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

2015-03-27粘忠宜

关键词:建构师生教学方法

粘忠宜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公共部,福建 泉州 362000)

论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

粘忠宜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公共部,福建 泉州 362000)

互动交往教学理论把教学看做是师生积极互动、协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教学理念,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很有现实意义,而将互动交往教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组织方式的改善,还是在教学方法的优化等环节,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作出积极应对的.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互动交往;建构;有效性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给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素质3个方面的培养提供了关键性保障,而若想使这种保障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就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学活动在交往中可以“活”起来、“动”起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需求,并据此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制定出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方法体系,让学生可以在互动交往中喜欢体育课程,发展自身能力素质.

1 互动交往教学的涵义

1.1 互动交往教学的基本观点

互动交往教学理念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德国人舍费尔与沙勒共同提出了专注于师生交往协同的教学理论,并将这种理论系统化,称其为互动交往教学[1].互动交往教学的基本观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而不必强行区分他们的重要性如何.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与沟通是主要的教、学基调.互动交往教学在教育理论界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明确显示出教学时的师生双方交往原则及理想状态.师与生在交往时应当持互相理解的态度,并且尽可能减少教学目标所带来的压力,增加理想情境下的和谐氛围,以便让教学变成互相理解与平等沟通,而不再是那种单向认识与单向改造[2].

1.2 互动交往教学的基本理念

这是一种近似于一般沟通和平常对话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带着各自独立的认识与能力,平等地走进对方的世界中,从而互相配合、互相启迪、互相影响,共同建构真实有效的课堂;这是一种可以无限接近民主的教学,从理论上讲,师生交往时的地位是处在平等状态的,而构建氛围与制定规则的过程也以民主为指导原则;这是一种更利于合作与互动的教学,因为本来已将形式定位为互动交往,所以师生、生生能够在课堂上实现多重视界的沟通、融合与对话;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可以更容易产生新思想、新创造[3].

总之,我们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而这种教育观念建立在互动交往教学过程中是最合适不过的,师生的身心个体都会因为交流而更加健康、愉悦.

2 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基本形式

2.1 基本形式

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往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双向基本沟通与多向多维沟通两种.师生双向基本沟通主要在于教师利用教学语言、身体动作、体育器材选择等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能力、观点,在传授时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及相关要求.这种基本沟通模式虽然具备信息量大、教学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却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忽略了生生之间的双边影响,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效果不太明显[4].与其相比,多向多维沟通则由两种双向沟通共同组成,即师生双向与生生双向的叠加,是一种全面多维的新型沟通模式.再者,如果站在互动交往主体的角度看问题,则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基本形式又是可以被分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两个类别的.当然,如果再考虑小组设置因素,主体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将基本形式定位为师生互动、师组互动、生生个体互动、组组群体互动及个体小组互动等多个类型.这些类型如果单独应用,都可以称之为双向基本沟通,而如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叠加应用,就是多向多维沟通了.

2.2 时间构成

笔者参考了沈阳市几所高等院校(辽宁大学、沈阳医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体育教学互动交往建构主体与时间分配的资料,如图1和图2.

图1 高校体育教学互动时间比例

图2 体育课堂互动形式比例Fig.2 Proportion of interaction style in sports classroom

研究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互动交往的功能,并将其大量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体育器材使用、运动方法拓展等方面注意学生反馈.但师生互动依然占据全部互动时间的大半,生生互动的功能始终没有被深入挖掘.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虽然有所提倡,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每个班级内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受到场地、器材、时间等多重限制,再加上便于管理的惰性思维,让师生互动这种最方便的单一方法大行其道,然而因为班级人数众多,这种方法的效果与社会学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5].

