院、学系,以及其他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组织。在国内,学术权力式微,往往是有“学术”无“权力”,相反,官僚体系中的“行政”垄断了学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是大学真正的权力主体。本文借“权力”一词指代官僚体系中的“行政权力”以及不合理的“学术权力”的滥用。

大学的官僚化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在大学的地位。“官僚”本义指官员或官吏。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官本位”意识很重的国家,反映到大学内部,表现为行政本位。我国大学具有典型的官僚组织的特征。大学内部的结构参照政府机关,用行政管理模式建立组织框架,是国家行政系统的延伸。大学内部设有科长、处长、校长,形成一个下级服从上级的等级森严的官僚制组织结构。“行政本位”的大学导致“长官意志”和“等级意识”过浓,忽视了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严重干预了大学的学术自由,限制了大学教师参与大学管理。学术与官僚之间博弈的结果是大学教师参与大学管理有名无实,这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参与大学管理的现实处境。

大学组织的官僚性使得大学教师参与管理有名无实。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学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庞大的行政机构挤占了有限的资源。二是大学的权力结构以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心。校级行政领导拥有遴选各种委员会成员、制定大学章程的权力,大学教师几乎没有发言权;行政权力垄断大学的预算和资源支配,往往容易忽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三是在各种决策机构中,大学教师代表参与有限,影响甚微。大学有关招生和专业设置、学生管理、学校发展等问题的决策皆由行政决定,普通大学教师没有发言权。四是在行政主导的背景下,行政部门往往凌驾于教师之上,他们履行的并不是服务的职责,而是对教师的严格考核和监督。即便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大学教师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大学的聘任制加剧大学教师地位的丧失。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内的大学陆续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高校教师聘任制”。聘任制是舶来品,它是以校长选举制以及重大问题由教授委员会(或理事会)决定的传统为标志,在教师主体地位及其制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国外,聘任制对教师地位没有丝毫动摇,相反,优胜劣汰的机制保障了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维护了大学教师的声誉。但我国大学首脑由政府任命,教师对他们的权力毫无制约。在高校首脑与教师分别作为聘方与被聘方的关系格局下,聘任制在行政权力缺乏监督的情况下有可能沦为排除异己的政治工具。本来就长期处于校内官僚体系支配下的教师,地位进一步滑落。教师与校方的关系变得类似于老板和打工者的关系。聘任制使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降低,更谈不上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实质上,大学教师应该是社会上最有良知、自律性最强的群体,对大学教师人格的尊重和信任是开展大学教育的前提,否则大学存在的合理性就应该受到质疑和挑战了。

三、大学管理中教师“失语症”的根治

在西方大学,“教授治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的话语权在学校各级管理机构里占据优势,特别是学术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大学教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在中国近现代大学,教师的权力从来就没有达到过西方大学的水平,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庞大的管理人员队伍(包括政工人员)在高等学校管理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创造条件促进大学教师参与大学管理,从而实现学术本位的权力制衡。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水平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是大学教师治校的根基。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知识的深奥或未知的这一特有本性,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胜任高深知识的研究工作;高深知识具有的内在正直和学术人员的天生诚实共同孕育了学术自由的生命之源。其次,学者必须有“寂寞和自由”,才能有所发现。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本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只有极少数人甘愿寂寞地选择了它”[8]。学术研究以孤寂、安闲、自由为必备的生存状况和重要工作方式。只有学者在知识的生产领域最有发言权。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他们坚持正义,不畏权威,关注学术,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往往成为专业学者们的精神动力和最高追求。

因此,大学内部管理者的职责不是去控制教师,而是遵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合作者为满足教师们的特殊需要而主动提供服务。然而,当教师失去了对于学术的深谙或者学术道德,就失去了大学教师赖以生存的根基,更不用谈参与大学管理了。

2.大学“去官僚化”

