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假设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2015-03-28鲍爱民
鲍 爱 民
(六安市委党校 培训处,安徽 六安 237009)
风险偏好假设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鲍 爱 民
(六安市委党校 培训处,安徽 六安 237009)
伴随着市场运行速度的提高和经济国际化趋势的深化,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波动频率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的经营目标早已不再是规避风险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在可减少风险约束下实现企业的运作目标.风险中性假设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已经不太适用.考虑风险偏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实践中更具有合理性,且更好地体现了供应链管理参与者的风险态度.因此基于风险偏好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不仅能弥补传统理论的不足,更能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色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提高了理论的实用价值.
风险偏好;供应链;风险管理
1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1 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弊端
传统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没有加入风险偏好假设的,从原材料的采购、半成品加工和产品销售,贯穿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供给方、生产厂家、销售公司和消费者以及相关上下游参与者的商品、资金、信息等要素汇集成的综合管理模式.虽然供应链风险管理属于较前沿的领域,但由于管理活动的发展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和广泛的关注.例如DELL和IBM等知名企业都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了电子企业的经验典范,这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在业界的认可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也成为企业面临经济全球一体化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早期,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大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供应链管理也应该为这一理念服务,即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增值,风险概念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然而在实践的不断摸索中,诸如自然灾害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使得供应链管理者逐渐意识到风险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台湾的内存供应商规模在全球数一数二,1999年的地震导致了内存短缺,由此影响了多家知名电子企业的订单.泰国是世界第二大硬盘生产国,2011的洪水导致多家硬盘工厂被迫关闭,也对下游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这种供给冲击对供应链的影响不仅仅是盈利水平的降低,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扰动和远期绩效预期的影响则更加难以估量.
1.2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
1) 供应链风险的主要观点.随着学术和实践领域对供应链风险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风险的理解也不断深入.从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现阶段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基本引入了风险管理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管理、评估等等.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分类角度不尽相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说法.克里斯托弗(2002)[1]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供应链中通过协作制定出共同抵御外部风险的管理机制;Juttner(2003)[2]则更加关注如何识别供应链潜在风险和如何采取措施控制供应链的脆弱性;我国学者马林(2005)[3]认为供应链风险可定义为供应链成员识别和管理供应链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偏好假设理论最初始于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消费理论研究,但随着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和经济思想在不同研究领域的渗透,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加入风险偏好假设以构成更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2) 供应链契约和风险偏好.偏好假设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则始于供应链协调契约概念的产生,Pastemack[4]于1985年提出了这个概念,并指出契约文件能够约束供求双方,并激励成员保持供应链的稳定.为了适应不同环节的需要,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利益,供应链契约也呈现出多种形式.譬如在销售(购买)环节,批发价契约可以为双方约定所销售(购买)商品的价格;数量折扣契约则可以约定在一定数量下买方所得到的现金折扣.在利润分配阶段,收入分享契约则可以提前约定参与者的收入分配方式.在契约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风险偏好逐渐进入供应链的契约,在原本的风险中性假设基础上增加了参与者的风险约束,在原本只考虑成本收益的传统理论中加入风险偏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稳定的供应链,从整体上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风险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不同参与者的风险管理态度,从而进一步反映出相关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经营理念和取向.偏好追求风险的企业管理者会把生产资料投入风险较高收益较高的领域;而厌恶风险的企业管理者投资的选择更为稳健,偏好把资金投入成熟但收益较小的领域.因此企业成员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取向,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和发展战略.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程度,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有效程度和供应链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而对风险偏好的认识,则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参与者和风险本身进行评估和管理.