3 高校体育教学有效互动交往的建构方法

3.1 互动交往教学目标应当明确

教学目标是带领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向,按照互动交往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目标需要满足学生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按照学生的既有知识层次、认知水平、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确定接下来的教学努力方向.使教学既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要,也能满足社会环境变化需要.比如对那些身体素质好、体育知识丰富的学生来说,运动技术的提高目标应当作为互动交往的重点;而对那些身体素质需要加强、运动能力欠佳的学生来说,运动能力的提高目标应当作为互动交往的重点.不同的目标设置都是需要稍强于学生既有水平而又不是特别困难的,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给其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当然,无论哪种目标的制定都不是随意为之的,而均应以既有互动交往教学为基础,在掌握学生真实动态前提下而做出的.

3.2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需要有启发性

在互动交往教学理论的带领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应当以灵活应用为出发点,注意方法与学生思维的联系性,要使体育教学过程给学生得到“实惠”的感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对于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有利的新型方法,比如“小先生”教学法,是以师生角色互换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给教师与其他学生介绍某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再比如分组竞技法,当某项体育训练方法被学生基本掌握以后,大家可以分组尝试,建立一个初级赛场.另外,如果学生素质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提高标准,直接由学生进行比赛尝试,教师在学生尝试中指正问题,学生在亲身实践与探索中,能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的作用、方法的技巧,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需要有艺术色彩

要使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受到激发,一方面需要学生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有良好的诱因辅助.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最为理想的诱因就是既新颖又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体育实践的教学,都应当融入适合于学生的情景与氛围,让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有彰显的机会.这样就给教师教学提出了艺术性要求,比如必要的音乐伴奏、录像等富于现代化气息的技术手段应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此外也可以考虑依照既定计划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活动、小组学习等,并且让组间讨论、组间评比、个别指导等方法都有发挥能力的空间,真正让体育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都感兴趣的乐园.

3.4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要充满互动色彩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二者理解与包容的基础,双方需要借助互相感知求取共识,增进彼此的情感、协调彼此的行为.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普遍形成了成熟的个体认知体系,他们在思维独立性、逻辑批判性、理论选择性等方面水平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唯有用真诚、自由与平等的交流思想,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加有利于构建学生独立人格,养成其尊重他人、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好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体育训练的示范者,还要做好体育人格的推动者,在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平等对话为基准目标,关爱学生发展,要让互动在平等中实现,而不是单一的、单向的互动.

3.5 互动交往教学方法要具有激励功能

多元的、多维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我意识的巩固,保证其自我发展内在驱动力始终处在良好状态.激励功能不仅要在教学的最初和最后阶段有所体现,还应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需要用一言一行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让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因一次失败而损伤,不因一次成功而满足.另外,体育教学评价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它应当积极指向学生的行为、效果直到思想态度,让学生接受到的评价最真实、最有效.而我们强调体育课堂的互动交往,那么激励与评价过程需不需要互动交往呢?答案是肯定的,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其效果往往优于教师的单一点评,让学生自评与互评,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体育教学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作用.

4 小结

高校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与主体地位,意在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变化.这给课堂有效互动交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到教学空间的开拓,以学生基本生活经验为参照点,形成广泛而密切的师生、生生交流协作平台,并利用激励性评价等一系列策略让互动交往真正活起来,使师生能够在民主、和谐、轻松、高效的氛围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 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24-25.

[2] 钱钧.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3,20(1):27-28.

[3] 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2,33(3):34-35.

[4] 刘诚香.高校体育教学互动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6-47.

[5] 曹永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47-49.

On Construction of Effectiv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IAN Zhong-yi

(Public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QuanzhouMedicalCollege,Quanzhou362000,China)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theory regards teaching as the process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really reflects the new teaching ideas of student oriented. It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effect. The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y to sports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whether in the organization way of improvement, or in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ation aspects, needs for educators to make positive respons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etho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construction; effectiveness

2014-10-19

粘忠宜(1973—),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公共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007-0834.2015.01.022

G642.0

1007-0834(2015)01-0076-03

猜你喜欢

建构师生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麻辣师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