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5-03-27朱炼,任远林,姚庆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朱炼,任远林,姚庆锋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1131)

摘要:为了适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开展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电子类专业为例,分析了我校早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经验对其他的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大,探索适应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高等职业教育由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组成。国内一些学者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1-3]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对电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4-7]但国内学者对高职高专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较少。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是安徽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其电子类专业是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我校开展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早期主要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思路设置课程,过分的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以致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太强,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同时,课程的设置主要由专业委员会讨论决定,但专业委员会没有现任的企业技术人员,造成了课程设置与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从而给学生就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专业实验室少

我校电子类专业早期只有电子技术实验室这一个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少。这就造成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开展实验教学,而只能开展理论教学和仿真实验教学,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没有相关实验室,教师只能通过理论讲授以及通过Protues软件做仿真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偏少

我校电子类专业目前有20名专业教师,青年教师占多数。这些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我校任教,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较强,工作认真负责,也很有活力,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水平。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进入我校电子类专业学习的学生,理论知识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我校电子类专业早期的教学计划注重知识体系,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一部分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厌倦情绪。同时,由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主动性。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我校电子类专业早期各门课程的考核均以试卷考试作为考核方式,而且考试均为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不适合以实验类为主的课程,例如,《印制电路板设计》这门课程教学以Altium Designer软件学习为主,考试就不适合用笔试。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早期各门课程的考核主要看最后成绩,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这也是不合理的。

二、高职电子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构建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课程体系

电子类专业课程是一个课程群,内容庞杂,知识量大,内容更新较快,实践技能要求较高。我们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要求、专业技术本身要求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并以此为依据重新编写了各模块教学大纲,然后分层次建设,有机组合。

第一层次为职业素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层次为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掌握电子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该阶段课程和第一层次课程为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层次为岗位能力课程,课程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上加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四层次为职业拓展课程,该阶段可以实现学生的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的拓展,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竞争力导向下的“新四层”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主。对于这四个层次,我们的原则是第一层次注重素质培养,第二层次注重基础实践培养,第三层次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注重素质拓展。

(二)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校已经和五家电子类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五家电子类相关企业分别是安徽五星电器有限公司、安

徽汇鑫电子有限公司、广州美贝尔电业有限公司、安徽巨成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肥合晶电子有限公司,这为我校电子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1.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充分调研,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把高职院校和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将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方案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办学合作机制,真正做到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先进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我校电子类专业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学习一部分课程,同时每学期在企业学习专项技术实训等课程。把实践环节较强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放在企业完成,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企业工作过程知识,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掌握行业规范,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三)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具有风向标作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可以了解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职业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及时汲取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来补充、完善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校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学生和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以达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我校电子类专业教师在充分分析历年的各项电子类竞赛规范和要求基础上,参照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相关课程目标,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印制电路板设计等课程的课程目标。同时引入FPGA、嵌入式系统开发等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关的课程,加强实训环节在课程中的比重。合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子类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技能训练平台,强化实训建设力度

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结合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先后投入约六百万元全面改造和更新我校电子类专业的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以基础知识训练、专业知识训练、综合能力培养为思路,共建设了单片机与嵌入式综合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电工电拖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EDA实训室、电子产品维修实训室等与专业目标和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实训室。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并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室,能在实训室教学的课程一定要在实训室完成教学过程。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

(五)多种方式推进“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术的水平,我校多次派青年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并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锻炼,提高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我校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开展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目前,我校电子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已经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以增加动手实践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被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上,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系列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编写多部实训指导书。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科技前沿,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把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全方位展示自己的能力。依托学生社团,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成立学习兴趣小组,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衔接,形成“校、系、社团”一体化的三级管理机制。并建立指导和监督机制,引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这些措施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考核方式多样化

经过改革,我校电子类专业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由原来的试卷笔试改为根据课程需要采用试卷考试、计算机上机考试、实验考试、课程设计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学生课程成绩由最后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情况两部分折合成。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由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构成。经过这样的改革,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化,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经过我校电子类专业教师的多年努力,电子类专业形成了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特色鲜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职业竞争力导向下的高职电子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gj0359)

参考文献:

[1]汪芳琳.高职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7):184-185.

[2]陈智理,郭静婕,李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1,(7):197-203.

[3]谭和平.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135-137.

[4]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73-75.

[5]邢应寿,朱斌.电子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J].科技资讯,2013,(16):187-189.

[6]武晓光,郭天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38-40.

[7]肖应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78-679.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