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村镇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28王梓林周常青
王梓林 ,周常青,黄 忠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美丽村镇建设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王梓林 ,周常青,黄 忠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系统研究美丽村镇建设,从研究成果看,主要是针对村镇布局、地域、空间组合、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美丽村镇建设的田园城市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自然生态设计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等主要理论,探索出美丽村镇建设的产业、旅游、生态、文化、环境等主导模式;我国对美丽村镇建设也做了多种有益尝试。
美丽村镇;建设模式;理论探索;实践经验
研究美丽村镇建设源于20世纪20年代。从5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转变,美丽村镇建设研究主要是针对村镇布局、地域、空间组合、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国内对美丽村镇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对各地美丽村镇建设实践的简要评价和总结,缺乏对美丽村镇建设系统性研究。
一、美丽村镇建设主要理论
(一)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一种城市形态,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希望通过建设新型城市解决城乡日益分化问题,他称之为田园城市。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由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组成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美国学者在田园城市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卫星城镇理论,这种城镇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众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既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加拿大学者麦吉在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Desakota”概念,即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亚洲发展中地区城市与乡村两种空间类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其空间表现作出的理论总结。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发表了《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首次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会随边际生产率下降而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呈现出互动循环,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2]。此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进一步完善了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三)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人类居住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1969 年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系统思想,并建立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生态学研究框架[3],提出了自然生态设计理论,首次将自然观带到城市设计上,提出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应放在结合上。之后,霍夫提出用生态学的视角去设计人居环境,西蒙兹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模式,我国学者马世骏提出生态工程设计思想。自然生态设计理论指导了我国各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了全国各种模式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
(四)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在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发现,人类环境是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包括“人、社会、自然、建筑和网络”五种元素。90年代末吴良镛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4],认为人类环境包括城乡之间在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物质交换、信息传递、文化交流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已存在不可切割的内在联系,应将城镇和乡村放在统一的框架中加以研究。
二、美丽村镇建设主要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下,要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目前,依据美丽乡村在各个地方的建设要求和建设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五种模式。
模式的选择要视村庄特征而定,对于整个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针对区域内村庄的差异性选择多种模式进行建设,一个村庄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种主导模式,同时把其他模式中适合本村发展的思路方法适当融合进来。总之,在建设中灵活把握,不断调整,才能取得实效。
(一)产业主导型模式
产业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各种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并且发展基础好,地区产业化水平较高,乡镇、村庄产业发展格局鲜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二)旅游主导型模式
旅游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多被一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所采用。这些地区特色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齐全,交通便捷通达性高,村域地理位置距离周边城市距离较近,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力较大[5]。
(三)生态主导型模式
生态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拥有较为典型的乡村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因此,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最佳方式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四)文化主导型模式
文化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优势。这些地区一般具有特殊人文景观,例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就是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激发当地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的潜力。
(五)环境主导型模式
环境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脏、乱、差等问题严重突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要求比较强烈。在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为农民提供相对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然后再考虑村庄后续的进一步提升建设。
三、美丽村镇建设实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各地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美丽村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河南农村社区建设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以村为单元,而是根据产业发展、地形地貌,打破村级区划界限,数村或数十个村集并,重新选址,拆旧建新,一个社区的人口规模少则3000人,多则近10万人。通过大规模的村庄集并和拆迁腾地,一方面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节约出了大量宅基地,促进了产业聚集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民承包地的流转。农民洗脚上岸、离开土地后,仍然享受土地承包权、新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宅基地折价获得收益,就地就近获得务工收入,以及集体分配收入,成为了“带着土地进城的市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转移了农民,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条件;迁村腾地,转移的劳动力,助推了工业化发展。总之,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撬动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创新,被中央有关领导和新闻媒体誉为“农村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
(二)成都文化小镇建设
作为天府之国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目标定位,将文化小镇纳入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底蕴和区位特点,利用市场机制办法,采取“小规模、组团式、景区化”方式,以文化为魂,以小镇为骨,以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结合为标准,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小镇为支点,撬动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从成都文化小镇建设的实践来看,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是推进文化小镇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二是突出政府主导,为了推动文化小镇的建设,成都市政府把重心放在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约束、出台支持政策、优化审批环境;三是突出文化特点,文化是文化小镇建设的生命和灵魂,成都市从建设开始,就把小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与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因镇制宜,依托当地民风、民俗、民居等风土人情和历史遗存,进行文化底蕴挖掘。每一个文化小镇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符号,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形成了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支撑体系,成为城市的亮点、小城镇的名片和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重要平台。
(三)安吉美丽乡村建设
安吉地处浙江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近年来,该县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中国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载体,将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农村来规划建设,把全县作为一个大生态博物馆来布局展示,培育品牌产业、建设品位村镇、塑造品质农民,探索出了一条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符合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安吉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安吉县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村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因地制宜,逐级开展规划编制。坚持不规划不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了全县乡村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及村庄布局的合理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体现村庄个性之美。二是坚持立足生态,走绿色发展道路。安吉依靠自身良好的生态山水资源优势,制定“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整合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安吉不断优化县域功能布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在具体项目选择上,安吉放弃了经济效益好但生态效益差的项目,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安吉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冲突,中国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走上生态富民之路。三是构建全面系统的建设管理机制。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安吉一方面健全领导体系,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领导牵头,全力推进工作展开,各级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完善考核方式,始终坚持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同步,通过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1).
[2]孔祥智.中国农家经济审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4- 16.
[3]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8- 94.
[5]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9(1):15-22.
[责任编辑:吴祝平]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Theory of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owns
WANG Zilin, ZHOU Chang, HUANG Zh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Hubei)
Since 1920s,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begin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owns. From their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y mainly aimed at the village layout, geography, spatial combin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 which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ain theory, like the rural urban theory, dual structure theory, natural ecological design theory, human-settled scientific theory, etc., some dominant modes have been explored, such as the industry, tourism, ecology, culture, enviro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n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owns. Therefore, we also have made several attempts on building the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owns.
Beautiful villag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mod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F320.3
A
1672-1047(2015)06-010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31
2015-10-23
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与治理体系研究”( 15Z179)。
王梓林,男,湖北浠水人,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