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主观逻辑”新解
2015-03-28张绍宏
张绍宏
(怀化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谋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主观逻辑”新解
张绍宏
(怀化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阐述理念以纯逻辑概念形式存在时,从最简单形式“存在”推演出复杂形式直至最高形式“绝对理念”的思辨逻辑,它由“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部分构成。客观逻辑是运动的逻辑,必然性的逻辑,主要内容是阐述事物因自身矛盾而运动的理路,基本理论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和矛盾规律,主观逻辑是“谋发展的逻辑”,自由的逻辑,主要内容是阐述主体确定预期目的并通过掌控客体的矛盾运动实现预期目的从而谋现实世界发展的理路,基本理论是矛盾和解发展观和系统发展方法论。黑格尔是神学唯心主义者,在他的主观逻辑中,谋发展的主体自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绝对理念”即哲学化了的神,但是,他在神学唯心主义的框架中却为人类谋现实世界的发展留足了空间,并且给出了谋发展的宝贵“逻辑”,因此我们有理由把黑格尔的主观逻辑解读成一种谋现实世界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 主观逻辑; 谋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但此理念天生具有矛盾的本性,它既是自身又是他物,“理念即是在他物中对自身的永恒直观”[1]402,理念先后经历逻辑、自然和精神(即人类社会)三个阶段,与此相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构成,逻辑学是体系的第一部分。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念逻辑学”,其任务是阐述理念以纯逻辑概念形式存在时,怎样从最简单、最抽象的形式一步步发展成较复杂、具体的形式直至最后、最高的形式——绝对理念的。黑格尔的逻辑学由“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两部分构成。两百年来,理论家和政治家们对黑格尔的客观逻辑进行过多方面的、深入的研究,对客观逻辑的定位已基本趋于一致,认为黑格尔的客观逻辑是运动的逻辑,必然性的逻辑,其基本理论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和矛盾规律,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事物因自身矛盾而运动的理路。与此相反,人们对黑格尔的主观逻辑则研究甚少,迄今为止还未见到对黑格尔主观逻辑进行理论定位的系统观点。笔者近读黑格尔的主观逻辑,观其主要内容是阐述主体确定预期目的并通过掌控客体的矛盾运动实现预期目的从而谋现实世界发展的理路,其基本理论是矛盾和解发展观和系统发展方法论,顿开茅塞,于是认定黑格尔的主观逻辑可定位为“谋发展的逻辑”,自由的逻辑。黑格尔是神学唯心主义者,在他那里,谋发展的主体不是现实的人,而是“绝对理念”即哲学化了的神。但是,黑格尔在神学唯心主义的框架中却为人类谋现实世界的发展留足了空间,并且给出了谋发展的宝贵“逻辑”,因此我们有理由把黑格尔的主观逻辑解读成一种谋现实世界发展的逻辑。
一、黑格尔的客观逻辑:运动逻辑
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他1812-1816年写成的《逻辑学》(俗称“大逻辑”)和1817年写成的《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部分(俗称“小逻辑”)。“大逻辑”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学院式阐释经典,“小逻辑”则是黑格尔对其逻辑学的概括叙述。黑格尔的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部分组成,“存在论”和“本质论”在前,合称“客观逻辑”,“概念论”在后,称“主观逻辑”。“客观逻辑”是运动的逻辑,必然性的逻辑,主要内容是阐述事物因自身矛盾而运动的理路。“主观逻辑”是谋发展的逻辑,自由的逻辑,主要内容是阐述主体确定预期目的并通过掌控客体的矛盾运动实现预期目的从而谋现实世界发展的理路。黑格尔逻辑学是包括运动逻辑和谋发展逻辑在内的辩证逻辑。黑格尔按照理念从低到高进展的原则,将客观逻辑安排在前,主观逻辑安排在后,这就告诉读者,主观逻辑比客观逻辑更重要,谋发展的逻辑高于运动的逻辑,运动的逻辑服从并服务于谋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运动逻辑的基本理论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和矛盾规律。黑格尔在“存在论”中提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论证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必然性。黑格尔说,“存在”的基本规定性是质、量、度,质与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尺度)。“尺度既是质与量的统一,因而也同时是完成了的存在。”[1]234事物的运动越过“尺度”时,就会产生质变,旧质消灭,新质产生,即“发生和消灭”。“存在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发生和消灭,但黑格尔“存在论”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要追问发生和消灭的原因——“有”和“无”的矛盾运动:从无过渡到有是发生,从有过渡到无是消灭。黑格尔用“有”和“无”的矛盾解说某物道:“某物以内在界限而建立成为自身矛盾,通过矛盾,它被驱迫推动而超出自身,这就是有限物……它们有,但是这种有的真理就是它们的终结。有限物不仅像一般某物那样变化,它并且要消灭……有限的事物的这样的有,乃是以消灭的种子作它们的内在之有:它们的生时就是它们的死时。”[2]125黑格尔的“存在论”是矛盾存在论,但还只是潜在的矛盾存在论,因为在存在范围内,要纵观过渡的起始与终了,才能发现历时性的“过程性矛盾”,这显然只是潜在的矛盾,而在本质范围内,“有与无”被“肯定和否定”所取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直接就是同时性的实存性矛盾:肯定物同时是否定物,而否定物也同时是肯定物,“这两个规定,一个是肯定物,另一个是否定物;……每一个都……包含了他物。但它又进一步通过它的他物的非有而以自身为中介;……并且把他物排斥出自身之外。……这样,它就是矛盾。”[3]55所谓“实存性矛盾”,是指两个相互否定的规定都能同时实际存在,“同世而立”。黑格尔说:“对本质的内在存在加以这样的规定,就是根据。”[1]259意思是说,本质中的矛盾是驱动对象“自己运动”的根据,只因为有此矛盾,才会产生存在论中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过渡的发生和消灭。