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5-03-28高军
高 军
(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农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 军
(淮阴工学院 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诸多与之不相适应之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应从加强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培养、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平台等方面采取措施。
农业本科院校;科研能力;农业发展
0 引言
农业生产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科研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休戚相关,高等农业本科院校在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方面历来担负着重要使命。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强涉农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高等农业院校还有诸多可为之处。
1 农业发展对科研人才的要求
1.1 科研在目前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控制,三十多年来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分散经营方式,已经由当初对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逐步演变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我国农业正处在从过去的自给自足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从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从劳动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江苏调研时所说的“土地也能产出黄金,但小块不行,要靠大块,一户农民一亩三分地那能行吗?”[1]因此在2013年的“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2]。
在这种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土地资源等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发展中所占的权重在下降,而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却在快速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和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十五”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48%。2009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11年增长到53.5%,2012年提高到54.5%。尽管每年只增长了1个多百分点,但对确保粮食‘九连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这些成绩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然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德、英、法等国超过了90%,我国还有20%左右的提升空间。”诚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
1.2 农业科研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2.1 科研创新意识与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科研创新意识与本科毕业论文所要求的有创新性科研成果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大胆的想法,虽然有时这种想法也许会令人匪夷所思,但有想法总比没有强。科研创新意识首先需要的是敢于否定前人的成果,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论提出怀疑和挑战,勇于冒险,标新立异,不怕失败[4]。同时要将创新性的想法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本科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大学本科四年至到硕士研究生阶段正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黄金期”。
1.2.2 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踏实的科研作风
在当今社会,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研究,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团结协作精神是其科研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同时也是体力劳动,由于农业科研的特点,有时试验周期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田间、蹲地头,风餐露宿看作寻常事,这就要求农业科研人才必须吃得了苦、稳得住心、守得住贫,只有戒虚务实、淡泊名利才能有所收获。
1.2.3 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修炼可使农业科技工作者能更好地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与方向,站在一定的理性高度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以及本专业发展的关系。同时,还可以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技伦理道德与科技审美能力,从而更自觉地用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科研工作,用科技美学的视野审视专业的发展[5]。
1.3 对当前农业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分析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培养涉农专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科研人才,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当前对普通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1.3.1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用的体现
从施教者与教育管理者角度看,在普通高校的涉农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直有较大的市场[6]。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对理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般都相当重视,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卷面考试通过率;而对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直接相关的探索性学习以及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要“轻松”得多,这种导向使学生失去了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启蒙培养,直接导致学生以后的科研能力方面的缺失。
1.3.2 科研训练多注重于形式
在科研训练的具体环节方面,训练形式的规范化、程序化方面强调太多,与博士毕业论文要求相差无几,而博士毕业论文中的创新性和程度本身就令人质疑。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无疑这些环节的要求是为了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但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许多环节包括选题等多由指导教师确定,除了个别有科研天赋的学生外,在强调以应用型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可以说刚摸到科研的大门,要求他们每个环节都做得很到位,并且论文研究有创新性,无疑于天方夜谭,最后形成了“东施效颦”的结果,大多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在真正科研训练方面所起作用有限,出现这样的结局不得不引起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反思。
2 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科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团结协作精神、务实肯干的作风,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则是其他环节所无法取代,且在科研训练中对学生的影响都为潜移默化。
2.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下农田,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让其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加以检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验证性科研实践,也让学生抱着批判的态度去展开,从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的互动,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更深的领会,对理论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把握。
2.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历来就是培养学生的两条腿,缺一不可[7]。合格的农学本科毕业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科研动手能力。但是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通农学本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无从下手,这样的毕业生显然与培养要求相去甚远。在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显得尤其重要。从每年企业对毕业生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出,企业不但重视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其科研实践经历。选择考研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凡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者则能较早地进入课题研究,也更容易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合格本科生应该具备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活动在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既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品格,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道德、独立个性和团结合作精神,为以后承担、参与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本科院校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日本的农业大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有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必须与当地推广的技术、社区农业、经济紧密结合, 教师要始终通过实践起到表率作用[8]。此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只有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科研水平,才有可能加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将提高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强化教师实践环节的锻炼,作为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要鼓励教师与企业加强沟通,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研究,尤其要加强青年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构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平台
从国家层面而言,已经意识到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并已采用行动,目前在许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在学校层面类似的训练平台应尽量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逐步扩大接受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人数比例。对获得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在资金方面进行适当扶持,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研实践的训练中。科研训练的形式应更加灵活,可以尝试性地将科研训练项目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机结合,一方面将毕业论文研究经费投入到科研训练项目中,加大科研项目训练的扶持力度,避免了毛毛雨式的零散资助,另一方面可以在时间方面得到更多的保障,也避免了学生顾此失彼,能够安心地较长时间从事自己申请的科研项目研究,同时也避免了教师指导力量的分散。
学校的政策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利用教师的科研经费弥补大学生科研实践训练经费的不足。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以及缺少硕士生的普通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研究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既可解决教师缺少科研助手的难题,也有助于学生及早进行科研实践训练。
3.3 改革与完善现有培养体系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轻实践教学、重规范化轻个性化、重传承性轻创新性的倾向,要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改革与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将科研实践考核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尤其要在加强科研实践环节考核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多下功夫。由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周期性与循序性,可以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分阶段提出考核指标与考核要求,对在科研实践训练中表现优秀的部分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将科研成果(成绩)与学分挂钩。通过这些措施以激励和影响更多的学生将精力投入到科研实践环节中,对指导科研训练成绩突出的老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以及工作量的减免方面也应该有所体现。
4 结语
加强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立足于当前的农业发展现状,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到人才培养的大体系、大背景下统筹考虑的同时,要有规划、有层次进行落实。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从资金、政策角度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予以保障,教师作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直接推动者,要从教育思想的引导、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等诸多具体环节上进行科学谋划,潜心落实。学生要在思想上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大学学习阶段自觉践行之,只有各方面形成共识、加强合力,涉农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工作才有可能真正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新华社.李克强江苏调研家庭农场 村民拉着合影[EB/OL].[2013-03-29]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8171059.htm.
[2] 新华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2013-02-01]http://www.farmer.com.cn/xwpd/tjyd805057.htm.
[3] 卢国华,杨海芬,赵瑞琴.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经验及启示[J].北方园艺,2013(2):198-200.
[4] 高军.农业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 3371-3372.
[5] 严巧玲,何榕詹,存钰,等.关于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3,22(2): 40-42.
[6] 李传伟.加强高校自然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1999,31(3): 18-20.
[7] 高军.浅析普通本科院校农学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8):25-26.
[8] 丑勇萍,张云英,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3.
(责任编辑:侍建旻)
Reflection on Developing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AO Jun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aises higher demands for th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aspects that are not suited to developing their abil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ure system to advance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agricultural learning institute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ies.
research abi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easures
2014-08-20
淮阴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C200944)
高军(1968-),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物环境研究。
G649.21
A
1009-7961(2015)02-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