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发展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15-03-28邱永文

关键词:盛宣怀现代化政治

邱永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统战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81)



从汉冶萍公司的历史发展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邱永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统战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81)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现代化的产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在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领导群体的主导下,自上而下完成的。中国的现代化却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由地方官员主导开始的。这样的现代化没有国家的整体布局和宏观指导,人为因素太强,因此,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加强了地方的实力和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力,为后来的地方分裂和军阀割据提供了条件。

汉冶萍公司;现代化;政治稳定

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逐步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第一家煤钢联营企业,是晚清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进行开采矿山和钢铁冶炼的一个大型的现代化企业。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阶段性标志。汉冶萍公司的建立和发展,虽然一度增强了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反而成了帝国主义和历届政府、地方势力以及个人争相觊觎、争夺和控制的对象。汉冶萍公司的多桀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是中国现代化的典型缩影。

一、现代化:理论及路径

现代化一词(modernization)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最初,学者们用以描述西方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后来,这种研究用以描述发展中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因此,现代化理论研究既包含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包含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政治稳定是现代化的基础。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家法律政策、完善有序的市场环境,经济发展将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政治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后盾。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形成一定具有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的社会阶层,以此推动政治发展。

西方现代化的过程总体来说是工业革命发生、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过程,即:旧的政治系统的溃败和覆灭,新的政治系统的重建和巩固,必然要经过种种的阵痛和挣扎。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首要的不是实现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而是要恢复和重构稳定的政治秩序;不是着力构建完美精妙的民主政治制度,而首先是要实现政治稳定[1]。否则,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被政治和社会动荡所破坏。所以,现代化研究的诸多领域中,政治现代化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所谓政治现代化,简单说,就是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传统的政治权威一般表现为家族、宗教或种族的政治权威;政治结构比较单一僵化;普通民众参与程度极低。现代政治则表现为政治权威的合理化,即:由传统的君权神授、皇权世袭、领袖魅力型政治权威向民主选举转变;专业的、复杂的政治结构形成;普通公民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活动增强。所以,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政治现代化是指民主化、法治化;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治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是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尽管实现路径各不相同,但也有某些共同的规律。英国和法国是百年战争后,两国中央集权加强,资本原始积累逐步完成;工业革命促进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民主政治逐步实现。德国是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体系和市场环境,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发展,由此引发了普鲁士王国为主导的德意志统一战争。意大利也是通过统一战争完成了现代化的政治制度的架构,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则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削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俄国和日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俄国是彼得一世大帝靠强有力的皇权推动了俄罗斯的改革。日本则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加强了明治天皇的权力,开启了明治维新运动。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在具有现代化改革意识的权力核心的领导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当然,不少国家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最终稳定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才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汉冶萍公司的艰难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从19世纪60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逐步崛起的湘军和淮军将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仿造建立西方现代的军事工业开始的。在“自强”的口号下,中国的地方实力派人物逐步推动机器生产,开办军事企业,以图增强国防军事力量;19世纪70年代,又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工业。为弥补军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钢铁和燃料,洋务派又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创办一系列的煤炭开采和金属冶炼厂矿。

汉冶萍公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建立与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特别是卢汉铁路(后拓展为京汉铁路)建设密不可分。最早提议建设京汉铁路的清廷官员是直隶提督刘铭传。他在1880年上奏建议“急造铁路”。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修建卢沟桥至湖北汉口镇铁路,获清廷批准。张之洞和李鸿章受命筹建卢汉铁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路段。清政府拟年拨银200万两筹办,同时声明,不借洋债,不购西洋钢轨[2]。

