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三兄弟之学术贡献与启示
2015-03-28何洪岭
何 洪 岭
(沧县档案局,河北 沧县 061000)
张氏三兄弟之学术贡献与启示
何 洪 岭
(沧县档案局,河北 沧县 061000)
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三兄弟原籍河北省沧县杜生镇小垛庄村。“张氏三兄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怀着学术报国的理想,努力奋斗、坚韧不屈,相互砥砺,直至终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均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对“张氏三兄弟”的研究,认识到他们相互之间在学术思想、学术道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学贯古今、中西咸纳、文理兼修”是我们对张申府学术范围的概括,而张崇年所继续者“理”,张岱年所继续者“文”,他们三兄弟之间存在学术的“接力、借力与合作”,创造了中国学术史上一段佳话。
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张氏三兄弟”;学术贡献
张申府(1893—1986年),原名张崧年,字申府,以字行,现代著名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张崇年(1904—1994年),字墉皋,张申府二弟,当代物理学家,为中国基础物理教学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岱年(1909—2004年),字宇同,别字季同,张申府三弟,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被尊称为“哲学泰斗”。据考证,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三位先生祖籍为河北省沧县杜生镇小垛庄村,且都在这个村庄长大。其地1944年之前曾属献县,1944年划归建国县,1954年划归沧县,建国县撤消。期间县级行政区划变动两次,乡镇级区划变动更多。先生们的祖籍隶属沧县已有60年了。为缅怀乡贤,广资纪念,沧县档案局腾出部分房屋作为沧县特色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为张氏三兄弟专辟展览室,长期展示他们的生平贡献,传播他们的学术思想。
内容庞杂,根枝繁复,是中国传统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亲属之间的学术接力、借力与合作,常使学术事业绽放异彩。
中国古代学术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创造的文化学术高峰为起点,经过多年的吐纳繁衍,形成了博大、庞杂的文化景观。中国古代学术博大精深,且哲学、伦理、文化混杂一体,使得中国文化的体态雍容丰腴、形圆肥赘、不够清晰,详说则汗牛充栋,简说则不见源尾。加之后世统治阶层的有意扭曲,学问与生活浑噩不清,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具有多套标准,对于事情是非的评判别若天壤,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甚至相反。有时看似有推理而又逻辑混乱,常使人如坠雾中,无所适从,不得要领。价值标准,难以把握。文字狱也因此常兴。但是,全球化趋势展开之后,西方列强于1840年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打破了中国文化的停滞性稳定,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展开了猛烈的冲击。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各方面出现大混乱、大动荡局面,甲午战败、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袁氏复辟、五四运动等历史性事件接连上演。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有没有爱智之学?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是一个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优秀基因,中国文化有没有现实生存的可能,有无继续存在的必要?全盘西化或是文化保守,中国的道路应当如何选择?中国应当坚持哪些,放下哪些,吸收哪些?以什么方式、目标结果将是什么?诸多问题摆在当时人面前。
张氏三兄弟便是中国哲学、文化乃至科学探索之旅中的重要成员。
然而,中国学问之大,一般人皓首穷经,尚不能搞清端底,能有创见则是更难。因此,学术接力、学术借力十分必要,是难能可贵的,求之不得的。不发挥学术团队的力量就不足以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何谈改造和提升?而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恰恰需要学术团队的合作,需要相对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以及相当长的时间。亲属之间的学术接力、借力与合作,常使学术事业绽放异彩。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现代的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都是很好的例证。当然这仍是个例,可贵的个例。张氏三兄弟就好比一个学术团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曾有卓越贡献,并因亲属关系相互影响而就近进行了长期的学术接力、借力与合作,共同建立了非凡的成就。
一、 张氏三兄弟的学术贡献
(一)张申府的学术贡献
张申府对20世纪初外国科技、文化的翻译介绍涉猎广泛,有数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图书馆学等,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到惊人程度的人。周恩来在《论知识分子问题》中说:“我感谢刘清扬和张申府,是他们两人介绍我入党的。张申府的思想很杂,研究罗素哲学着了迷,他想把孔子、罗素、马克思、弗洛依德、爱因斯坦的思想熔于一炉。”
周恩来是一个知识渊博、敏于观察的人,他的观察和推崇是可信的。
张申府在晚年的回忆中,多次涉及“三个犹太人”这一主题。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情况的回忆》中张申府写道:“那时我非常崇拜三位犹太人,把他们称为“犹太三杰”,一位是马克思,社会学家;一位是弗洛伊德,心理学家;另一位是爱因斯坦,他提出了“相对论”。”[1]
张申府学贯古今、中西咸纳、文理兼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中最关注自然科学新成就的一位,他较早认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味,他对《相对论》的翻译和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张申府对辩证唯物论进行了系统阐扬。他确信现代哲学的主潮是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解析,两者不仅相容,而且互补。他服膺马克思主义,大量翻译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科学的危机,非随顺辩证唯物主义是解决不了的。同时,他强调逻辑解析的重要性,因为逻辑解析追求逻辑清晰、语义明白,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的结合则是可能的。针对中国理论界在接受西方理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张申府崇尚实践和理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念:跳出主客,主亦为客,是为纯客。纯客所证:厥为事情。他称之为“纯客观法”,亦即“大客观”思想。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关于辩证法的特征,张申府概括为:活、变者不变、由辩而证、对立统一。在辩证矛盾观上,张申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同时,他还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解释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综合中西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张申府创立了“具体相对论”。
