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

2015-03-28徐晓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建构文化

徐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

徐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全球化既为话语权的争夺提供了角斗场,也文化的自我展示提供了国际大舞台。其竞争核心就是文化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感。电影文化就处在这个竞争舞台的最前沿。因此,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文化对塑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国家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化;电影;文化认同

10年前,全球化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词汇。但随着2001年12月11号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对我国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外来的各种时髦词汇、时尚消费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陈词滥调,一个神奇的魔法棒,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当然它同时也成为了诸多问题的挡箭牌。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言:“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然而,对每个人而言,‘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1]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正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全球化就意味着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互相影响、互相依赖。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以及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采用全球化视角,我们就更能够意识到我们与其他社会中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更能觉察到21世纪初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2]46全球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种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无论哪个进程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进程。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根本无法孤立地看待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某个部分。进一步说,全球化不仅仅如吉登斯所言只是“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强制我们采用全球视野来审视和分析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与各种转变。

电影作为20世纪兴起的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正是全球化的典型表现。电影通过影像视听文本将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甚至“普通人”的大事小情都带到了我们眼前。电影不仅是全球化的有力推手,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佳展现场所。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建构政治合法化的影像话语,可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或明或暗的传达,可以看到他者的生活境遇,还可以看到经济利益和话语霸权的争夺、“他者”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本土文化的发展演变等等。由此可见,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这四种历史进程复杂纠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电影是审视全球化进程与文化建构之间的互动影响的最佳工具之一。2009年8月14日出版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就是题为《WTO为美影片入华打开大门?》的报道。这条新闻正好印证了电影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该新闻援引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认为WTO争端调解小组对美方的支持,为美国影片全面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也为美国文化、甚至美国式的全球政治构想进入中国打开了一个缺口,这就是全球化的威力与影响。通过该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商业利益只是这次争端的表层原因,政治意图、话语霸权、文化价值等潜在诉求才是这次争端真正的幕后推手。因为,电影在今天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每个角落之中,参与我们的文化建构,影响着观影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

在现时代,电影不仅是本土文化通向世界的主要路径,也是他者文化影像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已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深入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电影是如何被生产和如何被接受,我们可以发现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可以选择的范围。通过研究电影所受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电影是怎样且在多大限度之内呈现生产和消费这些电影的社会的。电影史为我们打开了有关政治史、文化史和艺术史(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的无尽的话题。”[3]2克里斯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在他们所著《世界电影史》中道出了电影研究对于当今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电影研究已经成为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对汹涌而入的美国好莱坞、迪斯尼电影,欧洲法、德、意等国电影,甚至印度电影,我们如何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表达特色的中国电影文化已经作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文化问题摆在我们所有电影人和关注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人士面前。曾有研究人员认为:不是美国的飞机航母而是美国的好莱坞、迪斯尼颠覆了苏联。这虽然略显夸张,但也足以说明电影在当今世界政治文化领域占有的地位。这次中美关于音像图书和电影等音像产品的贸易争端就是电影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的绝好例证。世贸组织对中国不利的裁决更是值得我们警醒。政策保护和贸易壁垒绝不可能充当中国电影文化的长期保护伞。反之,中国电影从业者也不能在这种保护体系下为一点眼前的成就与利益迷住双眼。建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有生命力、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影文化才是长久之计。否则,受影响将不只是中国的电影业和一点美元利益,而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战略和国民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著名电影人英格玛·伯格曼曾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在全球化时代,电影不仅深入我们个体的灵魂,更重要的是它还深入到我们文化的灵魂。因此,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文化产业,保有自身文化竞争力是我国电影业发展现阶段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电影文化的建构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建构本土的电影文化价值观

“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人来说,文化是借助内聚力来维持身份认同的连续性过程。这种内聚力,是靠延续的美学观念、有关自我的道德概念和展示了这些观念的生活风格——在装扮家居和自我的物品中,在表达了这些观念的品味中——而获得的。文化因此是感性领域,是情感和道德风尚领域,是想要规范这些情感的思想领域。”[4]这是丹尼尔·贝尔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给文化下的定义。如果放在今天,他一定会在生活风格中加上电影这一文化艺术形式。随着全球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媒介帝国的建立,电影已经成为我们获取美学观念和文化道德观念的主要渠道之一。

