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高师英语专业生有效顶岗实习研究——以H学院为例

2015-03-27米海燕卢伟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顶岗英语专业培训

米海燕,卢伟萍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一、引言

木有本而枝茂,水有源而流长。教师素质乃教育发展的灵魂。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由于经济落后,地域闭塞等客观原因无法与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与时俱进,尤其农村教师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掣肘。这种二元隔离的教育格局与党中央的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极不相称。2012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多项文件,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各部门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作出了与这一精神相一致的规定和要求。面向社会办学,“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教师改革的决定,旨在贯通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顶岗实习”实践培养模式如火如荼开展。顶岗实习逐渐成为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有效举措,西部民族地区争相效尤。H学院,于2014年7月开始尝试高师英语专业“顶岗实习”。这为现阶段高师英语专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模式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顶岗实习的历史溯源及理论基奠

顶岗实习是中国新创的一种教师教育培养新模式。“指教师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专业骨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农村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真正的去当教师,并纳入中学教师岗位目标管理,经考核鉴定合格记入学分。顶岗期间需要进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育调研工作任务。同时,利用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被顶岗的农村中学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和脱产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实现教育实习改制与支持农村教师更新一体化。”[1]顶岗实习使高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臻其美。目前,高师顶岗实习有三种形式:支教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以及置换顶岗实习。与传统教育实习相比较,顶岗实习时间更长,涉及面更宽,让学生近距离身临其境体验真实的课堂。顶岗实习使教学理论与真实课堂勾勒交融,从而使高师教学凸显出很强的空间感和时代感。与此同时,在职教师能够腾转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职后培训,接受新式教育理论的陶铸,以理论引领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从而使新式教学理论在民族地区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顶岗实习在我国教育教师发展史上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猛,产生影响大。大致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1975-2000)、发展期(2001-2007)、推广期(2007至今)。

顶岗实习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四平师院数学系学生到农村中学任教,帮扶农村教育。随后是1988年云南师大学生到地方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工作。接着1989年信阳师院由于学生实习难、教师进修难,采取顶岗实习措施解决两难问题。1991年石家庄教育学院探索顶岗实习,尝试有机结合高师学生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1997年,忻州师院启动了以“411工程”为核心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组织师范专科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到贫困地区乡镇初中顶岗实习半年,进行支教扶贫和省情教育。[2]这一时期,顶岗实习处于探索状态。

各校由于目的不一,顶岗模式迥异,政府相关部门没有颁布相应政策文件,各校各自为纲,顶岗实习不规范、无制度约束。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当时西南地区农村教育滞后、师资匮乏、传统实习难于落实。基于此,原西南师大张诗亚撰写《关于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更新工程”建构的报告》并上交教育部师范司,引起师范司的重视并采纳了其中建议。2002年,张诗亚课题组“向教育部提交了《高师教育实习“改制”与农村师资更新一体化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一种长期的、制度性的高师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实现高师教育实习“改制”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3]。教育部大力支持并积极完善顶岗实习制度,2006年2月《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要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在农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选派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指导。在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和实习支教连续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习支教的多种有效途径。参加过农村学校实习支教的学生在就业时优先推荐、优先录用”[3]。至此,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地高校,积极交流经验、互相传经送宝,顶岗实习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初具发展规模。2007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各地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3]。至此,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推广顶岗实习。

实践层面我国大力推进顶岗实习,也给其理论探讨提供良好的契机。目前,学界认为,顶岗实习主要建构于以下三种理论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因此,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顶岗实习要求职前学生进行为期3-6个月的教学实践,尝试将教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正确认识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进一步进行尝试,逐渐领悟教学真谛。返校后,及时梳理总结,查漏补缺,为将来教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教学理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方能曲径通幽,到达理想的境界。因而,顶岗实习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同声相应,相得益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认知是一个组织学习者经验世界的适应过程,所有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5]。学习者由知识的“搬运工”转为知识建构的主导者与促进者。顶岗实习学生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中,把理论融于教学实践,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实践修正教学理论,初步建构个体的教学模式,再将模式运用到教学中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再检验、再修正,使教学模式臻于完善。顶岗实习不仅提升学生教学技能,而且发展其心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批判能力。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是以终身教育思想、师资培训阶段论以及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建立起各阶段相互衔接和贯通,又各有侧重和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6]。顶岗实习不但弥补了职前学生缺乏教学实践的空白,而且给职后教师培训提供了保障。显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二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更使二者日臻融为一体。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院校高师英语专业生有效顶岗实习

