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2015-03-27丁静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农业院校专业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丁静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内外的农业院校普遍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这也从客观上要求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必须专业化。论文阐述了促进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能提高农业院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农业院校;专业化

学者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职能中的过程。[1]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的大学纷纷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也逐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为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农业院校是农业高等教育的主体,而农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在农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促进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从纯农业向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随着大量的外国农产品进入我国,农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我国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并将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现代农业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要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思想的新型人才。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都离不开农业院校教师。所以农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立足本专业,以献身农业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对象,使其克服艰苦的环境条件,将专业知识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其次要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以了解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使新的知识能较快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实际。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建国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农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为农业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剧了国际间教育资源的竞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农业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教师队伍决定了教育质量,通过专业化发展,才能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与教育内容,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最终提高教育效果,增进学生的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二、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敬业精神不强,治学态度不严谨,不思进取等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农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待遇方面和其他的职业相比依然有着一定的差距。2011年我国平均工资41799元,教师平均工资43194元,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二十二个行业中排在第十位,仅处于中等位置,远远低于金融业的平均工资81109元。[2]较低的工资水平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安于本职工作,甚至造成了教师的流失。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把教师职业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而农业院校的教师,教学科研往往要面对农业生产的一线,条件艰苦,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缺乏激情。且教师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职业压力,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得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体力不支,也造成了教师职业倦怠。

(二)教学能力危机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虽然教师队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两者增长的幅度并不相同。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为425682,在校本专科以及研究生数为4304524,师生比为1∶10。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为1392676,在校本专科以及研究生数为24730923,师生比为1∶17.8。我国高等教育的师生比值远远低于国外的高校,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比大约在1∶6到1∶13.6之间。[3]越低的师生比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要承接更多的教学任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同时还减少了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新增的教师多数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积累教学经验就直接开展繁重的教学任务,既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其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科研能力欠缺

随着高校扩招,农业院校的教师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影响了科研质量。其次,有的教师科研功利化倾向严重,他们没有把科研看做为促进其专业水平提升的途径,只是把科研看做是达到绩效考评和职称晋升的一种手段。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总体动机水平较低,外部动机如职称晋升和学校考核是其主要动机。[4]目前,农业院校在教师绩效考评方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造成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申报,获得科研经费以及绩效考核的奖励上,没有静下心来从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活动,还有的教师一旦达到晋升的目的,就会放松科研工作,导致科研方向不够明确,产出的成果层次较低。最后,随着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校加强了科研的硬件设施建设,但是在科研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国际科研合作有限,不利于教师及时地获得国外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

(四)缺乏专业培训

目前,农业院校教师的培训侧重于职前培训,在入职前会对新教师统一安排一段时间的上岗培训,但所学课程有限,主要是针对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科目等课程所进行的培训,教师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又受到培训时间的限制,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难吸收内化,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对在职的教师,没有制定系统性的培训计划。由于国家教委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提出了“使其达到研究生水平”的要求,在教师的培训上,农业院校教师培训关注的是提高学历层次,以考研和考博为主,忽略了思想素质、教学能力的培养。且受到农业院校培训经费的制约,在职教师的培训面较窄,针对的往往是骨干教师,大多数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高层次的研讨会。

三、实现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一)提升职业意识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农业院校的教师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农业教育的本质,从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看待农业院校教师的作用。从外部层面来看,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加大对农业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以保障教师地位,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农业院校要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地进行预防,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减轻教师的负担,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教师要形成爱岗敬业、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在高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反思是建设高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有效措施。[5]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职业信念,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自身工作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从而更好的提升专业能力,还要具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把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二)增进教学能力

农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及时地掌握国际上农业领域的最新理论,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把结果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准备方面,教师要根据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来确立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在已有的课程中不断地融入最新的国际性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在教材的处理上,能合理的选择教材,并根据学科动态向学生推荐一些国际性教材,增进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根据课程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明确教学思路,完整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国际性人才。在教学效果方面,拓展与学生交往的渠道,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世界范围内学科前沿的知识变动,及时地进行调整。

(三)提高科研能力

农业院校的教师要及时了解科研领域国际、国内的新动态,结合社会需要确定自身的科研方向,通过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其发现新的知识,提升专业水平。要思路开阔,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善于发现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树立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不畏困难,善于与其他科研人员合作,形成科研合力,最终攻克科研难关,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要加大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使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民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了促进农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要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区域性的科研交流合作,为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起到支撑作用。教师自身要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进修、访问学者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四)完善培训机制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农业院校的培训也应该呈现出国际化的特征,可以聘请国外有着先进理念和技能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建立国外分支机构,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学习机会,以期让教师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战略思维的新型教师。农业院校要借鉴国外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实现教师培训的制度化。为了让刚入职的新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在心理和教学科研上给与他们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在了解学校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熟悉农业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参与教研团队、系统听课、研讨等方式,使其能较快地掌握职位所需要的各项素质,实现个体化的培训。为了持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发挥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以名师带领普通教师的培训体系,在教研团队中通过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普通教师能意识到自身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相应地进行改进,也使得更多的普通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提高科研能力。

(注:本文系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Jf2014-/2《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农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ld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 [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1):5-31.

[2]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

[3]郭栋.师生比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8):97-101.

[4]谢玉华,毛斑斑,张新燕.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4):156-159.

[5]文晓晓,温锡炜.反思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4,(4):66-68.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农业院校专业化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