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探微

2015-03-28宁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探微

宁宁

(安徽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

摘要:将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种新思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当今生命教育的缺失,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高校;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如何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都注重生命是教育得以开展的有效载体和前提保障。因而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全程中,会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诉求真正落到实处。

一、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J.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概念。随后,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竭力推行、倡导生命教育。90年代我国内地展开大规模、系统性地研究。进入21世纪,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迅猛发展。不同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生命价值本体出发,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价值观、生理和心理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从教育学思想出发,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2]纵观上述观点,生命教育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生命,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二是敬畏生命,正确对待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及其存在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其生命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的方向,更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特殊使命要求纳入生命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竞争的加剧以及中西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多大学生陷入了郁闷纠结的生命困惑之中,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逃避、退缩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极端。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接连出现大学生突发性犯罪事件、轻生事件,践踏生命现象严重。许多高校为此开展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根本上强化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排头兵”——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这一神圣使命,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

(二)渗透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生活的缤纷复杂使大学生也越来越热衷于追求物质上的刺激,甚至对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多于对生命的关注,最终导致大学生物欲泛滥、道德沦丧、行为失范等行为发生。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的必然结果是对自我生命的蔑视,对生命的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迷失。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己成为思想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也是时代的召唤。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人文精神关怀,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这就决定了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把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和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当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出发点和中心”,[3]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上人生观教育偏重政治道德说教,内容抽象化,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上,缺乏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

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服务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认同和无私奉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正当需求和自我价值被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诉求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有效地释放,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倦和排斥。

(二)教学内容上,偏重学生认知,忽视了对生命意义的引导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内容是让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技能,课堂教学如何适应外部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忽略了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在价值,也忽略了对人性的完善、对价

值和精神的养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逐渐退出了其主导地位。学生逐渐放弃了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和生命的真正价值。重理性认知、重知识获取、重理智训练、轻生活体验、轻生命的价值、轻精神世界的建构,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上,缺少创造性,轻视学生情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用传统单一的灌输、整齐划一的说教形式,背离生命个体的不同需求,把学生变成了盛放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的堆积,鲜有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以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生命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遭到严重的漠视。这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然导致大学生无法领略到生命的价值及生活的意义。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生命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校在过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生命教育长期处于一个严重缺失阶段。生命教育已经站在教育的风口浪尖上,引入生命教育已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刻不容缓的环节。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征,可以从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为突破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一)教育理念上树立生命教育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必须契合“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能只是机械地学习技能、接受知识,而是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成师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乐园,“充分地唤醒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教师要充分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应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建立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精神自由,让学生体验生命价值,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环境。

(二)教学目标上树立关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实质就是生命真谛的探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目标,一是感性层面的生命教育,即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个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要求大学生能够珍爱自身生命,在遇到强烈打击或挫折时,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懂得珍爱自己,勇敢面对,不轻言放弃。二是理性层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赏生命,理解生命价值,追求美好的人生,提升生命质量。要求大学生不断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活得有追求、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

(三)教学内容上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

挖掘生命教育资源,用生命教育去丰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好地契合生命的节奏,以丰富多彩的生命价值,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又深入人心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一加强自我认识教育,也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往往因为人生目标模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通过自我认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同时对自己的角色产生认同感。二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人,责无旁贷地承担一定的责任,对自身和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生命即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求生命价值的过程。要引导大学生努力承担责任,使自我生命在承担责任中绽放异彩。三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主动的人生态度。教育大学生学会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摆脱物质化的、功利化的价值追求,更多地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不断追求人生理想,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安排为第一章,这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以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学业、工作、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常见问题,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细化、生活化,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所担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教学方式上注重生命实践体验

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触及人类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善与恶只有在人对它的生命意义和自我存在的深切体验中才能区分”。[5]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开设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和讨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式,谈谈各自对伟人的认识,从中能学到什么;可以播放关于生命的视频和电影,做一些生命知识的图片。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生与死的例子带来对生命的触动、感悟都是深刻的,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常规教育不能比拟的,而且地震中涌现的很多感人至深的人和事,都是适时的生命教育素材。它鼓励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体会生命;可以组织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大学生个体实际,组织大学生开展对弱势群体对生命态度、生命活动的社会调查活动,如残疾人、特困户、孤寡老人等,增强生命教育的感染力,让他们目睹这些人在艰难困苦中如何坚强的生活,给学生进行“坚强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注:本文系2014安徽省振兴计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子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FDYMS GZS001-011-09)

参考文献:

[1]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1):8.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6.

[3]戴世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10):2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北京: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教育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