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学:基于情感体验的德性实践论
2015-03-28龚孟伟
龚孟伟
(1.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怀教学:基于情感体验的德性实践论
龚孟伟1,2
(1.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淮南23200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怀教学是诗意的情感教学,是德性的教学,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建构的实践教学。它要培养的是情感丰满、有智慧、有德性的实践者。因此,关怀教学致力于促进学生智、德、情的统一发展,主张在实践中生成德性,并使师生在建构关怀关系的过程中体验幸福的情感,以敞亮师生的教学生活。
关怀教学;情感体验;德性实践
关怀教学是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理解、尊重、平等、责任和爱为价值导向,以追求共同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是一种诗意的情感教学,是一种德性的教学,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建构的实践教学,它要培养的是情感丰满的、有智慧、有德性的实践者。可以说“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德性的人,没有实践智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没有德性也不可能具有实践智慧。在理性意义上,他是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在道德意义上,他是一个有德性的人。”[1]关怀教学的真谛莫过于培养这样的真正具备“善”的品性的人。
一、关怀教学之价值:促进学生智、德、情统一发展
关怀教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智、德、情的统一发展,任何突出单一价值定位的思维和行为都会割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给关怀教学带来伤害,因为关怀教学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即在关怀关系的建构中引领师生教学相长,它要求关怀教学彰显教学的关怀品性,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地成长。这一成长过程首先离不开智育的发展,智育的根基来源于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不仅指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社会经验、个人阅历、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都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问题是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知识才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知识?学习知识的方法应该怎样?怎样在实践中运用和创新知识?过去,我们的课堂走入了一种误区,过于强调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在知识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而学生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生成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学生个体所独具的,与学生自身复杂的因素和背景相关。特别是在应试主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和各门学科知识打交道,但无时无刻不感到身心憔悴,根源是什么?因为外在的控制因素制约了师生的生活,一种强制的应试文化挤压了师生的生活和心灵的时空,这也带来了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师生投入教学的主动性不强或是教师单方面“热”,学生并不热情,因此,教学的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师生自我成长的需求很难满足,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强制性课堂教学实施的结果,是使师生双方都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败坏了教学生动有趣、关怀心灵的功效,这样,教学的教育性无从谈起,也戕害了教学应有的尊严,丧失了教学的关怀意蕴。智育的发展走入了偏狭的境地,以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不能真正呵护生命的成长,一旦出现新的问题情境,这些知识很难迁移,因此不易取得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效果。
智育的发展必须是全智的发展,全智的发展必定兼顾人的德性和情感。关怀教学本来就是一种德性的实践,就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和睦关系的建构,就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德性乃是人类社会获得的内在生成之品格,它引导人们追求社会生活的卓越,享受每种独特社会生活的内在欢乐。”[2]关怀教学的过程充满德性追求,教学在德性的提升中使师生的情感变得越发深厚,美国教学论专家乔纳斯·索尔蒂斯认为,“教学具有德性,德性来自实现教学内在利益的过程之中,缺乏德性,教师就不能获得教学实践的成就感。”[3]缺乏德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实践者,师生双方的生命幸福也不能在有德性的教学生活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关怀教学以诗意的慧眼追求教学主体德性品格的养成,而且智育的发展和德性的形成并行不悖,没有智育成就作基础,师生双方德性的养成是不可想像的,我们不指望蒙昧的有德者的出现,因为现实的教育是不会出现神话的,智育的发展总是伴随德性品格的生成,过有德性的生活一直是我们在进行智育过程中追求的生活目标。
德性也不是冰冷的无情物,它是一种积极情感臻于至高状态形成的稳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成为师生的教学生活的准则。关怀教学对智育和德性的追求总是与感情相关,智育的过程也是师生教学交往过程中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绝对的无情的智育是不存在的,智育总是有情的智力教育。在感情的融通中师生成为德性生存的主体,德性不是抽象的概念,德性是实践的结果。关怀教学的主体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生成德性,而德性与情感是孪生姐妹,不存在缺失德性判断的情感,情感要么符合社会和群体对德性的共同认知并据此采取行动,要么违背它,在行动上走向反面,所以德性的好坏与情感判断休戚相关。在关怀教学中,就应该在智育发展的基础上,养成师生优良的德性,丰富他们内心的情感,达到智、德、情统一的境界。
二、关怀教学之功能:在实践中生成教学主体的德性
人类的生活“有神灵般的力量”,无“神灵般的智慧”,人类需要有德性的理智生活,这样,我们的灵魂才可以得救,我们的生活才可能安详,我们才可以化解生存的危机。德性是情和理的统一,是“智徳与行德的融合”[4]。智徳是符合个体和社会进步需要而具备的工具理性性质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因此智德以求真和合用为目的,但这种目的必须符合个体正当追求和社会正义的智慧品格。行德是个体或群体在实践中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品格,它是人在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基础上做出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行为。智徳与行德融合才能使人的德性落实于实践,才能使个体的幸福不凌驾于社会群体的幸福之上,才能使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个体和类的共同发展。德性在麦金太尔看来“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质,……是善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德性也就是那些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内在品质。”[5]我国古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德性就是“仁”,孟子认为德性在于“舍生取义”,荀子则强调德性涵养重在“礼乐教化”,“荀子以礼仪作为人性外在普遍之则,从塑造人的自然情感入手,作用于人的血气、气质、情感,使人的行为自然地符合礼仪节文,把充满情欲的生命与礼仪的普遍精神相互融通,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6]从古今中外的哲人对德性的主张来看,德性具有内在修养心性和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而且德性总是在实践中被选择、亲历、体验和发展的,它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生命的幸福和社会的“善”的弘扬。
关怀教学培养人的德性是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关怀行为也作为一种普遍的德性实践而存在。关怀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形态、一种教学的精神追求,它更是一种教学关系、一种教学实践、一种教学德性。关怀教学应成为师生德性实践的自觉过程,师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有德之人,必须在关怀精神的指引下主动关怀,在接受关怀的同时学会关怀,造福于他人和社会。如此,在教学中师生才能共同追求幸福,成为在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真诚、稳重、有爱心、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