1890年,张之洞应卢汉铁路之需在湖北主持建设汉阳铁厂。1891年,沙俄渗透东北,清廷考虑优先修建关东铁路,只得将卢汉铁路拨款移作修建关东铁路专款。卢汉铁路遂陷入停滞局面。1893年,汉阳铁厂建成投产,但经营不善,成效难期。张之洞招洋商承包未果,一筹莫展,只好委任盛宣怀接办。盛宣怀提出,要接收汉阳铁厂就必须兼办铁路,要先为铁厂钢材找销售市场。张之洞为求早日从“汉阳铁厂”“解脱”,只得会同王文韶奏保盛宣怀为铁路总公司督办。这样,1896年,盛宣怀就接收了汉阳铁厂,同时督办全国铁路总公司,负责修建卢汉铁路。之后,盛宣怀经过两年的调查,1898年决定在江西萍乡采煤炼焦,后又扩充汉阳铁厂,扩大大冶铁矿规模。1908年凑请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可以说,从1890年筹办汉阳铁厂,到1908年的汉冶萍公司成立,前后历时18年。而后又历经无数次的政治动荡和变故,汉冶萍公司的发展艰难,始终徘徊在动荡中,直至194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总公司事务所为止。汉冶萍公司前后历经58年,曾经号称东亚第一雄厂, 却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留给我们更多的却是痛惜。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债台高筑,资不抵债

资本是现代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1890年,汉阳铁厂最初为修卢汉铁路而建,清政府申明不借洋债,不购西洋钢轨,户部拨款200万两库平银作为建厂经费。到1895年,汉阳铁厂累计投资约568万两库平银[1]。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要负担2亿多两的战争赔款,而汉阳铁厂需要扩大煤炭和铁矿的开采。在政府无力追加铁厂投入的情况下,只好改为官督商办。在招商无果的情况下,新任铁厂督办盛宣怀除了从自己掌握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洋务企业中拿出资金作为商股外,不得不于1899年向德国礼和洋行借款400万马克(合2 680 965海关两)[3],又于1905及1907年向日本大仓组财团借款230万日元(合1 776 010海关两), 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借款①。 以后又数次向日本等国大笔借款,由此,为日本控制汉冶萍公司埋下了祸根。

汉冶萍是一个以借外债而闻名的企业。它不断地向英、法、德、俄、日等资本集团借款,最后陷入了资不抵债的泥沼。到1912年4月,汉冶萍的资本实有940万两(合13 160 009元),但华洋债款却达24 407 600两②。 1912年7月,盛宣怀写信给梁启超说:“汉冶萍所负中西(债务)本息两倍于资本金,皆属股东肩任。 ”③根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汉冶萍公司清理委员会结算,至抗日战争爆发时为止(1937年6月底),汉冶萍公司资产部分仅值法币2 160 900元又1 693 517.25日元,而负债(日债和内债合计)约合法币7 610 875元又63 365 590.28日元[1], 属于严重资不抵债。

(二)政治失序,处境窘促

汉冶萍公司从清末汉阳铁厂开始,历时58年,期间经历了数次国家战乱和政权更迭。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新高潮、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内战等战乱环境,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远隔重洋,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机遇之外,其他的战争和动荡都是发生在中国境内,有的对公司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如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此外,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与革命军在武汉隔江对峙,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汪伪政权轮番更替变化,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汉冶萍公司。公司继续发展不但没有可靠的政治稳定环境,而且还要不断地面对和应对这些觊觎之心,窘迫之情不言而喻。

汉阳铁厂创立之初,属于官办企业且属于需要资本和投入较多的重工业,清政府给予了相当的扶持:官办期间(1890—1895年),清政府前后共投资560余万两库平银,铁厂钢铁行销各省一律免税。官督商办之后,清政府规定修筑铁路需向汉阳铁厂订购钢轨。湖北本省无相宜之煤矿,准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沿江沿海处随时派员勘寻开采。在本省或外省自开煤矿为铁厂炼钢炼铁之用,可免税5年。对于官办期间所用的官款,准予逐年抽还,每出生铁1吨,抽银1两。又饬江西巡抚,保障萍乡煤矿的垄断地位,土隆采出之煤,应尽铁厂照时价收购,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901年,盛宣怀上奏,请准汉阳铁厂免税展期获准。之后,慈禧太后又批准将汉冶萍煤铁厂矿改为完全商办公司。

