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互文疏证

2015-03-28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互文小雅诗集

姚 莉

(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 合肥230601)

一、诗句互文

所谓“诗句互文”是指同一语法句中诗句内文辞互补的现象。例如:

(1)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小雅·采芑》)

《郑笺》:“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尔。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故“钲人伐鼓”犹言钲人伐钲,鼓人伐鼓。“陈师鞠旅”犹言陈师告师,陈旅告旅。“鞠”是“告”的借字。

(2)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

《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毛传》):“禄、福义同,于禄言干,于福言百,互词也。”“干禄百福”犹言求百禄,求百福。干,求也。

二、章内互文

所谓“章内互文”,是指同一章内一个语法句中上下诗句辞义互补,或同一章内各语法句间辞义互补。这类互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一语法句内上下诗句句义互补。例如:

(3)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

《毛诗正义》(以下简称《正义》):“上句言私,见其燕亵,下句言衣,见其总名亦为衣。故王肃述毛,合之云烦 浣濯其私衣是也。”私衣即亵衣,也就是内衣。

(4)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卫风·硕人》)

《毛传》:“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邢侯、谭公都是庄姜的姐夫(或妹夫),都称庄姜为姨。《正义》:“谓我姨者谓之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

(5)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豳风·东山》)

《毛诗》序:“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由此可知,此句意为“我由东、西归而心悲”,互文。《郑笺》:“我在东山常曰归也,我心则念西而悲。”非。

(6)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鄘风·君子偕老》)

《郑笺》:“何由然女见尊如天帝乎?”此诗极言宣姜之美。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她怎么这样像天上的仙女。“天”与“帝”当为互文。

(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王风·黍离》)

《正义》:“传曰离离垂然,则黍离离亦谓秀而垂也。黍言离离,稷言苗,则是黍秀稷未秀,故云我以黍离离时至稷则尚苗。”《正义》此释不甚妥帖,此实为章内互文。第一章句表“彼黍稷之苗离离”。第二章句表“彼黍稷之穗离离”。第三章句表“彼黍稷之实离离”。

(8)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豳风·破斧》)

《诗集传》:“隋銎曰斧,方銎曰斨 ,征伐之用也。锜,凿属。 ,木属。”此四种器械运用于战争中往往会既缺且破,故于“斧”言“破”,于“斨、锜、”言“缺”,互文。

(9)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小雅·采芑》)

《毛传》:“渊渊,鼓声也。”《春秋传》:“出曰治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诗集传》:“阗阗,亦鼓声也。”此句亦为互文,实表“治兵振旅伐鼓,渊渊阗阗”。

(10)发彼小豝,殪此大兕。(《小雅·吉日》)

《毛传》:“殪,壹发而死。”《诗毛氏传疏》:“小豝言发,大兕言殪,互词,故〈传〉以‘壹发而死’释解殪字,必兼上句发字以明意耳。”故“发彼小豝,殪此大兕”犹表“发彼小豝、大兕,殪此小豝、大兕”。

(11)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小雅·小弁》)

《诗集传》:“瞻者,尊而仰之;依者,亲而倚之。言桑梓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况父母至尊至亲,宜莫不瞻依也。”由此可见,此诗句为互文,犹“靡瞻依匪父母”。

(1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小雅·蓼莪》)

《毛传》:“鞠,养。”《正义》:“毛以为此言父母生养之恩己思报之。”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表“父母兮生我,父母兮鞠我”,为辞义互补。

(13)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小雅·鼓钟》)

《诗集传》:“雅,二雅也。南,二南也。籥,籥舞也。僭,乱也。言三者皆不僭也。”可见此诗句为互文,表“以雅不僭,以南不僭,以籥不僭”。

(14)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周颂·载芟》)

《毛传》:“且,此也。振,自也。”《郑笺》:“匪,非也。”此句意为:不是今天才是这样,自古以来就像这样的。故“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实为互文,犹云“匪今有且耳”。

(15)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鲁颂· 宫》)

《正义》:“於是斩断之,於是量度之。其度之也,於是用八尺之寻,於是用十寸之尺。”上面例句辞义是互补的,犹云“斩断之,再用尺和寻量度之”。

2.同一章内,一语法句句义不完整求他句补足。

(16)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于以日,作于楚室。(《鄘风·定之方中》)