由于经济与交通信息滞后,西部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受到较大的桎梏。因而,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院校高师英语专业生有效顶岗实习研究具有更迫切的现实意义。地方英语教学窘境与国家的制度激励,使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顶岗实习纷然涌起,且取得一定成效。首先,西部民族地区的高师英语教学理论更加“地方化”,无法与国际英语教育的理论亦步亦趋。同时,英语教育理论在西部民族地区亦有食洋不化的弊端。通过顶岗实习,西部民族地区高师英语专业生摆脱了过去蹈常守旧,不接地气的流弊,有效与社会英语人才需求相互衔接。同时也使英语毕业生在任教前得到较好的历练,为地方提供了更好、更优秀的英语人才。其次,西部民族地区英语师资较为匮乏,有些地区还以非英语专业充任专业教师,致使英语教育纰漏百出。顶岗实习为地方学校输送一大批英语人才,不但充实师资力量,而且使在职教师有机会、有时间进行职后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总言而之,顶岗实习在西部民族地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顶岗实习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深入推广,各种流弊趋现。首先,地方院校检视出自我诸多不足:高师英语专业生英语功底不扎实、教学技能亟待提高、吃苦耐劳精神匮乏、教师职业荣誉感日益下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滞后。其次,地方学校也有诸多苦衷。如地方骨干教师工作之外担负指导顶岗实习生职责,工作量倍增,承受压力过大,形神俱疲;部分中小学生因为顶岗频繁变更教师,且顶岗教师教学技能贫乏,学习起落波动不定;地方教育机构本身教育投入不足,顶岗实习教师和在职教师培训经费保障难以为继,资金左支右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效果。

针对顶岗实习弊端迭出的现状,H学院在开展顶岗实习前,在实施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的放矢措施,以确保顶岗实习真正有效到位。

(一)需求分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顶岗实习前,针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是否愿意顶岗实习、自主实习还是集体实习?愿意在本地(学校所在地)、生源地学校还是到广州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多少为宜?是否有必要进行职前培训?需要培训哪些内容等等。调查结果显示93.2%的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其中75%的学生选择到广州等发达地区进行顶岗实习,25%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进行顶岗实习。H学院也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内容包括他们青睐何种类型的实习生?希望实习生具体做哪些教学、管理工作等。98%的实习学校认为实习生首先应该勤奋努力、爱岗敬业,其次才是教学、管理能力强,再次是专业基本功好,最后,有合作精神。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需要,H学院科学安排顶岗实习。需求分析避免了学生因为不愿意顶岗实习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促使学生、用人单位和地方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克服实习困难。根据需要到不同地方进行顶岗实习,满足学生就业意向,为他们日后选择工作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5%的学生因为表现优异,学校和实习生已经签订工作合同,提高了就业率。另外,99%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给自己正确定位,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有的放矢提升自己。也有10%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职业荣誉感剧减,他们及时调整就业意向,努力补充其他知识,积极向其它行业靠拢。

(二)职前培训

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契合地方学校对英语教学人才的需求,满足所有实习生的需求,H学院对他们进行职前强化培训。在调查和分析他们以及实习学校的现状后,培训内容定为语音基本功、语法知识、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管理能力、生活常识、安全健康教育七个方块。通过培训,学生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知识得到迅捷提升,为顶岗实习打好扎实基础。

(三)导师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好学校所在地优质的地方教学资源也是我们力量的重要源泉。外国语学院常年聘请学识丰瞻的教学专家、经验丰富的校外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教师共同担任实习生导师,通过电话、QQ、微信以及现场指导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评阅教学设计、听课评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后进生管理、实习生心理疏导等。外聘专家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赡,他们的辛勤辅导是顶岗实习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在顶岗实习中,原本上英语课的部分实习生因为实习学校教师临时变动,被安排主讲语文、科学等非专业课,他们情绪一落千丈,当即要求中断实习。导师对他们积极循循诱诲,最终他们决定继续实习。有些实习生被安排管理后进生班级,因为学生太难管理加上自己权威性不够,他们三番五次想放弃实习。但是导师多番鼓励,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99%的实习生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积极向导师咨询,力图使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做到最有效。部分教师还不辞劳苦远赴广东实习学校莅临指导,提出中肯建议,让学生受益匪浅。可见,导师是实习生的“心灵鸡汤”,在他们的帮助下,实习生竭力前行,圆满完成顶岗任务。

(四)合作组

协同作战,众志成城。为取得1+1>2的效果,顶岗前将学生按照实习学校分成若干小组,要求组内成员精诚协作,长短互济,集体备课、帮扶管理班级以及共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等。如,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实习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同课异构”为实习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职前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研讨理论和实践怎样有机结合、教学热点是什么、难点问题怎样解决等等,对他们教学风格的形成、技能的提升以及科研能力的加强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又如,开展英语角、英语歌曲竞赛、英语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不但激起学生学英语兴趣的而且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素质。

