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流行语解析

2015-03-28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词语语言

蒋 静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当代中国流行语解析

蒋 静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能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它主要来源于方言或外来语、网络、影视、报刊、书籍、音乐、突发或重要社会事件、新词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等。流行语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应以比较宽容的态度,积极、客观、理性地对待和运用。

流行语;流行语来源;产生原因;社会影响

1 流行语的来源

1.1 来源于方言或者外来语

普通话与方言是既对立又融合吸收的关系,近年来,颇具特色的方言因其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而逐渐流行开来,如:“坑爹”:原是詈语。在北方某些方言中,“坑爹”的字面义便是“欺骗老子”,连老子都敢欺骗,胆子也忒大了。“坑爹”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愤慨,成为流行语后,用于责备、批评或讽刺、挖苦。

外来语也是丰富和拓展流行语的一个源泉,汉语和外语相互促进和融合使得流行语中的外来语呈现越来越多的上升趋势。[1]如:“压力山大”: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此词源于外国人名“亚历山大”,通过谐音、暗喻演变过来,后又出现变体“鸭梨山大”,更加诙谐有趣,被人们广泛接受。

1.2 来源于网络、影视、音乐等流行作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网络语成为极具表现力的流行语。如:“大V”:是指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公众人物,通常把粉丝超过50万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他们有着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热门影视、音乐的传播,也为流行语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蜗居”: 本用于谦称自己的住所“像蜗牛壳一样狭小”。2009年电视剧《蜗居》热播,剧中年轻人为买房而沦为房奴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共鸣,这个词由是流传开去。再如:“忐忑”:缘于龚琳娜的歌曲《忐忑》,这首歌没有明晰的歌词,全是“咳咿呀咿呦……”,但是演唱者表演上眉飞色舞、夸张搞怪,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遂成“神曲”,用法也变得丰富生动。

1.3 来源于重要社会事件及新词

由社会事件产生的流行语,如“躲猫猫”:2009年2月,云南省晋宁县24岁的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关入看守所后死去,警方称死者是在玩“躲猫猫”时眼部被蒙,不慎撞墙受伤而亡,这一说法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争议。此后,“躲猫猫”就被赋予新意,指或隐瞒事实,或逃避监督,或暗箱操作。再如:“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与亲和的风格,为世界所认同。

新词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旧词翻新,将现代汉语已有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和用法,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意义和用法。如:“土豪”:20世纪上半叶时特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而今泛指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群体。二是类推造词,类推是语言演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符合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的流行语。如:“微X”: “微”本指小、细、轻、少、弱等。如今,“微”成了一个时尚语素,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的改变,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

2 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2.1 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流行语的政治因素表现在社会政治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的推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等。如:2009年的“科学发展观”、“索马里海盗”;2010年的“钓鱼岛”、“第六次人口普查”、“菲律宾人质事件”;2011年的“卡扎菲”、“伊朗核问题”;2012年的“世界末日”;2013年的“老虎”、“苍蝇”、“光盘行动”等。这些词语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民众政治热情的集中体现,凸显了民众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经济因素是流行语活跃的外部条件,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经济的发展使这类流行语大量涌现,[2]如:2009年的“迪拜世界”、“中国制造”;2010年的“股指期货”、“民间资本”、“人民币升值”;2011年“金砖国家”、“戛纳峰会”、“离岛免税”;2012年的“电商价格战”、“利率市场化”;2013年的“余额宝”、“抢票软件”。这些词语进入人们的生活,可见经济在人们生活中己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罗宾斯在《普通语言学概论》中提到:“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流行语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1年的“中国旅游日”、“西安世园会”;2012年的“微电影”、“莫言”、“舌尖上的中国”;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好声音”、“大黄鸭”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体现。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的,宽松的语言政策为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文化生活对流行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2 心理因素

2.2.1 追新求异心理

时代在前进,思想观念也在进步,人们不满足于现存的表达方式,新奇的语言顺时而出,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流行语就让人们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神马”谐音“什么”,这一词语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出自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流行之后,人们在表达抱怨、感叹的情绪时,常常使用这一词,以此让自己拥有凡事皆浮云的淡定态度。标新立异、喜新厌旧是人类的本性,特别在当今社会崇尚展示自我、追求个性的风尚下,更激发了人们使用流行语的热情,这种心态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动力,它使语言更丰富、更有活力。