张申府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提出哲学的“通”的旨归和“中”的标准;二是他大胆利用现代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视野;三是他提出辩证法与逻辑解析相结合的思想,力祛辩证法和逻辑解析之弊,而达于全面而综合的客观认识。在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中,张申府以其深湛的哲学理论,批判了非马克思主义者对唯物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进而提出“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辩证综合”的中国新文化建设思想。
张申府的大客观思想、具体相对论是很好的思想武器,而张岱年是坚定地使用这个思想武器的人,他把中国新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式,由其兄提出的“辩证综合”推进到了“综合创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申府在哲学、文化、民主宪政等方面还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哲学为人生七字义——生、仁、易、敬、实、活、中,值得我们深自体味。
(二)张崇年学术贡献
张崇年1931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同时为理科学部研究生。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中央机器厂、天津机器厂、北洋大学等单位任教、任职。解放后任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物理系和电子系教授。电子物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学科,而张崇年对这个学科在中国的推广普及和科研应用中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最主要的贡献是为学校制作了5种(件)当时国内不能生产、而学校又无力从国外购买的教学仪器,这些仪器1949年后还保存在北大仪器库中,文革中被毁。1958年,在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科技产品展览会上,由他研制的“静电加速器”和“模拟电子计算机”参展。静电加速器输出功率达300 W,一直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模拟电子计算机是所有送展的模拟电子计算机中唯一能当场运算解题的一台。这些在当时是非常振奋人心的科学技术成就。
张崇年通晓英文、德文、俄文,有译著多部。其中1929年翻译安垂德所著之《原子说》,由北新书局出版,主要内容是介绍当时世界物理化学方面对原子研究的最新成果。而原子说作为西方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早已有之。原子学说,与相对论一样,是哲学、物理意义兼备的理论,具有科学层次的和哲学层次的双重意义。 它们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哲学基础,哲学发展的科学基础。张崇年《原子说》的翻译较早地向国人介绍了原子知识,包括对原子能量的猜想,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还著有《普通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理论物理学讲义》《量子力学讲义》等。由于在教学、管理、科研工作中的诸多贡献,多次荣获中国科协、中国物理学会颁发的荣誉证章。
自1941年后,他一直为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先后任: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物理学会理事、天津市人大代表、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民进会员、河北大学民进主委。
(三)张岱年学术贡献
张岱年分析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点:1) 合知行;2) 一天人;3) 同真善;4) 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 既不依附科学也不依附宗教[2]57。
张岱年分析总结中国哲学中活的成分: 1) 中国哲学中向来没有现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指斥的“自然之两分”;2)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3) 中国哲学承认变易条理,于是对于变化之条理颇有研究,其结果即是“反复”“两一”的学说;4) 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生活准则论即人生理想论,而人生理想论之最大贡献是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5) 中国哲学最注重学说与行为一致,将思想与生活打成一片,认为理想的实现不在现实生活之外,而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真理;6) 中国哲学中的致知论颇为简略,而有一笃实可贵的倾向,即直截了当地承认物之外在,承认物之可知性[2]61。
张岱年分析总结中国哲学的重大缺陷:1)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颇有尚无薄有的倾向;2) 中国的人生思想,有崇天忘人倾向;3) 中国的人生思想,又有重内遗外的大病;4) 中国的人生思想,因过于重“理”,遂至于忽“生”;5) 中国的人生思想,倾向于轻视知识,不注意于自然研究,知即力的思想,中国古来无有[2]62。
张岱年分析总结中国文化特点: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7)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张岱年分析总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 天人合一;2) 以人为本;3) 贵和尚中;4) 刚健有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1) 民族凝聚功能;2) 精神激励功能;3) 整合创新功能。
张岱年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挖掘,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伴生关系的分析,整理中国历史上哲人的哲思,条理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和劣点都做了科学的分析总结,找到了中国哲学的立足之地,批判了全面否定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也解决了肯定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找到了中国哲学的自信、中国文化的自信。张岱年《八十自述》中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必须选择肯定下来;而西方的文化成就,更须虚心学习,迎头赶上。认识传统学术的缺欠并不难,而理解传统学术的精义深蕴却非易事。恩格斯说:“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我们中国人,不但应当学习德国古典哲学,更应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优秀传统的继承者[3]271。