2 风险偏好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联性
2.1 风险偏好与供应链风险构成
风险偏好假设把风险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大致分为3类,即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追求.风险厌恶者在面临可能产生高收益同时可能面临高损失的情况,会选择尽可能降低风险的方案;而风险中性的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与风险大小无线性关系;偏好风险的决策者则会为了追求高额收益追逐较高的风险.风险偏好假设只是给出了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与收益的关系,并没有指出具体供应链风险所产生的企业成员偏好的动态变化,也没有呈现对决策者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实现对具体供应链风险环境下企业成员的风险偏好的静态把握,需要对供应链的风险构成进行更为微观的分析.从上文不同学者对供应链风险定义可以看出,不同成员的偏好本质上对供应链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是基于一种看不见的媒介,这种风险的传播途径既存在于供应链系统之外,也共生于供应链系统之中.按照风险对供应链系统影响的内生性和外在性可以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在风险主要包括:需求风险、供给风险、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内部冲突所导致的协调风险等等;而外部风险只要是指所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经济政策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等.个体成员的风险偏好和供应链风险相比是一个相对微观的取向,对宏观的外部风险关联性有限;而外部风险却能通过个体成员的不同取向,影响供应链的内在风险.供应链系统内外风险这种必要但不充分的关系首先基于风险的整体性,内生和外在实际上是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划分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实际的系统运行过程中,两种风险是不可剥离相互作用的.然而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外部风险通过内部风险对个体成员的偏好影响更强,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内部风险.虽然外部风险对供应链整体的偏好影响并不是个体偏好的简单加总,但通过上面的论述这种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偏差并不会影响这里对两者关联的定性分析.外部环境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也是供应链风险和企业成员偏好的关联所在.
2.2 外部风险管理与风险偏好的关联
外部风险中经济环境与风险偏好的关联最为明显,例如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会对出口企业的供应链产生影响;经济危机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会给供应链带来冲击.系统来说,经济政策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对供应链运行产生的现时风险和预期政策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趋势风险的潜在影响.具体分析宏观政策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只需要对多部门经济恒等式做合理的延伸,和宏观政策中各种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类似.譬如最常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其中货币政策主要的调整方式是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对社会购买力产生影响.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企业融资成本会有所降低,大部分企业会扩大规模和产品供给,伴随这种企业增长,相应的供应链风险追求会随之增大;而当货币政策消极时,企业融资成本增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减产、缩小规模等风险厌恶的企业主体行为.再如财政政策工具的调整,主要包括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对供应链风险的影响相对来说并不是非常显著,主要是因为税收的调整周期过长,短期内对企业相关决策者的偏好影响较为有限.但从长期看,对企业成员的风险偏好会产生渐进式影响,并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关联,从更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从而带动供应链企业增加产量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追求风险;类似上面的分析,当政府支出减少时,企业会增加规避风险的行为.此外,政府转移支付也可以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潜在政策对企业所产生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会直接反应在企业对生产环境的预期上,并产生增加或减少产量等行为,从而产生追逐或规避风险的倾向.
虽然我国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面临多变的法律环境往往存在滞后性,供应链风险也因此与法律的健全程度存在负相关.此外,供应链的全球化面临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差异也会产生的相应风险.首先考虑国内法律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法律环境不健全、对市场约束力不够时,追求风险的决策者会铤而走险,钻法律的漏洞追逐高额利润.但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这种投机行为的空间会变小.但是法律法规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对法律法规的研究依然能够找到“打擦边球”的方法.所以法律环境对企业成员风险偏好的特殊性就体现为法规制定者的约束手段和风险偏好者的投机行为之间的博弈.更广泛地讲,法律的修订过程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者的偏好产生影响,决策者不断改变经营策略以适应法律修订所产生的风险是法律环境和风险偏好关联性的最直接体现;自然灾害风险所产生的冲击在时点和范围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冲击,对相关环节的蝴蝶效应往往是冲击带来的波动扩大,导致整条供应链断链或瘫痪,供求两方面都有可能出现投机行为,譬如卖方会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等,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
2.3 内部风险管理与风险偏好的关联
供应链系统内部的风险主要是由供求矛盾、信息不对称矛盾、内部沟通不畅等问题产生.供给方面的供应链风险主要产生于对下游企业供给量的时效性,供应的突然停滞或延迟都有可能对下游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进而继续影响多个次级下游企业的运营,对供应链的破坏程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需求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则更加多元和复杂,这是由企业所面临的客户的差异决定的.产业链生产企业对客户对产品品质和数量的需求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难以把握,再加上现实情况的复杂情况难以用模型再现,供应量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如果预期误差过大,将会导致库存过大或严重缺货.由此可见,需求方面和风险偏好相关联的供应量风险主要存在于需求预测误差导致的库存过大或严重缺货的风险.此外,供应链风险还有合作企业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以及产生利益冲突时出现利己动机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 风险偏好下的供应链管理对策
3.1 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供应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部分学者和管理者认为供应链风险本身也是不确定的,这种风险降临到企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风险管理的投入不仅仅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也稀释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这种侥幸心理使得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应对风险的准备和措施,在风险对企业供应链构成冲击时,损失也会扩大.此外,一味地追求效率和利润,降低和生产无关的管理投入,势必会僵化管理思想,切断供应链风险与产品生产、企业经营的关联,违背科学管理的规则,最终可能导致“朽木覆舟”的可怕后果.因此,保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坚韧和灵活必须充分考虑供应链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潜在损失,提高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并将风险管理思想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行中.