本质因矛盾而成为“实存的根据”。“本质论”分“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现象”、“现实”三篇。“根据”篇依次阐述“同一”、“差别”、“根据”等范畴,深刻揭示了事物的矛盾本性。“本质论”是对“存在论”的补充和发展。黑格尔说,本质其实也是存在,但不是当下的存在,而是“过去了的或内在的存在”,不过本质必然要表现为当下的存在,这就是现象,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就是现实,在现实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都是矛盾的。黑格尔在本质论中提出了矛盾规律,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论证了矛盾在事物运动变化中的作用:“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1]65,“必须承认矛盾是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因为同一与矛盾相比,不过是单纯直接物、僵死之有的规定,而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1]66
黑格尔运动逻辑的历史影响极其深远,马克思曾在其博士伦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将黑格尔的运动逻辑应用于科学探索,创立了科学发现的逻辑。古代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偏离直线”的自然哲学理论,预言了原子结构,解释了天体运动,马克思以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直线”学说为个案,概括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现的逻辑程序是:矛盾的思辨启动;矛盾客观化;对立面融合成新范畴;矛盾的实证检验和解决。马克思又曾应用黑格尔的运动逻辑和系统方法论,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最终灭亡的必然性,撰写巨著《资本论》,在19世纪向人们提供了瓦解资本的逻辑。
马克思指出了人类最终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远景,并且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提出了纲领性的意见,但他没有系统提出谋未来新社会发展的具体方略,因此,凸显黑格尔谋发展的自由逻辑的理论任务历史地留给了当代。
二、黑格尔的主观逻辑:谋发展的逻辑
黑格尔对运动和发展做了区分,运动泛指一切变化,包括前进的,徘徊不前的,倒退的三种类型,发展则专指向前进展的运动。发展是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在客体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发展,二是人类所谋的发展。自在世界中的发展作为一种“向前进展”的运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类所谋的发展,则是人的合目的性活动即自由意志行为的结果,是主体的追求,渗透了人的主观性。黑格尔不想消极等待自在世界中发展的到来而主张主动去谋发展。
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是在主观逻辑即“概念论”中阐发的。“概念论”分“主观概念”、“客体”、“理念”三篇。“主观概念”篇依次叙述概念、判断、推论。“客体”篇依次叙述“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理念”篇依次叙述“生命”(依次分述个体生命、生命过程、族类)、“认识”(分述理念的理论活动、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和“绝对理念”(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生命的理念与认识的理念的统一)。梳理黑格尔主观逻辑范畴推演的脉络,我们发现,从“目的”范畴开始直至终点绝对理念的那一段范畴推演与之前的范畴推演是大不相同的,“目的”之前的推演基本上与客观逻辑中的推演无异,都是“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从“目的”范畴开始往后的推演则是“意志的努力”,“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意志的努力”就是人的目的性活动,即主体将预想的规定性设置在自觉的创造性构想中并通过掌控客体的矛盾运动实现预想目标,创造应有的理想世界。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目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目的的实现就形成了到理念的过渡。”[1]379黑格尔说:拥有了“目的性”的理念要“使无机的自然界受主体的支配”。如果我们不问黑格尔的理念从哪里来,只问它到哪里去,那么我们就看到从“目的”范畴开始的理念已经远离神意,已经在谋划人类现实的发展:“理念深信它能实现这个客观世界和它自身之间的同一性。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理性复具有一种内在的冲力,把那据它看来本来是空无的对立(指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引者),复证实其为空无。这种过程概括说来就是认识。……认识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并把这种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借以充实它自身的抽象确定性。另一方面,认识过程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反过来,它又将客观世界仅当作一假象,仅当作一堆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它并且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这本性现在被当作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以规定并改造这聚集体。前者就是认知真理的冲力,亦即认识活动本身——理念的理论活动。后者就是实现善的冲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1]410-411在主观逻辑中,黑格尔将理念阐释为谋现实世界的发展:“理念即是在他物中对自身的永恒直观;亦即曾经实现其自身于它的客观性内的概念,亦即具有内在的目的性和本质的主观性的客体。”