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分谊利千秋范,策对天人百世师──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2015-10-17余治平
余 治 平
道分谊利千秋范,策对天人百世师──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成立、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余 治 平
尊敬的王中江会长,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
首先,应该感谢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教授、常务副会长干春松教授为“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揭牌。没有王中江教授的热心鼓励和鼎力支持,董仲舒研究会的成立可能尚需时日。
清代学者陈明经有诗曰:“汉廷发三策,直扶天人蕴。”吴菘《下马陵诗》曰:“道分谊利千秋范,策对天人百世师。”在董仲舒面前,我是渺小的;研究董学的前贤大德不计其数,而让我做董仲舒研究会的会长,完全出于董学界同仁们的一种信任和一份期待。所以我感到压力倍增,于心惶恐,若不尽职,若无效绩,无疑将对不起董子,有愧于众望。
中国历史上,董仲舒是与孔子、朱子齐名的儒学三大思想家之一,被史家称为“儒者宗”“群儒首”,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年之久。西汉刘向说:“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汉书·楚元王传》)东汉王充《论衡》说:“孔子终论,定于仲舒之言”(《案书》),“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超奇》)。南宋朱熹说:“汉儒惟董仲舒纯粹,其学甚正,非诸人比。”(《朱子语类·卷137》)黄震说:“汉世之儒,惟仲舒仁义三策,炳炳万世。”(《黄氏日钞》)晚清魏源《董子春秋发微序》则称:“三科九旨,灿然大备,且弘通精淼,内圣而外王,蟠天而际地,远在胡毋生、何劭公之上”,“故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今人徐复观说:“汉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这些都揭示了董仲舒思想在儒学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与里程碑意义。
“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对董仲舒的不公正评价严重阻碍了董学事业的开展,学界对董子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状态,生平年谱、文献考订、思想梳证、义理阐发、论作数量与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等都不理想。因此,挖掘、研究与弘扬董仲舒思想与学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目前孔子、朱子、孟子、荀子等都有全国性的专业研究学会,唯独董子还没有,显然与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建立一个全国性、专业性的董仲舒研究学会,无疑将有利于扩大董学的影响力,提升董子研究的学术水平,而把董学研究往纵深方向推进。
所以,成立董仲舒研究会的宗旨就是:守护传统文化,弘扬儒家思想,动员和聚集全国各地的董仲舒研究力量,发现、培育并有效组织、科学管理董学研究的人才队伍,积极营造健康、活泼的董子研究学术氛围,精心搭建和打造董仲舒研究的学术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和宣传活动,为董学研究者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提高董仲舒研究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挥董仲舒思想的当代价值。
近些年来,经过全国董学研究者及其河北衡水董子故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推动,使得董学研究呈现升温态势,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儒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几次重要讲话,大大推动了对儒学的研究、教育与传播,作为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董学的现实意义也不言而喻。各地董学研究者在研究、弘扬董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为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我们董学界举办了多次董学研究学术会议,在全国乃至世界儒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2007年,由河北省历史学会主办、衡水学院承办了“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由中华孔子学会、衡水市委市政府等共同主办了“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2012年,由衡水学院主办了“2012·全国董仲舒思想高端学术论坛”。2015年,由衡水学院、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了“2015·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另外,作为董子故里,河北衡水景县、枣强县和山东德州也举办过多次董仲舒研究会议。
董子故里学术期刊——《衡水学院学报》搭建董学研究平台,大力推动了董学研究事业。《衡水学院学报》于2007年创设“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经过9年的努力,该平台已经成为董学研究界的专业平台,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在董学研究界和期刊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出版《董仲舒研究文库》四辑(巴蜀书社,2013,2014,2015,2015年)。
2013年成立“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董仲舒研究专家周桂钿、吴光、李存山、余治平等被聘为学会顾问。
成立“董子学院”。董子学院于2015年4月15日于衡水学院揭牌成立,为国内外第一所董子学院,兼具教学、研究与推广功能,其成立对于推动董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又在董子学院基础上成立了“董子研究院”和“董子讲坛”。