首先,教师在关怀教学的实践中生成德性。教师的教学德性表现在“基于权利和责任的乐教”、“基于角色的公正和良心”、“基于人性的教育爱”、“基于修养的君子人格”[7]。乐教源于教师的师德,符合教学伦理规范,它是教师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行使教育的权利时所体现的积极心态和高尚行为。教学伦理要求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学是关乎良心的事业,关怀是教学良心的表现,公正和良心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德性。“教育爱”可以激起心灵的涟漪,施爱会换来爱的回报,它是人性中与同情、悲悯和关怀密切联系的情怀,教师的“教育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德性还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谦谦君子,成为“集美身以垂范”的关怀者,因此,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就能成为有德性的表率。教师的教学德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在关怀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和提升。当教师在传播知识和智慧的时候,他们在进行着文化关怀,因为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精华,也是世界文明的结晶,这些涉及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关怀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浸染在人类文明的乐园。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无法割裂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任何一节有意义的课堂教学都是对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在师生、生生的对话和理解中师生共同走进精神的殿堂,在领略文明成果的时候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和慰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德性最直接地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怀学生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的体验和感受,这些都是一个有德性的教师必须做的事。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发生在课堂,但它的宏旨指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这就是对学生的人生关怀。在人生关怀中,教师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离开学校的日子里依然有远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方法和勇气。
其次,学生在关怀实践中生成德性。学生的德性是与教师的德性在教学实践中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其间学生之间的德性也会相互影响,这是由学生的未特定化素质决定的。“人在出生时并无道德意识,也无原始的道德图式,或道德禀赋,道德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传授。”[8]因此,学生在关怀教学的实践中生成德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学生的德性主要表现在尊重和关怀教师的劳动,勇于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养成健康高尚的人格。教师出于职责和道德勤勤恳恳地教育学生,这是由教育伦理规范决定的育人活动。教师伟大而平凡,他们同样需要爱护和理解,需要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尊重和认可包括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同事的和家庭的等等,而最直接的却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笑声、一篇赞美老师的作文、一句温暖教师心灵的话语、一张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的小纸条、节日里的一朵鲜花等,都能让教师倍感温暖,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的喜悦。学生对教师的劳动付出发自肺腑的感谢,表明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体验到了老师的辛苦,懂得了老师是真心为学生着想,感激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精华融化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这就是学生知恩、感恩的德性。学生的德性还在于他们勇于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学习是学生在受教育期间首要的任务,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未来都由今天的学生——明日的建设者来担当,因此,有德性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不浪费光阴、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的学生。学习对于他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而且根据法律的规定在一定阶段还带有强制性,所以学习是学生必须有为的基础事业。能在精力旺盛的学生时代完成学业,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学生有德性的一种表现。具备健康高尚的人格是学生拥有德性的至高境界,有德性的学生必定是人格健全、精神丰盈、生命“阳光”的主体,健康高尚的人格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教诲下,发扬主体精神,自觉地涵养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位、有文化的人,这也表明学生的德性养成是内外兼修的,既需要外在的教育,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
总之,关怀教学能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生成德性。在关怀和被关怀的教学交往中,教师选择了教育职业,意味着他们选择了责任,选择了良心,选择了成为一个有德性的关怀者;学生承担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付出,选择了感恩,选择了成为人格高尚的人。
三、关怀教学之过程:内蕴师生幸福的情感体验
关怀教学是德性的教学,是建构关怀关系的情感式教学,它指向实现师生的幸福生活和幸福人生。对于师生来说,幸福是他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他们对教学生活的一种满意态度,是一种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幸福的心理体验要有伦理标准去修饰,幸福的伦理标准要有心理体验去证实。故幸福既是心理的,也是伦理的。由于是心理的,幸福才具有个体生存的意义,由于是伦理的,幸福才需要教育”[9],幸福就是要全面地自我实现,将人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使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用武之地。人不仅要有敏锐的幸福感,也要有对不幸的同情心,因为“幸福的能力包括对不幸的敏感性。就是说,如果我们周围的人是不幸的,我们自己的幸福就不可能是完整的。”[10]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幸福感,也要理解他们的重压和不幸,帮助学生甩掉不幸,师生才可能共同幸福。关怀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学,师生和生生之间关怀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情感的顺利沟通,在沟通中获得知识,健全理性,砥砺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这一切实现的时候,幸福的情感体验便会油然而生。“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人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生成。”[11]关怀教学在其价值取向上就是要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当然这种幸福的情感体验不仅是主观的心理感受,也是现实的、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没有客观的关怀实践和关怀性的教学关系的建立,就不会产生主观的幸福体验,师生也不会有教与学的成就感。