[1]402他又说:“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即哲学上真正意义的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一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可以理解为具有现实性于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等等。”[1]400-401黑格尔的理念逻辑从本质上说就是谋发展的逻辑。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谋发展的逻辑与运动的逻辑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黑格尔以目的范畴为界将谋发展逻辑与运动逻辑清晰划断。他说,理念的推演要经历开端、进展和目的三个环节。开端即开始,这就是“存在”,它是逻辑起点,不是现实起点。进展就是对“开始”的否定,即发挥出那已包含在逻辑起点“存在”中的规定性。黑格尔说,如果没有目的范畴,进展只会是无限递进,这是因为理念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有特殊性:“普遍性”的存在是“唯一”,但它要表现为“直接性的规定”,而直接性的规定是无限的,所以,矛盾表现在无限进展里。“这种表现在无限递进中的矛盾,只有在目的里才得到解除。”[1]426进展在目的范畴进入之后便走进了谋发展逻辑的范围。目的是主观的,是对最初的起点“存在”的客观性的否定,但目的要在客体中实现,所以目的也是对它自身主观性的否定。因此,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与第一个意义的开端“存在”有同一性,它是第二个意义的“开端”。这就是说,目的是把两个意义的开端作为客观性的环节和观念性的环节结合起来了。既然目的作为第二个意义的“开端”取得了“存在”的资格,它就会如同客观运动逻辑一样,以“目的”为开端必然地推演下去,于是产生了第二个范畴推演系统,只不过这第二个范畴推演系统已不完全是运动逻辑系统,而是谋发展的逻辑系统。谋发展的逻辑系统是以目的为开端,由谋发展的自由逻辑和运动的必然逻辑交互作用形成的逻辑系统,其主要的逻辑范畴有“目的性”、“生命”(个体生命与族类)、“认识”(理念的理论活动、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绝对理念”(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生命的理念与认识的理念的统一)等。理念是贯穿黑格尔逻辑学始终的范畴,但严格说来,只有在“目的”范畴进入其中之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理念,或“实现了的概念”。黑格尔说,所谓概念的实现,就是主观的概念形成目的并实现目的之后,概念就客观化自己,就不复是观念而是客观的存在了,但这个存在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主体所谋的存在即“自为的存在”,“这概念包括着它所设置的不同的规定在它自己的自为存在里。这就是理念。”[1]426
黑格尔谋发展逻辑的基本理论是“矛盾和解发展观”和“系统发展方法论”。
黑格尔的矛盾和解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发展观。黑格尔是矛盾辩证法家,他坚决反对否认矛盾和逃避矛盾,并且反对在矛盾面前不作为,反对把世界“托付与发生和消灭”,他在批评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时说:“这些二律背反的解决,……意味着世界本身并不自相矛盾,也不扬弃自己,只有在直观中的和在直观与知性、理性的关系中的意识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这种看法是对世界的柔情太过,要使矛盾远离世界,并将它移到精神中去,移到理性中去,任它在那里悬而不决。事实上,精神是如此奇强,必然能够经得起矛盾,也懂得解决矛盾。但是所谓世界(它叫做客观的、实在的世界,或者依照先验观念论的说法,是主观的、由直观和知性范畴规定的感性),却无时无地免得了矛盾,但又经不起矛盾,所以便把自身托付与发生和消灭。”[2]256-257黑格尔不害怕矛盾,“经得起矛盾”,敢于面对矛盾,但他不主张放任矛盾自发运动而主张积极掌控矛盾运动即用和解的方式解决和化解矛盾。黑格尔认为,矛盾只是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发展的动力不是矛盾本身而是解决和化解矛盾。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辩证法大师,“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4]111,是他的辩证运动和矛盾和解发展观的通式。
黑格尔的系统发展方法论是从“理念进展方法论”演化而来的。既然理念只有一个,而这唯一的理念必须展开为不同的具体环节,因此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此方法的全体就是“理念进展方法论”,而理念进展的全体会形成一个系统,因此理念进展方法论可称之为“系统发展方法论”。系统发展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矛盾消解方法”以及谋发展的“开端”理论和谋发展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程序。
从抽象到具体是指理念的进展是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向进行的。理念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向将理念逐步展开形成的。最初的理念是“存在”,它是最抽象的范畴,没有任何规定性,然后在展开过程中逐步对它进行规定,直到规定性最丰富的绝对理念。例如,大范围的进展是从存在到本质再到概念,在存在阶段,是从质到量再到度,其中,“质”的进展是从无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到“无”再到“变”……;在本质阶段,是从本质到现象再到现实,其中,“作为实存根据的本质”的进展是从同一到差别再到根据……;在概念阶段,是从主观概念到客体再到理念,……其中,“理念”的进展是从生命到认识再到绝对理念。
矛盾消解方法。理念自身具有矛盾的本性:理念作为抽象的普遍性即是一种矛盾,它既是抽象的普遍的理念又是具有各种具体规定性的他物,既是自身又是他物,其矛盾已达到尖锐化的程度。在理念的进展中,矛盾会产生,也会消解,还要进展到根据,“消解了的矛盾就是根据”。“理念永远在那里区别并分离开同一与差别、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只有这样,理念才是永恒的创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1]400-401。理念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矛盾都会消解而成为下一个环节的根据:在“存在”范围内,有和无消解为变,质和量消解为度,……在本质范围内,本质和现象消解为现实;在概念范围内,主观概念和客体消解为理念,等等。这些矛盾的消解都成为理念进展到下一个更高阶段的动力,“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这句话的正确之处只在于说,我们不能停留在矛盾里,矛盾会通过自己本身扬弃它自己。”[1]258“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不似表象那样受矛盾支配,而只是让矛盾把它的规定消解为其他规定,或说消解为无。”[2]67矛盾应当消解为根据:“就根据作为一种矛盾来说,它并非静止地坚持其自身的矛盾,毋宁要力求排除矛盾于自身之外。”[1]260