《正义》:“室于宫俱于定星中而为之,同度日影而正之,各于其文互举一事耳。”“定之方中”和“揆于以日”是作楚宫室缺一不可的步骤,而此章内两句只各言一步骤,故句义不整,两相补足方完整。

(17)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卫风·考槃》)

《毛传》:“槃,乐也。矢,誓。谖,忘也。”戴岷隐解为“永矢不忘此乐”,表明“永矢弗谖”义不完整,由前句“考槃在涧”补足其义。

(18)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邶风·旄丘》)

第二句《郑笺》释为:“我君何以久留於此乎?必以卫有功德故也。”据此知“何其久也”义不足,加前句“处”才能补足其义,故“处”“久”互文也。

(19)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大雅·召旻》)

“维昔之富,不如时”,《毛传》释作:“往者富仁贤,今也富谗佞。”关于“维今之疚,不如兹”,《毛传》曰:“今则病贤也。”据传释可知,上面两诗句均有省略,句义不完整。两诗句互见则表达完整义为“维昔之富,今不如时。维今之疚,昔不如兹也”。

(20)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臧。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小雅·十月之交》)

“择三有事,亶侯多臧”表选取贪淫多藏之人(《毛传》),这是为了“以居徂向”。下句“以居徂向”补足了上句义,“有车马”也正是对“三有事”的补足,故两句互文。

(21)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大雅·生民》)

《毛传》:“恒,徧。”《郑笺》:“任,犹抱也。”前句言遍种秬秠,长成则收获而栖放于田亩中。后句言遍种穈芑,将其背负走以供祭祀用也。前后两句句义均不完整。前句未明遍种秬秠,收获栖于亩有何用处。后句未明遍种穈芑,不获如何能背负供于祭祀。《诗集传》:“秬秠言获亩,穈芑言任负,互文耳。”这表明前后句句义互补,则全章文意完整。

3.同一章内,一语法句句义完整但未尽,求他句补尽。

(22)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毛传》:“潜行为泳。方,泭也。”《郑笺》:“汉也,江也,其欲渡之者,必有潜行乘泭之道,今以广长之故,故不可也。”此两句各言广大的汉水不可潜行而过,悠长的江水不可乘泭渡过。两句句义均已完整,但却未尽。前句只言汉水之广而未言其长,只言不可潜行未言乘泭可行否;后句只言江水之长而未言其广,只言不可乘泭但未言是否可以潜行。两句句义互补,则表完备诗意,即“汉、江广永矣,不可泳方思”。

(23)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怃,予慎无辜。(《小雅·巧言》)

《郑笺》:“已、泰,皆言甚也。”前句意为:昊天乎王甚可畏,我诚无罪而罪我。后句意为:昊天乎王甚傲慢,我诚无罪而罪我。可见两句义均未尽,但互补而言则尽善尽美。《郑笺》:“昊天乎王甚可畏甚傲慢,我诚无罪而罪我。”这正是明了其为互文也。

(24)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小雅·大东》)

《毛传》:“西人,京师人也。”《郑笺》:“职,主也。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京师人衣服鲜絜而逸豫。”粗看前后句句义均已完整,但细思忖前后句义仍有互补之处。正如《正义》所云:“东人言主劳苦,则知西人为逸豫。西人言其衣服鲜明,则东人衣服獘恶,互相见也。”

(25)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小雅·大东》)

《正义》:“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酌其酒浆。所以,不可以簸挹者维南有箕,则徒翕置其舌而已。维北有斗,亦徒西其柄之揭然耳。”上例四句各句义均是完整的,但一、三句句义具互补性,二、四句句义也具互补性。此四句合言犹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载翕其舌。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西柄之揭。”

三、章间互文

所谓“章间互文”,指同一诗篇内各章间辞义互补。这类互文又分为两种类型。

1.一章辞义未完,须重章足成之。

(26)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召南·采蘩》)

《诗集传》:“事,祭事也。宫,庙也。”此诗言采蘩用于庙中祭祀。故前章“事”当与后章“宫”互文,表“庙中祭祀”之义。

(27)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召南·羔羊》)

《诗集传》:“缝皮合之以为裘也。”“羔羊之皮”“羔羊之革”与“羔羊之缝”辞义互补,表“缝羔羊皮革以为英裘”之义。

(28)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周南·关雎》)

《毛传》曰:“宜以琴瑟友乐之。”可见“琴瑟友之”句义未完,而“钟鼓乐之”正足成其义。两章文义互补,表“窈窕淑女,琴瑟钟鼓友乐之”。

(29)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君子陶陶,左执 ,右招我由敖。(《王风·君子阳阳》)