如今的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国际舞台,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争夺、较量。电影市场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较量领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以经济利益为先导将电影文化产业竞争推到这个舞台的最前沿。因此,建构具有民族文化识标志的电影文化价值观念,就成为这场较量的核心。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单一性和多样性是双向展开的。不被他者文化同化就必须展现自身的文化的特色与生命活力。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对全球化认识缺位正在于对文化多样性竞争认识不够,有意无意间走上了趋同化的道路。比如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获成功时,类似的影片的就喷涌而出。张艺谋一人就拍出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部类似的所谓大片。冯小刚、陈凯歌也纷纷试水拍出了《夜宴》、《无极》。但这些影片不是叫座不叫好,就是票房口碑双败。究其根本原因就在这种为迎合好莱坞口味的所谓大制作,既缺乏好莱坞的大投入又缺乏好莱坞精良的科技制作团队,反而在追求美国式的文化口味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其实已不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文化迷失了。上个世纪80年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首先在欧美电影节摘取了不少的殊荣。这批导演虽然为我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但也由此引发了“电影节热”——拍摄的影片以在欧美各大电影节上获奖为旨归,渐渐地忽视了自身电影文化特色的建构。在这种趋势下,拍出了不少在电影节上叫好,在国内却遇到各种尴尬的影片。比如无法公映、不被国内观众接受、没有票房收入等等。

美国策略和欧洲标准最终结果就是中国本土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失落。这应该给我们的电影人敲响警钟——必须构建具有本土特点的电影文化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先着手。

第一,梳理我国电影发展史,建立有民族特点的电影理论。目前我们的电影史的梳理大都停留在面对西洋电影的进入,我国电影人如何担当起建立民族电影业的重任;面对民族危亡,电影人如何承当唤醒民众爱国热情和革命热情等等意识形态抵抗色彩极其浓郁的层面。对于电影自身的发展,比如技术的革新、电影拍摄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发展、电影与文化发展的关联、电影的兴起对文化结构的改变的影响、电影文化对受众的影响等等这些层面历史性梳理的则相对较少。只有在历史中全面梳理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才能创建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建设之路。当然建立民族电影理论,还需要我们放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将整个电影文化理论的建设与发展融入到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脉络之中,理清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关系,而不是仅仅盯着中国这100年的电影史。建立一种民族的电影文化观念就意味着要寻找到在电影在表达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完美的融入的影片之中,而不是依靠在影片中简单地空喊一两句文化或政治口号就能解决的,更不意味着一种僵化的、模式化的文化传达模式。因此,有民族特点的电影理论就要能将自身的文化完美地融入到电影实践之中。无论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还是法国新浪潮开创的法国电影模式,他们都很好凸显各自民文化的特色。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观,甚至政治意识形态观,而痕迹不显。这无疑给予我很好的借鉴。当然借鉴不是仿制他者,更不是跟风。

第二,寻求技术突破,建立有中国文化味道电影表达方式。电影是技术的艺术,技术上突破是建立自己的电影文化价值观念必要条件之一。文化与理论的困境与技术创新的困境和电影表达方式的困境息息相关。技术瓶颈是我国目前电影文化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障碍之一。许多电影由于技术的障碍而漏洞频出,同时也由于技术障碍,使得我国的电影制作能以取得突破性成果,也妨碍了我国的建立拥有自身技术特点的电影文化理念。

为了能够快速追逐到更多的经济利润,我国很多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在技术领域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使得我国的电影技术长期处在简单仿制别人的阶段,甚至直接将技术环节的问题直接委托给国外团队。这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票房成果和影片视觉效果,但长此以往只能进一步延缓自己的技术开发,进而妨碍我国具有自己特点的电影文化的建设。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就会严重制约具有中国文化品味的电影表达方式的形成。当法国模式被格里菲斯的好莱坞模式击败之后,法国人经过努力再由戈达尔在电影界树立起法国电影文化的旗帜。新浪潮更是成为电影文化史上必谈的现象。新浪潮就是极具法国风味的全新电影表达模式。由此可见,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电影表达模式,对于创造自己的电影文化,树立在国际电影界的形象是何等重要。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最初的影响力,也正是凭借其具有创造力的表达方式赢得的。但最近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式视觉文化的影响,很多曾经很有创新意识的中国电影人在商业利益和票房的压力,正在放弃自我创新的意识,走上迎合好莱坞趣味,放弃自我特色的危险之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二、整合电影相关产业,建立产业联合机制

电影同时具有工业、娱乐业以及艺术的特征,并且还同时涉及电影的观看、电影的阐释与评价系统以及与国家政治相关的文化部门。因此,进行全行业的整合,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系统之间建立一种能够相互沟通的联合机制就是建构具有特色的电影文化必须要走的路。