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对盛宣怀的家产和汉冶萍公司各厂采取了查封和没收政策。盛宣怀也为求自保拟将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公司,并希望通过对日借款向南京临时政府“输诚报效”[1],后遭到临时股东大会的一致反对而作罢。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汉冶萍公司借公债200万元恢复生产。汉冶萍公司董事会呈文民国政府申请“国有”,后因民国政府犹豫不决,加之日本极力反对,未果。但商办的汉冶萍公司在没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很难有所作为。与日本接洽借款谈判受到农商部的干涉,而与政府谈判改为官商合办的计划又受到日本的极力阻挠。在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左右掣肘之下,汉冶萍公司坐失了一战期间钢铁涨价的大发展时机。而民国政府自始至终对汉冶萍公司的捐税都是一律减免,从未征收。所以,汉冶萍公司的存在也没有给民国政府带来应有的财富。

随着北伐战争的快速推进,武汉国民政府筹划对汉冶萍公司及其厂矿进行整理接管,由交通部设立整理委员会,准备切实整理汉冶萍公司。汉冶萍公司一方面对接管提出抗议,一方面借助日本的力量抵抗武汉国民政府的接管行动,此间公司生产陷入停顿。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的接管行动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强烈反对,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重光葵三次抗议,并不惜以动用武力相威胁,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计划最终难以实现。

这样一个晚清政府建立起来的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煤钢联合企业,不仅没有给中国任何一个政府带来税收财富,却沦为日本钢铁企业的原料供应企业,为日本钢铁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廉价的铁矿资源。

(三)产权不明,管理混乱

洋务企业成效难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管理混乱,效率低下。1890年张之洞初建汉阳铁厂之时,清政府曾坚决“不借洋债”,不招商股,一心官办。官办时期,铁厂无专一的管理制度,人事任免全由湖广总督一人掌管。但是,在选购机器、选址建厂和解决燃料等一系列问题上遇到巨大的困难时候,张之洞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雄心壮志,只想迅速脱手让盛宣怀接收了汉阳铁厂这个烂摊子,由他任督办负责招收商股,筹还官款。从此汉阳铁厂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时期,张之洞与盛宣怀商定,在汉阳铁厂设总办,但人事权仍操在官员手中。汉冶萍公司成立后,情况更加复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务紊乱,彼此推诿,争权夺利,互相攻讦。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并经农工商部注册,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公司向完全商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依然问题很多。1914年至1919年,是汉冶萍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共盈利2 940多万元。其中,股息发放920万元,占全部盈余的31%,发放董事长、经理等办事人员酬劳奖金达100多万元;此外,修盛公祠花了40万元;而用于扩建的经费只有420多万元,占14.28%[1]。 公司与厂矿办公人员营私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公司曾发生过四大贪污案,萍乡坐办林志煦侵吞公款银30万两,虽经起诉,最后仍不了了之。

盛宣怀本身亦官亦商。1908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1909年被选为招商局董事会主席,按例当辞,清政府破例允准。汉冶萍公司自成立起,公司经理、董事会长均由盛宣怀担任,除了1912年改选董事会时候落选外,1913年又被选为总经理与会长,1915年改为副会长。董事会主要成员都与盛宣怀有密切关系。尽管这样,盛宣怀仍然费尽心机,以便完全控制董事会,独断专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没收了盛宣怀的个人财产。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候,盛宣怀为保全个人私利,不惜投靠日本,曾策划过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因股东代表的强烈反对而作罢,但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控制能力,随着日元借款的不断增加而增强。变乱的时局让汉冶萍公司的正常生产难以为继,不得不向北京政府申请官办,但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而后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要接收汉冶萍,也因日本的反对而无法实现。

三、结论及启示

中国晚清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国家大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中央政治权威巩固的情况下,在国家政治领导核心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主导下开始的。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不同。

