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2015-03-27范梦
论“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范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我国自此进入“五位一体”建设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建设五大方面有机融合并实现本土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自上世纪中叶起,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生态文明教育在发达国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亟需生态文明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来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此,我国开始进入“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此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多次提及,生态问题得到空前关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视野,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提升,不仅反映出我们党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怀正式纳入全面发展视野,更是一种发展思维、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变。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传播方式,旨在培养一种生态化思维模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而使社会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本土化建设是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新的发展要求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丰富。
一、“五位一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繁荣,这一时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建构起来,但新世纪以来,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被冷落和被边缘化的趋势。“从现今大学校园的主要趋势上看,环境研究经常由自然科学的院系开设并管理,很少涉及任何人文内容,显然更不会考虑有教育背景专业人士的意见。”[1]就我国而言,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其理论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多数理论都是从哲学和思想高度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研究或者以大学生为对象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总体来讲系统性不足,也比较少见实用性强的研究。“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是以“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新要求为背景,使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在自身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自然融入整个教育系统中,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教育内容一样,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主要通过其有效性体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属性的体现,有效性所指的是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相应特性,且这种特性又是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与相应价值主体构成的价值关系即对相应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2]但是,对于同样的教育内容,不同的受教育者会因各自不同的需求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然而,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受教育者自然会具有不同的需要,中国公民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必然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因此,我们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国民需要的特殊性,选择适合国情和公民认知能力的教育要素,从而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二、“五位一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内涵的丰富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是生态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看来,生态教育学并不仅仅是对传统教育内容的补充,而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改造教育并支持受压迫者的生态学。马尔库塞试图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帮助那些被政治边缘化的社会生活参与者的方法,从而实现更加广泛的民主,并在民主、自由、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可持续思想和人性化自然的未来社会。由此可见,生态教育所倡导的的民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有着深层次的一致性。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2]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干部代表比例。”为基层民主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奠定基础,是基层民主制度的全新拓展。目前来讲,部分人大代表提案质量偏低仍是民主政治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一线代表参政议政能力有限,提案缺乏调研论证,甚至只是简单敷衍,少见有代表性的、实用性的建议,因而人民民主的实现需要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十八大报告指出,政府将明确转型为“良好环境的创
造者”,这一转型需要民众主体意识、维权意识、环境意识的普遍提升。教育是在群众中建立直接、积极的政治责任的重要手段,可以使人们根据自身特征自由发展自己的技能、价值观和民主个性。针对地球公民培养所建立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倡生态民主意识的培养,它试图打破“人类”和“非人类”、“文化”和“自然”等概念的对立,尊重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兴趣不仅限于视其为资源。生态民主意识是一种广泛的民主意识,它未必可以真正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但它对民主外延的扩大使民主更具亲和力,使生态文明教育在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三、“五位一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对绿色经济理论的佐证和补充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方式,“它不仅扬弃了旧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在吸收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将以人为本、生态效益良好、资源配置最优化融为一体的新的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3]绿色经济理论将环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将环境成本纳入GDP核算,这本身就彰显了生态文明教育所倡导的整体、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理论认为,只有效率最大化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和谐或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和谐,也才能有效缓和分配不平衡,实现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并且,效率的最大化还可以使人们减少对资源的依赖,使人和自然同时得到进一步解放。绿色经济理论涵盖了循环经济理论,为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是快速积累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角度对绿色经济理论进行的论证和补充。绿色经济理论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都建立在生态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绿色经济理论将自然作为生产成本进行考察,试图将消耗自然资本的发展模式变为扩展自然资本的发展模式。而这一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依靠人们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追求的变化,这就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广泛发挥作用。
四、“五位一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开辟了解读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美国生态教育学家伯克斯认为,这些知识是“通过上千年来人类与自然直接交流所取得的”,它将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启蒙角色。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沉淀了丰富的具有生态发展意义的文化成果。从诸子百家的论战到唐诗宋词中的各种意象都遍布着先哲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关怀。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生态思想,例如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的观念演变、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等。总体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理念十分相似,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构建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相应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也将成为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更精确地表达自身内涵的重要途径,它开辟了解读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在这一视角下,传统文化将成为服务于更广泛人群的,可持续性的新科学。
五、“五位一体”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将为社会公平理论提供有力支持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4]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平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广泛的关怀与平等权利正是生态文明教育所极力倡导的,生态文明教育学试图塑造一个关注未来生态政治的公正和自由的世界,它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地球性以及热爱生命等特征本身就是反抗压迫、垄断、霸权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美]Richard Kahn.生态文明教育学运动:批判教育学、生态扫盲与全球危机[M].张亦默,李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的新思维[M].生产力研究,200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