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高中H2华文与文学新课程的评估研究

2015-12-16赵春生吴福焕张曦姗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华语华文新加坡

赵春生,吴福焕,张曦姗

(1.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2.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新加坡新加坡市138675)

新加坡高中H2华文与文学新课程的评估研究

赵春生1,吴福焕1,张曦姗2

(1.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2.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新加坡新加坡市138675)

新加坡于2014年推行了新的H2华文与文学课程。为了考察新课标实施的状况以及实施可能带来的变化,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委托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进行一项为期三年的评价性研究。研究主要分为学习评估与教学评估两方面,前者主要关注学生华语文状况与学习前后的语言能力表现;后者关注华语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的期望及调适等。本研究将对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并为教育决策者提供较为真实、全面的高中H2华文与文学教与学的状况信息。

H2华文与文学新课程;课堂观察;语言能力;聚焦访谈

根据新加坡中学高年级和初级学院(高中)教育检讨委员会(2002)的建议,自2006年起,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华文课程修订为H1华文、H2华文与文学及H3华文与文学三个层级。其中,H1华文与O水准高级华文考试相当;H2华文与文学与A水准考试相当;而H3华文与文学则是面向修读H2华文与文学能力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2010年母语检讨委员会经过对新加坡各级学校的母语教学进行检讨之后,提出了母语教学的三个主要目标,即:沟通、文化及联系。

按照上述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2012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2014大学先修班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拟定了H2华文与文学及H3华文与文学两项新课程。新的H2华文与文学课程对语文和文学设定了以下目标:

(1)提升口头互动技能,在参与讨论时,能以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型,就讨论的课题,流利、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感受与看法,并辅以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回应他人的言论。

(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不同文体的文章,即记叙文、抒情文、说明文、议论文。

(3)运用文学的知识与概念,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形式。

(4)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作家的情怀,对作品产生共鸣,并分享个人心得。

(5)通过不同的角度归纳、比较、综合、评价不同的文学作品。[1]

为了解上述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评估新课程实施的影响,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Curriculum Planning&Development Division)委托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对新课程进行本项评估研究。

本项研究自2014年起,历时三年,将以两届修读新课程的学生与他们的授课老师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新H2课程的实施进行多面的记录与评估。记录与评估的内容覆盖教师、学生和课堂,会涉及的面包括教师对于该课程的理解、教师实践时的调整/改变、学生的语言背景、学生学习新课程的体验,以及实际课堂上的操作等。通过对这些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希望对以下问题有所解答:

(1)H2华文与文学新课程会带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实践?

(2)修读新课程之后学生的口头以及书面沟通能力如何?

(3)修读新课程的学生学习体验如何?

(4)教师对新课程的看法如何?他们是如何适应新课程的?

(5)教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更好地教授新课程?

由于本项研究刚刚起步,尚在收集第一届学生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还不能分享研究结果,仅就这个研究的设计,重点分享研究团队的设计理念和构想。以下本文将从文献回顾、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三个层面介绍本项目的设计理念。

一、文献回顾

在新加坡,正式的华文课程评估通常是由国会批准,由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组成的课程检讨委员会来执行的。这些评估一般是通过聚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然后专家们进行解读并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其他的课程评估主要集中在对课程的历史性研究上(Liu&Goh,2006)。换言之,有关本地华文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在这些较少的研究当中,最早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的是Ang(1991)。她对新加坡1974年至1984年间的所有新加坡小学的华文课程从其规划、实施乃至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这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测试对课程的选材、教学要点的编排、教学法的运用乃至教师的职业发展诸方面进行了考察,得出了结论: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是有效的并得到成功实施的[2]。此外,谢泽文对新加坡中小学各个时期实施的不同课程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对比研究。他的研究结论是现行的华文课程是最具综合性的课程[3]。Liu&Goh(2006)对2009年推出的小学华文课程的大纲与课本进行了互文性分析,发现课程的大纲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但是这一点是与课程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课本的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编排的并且强调的是字词的教学;课文的选材也主要是韵文以及记叙文,而这两种课文没有给学生进行意义协商及创造性解读提供足够的空间。2007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学法与实践研究中心的华文研究团队(CLRT)对新加坡小学华文单元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CLRT 2007)。该团队对实验组的72个单元、控制组18个单元的华文课堂进行了观察,观察项目包括课堂组织安排、课堂话语、学生参与度、教学策略、教师工具、教学重点以及学生产出等等。他们发现实验组的课堂环境更加具互动性,学生参与度也较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更大的重视[4]。2009年该团队在其课堂研究中进一步加入了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Li,Zhao& Aw,2012;Zhao&Shang,2013)来捕捉课堂上话轮的交替及接续情况[5][6]。另外,该团队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深入了解教师的期望与信念以及学生的态度与学习经历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层面状况。他们的研究发现华文单元教学模式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交际教学等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同时,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语环境中实施母语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综合来看,Ang的研究是对当时已经不再实施的华文课程的历史研究。谢泽文是对华文课程的历史回顾,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比较,缺乏实证性。Liu &Goh是对课纲与课本的互文性分析,未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进行考察。相比之下,CLRT团队采用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手段与方式对小学华文课程的教与学方面进行了评价,对我们目前的高中华文课程评估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设计