首先,中央权威严重削弱,政治秩序严重混乱。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典型的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在中央权威的日渐衰败下,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冲突中,被动地作出的本能反应。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证明,清政府已经无力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的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更是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清政府的合法性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更不要说加强中央权威了。这种情况下,汉冶萍公司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动荡的严重影响。

其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在外部和内部刺激下,统治阶级内部本能的、被动的反应。中国的机器生产不是手工工场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是地方洋务派为维护旧的统治所做的垂死挣扎。当时,学习西方的目的就是张之洞《劝学篇》里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维护旧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种现代化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晚清政府既没有抓住时机重振中央权威,也没有顺势而为主导现代化进程。

再次,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统治阶级依然固守陈规,逆势而动。清政府的领导核心远远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共识,而最初的军事生产工业化的发起者却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以湘军和淮军将领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这种被扭曲的特殊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首先在纺织领域开始的一般规律明显不同。汉冶萍公司的发展更是在没有轻纺工业带来的资本原始积累情况下,在清政府对日付出了大笔战争赔款后,兴建所需资本数额巨大、技术要求高、运转周期较长的煤炭钢铁企业,所以,汉冶萍公司的巨额债务就不可避免了。

最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地方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实力派推动下开启的。地方实力派在开办洋务企业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中央权威衰颓不堪的情况下,也为日后的地方割据奠定了基础。1900年6月,东南督抚与英美帝国主义达成的《东南互保约款》既是中央权威崩溃的标志,也是地方割据的抗命肇始。而在其中穿针引线,促成这一结果的,就是当时的邮传部尚书、汉冶萍公司的负责人盛宣怀。

盛宣怀由督办汉阳铁厂而被举荐为卢汉铁路督办,由办铁路和煤炭钢铁企业而成为邮传部尚书。他自身的利益与现代洋务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当自身利益与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自然毫不犹豫地坚决维护自身的利益。没有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就构建不起来现代化的国家观念,也就无法统一国家和个人利益,无法达成现代化的目标和共识。所以,汉冶萍公司的发展始终与盛宣怀的个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工具。

汉冶萍公司58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基础。稳定的政治环境有赖于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政治权威。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权威已经不复存在,新的政治权威的建立,必须是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的政治组织。所以,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传统的中央权威衰退、政治秩序崩溃和新的中央权威建立及政治秩序恢复的历史。新的中央权威的建立必须依靠能够提出和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从而获得人民一致认同的政治组织。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

注 释

① 此前已有部分小额外债。

② 参见1912年4月3日《盛档·李维格致八蟠制铁所长官中村雄次郎函》。转引自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第19页。

③ 参见1912年7月7日《盛档·盛宣怀致梁启超函》。转引自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第19页。

[1] 刘汉明.汉冶萍公司[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189,147,5.

[2]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6):18.

(责任编辑 陈咏梅)

On China's Modernization From theDevelopment History of Hanyehping Company

QIUYongwen

(The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Studing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Beijing 100081)

Hanyehping Company is a produc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history of moderniz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had been finish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dominant groups with modernization consciousnes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nation-state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ly powerful centralization. On the contrary, Chinese modernization lead by local officials during the suppression of Taiping peasant movement. Such modernization began without overall layout and macro guidance of the state but full of human factors.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d not make China embark on the road of prosperity, but strengthened the local powers and centrifugal force,which became the main constraint on the subsequent division and local warlords.

Hanyehping Company;modernization;political stability

2014-12-16

邱永文(1973—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中国政治研究。

10.3969/j.ISSN.2095-4662.2015.02.003

K207

A

2095-4662(2015)02-0017-05

猜你喜欢

盛宣怀现代化政治
边疆治理现代化
在个人交谊与国家利益之间:井上馨与盛宣怀围绕汉冶萍问题交涉始末(1897—19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张之洞和盛宣怀在粤汉铁路及铁路借款上的恩怨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