因为是中华孔子学会名下的二级学会,“董仲舒研究会”的人事架构充分体现出专业性和学术性,顾问、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原则上都要求出版过董学方面的学术专著,绝大多数理事都发表过多篇董子研究的专门论文。河北衡水是董仲舒的家乡,鉴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为方便建立董学研究的稳定基地,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各安排一个副会长名额,董子学院的常务负责人担任秘书长。
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研究会在上海、衡水分设两个办事机构:上海秘书处(挂靠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衡水秘书处(挂靠衡水学院董子学院)。
刚刚诞生的董仲舒研究会,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结合形势需要,不定期进行专题研讨,举办小范围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推动董学专项研究的开展;与董子故里合作举办董子文化遗迹发掘及研究工作,指导并推进地方董子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与文化基金会、公司企业等机构、组织合作,举办弘扬董学的相关活动,推动董学事业发展;结合社会现实,开展相关活动,助推董学价值的实现,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整理董学研究文献,建立董子学术史数据库;建立董学研究专业网站,借助网络力量宣传董学研究成果,推进董学事业发展。
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今天的董学研究局面,实在来之不易。在中国儒学史上,董仲舒的研究一向不是太热,从来就没有成为过“显学”,因为演绎阴阳灾异、容易得罪当朝政权的关系而不招致杀身之祸就已算万幸了。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近代以来的董学研究历程就可以发现,董子也几经沉浮,命运坎坷。“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推明董学、利用董学,竭尽公羊学阐发微言大义之能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董仲舒又被痛骂,脏水泼了一身,承受着“千年专制”“文化独裁罪魁祸首”之类不堪重负的骂名。1937年毛泽东发表的《矛盾论》中说:“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曾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董仲舒不点名地到扮演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角儿。1949年成立后,“文化大革命”中董仲舒再次被谴责、被批判,林彪曾说过一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个董仲舒,我希望大家都当董仲舒”,1973年2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一篇题为《林彪和董仲舒是一个窝里的蝎子》的文章,作者是“景县董故庄大队党支部”。随后还有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教师和工农兵学员专门跑到景县大董故庄开展过“批林批孔批董”活动。198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作为儒学家、思想家的董仲舒才开始被客观而公正地对待,董学研究也才获得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董仲舒研究在近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遭遇与命运,其实就是我们民族风云跌荡、曲折反复的历史写照。
这些还都只是外部因素,如果再从儒学研究内部分析,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自续儒学道统,立孔子为教主,上承韩愈、朱熹,不顾战国至两汉五百多年的断档,试图依傍《论语》《孟子》《中庸》《易传》而重建儒之道体大本,推明宋儒的内圣心性之学,而完全撇开汉代经学,漠视董仲舒,舍董学精髓而不取,而把董仲舒之学一律看作“杂儒”“旁枝”。
还有一点就是,董仲舒传世文献自身的可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让人不敢接近。董子著作汉后散佚流失,直至南朝梁目录学家阮孝绪的《七录》中才突然冒出《春秋繁露》的书目名称,八十二篇(阙三篇,实存七十九篇)中,仔细考辨一番还会发现有一些还是后世学者撰作的窜入。这样的文献如果不加甄别、清理而大胆引用、阐释和发挥,那肯定是要贻笑大方的。
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一种董仲舒的历史影响很大、但研究者却很少的极不对称的状况。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对经学、对汉儒的肯定与推崇,李泽厚“儒学四期说”中不接受海外新儒家抹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不能苟同将其视为“儒学一大没落”,可惜这类声音太微弱,不太吸引人们的眼球,因而也根本不可能把汉代经学、董学研究推向一种红红火火的局面。
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宽松、稳定、平和的学术氛围,抓住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强勉问学,精进善德,孜孜矻矻,对董学的方方面面都展开深入研究。从生平、宗籍、文本的考订,到概念、思想、义理的阐释,再到普及弘扬、海外推广,都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一刻都不要耽搁。仅“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文字本身就“奥衍弘深,沛有余味”(元代曹元用《董子祠堂记》),内机幽微,原理阙如,所以便难啃难读,值得一个学者倾注毕生精力去揭橥和阐发。
明代万历年间,学者胡应麟《谒董江都祠二首》有曰:“大业尼山后,真源洛水前。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我希望“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中华孔子学会暨王中江会长的正确领导下,整合全国董学队伍,搭建良好的董子文化平台,捍卫仁道,守护礼法,共襄董学事业繁荣和发展之盛举!
我相信董仲舒研究会将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
责任编校:魏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