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述评及改进策略

2015-03-27谢艳娟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转型大学专业

谢艳娟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述评及改进策略

谢艳娟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地方高校专业转型是系统性工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专业办学历史传统与优势特色是专业转型的基础要素,理念认同与心理适应是专业转型的精神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行业企业专家等校内外公众是专业转型的人力资源要素,相应制度与机构的组建是专业转型的管理要素,专业教学物资是专业转型的物质要素,专业建设经费是专业转型的资本要素。各要素的合理化调配和无缝式对接,可以实现专业转型绩效的最大化。

专业;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地方高校正处在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和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双重任务之下,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进行专业转型是各学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可逾越的难题和关键环节。为此,很多地方高校制定了专业转型计划和方案,其拟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专业转型主要表现为两类模式。一类模式是学校的所有专业转化改造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另一类模式是学校部分专业转化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形成以点带面,引领示范,一校两型的格局。大多数学校在专业转型中实行的是后一种模式,鉴于专业转型过程受到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传统、学科专业基础、师资与生源情况、管理制度、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专业转型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参与专业转型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利用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适当采用人物访谈、现场观察、档案文献等质性研究方法,有利于根据学校现有的专业建设基础与特色,循序渐进的开展专业转型实践活动。

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实践活动分析

欧洲和美国、日本的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建设方面,力求专业设置紧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专业机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基本匹配,专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人才市场的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基本匹配,采取法律和政府资金双重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应用型专业,实行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学制,采用课堂教授、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了专业实践与专业研究、专业群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培育与区域创新型经济协调发展。

如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结构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行规划,仅以2010年为例,其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农业、技术、经济与服务、卫生保健、行为和社会、文化与艺术以及教师等七个专业领域的学生数分别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9%,并在专业知识共享、创新方面与产业界合作密切[1]。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向服务类第三产业倾斜,以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为例,其服务类专业人数占所有专业在校总人数的61%,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发展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优势领域,所设置的专业没有班级和年级之分,实行完全学分制[2]。瑞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体现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征,并助推区域产业集群式发展,专业教育体现显著的职业导向,课程、课题与实际工作结合,并采取“前店后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3]。德国在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转型方面着手从师资培训、实习安排、课程改革、设备更新、学校管理、专业质量考核与区域产业结构、社会行业需求相协调,如全职教授要求具有专业领域的实践工作经历不低于五年,来自企业和社会实践界的兼职教师数量往往多于全职教师的数量,一半以上学生的毕业设计服务于实习企业实践问题的解决,课程体系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多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专业建设集中呈现了应用性、特色性、跨学科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特征[4]。美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研究者称之为创业型大学,他们的专业调整改造紧密结合市场、产业、新型知识经济的发展而采取改革举措,其专业设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专业研发和专业建设经费、专业组织机构发展、专业管理制度构建都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5]。日本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调整则表明需要学校在资金配置、组织管理方式、课程设置、师资调配、迎合区域和国家的产业改造升级等方面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6]。

二、国内高校专业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对大学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问题、专业评估、专业发展、专业调整改造等方面。在专业问题研究方面,存在专业结构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变化,专业指南、专业标准需要调整;一窝蜂办专业,导致专业人才的供求结构性失衡,专业结构雷同严重;专业建设缺乏超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期科学规划和预测;各学校专业建设不能较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结构未形成明显的区域特征;专业设置原则不够规范;专业管理权过多集中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企业、行业人士等各类公众参与专业治理的机制没有形成;专业建设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的整合系统。