有鉴于前人的研究经验,且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在设计上将新课程的评估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学生语言能力评估”,二是“课堂教学实践评估”。学生语言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课程前后测的方法,对修读新课程学生的前后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进行比较。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解读他们的前后测试表现,本研究辅以一个家庭语言背景问卷和一个学习体验问卷,希望从学生的语言背景与他们的学习体验中找到学生前后语言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至于课堂教学实践评估则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对新课程各类文体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课堂进行多维度的记录。同时,为了了解教师运作课堂的理念和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上的调整,本研究也将在课程结束后与教师们进行聚焦访谈。图1简示了本研究的整体设计。

三、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设计与所涉略的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样本

图1 新课程实施情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加坡六所初级学院2014和2015年的两届高一学生以及他们的语文和文学的任课老师。预计的取样情况表列如表1:

表1 新加坡六所学院取样情况表

目前,本研究正在进行的是2014级的数据收集。由于2014年各初院修读H2的人数减少,本研究2014级的参与学生人数为112人,参与的授课老师12位。

(二)华语能力前后测试

鉴于口语及书面语表达、交流能力是新课标的重点,本研究在2014年新课标实施之初对修读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口语能力及书面语能力的前测。两年后课程结束时将进行这两项能力的后测。口语测试将就一个新加坡日常话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大约十五分钟的讨论。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发挥及表现,使他们尽量在较自然和轻松的状态下表现其真实口语能力,测试的评分不会当场进行。讨论的过程将进行录音及录像。事后研究人员两人一组观看录像,依据项目组制定的口语测试评量表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量。评量的指标分为内容、条理、表达及流畅性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十五分,总分六十分。为了保证评分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正式评分之前全体评分人员集体进行了试评与讨论,对评量表的细则统一认识。正式评分时两位评分者的分数平均即为学生口语得分。为了进一步保证评分者间信度,两位评分者分数允许的差异为百分之十,即六分。如果分差超过允许范围,则由第三位评分员进行评分,然后将三者分数平均。至于书面语方面同样会进行前后测。学生将就贴近其生活的题目进行命题作文。评分将按照A水准考试的评分标准由两名资深高中华文教师进行。

(三)课堂观察

为了探究新课标的具体课堂实施情况,将分别对语文与文学两种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为了尽可能减少研究人员的出现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我们并不进行现场的观课编码而只是对课堂进行录音、录像。我们的课堂观察量表参考了《新加坡华文课堂观察量表》。鉴于此观察量表是用于对小学华文课堂而设计。研究小组按照高中课程的特点,参照高中特级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了修订,删减掉了不适用于高中教学的一些观察项目,并添加了具高中特点的观察项目,最后生成了《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华文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研究小组集体试用该量表对观课录像进行了编码,统一了对量表细节的认识并对量表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该量表观察的细目包括由研究人员两人一组依据《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华文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学进行编码。观察的项目包括:(1)教师方面有: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师话语类型及百分比、教师对学生的鼓励;(2)学生方面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同侪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学生的话语产出;(3)课堂组织方面有:学生座位安排、课堂气氛等。