由于建国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行业之间条块分明,行业内各部门也职责不清,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更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电影领域内的不同行业、部门间的沟通缺乏给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制造了很大的障碍。让-米歇尔·傅冬在论述电影业的“法国模式”时,首先强调的就是电影专业人员的联合组织。他认为:“在制片人、导演、发行人、院线业主、总监、技师、演员、摄影厂以及洗印厂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传统的内部联合组织,当然也存在着很多竞争。”[5]186-187这种行业内部的既竞争又联合的模式,对推动“法国模式”的形成带来无限的动力。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全行业的联合组织,是在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特点的电影文化这一中国电影发展总方针下,全行业的联合组织;是在意识到只有电影整个产业做大做强、具有国际影响力,保证整个行业的长久利益的前提下,全行业的联合组织;而不是某家或某几家影厂、或某位导演与某家或某几家院线业主形成的“特殊关系”或“行业潜规则”。只有实现电影各行业内部的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共同发展,才能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也只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体系,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活力,电影业才能为我国的文化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我门的国家文化力得到不断的加强,能够具备国际竞争力,我国电影产业内的各行业长久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因此,电影业内人士首先必须摒弃互相轻视、自说自话,甚至互相拆台的不良习气。这种源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人相轻”的短视恶习,正成为制约我国电影业内人士达成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巨大障碍。这是我们的电影业至今既没有没有构架出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也没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更别说整个电影文化产业——从制片、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到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阐释与评论体系——的创新与自我特色的形成了。

如果我们放眼整个电影领域就不难发现:理论研究对电影艺术的重视,不是自视甚高的认为电影只是娱乐大众的消费休闲品,而是深入研究其艺术形式与文化影响力,就可以提高电影制作、生产的品质,给其带来创新精神,更能寻找到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应该具备的文化特点;电影的制作、生产又能给电影理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空间,能使理论界了解最新的电影技术进展,也使电影理论更具操作性和前瞻性;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则能为电影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宽阔的合作平台,为电影业制定出有前瞻性、约束力和实施力的行业规则,并着眼全局协调各方利益,比如规定商业片的利益中必须贡献出部分利润为实验影片或者技术创新提供部分资金支持等等。由此可见,整个电影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内的各行业的整合与协作,必将为我国的电影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更为宽广的舞台。

“电影像任何艺术一样,是社会和自我对话,是与其他文化交换讯息的方式之一。它是艺术、商业,也是国际间相互了解的媒体。它汇集了艺术家的抱负、投资者的精打细算,以及观众的期待。”[6]4只有理论界、企业界、电影人和政府部门之间摒弃成见,通力合作,建立公开、公正合理的对话沟通机制,我们的电影文化产业才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电影行业这种整合还必须建立在电影业内人士对电影艺术真正的投入上,而绝非仅仅是对名利的追求上。这种投入,正如傅冬所言,必须是一种挚爱而非只是把电影看成一种名利双收的工具,比如仅仅是票房的收益或仅仅是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上一两次奖,而是把电影当成一种艺术,投身其中,真正的去践行。只有将之做为一项艺术事业投身其中,认识到电影之于整个国家文化战略的意义,我们才可能具有着眼全行业的眼光,才形成建构中国电影文化的共同战线,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反之,电影要想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活力和文化向心力,“那它就不能仅仅被局限在娱乐表演的领域,局限于好莱坞模式,局限在学术范围”[5]190,而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对电影艺术的挚爱可以说是全行业有力的联合与电影艺术的活力与文化向心力的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前提。

三、电影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普及

“我们的衣着、发式、言谈举止、我们信奉什么或怀疑什么……所有这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电影塑造成型的。电影还提供给我们强烈的美感体验,培养我们洞察文化的能力和新的思维方式。”[3]1在信息时代,每天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受众,在多种不同场合受着电影中的文化信息、审美追求和生活模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电影受众具有一定的识别与鉴赏能力已经是摆在我们的教育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纵观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电影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课程仍是一门非常边缘化的学科。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受视听影像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的受众对影像是如何包蕴并传达文化价值观念、剪辑等制作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影片的解读等等这类有关电影的硬、软件知识都严重缺乏。一大部分受众走出影院只能说出“好看”或“不好看”两种评价,尽管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模仿影片中人物的衣着、言谈举止,甚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但却很难说清这背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它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改变。正如前文所说,电影正成为全球化时代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角斗场。角斗的方式就是以看似仅是娱乐享乐的影像文化争夺电影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因此,电影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对培养有鉴别和判断能力的受众至关重要。这也是建构本土电影文化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受众对电影中视听文化符码具有自我识别和解码的能力才能够发觉视觉享受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动机。