黑格尔谋发展的“开端”理论认为,谋发展的逻辑系统是以目的为开端的。黑格尔说,理念的内在矛盾表现在无限递进中,最后在目的里得到了解除,因此,目的成了谋发展系统的开端。
黑格尔认为,谋发展的运行机理是主体的自由谋划与客体的必然运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人类谋发展的过程中,客体的必然运动主要包括客观矛盾运动的展开和量变引起质变。对于这两种必然性的运动,我们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抗拒。主体的自由谋划即人类的自由意志行为,主要包括对客体矛盾运动的掌控即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矛盾以及适时调控谋发展的预期目标。谋发展是人的自由意志行为和客体的必然运动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谋发展的全景图是:客体矛盾运动的展开和量变引起质变这两种必然性的力量强制地起作用,它们带来无序甚至破坏;但是,主体有掌控矛盾运动和适时调控谋发展预期目标的自由,从而使矛盾得到化解,确保量变所引起的质变趋于良性。于是,社会就从无序变为有序,发展就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人类所期望的理想未来就会实现。
黑格尔认为,谋发展的运行程序一般是:(1)确定预期目的和发展目标。(2)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与工具。(3)掌控矛盾运动,实施发展目标,实现预期目的。(4)对预期目的和目标之是非得失对错进行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
三、黑格尔谋发展逻辑的当代价值
黑格尔的《逻辑学》写成于19世纪初,距今已近两百年了,其主观逻辑是关于人类合目的性活动取得成功的思辨式经验总结,是揭示人类谋现实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因此能超越时代具有当代价值。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当代中国的主题则是致力于世界和平与谋求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发展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主题。因此,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在当代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直接的实践价值。现以国内价值为例,简述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为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
黑格尔的矛盾和解发展观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开拓了发展观的新视野,实现了发展观的多方面突破:走向主体性,实现了从“自然发生消灭论”和“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到主体掌控发展观的突破,高扬了主体要“谋”发展的能动精神;走向人本位,实现了从“以人为末”到“以人为本”的突破,倡导了发展包括人、为了人、为了每一个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模式;走向和谐,实现了从“斗争价值取向”到“和谐价值取向”的突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目标;走向科学发展,实现了从“矛盾发展”到“科学发展”的突破,实现了从局部发展到全面发展、从畸形发展到协调发展、从短期发展到可持续长期发展的突破。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谋发展”便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词语。科学谋划发展,时刻关注发展,不断掌控发展,已是我国近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政务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和谐发展观的回归与发展,而马克思当年创立矛盾和谐发展观的时候是借鉴和运用了黑格尔的矛盾和解发展观的。回归到马克思的矛盾和谐发展观,就不能不回溯到黑格尔的矛盾和解发展观。从黑格尔的矛盾和解发展观,到马克思的矛盾和谐发展观,再到当代中国领导人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人类发展观走向成熟的三个里程碑,其间的理论渊源关系十分清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资源。
黑格尔谋发展逻辑的系统方法论对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实践价值。黑格尔谋发展的“开端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实践指导意义。黑格尔谋发展的逻辑系统是以目的为开端的系统。黑格尔说,理念的内在矛盾表现在无限递进中,最后在目的里得到了解除,因此目的成了一个新系统即谋发展系统的开端。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很标准的谋发展系统,这个系统也要以“目的”为开端。在任何一个谋发展系统中,开端都是系统往后演绎的起点,在全系统中都具有全局意义。在谋发展的实践中,目的必须物化为可操作的“目标”,目标及实现目标方案的制定就是“设计”,总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制定就是“顶层设计”。在谋划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系统中,“顶层设计”是总目的、总目标的物化形态,自然处于系统的“开端”位置,在谋发展的实践中具有全局意义。因此,黑格尔谋发展的“开端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实践指导意义。
有媒体报道:“不少学者认为,习近平经济思路的一大创新点在于强调顶层设计,强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且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5]这是黑格尔谋发展逻辑的开端理论实践价值的最切近的例证。