专业评估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专业评估的概念,类型、功能、理论基础、方法、策略、体系构成、质量标准等方面[7],此外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资质与运作模式,专业评估人员的构成、职业伦理,内部专业评估与外部专业评估的关系等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热点[8]。专业发展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知识与学科、课程、院系组织、学生四个维度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新视角;提出专业是大学知识的组织化形式,学科是专业发展的根源基础,课程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和平台,院系组织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基层学术组织保障,学生是实现专业价值和功能的主要媒介[9]。专业设置研究方面,有学者指出,地方院校专业设置多存在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错位,重理论轻技术应用等问题,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突出地方性,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10]。专业调整改造方面,学界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为加快扩大地方高校专业调整改造的管理自主权,促进各地区、各高校专业改造向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专业群聚集,制定明确的专业调整程度与规范,预留专业发展空间,在遵循专业发展的历史传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和交叉专业发展,促进不同高校间组建专业发展联盟[11];在新时期的专业调整改造中,重构政府、大学、市场的互动关系,保持专业建设相对独立性的同时,突出市场对专业建设的引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敢于放权,调动高校专业自我管理能动性,有效控制文科专业重复设置,建立“需求决定增量”的专业调整发展模式[12]。

三、当前高校专业转型实践与研究特点归纳

综上所述,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发展实践运作体系相对成熟,取得了经得起实证检验的实践成果和实践管理经验。这些成果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在研究方法上多运用数据统计分析、个案研究、调查问卷、文献分析等,其研究趋势仍以量化研究为主,重视专业转型与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就业结构、就业规模、学校组织与制度完善的对接。

而我国地方高校的专业向应用技术型专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才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且理论研究成果缺乏有影响的实践成果的验证。现有的对专业发展与调整改造的研究多是针对普通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共有问题进行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理论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方法也多是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统计、案例研究等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对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所需的专业转型问题研究比较少,已有的成果主要从政策扶持、组织保障、学科专业规划预测、制度设计、财政资助、产业行业对接、专业设置变革、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很难看到以长期实证追踪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成果。

从而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转型研究缺乏对“人”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更缺少对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的领导者等关键群体,参与专业转型过程的行为及其文化心理进行长期观察、访谈研究。所以充分利用教育人类学中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档案文献梳理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对地方高校参与专业转型过程中关键群体的行为选择及其行为文化所体现的组织文化、学科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区域文化传统和运行机理开展研究,有望在研究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有一定新意的探究,并有效提高专业转型实践活动的绩效。

四、推进地方高校开展专业转型实践的策略性建议

地方院校专业转型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该类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成败。广大师生认可、赞同专业转型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学校从有效管理的角度构建坚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教师具备双师型的结构和综合素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匹配,专业转型建设经费充足等,可以为转型稳步、高效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推广专业转型的文化氛围

专业转型文化是建基于各专业原有的学科专业文化基础之上,在遵循专业办学历史传统与优势特色的前提下,构建起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改革目标与愿景的全力认同、支持、参与的文化认知图示与文化自觉。广大师生在专业转型文化的营造和推广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对专业转型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理解与认同,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参与专业转型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等变革的行为选择及其行为背后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否符合专业转型的要求,关乎专业转型能否落到实处。如勇于革新,敢于接受挑战,重视实践应用与技术开发的创新文化,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文化,对营造专业转型文化氛围,颇有裨益。而营造、推广乃至强化专业转型文化,需要地方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长期深入课堂、实验室、实训场地、产学研合作方、毕业生就业单位,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兼职教师、用人单位领导等人物开展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活动,及时获知本校专业转型文化的真实发展状态,为学校管理层打造专业转型文化的管理决策提供咨询参考。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转型参与度

专业转型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学生作为专业教育对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提升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机械的执行者,而应是积极的建构者。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调配与设置、教师授课方式的革新,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应变素养的考核都需要聚集学生的智慧,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

例如,转型专业招生前,学校招生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向潜在生源、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调查他们所期望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目标,以便有针对性的设置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配置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对转型专业的在读学生,实施大学四年每学期不间断式调研活动,及时听取学生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实践学习环节、学业成绩鉴定、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及时改进不足;对转型专业的毕业生,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进行毕业回访,归纳分析本校转型专业与企业行业需求以及外校同类专业,在专业教育质量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发扬特长及时弱化短板之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在专业转型中的参与权利,才能调动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从“要我转型”向“我要转型”转变。