电影制造了一种文化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7]波茨曼只道出了伪语境的一个作用。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这种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了语境关联的表面作用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而使银幕前的受众丧失对自己实际生活的判断能力,而对影片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变得盲目信任和追求效仿。伪语境制造的是伪文化。如果受众对电影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其结果只有一个:无法清楚地辨别出其中文化价值观并迷失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电影能提供娱乐,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而且也有启蒙作用,将世界组织成有意义且相互关联的结构。”[6]3电影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仅从中获得感官愉悦,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追求和理解很大一部分也是来自电影中构造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才显得尤为重要。电影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让我们了解外来的世界,也表述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电影已经成为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争夺话语霸权的重要空间。电影是带着娱乐面具的启蒙工具,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普及电影理论和技术知识,不仅仅是针对受众,也要针对电影制作者。至少从我国出产的一部分商业化电影作品来看,我们的部分电影人正在追求好莱坞模式或欧美电影节模式中迷失自己的电影文化追求。诸如像《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的影片,尽管在票房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其在文化上的失败也是显而易见的。采用好莱坞式的明星制、追求纯粹的视觉冲击,在中国古代旗号下表达的弗洛伊德式的“恋母情结”,穿插着打更报时令、服饰、性感甚至是肉感等不知是何用意的视听奇观等,这种伪语境下制造的伪文化,既不能令外国观众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让中国观众不知电影所云,而纯粹的视觉奇观与好莱坞大制作相比又相形见绌。这种文化迷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电影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对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理解不深,不知道电影表达与文化构建、电影技术与价值传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沉迷在自以为成功的模式中不能自拔。因此,在电影人中普及电影文化理论知识,对电影从业人自觉追求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表达模式是构建中国本土电影文化体系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综上可见,在电影受众与电影从业人员,进行电影技术与理论知识方面的普及,对建构中国电影文化这项事业是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的。

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就是文化力的竞争,竞争的核心就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向心力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受到来自各种媒介中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在麦克卢汉时代,媒介即讯息;在现今社会,媒介即文化。人们更多的是依据媒介中文化信息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电影就是诸多媒介中最影响力的一种。

在周末或某个闲来无事的下午和晚上,呼朋唤友去院线看一场最新的电影已经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所展示的生活模式、文化观念、审美追求,已经是人们获取文化信息、寻求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文化的“认同与人们对他们是谁以及什么对他们有意义的理解相关。这些理解的形成与先于其他意义来源的某些属性相关。认同的一些主要来源包括性别、性别倾向、国籍或民族以及社会阶级”[2]27。电影的对受众的影响,给予受众的文化信息含量,远远超过拍摄电影的投入,也远远超过受众投入的票价。电影在当今社会就扮演的是塑造社会文化主体的角色。人们对影片中虚构世界的认同就是对一种文化模式的认同。人们对某一电影的追捧,不仅仅是对某个明星的追逐,更是一种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彰显。如果本土文化失落了,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点商业收益,而是民族文化认同感。“决定如何生活,要成为何种人,需要考虑社会压力和规范的预期,而电影也正是这类社会符码的重要提供者——有时候它甚至是社会控制力量。”[6]4布鲁斯·F.卡温的观点虽然略显夸大,但他的确实实在在地道出了电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以及电影文化在社会文化建构中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在全球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把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做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看汹涌而入的好莱坞、迪斯尼电影,在看看美国在世贸组织内对中国的电影等音像制品的引进与销售制度的诉讼,我们不难体会到建构具有本国特色的电影文化体系的紧迫性。只有形成系统的电影文化产业链条、构建出电影文化产业的“中国模式”,我们才不至于在全球时代失去这个文化话语权的必争之地。中国电影文化的建构成型必将为提高我国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提供一个更具群众基础的、更具深远影响力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之《导论一电影史构架与写作的三个原则性问题》[M].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5-36.

[5][法]让-米歇尔·傅冬.法国电影观念的非法国电影,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上[M].李显立,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vi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XU Xiao-jun
(School of Human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Globalization provides an abattoir to fight for the right of discourse,and also provides an international stage for cultures to show themselves.The cores of this competi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and cultural identity.Movie culture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competitive arena.Therefore,movie culture must be constructed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haping national culture with cohesion and solidarity.

globalization;movie;cultural identification

J905

A

1674-831X(2015)01-0096-06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4-12-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0XJCZH011);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2088ZX)

徐晓军(1979-),男,江苏如东人,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博士生,西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全球化建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全球化陷阱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