《郑笺》以“房”为“房中之乐”,故释“敖”为“燕舞之位”。其实“由房”与“由敖”互文合言表“用房中之乐以敖,即右手招我,用房中之乐以遨游”。因此,上下两章单看句义均不足,通过互补使之完足。

(30)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王风·大车》)

上一章句意为:怎不思念你?担心你不敢。敢什么呢?此章未言,而下章“奔”正补足了此义。故两章合而言之,表“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奔”之义。

(31)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王风·丘中有麻》)

《毛传》:“丘中 埆之处,尽有麻麦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故黄焯先生认为,“次章之麦、卒章之李皆为子嗟之所治也。盖以诗于次章称子国,其下省之子之语,卒章称之子,则上承子国为父,实皆谓彼留子国之子,而为子嗟之变文耳”。由此可见,此例也是章间互文。

(32)两服上襄,两骖雁行。

两服齐首,两骖如手。(《郑风·大叔于田)》,

《毛诗传笺通释》:“此与下句‘两骖如手’,皆以人身为喻,言两服前出,如人之首;两骖稍次,如人之手。”此两章章意互补,表“两服上襄齐首,两骖雁行如手”。

(33)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无我魗兮,不寁好也。(《郑风·遵大路》)

黄焯:“首章言‘不寁故也’(《传》云:寁 ,速也。)卒章言‘不寁好也’,合言不宜速去其旧好也。”可见,“故”“好”互补。

(34)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鲁道有荡,齐子遊敖。(《齐风·载驱》)

《韩诗》云:“发,旦也。”《毛传》:“岂弟,乐易也。”黄焯先生认为:“此诗意在刺文姜与齐襄旦夕乐易而无惭也。岂弟乃续上章发夕为言,非偶发夕为文。”由此可知,“发夕”与下三章“岂弟”“翱翔”“遊敖”均为互补。

(35)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魏风·伐檀》)

此诗中“辐”“轮”均表明“伐檀”之用途,故此三章互文,表“伐檀以为辐为轮”之义。

(36)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唐风·葛生》)

黄焯先生认为:“此独旦与独处、独息互足为文。诗盖托为妇人之念其夫云,予所美之人今不在此,吾谁与居乎?惟旦夕独处独息耳。”由此可见,以上三章是章间互文。

(37)穀旦于差,南方之原。

榖旦于逝,越以 迈。(《陈风·东门之枌》)

《毛传》:“榖,善也。逝,往。”《郑笺》:“旦,明。差,择也。”“榖旦于差”与“榖旦于逝”辞义互补,即“差榖旦逝”,意为:选择一个很好的早晨去。

(38)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桧风·隰有苌楚》)

《毛传》:“夭为少,沃沃为壮佼。”此三章各自辞义均不足,互为补充,其表之义如黄焯先生所云:“比喻苌楚少而壮佼,乃不知有男女室家之事。”

(39)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小雅·车攻》)

《正义》:“我戎马既齐力矣,四牡之马庞庞然充实兮,当为我驾。我当乘之以往东都与诸侯行会同也。……言既会诸侯又与田也。”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周宣王与诸侯一同去行狩之事。上章“驾言徂东”与下章“驾言行狩”为互文,即表“驾言徂东行狩”之义。

(40)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以上两章实合言互补,即谓他山之石可为错以攻玉。

(41)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小雅·车舝》)

“虽无好友”与“虽无德与女”是合言互补。意表“虽无好德以为女友也”。若分言之,则因句义不足而不明其意。

(42)武人东征,不遑朝矣。

武人东征,不遑出矣。

武人东征,不遑他矣。(《小雅·渐渐之石》)

依黄焯先生所见:“盖此诗叙将率东征,役夫久病,既有赴敌之忧,复有遇雨之苦,是以志虑废而忧患专,朝夕无暇出于其他也。”可见上三章辞义是互补的。

(43)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大雅·凫鹥》)

《毛传》:“为,犹助也。”《诗集传》:“崇,积而高大也。”此四章辞义互补,意为:公尸燕饮,神灵降下厚多的福禄来助其成之也。

2.一章辞义完整但章义未尽,须他章补申之。

(44)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召南·鹊巢》)

《毛传》:“将,送也。”《郑笺》:“御,迎也。……是子有鸤鸠之德,宜配国君。故以百两之礼送迎成之。”上例三章句义各自完整,但只有互为补申才能使章意尽明。

(45)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召南·行露》)