张岱年指出,君主专制制度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的。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有其经济政治以及哲学的基础。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学术自由是不相分离的,科学的发现与发明只能产生于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西方近代科学与西方的宗教、风俗等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系统,但是科学是在与宗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与西方的一些社会风俗也没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把近代西方的宗教、风俗都移植过来。我们必须慎重考察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不相容,以及可离不可离的关系[3]270。他推导出在吸收西方文化上,要避免不分层次、不分优劣、不分青红皂白地兼容并包。
张岱年对中国文化精华及糟粕的分析,深透、精辟而实际,富于逻辑性,使我们明白中国曾经先进的根源、落后的关键原因。张岱年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很容易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导现实生活的能力强,可学性强,可操作性强。
二、 张申府、张崇年对张岱年的学术影响
张申府对张岱年的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1) 立场:张申府由于自己学贯古今中西,对中国文化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在外来文化冲击中国文化、使之摇摇欲坠之时,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有前途,详述在《我相信中国》一书中,有助于张岱年建立信心;2) 知识:学贯古今、中西咸纳、文理兼修的知识背景,以及深厚的现代哲学功底,使得张申府有能力、有资格、有魄力在历次学术论争中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影响了张岱年,以至于“七七事变”之后,张岱年在来不及离开北平的情况下,闭门读书著作,有信心等待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届时学术报国。在当时环境下,能有这种信心,真是难能可贵。张岱年信心的建立是有深厚的哲学文化基础的;3) 人脉:正是因为张申府的指引,使张岱年很年轻时就得机会结识了张申府的学界同事朋友,如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等当时中国的一流哲学家们,而且张岱年与这些大家有许多深层次交流。张申府还曾在发表的文章中直言,钱玄同和张岱年是将来的中国的希望之星。其识才之才,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张申府堪称光明磊落,且具伯乐慧眼。4) 经历:张申府思想活跃,参加了很多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涉猎当时世界学术前沿的很多方面。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共旅欧支部,到黄埔军校工作,退党、加入民主党派、组织北方各届救国会、做民国政府参政、创建民盟等等,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1948年的文章《呼吁和平》又使之跌入政治低谷。当时张岱年即将40岁,已近不惑之年。张申府这样丰富的阅历,顺境、逆境兼有,使得张岱年这个有心人得以就近借鉴,更坚定立志必须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学术报国的路——哲学文化之路,以至于张岱年很早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后来成为学院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张申府对张岱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正向的、逆向的、学术的、人生的。
张崇年对张岱年的影响主要在科学知识方面。近代学术方面有一个规律: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取得突破;而科学证明哲学的推想。在科学与哲学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工具和方法,即是逻辑解析、辩证唯物。有了逻辑这个工具,使得我们可以就现有的知识和发现,推导出一些结论,是为“科学猜想”,而后用某些方法去证实。新化学元素的猜想与发现、相对论的推导与证实、太空中的尺缩时延现象,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张崇年对张岱年的影响,主要是给张岱年以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的支持,作为侧应,帮助张岱年坚定科学信念、唯物信念。须知在物理化学领域,其最高层次上,是与哲学密切相通的。
张申府、张崇年对张岱年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其建立了坚定的学术立场和学术目标。
张申府、张崇年、张岱年三兄弟前赴后继、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张岱年得大哥逻辑分析方法之精要,得二哥科学知识之支撑,加之立志较早,矢志不渝,自谦别无长物,专注一个方向——学术报国,其寿命久长,使之总工作量达到极致,得以了知中西,洞彻古今,见中华哲学文化之根柢,为我们找出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外国学思学说亦找出其精华与糟粕,然后行综合创新之升华。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张氏兄弟三者加在一起,有似团队分工合作,才能掌握和运用,以至于驾驭知识,进行创造活动。他们的学术合作,形成了巨大的具有创造能力的知识源流,使得张岱年能够有所继承、有所借鉴、有所发挥,完成由“辩证综合”到“综合创新”的接力。他们的合作,通过扎实的研究,做到了张申府所希冀的拨去蒙翳、剥去渣滓,拣拈浩繁,找到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值得接受、值得承继的,有历史渊源、有历史根据、有人类最新理论依据,找到了符合逻辑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找到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立足点,进而为我们推导出努力的方向,以及健康发展的思想逻辑和方式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指导性的,是创见,是通见,有穿透力。“综合创新”地建设中国新文化既是立场,也是逻辑,更是方向,部分已经成为现实。
张氏三兄弟的成功有赖于他们辛勤足量之劳动。走过多灾多难的中国20世纪,兄弟三人皆长寿,都得以高龄90多岁,这既是他们哥仨之福,也是天与华族之福。没有他们,我辈或许尚在求索之中。
三、 张氏三兄弟学术研究之启示
从张氏三兄弟的学术生涯中,我们获得很多启示。