在供应链企业中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是通过购买保险来抵御可能出现的外部风险冲击,生产型企业通常会采用生产外包的方式来转移供求方面所产生的内在风险.但这些方法往往只是通过转移和替代的方式,并没有降低风险本身可能带来的危害.俗话说“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在风险尚未形成之时将其稀释为不能对企业构成危害的程度才可称为真正意义的风险管理,当然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供应链企业所能做的只有增强供应链的坚韧度,即供应链本身的灵活性和受到风险冲击后的恢复能力.现阶段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离不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效率,降低时间损耗.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增强供应链系统韧程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2 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建立集成供应链系统
约西(2001)[5]提出了“双库存”理论,将供应链风险分为日常风险和重大事故风险,并使用“安全库存”和“战略库存”对两类风险进行不同的应对,保证原材料的供应.这种风险管理思想本质上是为了预防原材料短缺而采取的预防行为,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简单的库存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进程中的组织和管理.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可能面临的是数个节点上的供应链企业,如果产品所需的所有原料都需要有所储备,势必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在运营成本与生产风险的平衡中,使用库存管理的方法应对供应链风险不再是单个企业一己之力所能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必须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增强企业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首先,这需要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能够对整个供应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自身优势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的定位,真正发挥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供应链风险节点处的上下游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风险的内化是提高企业合作和降低道德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往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影响.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下的企业首先要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重组,通过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分析,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业务的竞争力;而对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则应该尽量回避,避免分散企业的有限资源,从而降低和管控运营成本,使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3.3 供应链风险全程管理,建立供应链“生态圈”
如果以全链条企业及相关资源配置为着眼点,以数据时代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思想为基础,企业面临的则不再单单是企业间的商品、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所产生的供应链风险,而是一个在不断演进、变革并需要企业快速做出反应和运行成本快速波动的供应链“生态圈”.“生态圈”内的企业应建立适于信息传递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级和环节,从而有利于企业业务流程的精简和高效运作.鉴于单个企业自身实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等原因,可借助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和合作计划,并积极引进高校和相关研究所的智力资源,联合进行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和实践.企业应在对相关的采购、生产、计划和营销部门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规划和方案;加强对信息技术和相关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逐步建立和完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供应链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以便于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效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力;同时,应注重强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各节点企业的一体化和集成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形成链上各企业之间集成化的统一的协调运作关系.
[1] CHRISTOPHER M, TOWILL D. Developing Market Specific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3(1):1-13.
[2] JUTTNER U,PECK H, CHRISTOPHER M.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Outlin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 Application,2003,6(4):197-200.
[3] 马林.基于SCOR 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与一体化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5:51.
[4] PASTERNACK B A. 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 [J]. Marketing Science,1985(4):166-176.
[5] SHEFFI 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12(2):1-11.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Risk Appetite
BAO Aimin
(Training Department of Party School Lu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Luan, Anhui 237009,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rate of market oper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erprises' market-response ability somehow determines the profit level. With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change and complex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enterprises is far from the profit maximization under risk aversion, but ensuring business objective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risk. The risk-neutral assumption is no more working for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 Risk management methods based on risk appetite would make more sense and could better show the attitudes of those involved in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risk appetite not only can make up for the defect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but also can construct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ethods which fit enterprises' own features, thus can improve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ories.
risk appetite;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F274
A
1673-2065(2015)04-0068-04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4.019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2015-03-09
鲍爱民(1967-),女,安徽寿县人,安徽省六安市委党校培训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