(五)督导团

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督导团队,即顶岗实习管理团队。首先,他们既承担顶岗实习日常管理工作,又负责采取调查、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学生、指导教师进行监督,保证人尽其责,优质优量完成任务。全程监督首先避免了其他院校指导工作不落实、学生虚假实习现象。其次,督导团负责总结实习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然后第一时间反馈给实习生和导师,有利他们及时反思,尽快解决问题,使顶岗实习做到更加有效。再次,管理者们还需保障实习的资金来源和合理分配。其它地方院校在顶岗实习中有前车之鉴,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导师不到位、顶岗实习没深入。H学院领导们对实习进行充分预算并推崇按劳分配原则,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提高师生积极性。第三,督导团还需督促实习单位,应该切实保障实习学生利益。我们在广州市实习单位部分是民办学校,他们起先热情接纳实习生开展招生工作,但是,招生工作结束后,他们违反合同规定,想解聘实习生。督导团立即和当地教育机构进行接洽,协调这一违约现象。在督导团的努力下,学校最终履约,实习生的权益得到保障。第四,顶岗实习结束后,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师生同堂总结顶岗实习的利与弊,为以后的实习工作提供好的借鉴。第五,顶岗实习结束后管理人员对地方机构和实习学校进行回访,调查他们对学生的满意度以及收集对高师英语专业生培养的中肯建议。总之,督导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领导和监督的作用。正是因为管理者科学领导和民主监督促使实习更加有效。

(六)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创新

古人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教学改革实践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地革故鼎新。在新反思顶岗实习的实践过程中,H学院教学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我们主要从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专业教师三方面进行。

现行高师英语专业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专业课占据课程60%,公共基础课占据25%,实践教学占据10%,教育教学类课程占据5%。众所周知,好的英语教师除了需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需较强的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增加和丰富教育教学类课程和实践课,优化英语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并相应减少这类课程课时。教育教学类课程不应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笔一画等传统课程,还应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微格教学、微课、慕课等新兴实践教学课。适当增加语文、音乐、舞蹈、哲学等通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既保留传统又开拓创新,丰富了高师英语专业生的培养内涵。目前专业培养模式是“2+2”模式,即学生入学前就已经选择高师英语专业,大学前两年为英语专业基础培养阶段,后两年是高级阶段,不但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同时培养教学技能。此模式突出的缺点是没有需求分析。部分高师英语专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思想逐渐成熟,能充分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不在教学,而在其他,想转专业,但是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可能转。最终,这部分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对学习也逐渐丧失激情,不利于高师英语专业生培养。针对这一现状,外国语学院尝试将“2+2”模式改为“2+1+1”模式,即学生入校前两年,不分专业,还是注重专业基本功培养,但是第三年根据需求选择高师英语专业,学习教育类课程,第四年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注重需求分析和实践教学的“2+1+1”模式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教师是保证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H学院沿用传统的1+1教师发展模式,也即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展教师。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内容有创新和突破。第一,教学方面,要求“好多上”。好是“好”上课,“多”是多听课,“上”是上好课。首先,“好”上课。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学能力有多强,而是爱岗敬业的积极精神。教师“好”上课才会上“好”课。因此,外国语学院将养成好的“教风”列为首位,改变以往只强调教学质量的片面性。其次,多听课。即听同门课,也听其他课,90%的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都超过十余节,突破传统的每学期4节课听课任务,做到扬长避短,融会贯通,由量化到质化,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最后,上好课。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备课;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精神饱满,集思广益授课;课后,认真反思、总结,为将来的课做好准备。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结合微课、慕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第二,科研方面,提倡“多读精写”。首先,多读书,读好书。书籍可以使教师充实壮大自我,使教师引领教学改革的新潮流。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策略者鼓励教师们多读专业书籍,丰富专业理论,做到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其次,精写论文,勇报课题。科研与教学乃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互有倚重,相映生辉。教师们在实践中,积极摸索教学规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积极撰写论文并踊跃进行科研课题申报。创新教学,突破科研,双管齐下,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H学院在顶岗教学实践中,分析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现行地方英语教学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且在顶岗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培育学生专业素养,探索英语等基础性学科如何与民族地方高校职业教育转型相榫接的教学新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打破高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扜格不通的弊端,使二者能够同声相应地有效衔接。

[1]楚金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英)里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唐恒钧.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唐彰新,杨超有顶岗实习: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新探: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2014(3):126-130.

[5]宋静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王永颜.顶岗实习支教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支教”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顶岗英语专业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