2.2.2 从众心理

每个人都想要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沿,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指的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由于从众心理,人们常常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主要是人们在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一种赶时髦的心理需求,又可以避免突出自己,顺应社会。比如:2011年的“亲”、“伤不起”、“Hold住”;2012年的“元芳,你怎么看”,这些词语经过主流媒体的传播被大众所接受并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2.2.3 宣泄不满情绪的心理

语言是抒发情绪的重要渠道,很多流行语的产生就是受人们情绪的驱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宣泄不满情绪,以寻找更多的共鸣和情感的依靠。[3]如:2009年的“楼歪歪”、“躲猫猫”、2013年的“房多多”等,与特定的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衍生出来的词语,表达了公众对房屋质量恶劣、官方发言人荒唐的释疑内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强烈不满,而在2011年的动车追尾事件中,官方发言人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更是引爆了这种对官媒信口开河态度的不满,进而引发公众的广泛质疑和声讨。总之,这类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角色。

2.2.4 轻松幽默的心理

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思想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幽默。[4]如:2012年的“甄嬛体”来源于当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精致打造的台词略带古风,却又可以清晰明确地听懂,网友们从多方面进行模仿,让人忍俊不禁。如,煎饼版:“这碎碎的一抹青翠,好似乱坠了丫头的眼,平摊于日下,甚是沁人心脾。提神醒脑可是极好的!若忍心炙烤煎熬,蔫萎而焦灼,岂不是辜负了?”这类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容易让人接受,得到更多推广和运用,使大众以一种积极心态面对生活。

2.3 语言因素

流行语受语言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只要不引起歧义,让语言变得更省力、更有效,成为创造流行语的一大动力。[5]比如 “高富帅”指的是高大、富有、帅气的男性,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而成的准固定词组,用精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还有利用类推的方式来推动流行语的构造,这类流行语如:2011年的“X二代”,从“富二代”开始,出现了类似的“官二代”、“星二代”、“贫二代”等。其次是语言自身的基础。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系统彼此制约,相互依存,一旦其中一个系统发生了改变,对另外两个系统也会产生影响,为了保持这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语言本身会在一定的语境下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围脖”原意是围住脖子用来阻止寒风从脖子钻进去的保暖物或装饰物,后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围脖”谐音为“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使用者用在规定字数范围内,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最丰富的语义,同时无须考虑语法与逻辑上的严丝合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即可。

3 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由于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流行语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流行和娱乐,而是社会大众可以参与其中、表达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方式。通过公众的反映,可以促使相关部门更加严谨、公开、透明地处理问题,最终受益的还是民众。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使很多事情不易被改变和避免,所以人们凭借简洁俏皮、调侃戏谑的词语表现适度的无奈和愤怒,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突出了公众所关注的焦点,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3.2 消极影响

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百态,有些流行语也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流行语存在不合理甚至是不文明的表达方式,比如:“卧槽”、“尼玛”等词显得粗俗而缺少内涵,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的形成易产生不良影响。有的流行语表意不清,语法不规范,给人们的语言理解带来麻烦,比如:“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含有幸灾乐祸的性质。)、“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却觉得很厉害的缩略说法。)

流行语的不规范使用,更容易给正在学习汉语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如: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用“偶”来代替“我”、“稀饭”代替“喜欢”、“肿么办”代替“怎么办”、“有木有”代替“有没有”等。有的还存在中英混用的语用方式,对传统的语言有很大的冲击,在网络语境和日常生活中使用该类词语还无伤大雅,但在正式的语体和语境下大量使用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1] 鲁科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3):25-27.

[2] 李明洁.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语:概念与特质[J].武汉大学学报, 2013(1):36-37.

[3] 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 2012 (1):51-53.

[4] 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47-49.

[5] 曾青青.中国主流媒体流行语的特性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0(1):36-40.

(责任编辑:郑孝芬)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Buzzwor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JIANG Jing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Hubei 438000, China)

Buzzword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can intuitively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and values which mainly come from dialect or loan words, network, film and television, newspapers, books, music, sudden or important social events, neologism, etc. Thi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oci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language, etc. Buzzwords produce both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and therefore, we should hold more tolerant attitude and treat and use them in a positiv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manner.

buzzword; source of buzzwords; cause; social influence

2014-11-21

蒋静(1977-),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教学与方言研究。

I136.4

A

1009-7961(2015)02-0057-0003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词语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