哲学和文化具有深刻的联系。哲学是文化的抽象,文化是哲学的具象;哲学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哲学的扩展。一个民族的哲学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哲学逻辑的显现。文化和哲学是我们信心的根基,具有信仰一样的力量。
哲学离开了生活,就成为不实际的东西;哲学只有能够联系到生活,才会彰显智慧。这一点,张岱年先生做到了。
毛泽东阐述问题之清楚是令人叹服、世人皆知的,尤其是“毛泽东选集”中的那些篇章,那是因为他的哲学能够接近大众,能够让大众看得懂。这一点,张岱年先生也做到了。
张氏三兄弟的文、理、哲、史学术背景使得他们可以就近兼采,好比一个各有所长的学术团队,长期合作,在找到坚定不移的目标和路径后,扎实精进,贡献自然会很大。三兄弟的学术范围的交叉,学术接力和借力,使得他们得以少走了弯路。但也走过了足够长的路,才达到了很多重要的目标,结出学术硕果。他们的学术合作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他们兄弟三人做到了。
他们晚年曾经在一起进行自我总结,每人用四个字,张申府为“宁折不弯”,张崇年为“顺其自然”,张岱年为“直道而行”。他们三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心灵的安放。他们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是力学笃行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讲“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从哲学逻辑上已经推导出的结论。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吸取了许多最新的社会管理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张申府、张岱年等思想家前辈的身影。盲目地相信自己是错误的,明清两朝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盲目自信自大的错误和愚蠢;盲目地否定自己,也是错误的,全盘西化的思想从理论上就是个错误的结论。但是如何寻找到我们国家自己应走的道路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没有榜样,这是国情,是现实。张岱年兄弟三人担此重任,精通、简化、综合、创新,不否定历史学问、不拘泥历史学问,不排外、不媚外,使用科学方法对前世学问做有足够深度的总结。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当继承者、应当放下者,外学中应当采择者、应当摒弃者、使用中应当避免者。为我们寻觅逻辑的源头,展示推导的过程,找到自信的充分理由。为我们建立自信、建立立场找到坚实的历史文化的根基。勇于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华文化的优长。走出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张申府先生提出“三流合一,辩证综合”,张岱年先生倡导“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都是这条道路上的里程碑。
国家是否可爱,在于其文化;国家能否强盛,源于其哲学。中国新文化的建成必须承担一种责任,就是要足够先进、足够包容、足够中国化、足够国际化,足够担当解决世界问题的重任。中国新文化的建成,与中华民族复兴将同步前进、互为犄角。现在全球化已经形成,冲突与融合,竞争与发展,呼唤新型中国文化、新型世界文化的诞生。必将有一种全新的文化来担当起融合与协调全人类利益、解决全人类冲突与发展的重任。中国文化的悠久性、包容性,使得“完成综合创新后的中国的新文化”很可能是惠及全人类的新型的世界性文化。
张氏三兄弟皆贡献于大众,一个提供科技学问,两个提供思想产品,真是精进家族,足堪敬佩。我们搞张氏三兄弟生平学术事迹展览,不独因为他们是河北沧县的历史名人,也是因为我们服應他们的学问。对于张氏三兄弟,我们将进行长期研究、继承学问、继承精神,笃实践行、创建业绩。作为办馆宗旨,沧县特色档案馆大门内外有两幅对联,一是:“了解沧县文化历史,培养爱国爱乡情怀”,一是:“乡贤不远,莫道学无榜样;民族复兴,全赖从我做起”!
[1] 张申府.张申府文集:3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483.
[2] 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张岱年.直道而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ree Brothers’ (Zhang Shenfu, Zhang Chongnian and Zhang Dainian) Academic Research
HE Hongling
(Archives Bureau of Cang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Cang County, Hebei 061000, China)
The native place of the three brothers, Zhang Shenfu, Zhang Chongnian and Zhang Dainian, is in Xiao Duo Zhuang village, Du Sheng town, Ca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The three brothers Zhang are influential characters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hey strived for the ideal of serving China through academic research whole life long. Eac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their own fiel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researches we see tha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their academic thoughts and careers. Zhang Shenfu’s academic scope can be concluded as that he was wellversed in the learning of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ccepted the learning from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and carried on researches in both science and arts. And Zhang Chongnian continued his study in science while Zhang Dainian in ar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relaying, strength-borrowing and cooperating of the three brothers i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s a favorite topic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Zhang Shenfu; Zhang Chongnian; Zhang Dainian; the three brothers Zhang; academic contribution
B261
A
1673-2065(2015)06-0051-06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6.010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2015-07-13
何洪岭(1966-),男,河北沧县人,沧县档案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