(三)发挥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转型主体作用

专业转型的落实机构主要是基层教学单位,因此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分配好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代表的职责和权力,并辅之以教务处为代表的职能部门的专门化服务,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组织保障。为了加强对专业转型的统一协调、指挥,做好相应服务工作。以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为主体的职能部门,需要指定专门科室和首席责任人做好适应专业转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考核工作,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应用技术研发与转化绩效评定工作,多元化师资引进、培养、考核工作。以便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支撑、引导专业转型。

但是专业转型目标任务的实施,具体需要各基层教学单位予以承担。无论是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教学质量的实时管理与引导,基层教学单位无疑都是实施主体。因此,在基层教学单位设立以院长、副院长为领导核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成员的专业转型领导小组,专业责任教授、课程责任教授、专业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为成员的专业转型工作实施小组,并明确专业转型日常具体办公地点及日常办公联系人,确保信息沟通畅通是必要的。

(四)构建合理的专业转型激励管理制度

专业转型是一项任务艰巨,面临挑战的综合性专业变革活动。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的建立,可以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专业转型的顺利实施。专业转型绩效奖励制度、师资培养与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进,以及学校、基层教学单位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的发挥,是实现专业转型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

例如,对于参与专业转型的基层教学单位,学校推行根据转型效果而定的奖励扶持经费制度有利于适当缓解转型经费不足的制约,实现多劳多得的相对公平;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制度,对双师型教师在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期间的基本工作量完全减免,生活费、住宿费、交通费予以合理补贴;在攻读学位、骨干教师培养、国内外访学、应用型研发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职称评定中,上至省级职称评定管理部门,下至学校职称评定管理部门,能够按照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所需师资的特点,增加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践绩效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改变学术论文在职称评定中一枝独大的局面,可以在管理制度设计上激发基层教学单位、教师,培育实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项目研发、服务地方和行业产业的积极性,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加快专业转型的步伐。

(五)获取充足的专业转型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专业转型需要的必备资源基础。专业转型的人力资源主要指多元化与数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例如实践型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外聘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的60%以上,并形成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梯队。而国外建设成功的应用技术大学,其实践型师资,兼职外聘师资占教师总数比例甚至超过50%。丰富的实践型教师和外聘教师队伍可以为开设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实践课程提供师资保障。专业转型的物力资源主要指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所需的大量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场地与实训基地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实物型资源。没有物力资源的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空中楼阁,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多是实践技能与应用技术掌握匮乏的“书生”。专业转型的财力资源主要指专业建设运行经费。向应用技术型专业转型需要增加大量的专业见习机会,并适当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幅度提高专业实践活动经费。没有充足经费做保障,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

对人财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院校而言,在专业转型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参与专业转型的基层教学单位,都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需要迫切改变“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只有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信念,通过服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当地民众的多样化形式,增加创收收入、吸引行业企业投资,方能从根本上突破专业转型资源不足的障碍。

[1]杜云英,鲍健强.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J].大学,2013(9):39-46.

[2]张智.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研究[J]. 大学. 2013(9):47-53.

[3]赵晶晶. 瑞士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J].大学,2013(9):54-59.

[4]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8-103,124.

[5]梁永丽,张冬. 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发展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6):156-157.

[6]叶磊. 战后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2):91-94.

[7]张彦通,韩晓艳. 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 高教探索,2005(2):50-51,57.

[8]刘春惠,顾留华. 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1):74-79.

[9]汪晓村, 鲍健强.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2-37.

[10]王志军. 就业前景视阈下高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基于34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院校[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6):92-100,104.

[11]侯蔚. 论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专业协同发展—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22-29.

[12]雷洪德. 大众化时代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三维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6):24-30.

[责任编辑 席战强]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Local Universities

XIE Yan-juan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 Guangxi 546300,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History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of specialty are basic factors of the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Concept identity,and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are spiritual element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manager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experts are human resource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Corresponding system and institutions are management factor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material factor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unds are capital elements of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The rational deployment and seamless docking of elements, can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special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G648

A

1672-9021(2015)03-0088-05

谢艳娟(1979-),女,山东济宁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地方院校教学管理与区域影响力,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2014JGB211);河池学院2015年重点科研项目“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治理研究”(XJ2015ZD006)。

2015-5-12

猜你喜欢

转型大学专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