首先,教师在关怀教学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幸福的情感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因此教师自身应该积极营造教师群体之间的关怀关系,为教师职业幸福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构建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关心关系的维持不仅需要关心者全身心地投入,也需要被关心者的承认以及主动地反应。在关心关系中,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于对方。”[12]因此,师生形成相互关怀的心境成为师生双方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的保证,“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能释放人性光辉,充盈人文关怀的并能使生活于其中的教师能够享受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职业幸福感的高品质的学校校园文化。”[13]关怀教学中教师幸福的情感体验还具有更加内在的因素,那就是教师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崇高价值,体验到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认同它是一项使学生走向文明,迈向人格健康的伟大职业,它不仅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也能确证教师的专业精神和生存价值。教师的幸福体验来自学生的成长,来自教师的专业自强,来自收获教学相长之后的快乐。教师的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教师自觉主动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幸福体验的内部活动,在关怀教学的价值指引下引起自己内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共鸣,使教学处于一种关怀理性的关照之下,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教育者必须牢记“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内化于教师生活方式之中的。缺失了生活方式作为职业幸福感的实体贯穿,幸福感便失去了依托载体。”[14]教师应在关怀教学实践中秉持关怀信念,承担关怀义务,深信教育可以使人获得幸福,并愿意为此奉献一生,当桃李芬芳、瓜熟果甜之时,他们就会体验幸福,并获得人生的情感慰藉。
其次,学生在关怀教学过程中享受幸福的情感体验。学生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力四射而又情感丰富,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因而他们的体验特别深切,学生时代是否幸福的体验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决定今后他们将走的生活道路。学生在关怀教学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学的应然追求,应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关怀共同体,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怀关系,帮助他们过一种美而善的教学生活。因为“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15]当学生在关怀教学中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他才可能在接受幸福关怀和体验幸福的时候学会关怀他人、关怀社会,从而增进社会的幸福,每个学生都能这样做,今后的社会才可能充满幸福。那么,怎样增进学生的幸福体验、培养学生的关怀情感呢?其一,“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作准备,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使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16]即要在关怀教学中创建学生体验幸福情感的外部环境,这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无疑会增强学生相互关怀的凝聚力,给学生以客观的、感性的幸福,也给学生体验幸福提供了优越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抚慰。其二,关怀教学使学生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说明它是真正追求德性的教学,说明它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幸福——现实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这需要关怀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关怀能力。关怀是他们自觉的、自主的关怀,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的“关怀”,因为那种“关怀”不是学生所需的关怀。教师应在关怀过程中提升学生关怀的能力,培养他们体验幸福的能力,在日久天长的教学关怀实践中促进学生成为有幸福体验感和学习成功感的学生。
总之,一切关心教育和崇尚关怀的人们都应该致力于师生真切的幸福体验,并懂得“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学生和教师的幸福应该是达到外在幸福和内在幸福的统一的幸福。”[17]也应该铭记只有师生都体验到幸福的教育,关怀才在其中彰显出它的实效,师生才能诗意地栖居,高尚的人格才能孕育生成。
[1]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9):50.
[2]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价值多元背景下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04.
[3][美]乔纳斯·索尔蒂斯.论教学的品德和实践[J].吴棠,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3):6.
[4]郑国华.论人的德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2(6):16.
[5]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105.
[6]赵国付,陈光连.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9(5):41.
[7]刘庆昌.教学主体的角色德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50-51.
[8]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9.
[9]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10][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18.
[1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67.
[12]李宇辉.关心之“德性说”与“关系说”:关系德性的提出[J].上海教育科研,2008(3):28.
[13]范桂兰.论教师幸福感的内在根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
[14]柳海民,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
[15]Noddings.Happiness and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5.
[16]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33.
[17]郝文武.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
Care Instruction:A morality Practice Based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Gong Meng-wei1,2
(1.School of Chinese and the Media,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01;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7)
Care instruction is a kind of poetic emotion teaching,a kind of moral teaching,and a kind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moting students’positiv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It must cultivate the practitioners who have plump emotion,wisdom and virtue.Therefore,care instruction is devoted to promoting the unifi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wisdom,morality and emotion,and asserts the generation of virtue in practice,and mak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happy emo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ring relationships,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achers’and students’happiness of teaching life.
care instruction;emotional experience;moral practice
G420
A
1674-831X(2015)01-0026-05
[责任编辑:刘济远]
2015-01-03
2013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191)
龚孟伟(1971-),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出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