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5-03-28李淑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现状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李淑惠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创意系,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崇高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探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并深入探讨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对策

为了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找到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对策,首先要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活动和发展,人的内在全面丰富性的本质也只有通过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因而人的群体思想意识也必定带有时代的烙印,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基本上由“90”后大学生构成,已经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和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生活和学习等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而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不同于以往大学生。这些由“90”后大学生组成的当代大学生里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出生于经济、社会生活、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快速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同时,他们带有任性、自私、敏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某些性格缺陷,习惯于享受丰硕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习惯于从家庭和社会中获取所需,习惯于攀比和享乐等。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等方面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点,主要原因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深受两代家人的宠爱,毅力和受挫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其父母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的年代,他们生活的条件较之前的“60”后、“70”后和“80”后的父母生活的条件优越,因而对其子女的教育和关爱程度也较高,但是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却没有与时代同步,当代大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太多甚至溺爱,造成了不良的教育后果,随之产生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较少与人独立交往、毅力和受挫能力不足、缺少对别人的关怀和体谅、缺乏责任感等问题。

(二)传统德育的方式方法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

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不够,一直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的心理。大众化的教育加上开放的高校教学与管理方式,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当代大学生赶上了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美好时代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下的网络普及应用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大融合和信息交换,国内外新观念、新思潮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他们的信仰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信仰的选择上存在着功利和世俗化的倾向。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使命,需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当代大学生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令人堪忧。

(一)家庭信仰教育相对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家长特别是父母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及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家庭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家长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同时家长的人生阅历、经验教训、对社会的认知、教育理念和信仰状况对当代大学生是否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家长的榜样示范教育不够,缺乏一种精神力量。部分当代大学生的家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不够,未能身体力行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使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学校正面教育产生对立的情绪,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产生疑惑、动摇和反感。往往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的关注不够,更多的是转向个人生活,以实用性和经济物质利益作为人生准则,过分关注个人前途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陈旧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当前部分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精神需要不够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方法陈旧,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与实际偏离,教育方法创新不够等制约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清晰认识,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主要表现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过于重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常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即政治信仰或官方信仰教育替代具有鲜明个性、追求多样的当代大学生个体的信仰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够,未能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而忽视作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甚至被排斥抵触等,转而选择其他信仰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三)社会非主流价值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身处和平与发展的年代,身处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身处人生信仰确定的关键时期。在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就像“地球村”一样,信息高度畅通和共享,思想独立、多变的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是开阔,接收的信息和资源丰富,加上西方文化的传播,各种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乘虚而入,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肌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当代大学生在没有通过社会实践磨练的情况下,仅依靠课本灌输形成的政治信仰显然是不稳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体验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魅力,认识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情感,容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等非主流价值的影响,导致信仰杂乱迷茫、甚至无信仰等等。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中占主导地位,对当代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要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对策,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保障。

(一)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应用的最大受益者,网络时代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不断拓展当代大学生网络信仰的空间,通过利用红色网站、论坛、BBS、QQ、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要特别重视利用互联网,建设并利用好自己的宣传教育网站,掌握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权。从年龄上讲,大学生处于求知、求新欲望强烈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这种心理,善于以高科技教育为武器,在继承和发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以技动人”,①及时发现和利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用的信息,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平等的身份与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使丰富多彩的网络与信仰教育有效地结合,逐步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探索,使其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能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认识,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成为内心充实、人格丰满、精神健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二)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②可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这一种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为一体的崇高信仰,准确认识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而要紧扣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价值魅力,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夯实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充分发挥家庭的示范教育

家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温馨港湾,家长是其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当代大学生的父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变革,能够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因而更应该从此方面与自己的子女交流讨论,有意识地与子女畅谈理想、信仰等话题,让子女在参与与体验中,在感悟与理解中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当然除了言传以外,当代大学生的父母更应注重身教方面的影响,通过自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身体力行的表率,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父母还应该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关注子女在社会和学校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帮助子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深厚的情感,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学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精神需求,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等宣传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育、生命教育等,使当代大学

(五)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践行的能力

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③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决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践行。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相信马克思主义,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身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践行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认同并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使自己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现实的信仰,是崇高的信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大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与引导,而且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践行,通过自身的努力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武腕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及其信息加工路径探讨》,载自《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校报》,2008年版,第6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③张丽华,王李金:《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教师——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载自《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版,第7期。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肖欢,乔学琴.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08.

[3]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138-146.

[4]冯婉玲.新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0,(3).

[5]王学俭,李东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6]魏聚刚.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12,(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现状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