黑格尔谋发展的运行机理是主体的自由谋划与客体的必然运动交互作用,运行程序是:确定预期目的和发展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掌控矛盾运动,实施发展目标,实现预期目的;对预期目的目标之是非得失对错进行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我国的改革与发展也应借鉴黑格尔谋发展逻辑的运行机理与程序,依据我国基本国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顶层设计系统。在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中,系统的开端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开端一旦确定,必然性就会立即起作用,开端就会向前展开为一系列的具体规定性。因此,顶层设计合理,改革与发展就将是良性的、科学的、和谐的、可持续的;顶层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埋下不协调、不和谐的种子,如不及时纠正,定会扭曲改革、阻碍发展。所以,在顶层设计方案付诸实施之前,要设想该项顶层设计如果实施,在运动逻辑的必然规律如矛盾规律和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作用下,它将必然地在哪些领域产生哪些后果,在作了充分的前瞻和预后之后,再重新审视顶层设计方案,务必使该项顶层设计的实施结果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例如,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价格,等等的顶层设计,就必须以国家公务员现有工资水平、市场上现有房产价格水平等为重要参数,在充分前瞻和预后之后再确定,决不可一意孤行或草率决定。在顶层设计方案付诸实施之后,要关注和跟踪后续演绎与变化情况,在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掌控矛盾运动和适时调控发展预期目标的自由谋划的作用,坚持成功的,纠正失误的和失败的。
黑格尔说得好:“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并且就思想的全部普遍性而言,它就是理念或绝对。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1]55-56黑格尔的谋发展逻辑启示我们,在谋改革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主体顶层设计和掌控矛盾运动的自由性与客体自身运动的必然性是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尊重群众和实践,对必然的运动逻辑要有敬畏之心,对谋发展自由逻辑的运用要有大无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所谋之现实发展。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北戴河会议作重要部署[EB/OL].第一财经日报.www.easttmoney.com,2014-08-18,07:00.
Logic of Seeking Development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Subjective Logic of Hegel
ZHANG Shao-hong
(CollegeofLawandPublicAdministration,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Hegel’s logic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pure logical concept form,from the simplest form of“existence”deducing the speculative logic complex form to the highest form of“absolute idea”,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f objective logic and subjective logic form.Objective logic is the movement of the logic and the logic of inevitability,mainly interpreting the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ir mutu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movement way.The basic theory is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rule and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Subjective logic is“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nd free logic,mainly expounding that the main body decides the expected purpose and achieves the desired purpose by controlling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e object in order to seek the reality of world development.The basic theory is the development method and system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of reconciliation.Hegel is the idealist in theology.In his subjective logic of theology,the main body of development of nature is not real people,but“absolute idea”,philosophy of God.But he spares sufficient space in the framework of theology idealism for human to seek the real world development and gives valuable“logic”of planning development.Therefore,we have reasons to interpret the subjective logic of Hegel into a real world development logic.
Hegel; subjective logic; logic of seeking development
2015-06-05
张绍宏,1942年生,男,湖南华容人,教授,研究方向:逻辑学、哲学。
B811.01
A
1671-9743(2015)09-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