(四)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探究学生在华语能力方面差异的原因,将对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华语学习经历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家庭用语调查问卷》(SCCL Home Language Survey Questionnaire)(吴福焕等,2012)。所采集的信息将用来计算学生的华语接触指数(Chinese Dominance Index)。该指数将有助于考察学生华语能力与家庭主要用语之间的关系[7]。问卷的第二部分将参考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学生学习经历调查问卷》(NIE-CRPP CORE Panel 2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Survey)(Lau&Nie,2006)。从该部分采集的信息将用来考察学生的华语学习经历,特别是与课程有关联的部分,与其华语能力表现之间的关系。综合这两部分的数据将可能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学生华语能力的影响因素[8]。

(五)聚焦访谈

通过上述研究手段获得的数据将是对学生华语文能力、新课程实施的量化数据。为了更进一步探究教师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体会和看法以及新课程实施给学生华语能力带来的变化,我们将进行与教师的课后访谈(interview)以及学年末的聚焦访谈。两种访谈将关注以下信息:

(1)教师对于新旧课程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态度、信念及期望。

(2)新课程带来的教学上的变化,如:教学策略、知识及技能的重点、资讯科技/资源的运用以及教学材料的开发等等。

(3)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如教学时间或空间问题、内部/外部的支持等。

(4)实施新课程的经验。

对于上述访谈获得信息的质化分析可以更清楚、深入地揭示新课程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华文学习带来何种变化。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解新加坡高中H2华文与文学新课程推出后的实施情况与成效,本研究围绕教师、学生和课堂实践,设计了一个多面向的评估计划。该计划采用了近几年来流行于华文课程评估研究的各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观课、访谈、测试),对新课程进行多面向的记录和评估。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和课程规划者,提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信息(如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的实施状况等)。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当下课程的评估,也为未来的课程调整或改革提供了基础。此外,本项目研制的研究工具,也可作为课程评估的工具配套,供未来课程的评估使用。

[1]新加坡教育部.2014大学先修班H2/H3华文与文学课程标准[S].2013.

[2]Ang,B.C.(1991).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s(1974-1984)[D]. Doctorate thesis.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3]谢泽文.中小学华文(第二语文)课程的发展[A]//教学与测试[C].新加坡: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2003.

[4]Chinese Language Research Team(CLRT)(2007).Chinese Language Pedagogical Experi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assroom Practices i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Final Report)[Z].Singapore:CRPP,NIE,NTU.

[5]Li,L.,Zhao,S.H&Aw,G.P.(2012).Beyond research: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front teachers[A].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Society(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in Singapore [C],Vol.8(1-12,in press).Singapore:Panpac Education.

[6]Zhao,S.H.&Shang,G.W.(2013).Coding and comparing pedagogic features of teaching practices:What happens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Singapore’s primary schools?[A]R.E.Silver and W.D.Bokhorst-Heng(eds.).Quadrilingu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edagogical Innovation in Language Education[C].New York:Springer Publishers.

[7]吴福焕,郭秀芬,赵春生.等.新加坡小学一年级华语口语词汇表[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出版社,2012.

[8]Lau,S.and Nie,Y(2006).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and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 on students’cognition, motivation,and achievement(Conference Paper)[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 2006.

A Preliminary Evaluativ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H2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yllabus for Pre-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ZHAO Chun-sheng1,Goh Hock Huan1,Teoh Hee San2
(1.Singapore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CPDD,Ministry of Education,Singapore City,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138675)

In 2014,Singapore implemented a new H2 Chinese curriculum.To examine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implementation,CPDD,MOE engaged Singapore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to conduct a 3-year evaluative study of the curriculum.The study comprises of two parts:the former focuses on students’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ies prior and after reading the new curriculum while the latter on teachers’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ir expectations and adjustments towards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policy-makersan all-round pictu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new H2 CLL curriculum;classroom observation;language proficiency;focus-group discussion

H195

A

1674-831X(2015)01-0035-04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4-10-15

赵春生,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华语语料库建设及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吴福焕,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语料库、双语儿童语言能力研究;张曦姗,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讲师,新加坡教育部华文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华文教学、教材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华语华文新加坡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