此两章合言意为:汝虽召我而狱,而室家之道不足,我终不得从汝也。这样后章补申了前章未尽之义。

(46)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召南·小星》)

后章“抱衾与裯”进一步说明了“夙夜在公”的情状,是对前章未尽章义的补足,故此两章也是章间互文。

(47)我思古人,俾无訧兮。(三章)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四章)(《邶风·绿衣》)

黄焯先生一语点明此为章间互文。他认为此两章“谓庄姜伤己失位,因思古人有此处境而无过者,实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也”。

(48)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邶风·燕燕》)

下章“伫立以泣”进一步说明泣涕时人的身体姿态,对“泣涕如雨”辞义有一个补申,故两章合言表“伫立泣涕如雨”。

(49)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邶风·日月》)

《诗集传》:“报,答也。述,循也。言不循义理也。”“宁不我顾”,《诗集传》释为“而何为其独不我顾也”。“俾也可忘”,释为“言何独使我为可忘者邪?”可见一、三章句义完整,但章义却未足,只有两章合言方足章义。合言意为:何为其独不顾我也,而使我为可忘者邪?同理,二、四章也是章义互足。意为:何为其独不回报我?即使报我也不循义理也。

(50)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傲,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邶风·终风》)

下章“惠然肯来”对上章“顾我则笑”的辞义作了补充说明。两章互补合言意为“有时惠然肯来顾我则笑”。

(51)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邶风·北风》)

《郑笺》:“行,道也。”《诗集传》:“归者,去而不反之辞也。”此三章章义互补,意为“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同车同归”。

(52)有匪君子,如切如嗟,如琢如磨。(一章)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三章)(《卫风·淇奥》)

第三章《正义》释曰:“此与首章互文。首章论其学问听谏之时,言如器未成之时须琢磨。此论道德既成之时,故言如圭璧已成之器。传以金锡言其质,故释之言此已練而精。圭璧,举已成之器,故本之言性有质,亦互文也。”由此可见一、三章章义互补。其实在此章间互文例中,同时也包含了第三章的章内互文。

(53)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

此三章意为“风雨凄凄潇潇如晦,鸡鸣喈喈胶胶不已”。因此它们也是章间互文。

(54)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齐风·还》)

《毛传》:“兽三岁曰肩。”《正义》曰:“《释兽》云,狼牡貛,牝狼,其子缴绝有力。”“两肩”与“两牡”“两狼”并云,指“两只三岁大的狼”。这三章是章间互文。

(55)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 ,其人美且偲。(《齐风·卢令》)

《诗集传》:“卢,田犬也。令令,犬颔下环声。……重环,子母环也。…… ,一环贯二也。”此三章章义互补,意为“卢重环重 令令”。

(56)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敝笱在梁,其鱼鲂 。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风·敝笱》)

《诗集传》:“唯唯,行出入貌。”“鲂鳏”“鲂”说明了鱼的种类。“唯唯”描写了鱼的动态。三章互补合而言一,即表“鲂鳏鲂 唯唯”,这样章义才完备。

(57)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魏风·硕鼠》)

《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上章“顾”与下章“德”为辞义互补明已。

(58)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唐风·蟋蟀》)

《郑笺》:“君虽当自乐,亦无甚大乐。欲其用礼为节也,又当主思於所居之事,谓国中政令。”《郑笺》:“外,谓国外至四境。”《毛传》:“忧,可忧也。”此三章句义均较完整,但各章章义均未尽。三章互为增补,则章义完备。合言则意为“无已大康,职思其内外之忧”。

(59)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风·山有枢》)

《郑笺》:“愉,偷取也。”《郑笺》:“保,居也。”此三章为章间互文,意为“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是愉是保”。

(60)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唐风·羔裘》)

“维子之故”,《郑笺》释云:“念子故旧之人。”“岂无他人?维子之好”,《郑笺》解为:“我不去而归往他人者,乃念子而爱好之也。”由此可见,“维子之故”与“维子之好”辞义互补。两章存在互文关系。

(61)父母何怙?悠悠苍天!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唐风·鸨羽》)

孔颖达疏:“言父母当何恃食?故下言何食何尝与此相接成也。”这表明“何怙”与“何食”、“何尝”章间辞义互补。

(62)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彼君子兮,噬肯来遊?(《唐风·有杕之杜》)