这是大学教师参与大学内部管理的前提。行政是大学规模扩大和大学事务复杂化的结果,它也是法制理念和效率意识在现代组织中的体现。所谓大学的“行政化”是指大学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上体现出严密而清晰的科层结构,这是目前在西方最为稳定和相对成熟的组织管理体制。行政化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腐败和不公,但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时,就容易发生权力寻租和潜规则盛行,导致利益向行政机关倾斜以及学术的权力偏好的现象,即当前中国语境中的大学的“官僚化”现象。官僚作风往往和长官意志和权力随意性联系在一起,因此,大学组织的“去官僚化”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这就需要从立法和规章层面对政府、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权限以及权力施予过程进行相应的规范,使核心制度的内容符合学术活动的规律。

3.重建教师工会和教授会

重建教师工会和教授会是实现大学内部管理权力制衡的现实选择。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教师工会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教师工会不同于教职工代表大会。它是全体教师的代表,其宗旨是保护教师的权益不受损害。然而,尽管在我国的大学内部教师的权益屡遭侵害,大学并未建立教师工会组织。要提高我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大学教师必须提高参与意识,形成自己的联盟,通过合法协商和行动来获得和行使应有的权力。这种联盟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工会和各种学术性委员会。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有权加入教师工会,教师工会应选举教师代表组成教授会。作为全体教师的代表,教授会通过与其他行政部门协商,提高教师的整体地位和待遇,通过在学术事务上的话语权维护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自由。教师联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大学内部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衡。通过对学校事务的民主参与、监督学校的行政廉洁与公正,以及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和职责,学校实现大学内部各种权力的制衡。

4.学术委员会的合法化

学术委员会的合法化是大学回归学术本位的途径。学术性组织的合法化是大学学术本位的前提。大学的学术事务交给学者个人和学术组织来决定,行政人员不能越俎代庖。院系是学术人员和学术活动最集中的地方,院系学术委员会对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事务,包括与学生、教学、教师聘用和晋升、院系预算、科研等相关的事务等进行管理。校一级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全校的学术政策、学科建设和发展、教师的聘用、考核和晋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学位事项、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学术事务方面的咨询权、审议权和决策权。校一级的学术委员会是各院系学者的代表性团体,有时根据需要会吸收其他人员参加,但学者应是主体。校一级的学术委员会同以校长为代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一道决定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促进跨学科研究。

与此同时,大学学术性组织的“去行政化”是大学学术性组织良好运行的保证。一是从学术性委员会的构成上,应该主要由各专业的学术权威按比例参加,学术性委员会的职位不应该成为大学内行政官员的“副职”,因为只有真正的学者才深谙学术的要旨;二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实行任期制,从而有利于学术的争鸣;三是学术性委员会的活动应该有相应的章程,并有组织和规划。

5.学术权威的“去官员化”

学术权威的“去官员化”是繁荣学术的必要条件。学术权威是一种以学术人员个人的学术修养、成就、经验、人品等因素为基础的影响力[9]。学术权威是大学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权力。他们对于学科发展、学术组织的稳定性以及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学术权威一旦“官员化”就容易形成“学阀”或“学霸”,有可能抑制思想解放,破坏学术自由,从而不利于开展真正的学术对话。因此,学术权威的“去官员化”是学术自由和思想繁荣的保证。学术权威的“去官员化”可以防止“学术”与“权力”不正当的媾和,实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这也是对于某些学术权力极度扩张,妨碍和干涉其他学者权利的一种制衡,以真理为标准,而不以官衔和地位为标准,从而防止学术权力的异化。

学术自由是学术的生命,也是大学的生命。大学贵在自由,最好的大学就是最自由的大学[10]。只有大学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并真正参与大学管理,拥有学术话语权,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学术本位和它的终极使命。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美]欧内斯特·L·博耶.学术水平反思[M]//吕 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3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楚廷.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1-4.

[4]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 1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术性失语症权力
失语症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