《毛传》:“噬,逮也。肯,可适之也。”前章孔颖达疏解为:“彼君子之人兮,但能来逮於我国者,皆可使之适我君之所。”《毛传》:“遊,观也。”前后两章句义完整,但“噬肯来遊”实对“噬肯适我”的章义作了补充引申,意为“使他来到我君之所观遊也”。

(63)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唐风·蟋蟀》)

第三章朱熹注云:“今蟋蟀在堂,岁晚则百工皆休矣。”很显然,“役车其休”前承前省略了“岁聿其莫”。第一章“岁聿其莫”正好补足了第三章未尽之章义,故此例为章间互文。

(64)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秦风·小戎》)

《郑笺》:“言我也,念君子之性温然如玉,玉有五德。”《毛传》:“在敌邑也。”下章“温其在邑”实言君子在敌邑也性温如玉。可见,上章“温其如玉”对下章章义起了引申补足的作用。

(65)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秦风·终南》)

“条、梅、纪、堂”皆终南山所有,故此例上下章句义均完整。清代黄以周《经说略·诗国风说》:“……上章‘有条有梅’,下章‘有纪有堂’,彼此互文以见条梅即生基堂之处。”可见此上、下两章章义是互足的。

(66)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

《郑笺》:“作,起也。行,往也。”第一章《郑笺》释为:“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於王兴师则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可见,“同仇”与“偕作”、“偕行”章间辞义互补,合言意为“与子同仇偕行偕作”。

(67)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

此例两章合言意为:我送舅舅去渭阳,我对舅舅怀思绵长。上、下章间章义互补。

(68)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陈风·泽陂》)

第一章《郑笺》释为:“伤,思也。我思此美人,当如之何而得见之?”第二章“硕大且卷”、第三章“硕大且俨”补充说明了美人之美。正因为美人如此美,所以我思此美人,想着如何才能与她相见。由此可见,上例三章章义互见。

(69)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二章)

庶见素 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三章)(《桧风·素冠》)

第三章“聊与子如一兮”,孔颖达疏曰:“若有此人,我则愿与子行如一兮。爱其人欲同其行也。”可见,第二章“聊与子同归兮”与第三章“聊与子如一兮”章义互补,合言意为“聊与子同归如一兮”。

(70)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牡》)

《诗集传》:“遑,暇。启,跪。处,居也。将,养也。”此例为较复杂的章间互文。首先三、四章的“父”与“母”为互文,表“不遑将父母”之义。同时,第五章又与三、四章章义互补,表“将父母来谂”之义。另外,第一章“我心伤悲”又分别补充了二、三、四章未尽之义,与二、三、四章又为章义互见。

(71)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小雅·彤弓》)

“载”,《毛传》释为:“载以归也。”“櫜”释为:“弓衣也。”此三章实为互文。合言为“受言载之櫜之藏之”。意即:接受彤赤之弓,运载回去用弓衣装好收藏起来。

(72)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

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 仕。(四章)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

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五章)(《小雅·节南山》)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诗集传》释曰:“君子无所苟而用其至,则必躬必亲,而民之乱心息矣。君子无所偏而平其心,则式夷式已,而民之恶怒远矣。”第一章“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说明:只有必躬必亲庶民才会信任。也正因此才会使民之乱心平息。而君子“式夷式已”也正是“恶怒是违”的原因。以上分析均说明,第一章对第二章章义不足处作了补申,两章是互文。

(73)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小雅·鼓钟》)

《诗集传》:“回,邪也。犹,若也。言不若今王之荒乱也。”此三章为互文,合言为“淑人君子,其德不回不犹怀允不忘”。

(74)有 者弁,实维伊何?(一章)

有 者弁,实维在首。(三章)(《小雅· 弁》)

依黄焯先生所见:“意谓有 然者之皮弁实维伊何乎,宜在于首,以为表饰也。”这说明这两章为章间互文。

(75)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小雅·苑柳》)

此两章章义互补,意谓:王尝以事使我谋治之,我则随之而至,乃居无几何,而又斥远我,而使我行也。

(76)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君子有酒,酌言醻之。(《小雅·瓠叶》)

醻,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此例第一章与第三章互文,表“酌言酢之尝之”。第二章又与第四章互文,表“酌言献之醻之”。

[1]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

[2]黄焯.诗说[M].湖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滕志贤.诗经引论[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互文小雅诗集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诗集精选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
诗集精选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