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联盟联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1-27陈新武,王琼

关键词: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联盟联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新武,王琼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自身发展和转型的需求、适应社会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校政行企“六个共同”的深度合作、无缝对接的“联盟联动”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改善企业经营能力,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实现四方合力共赢。管理类人才“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探究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联盟联动;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

一、独立学院引入“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背景

(一)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困惑及反思

当前,独立学院尽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管理类人才,但这些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突出表现为学生自身具有的素质、能力与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缺乏创新意识与应变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独立学院现行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研究与构建满足社会需要的管理类人才培养途径。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现阶段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研究:(1)对省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归纳和介绍;(2)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理分析;(3)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学者普遍认为传统“学科式”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应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对如何构建这种模式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如有的提出“模块化”培养,有的提出“分段式”与“模块化”相结合的思路,有的提出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型”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对问题探讨较多,但对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却研究甚少。通过“联盟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实践,应属于教育改革领域极具价值的创新。

(二)引入“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针对“联盟”的定制化培养,建立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目标和质量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效度。

2.创新联动式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校企“联动”实现独立学院学生管理上的双导师制和双档案制;教学管理上的双模块组织形式和双聘双评的考评机制。

3.强化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校企“联盟联动”的复合型独立学院教学团队。

4.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设计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校政行企”相结合的集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开放式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

5.构建符合社会需求课程群。通过“联盟联动”培养模式,课程群构建使培养过程中普适性与个性化统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目标

结合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优势,联合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教学、共同构建教学团队、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建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等,形成校企政联盟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含研究机构)间的深度合作、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能力,进一步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突显高校、企业、政府(含研究机构)以及学生四方的合力共赢。

(二)“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采用“联盟联动”培养模式对于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进行特色课程群建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更需要具备独特的就业竞争力,以往泛化、陈旧、过分理论化的课程显然无法适应市场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为此,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以及政府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参与讨论,确定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以此为基础形成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并进一步形成“方向+行业”的课程体系,即根据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通识课程群”与“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将管理类核心课程分为“管理理论方向课程群”与“管理实务方向课程群”,以及“流通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三个行业课程群,通过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整合课程之间内容重合的部分,并适当减少理论课的学分比例,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另外,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并加强教材建设,

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校政行企通过共同确定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安排,构建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群,以增强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独特的就业竞争力。

图1:校政行企“联盟联动”合力共赢

2.改革学生考评模式。由于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实用性,因此引进联盟联动教学模式后,对于学生的考评模式应该更偏向于考核其实践能力,例如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验、实训、实习、学科专业竞赛等环节的学分比例,且考评主体由独立学院自有教师扩展为“双导师”:学业导师+企业导师。

3.实行“3+1+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对于本科专业,3年在校进行管理大类学习(1.5年)和专业方向学习(1.5年),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从第3年开始),X为部分寒暑假和双休日,3年学校学习侧重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年企业培养着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4.实行“双聘双评”的聘用考评机制。“双聘”即在“联盟联动”模式下,独立学院和企业(政府)双方互聘教师,并对于受聘教师按规定付酬;“双评”即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考核由学校和企业(政府)共同完成。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托主办高校的办学资源,进行教师互聘工作。

5.建立政校行企联合沟通机制。政府部门及企业定期选派导师到高校为管理类专业进行授课或讲座,高校定期选派优秀师资力量及专业优秀学生代表为政府或企业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或调研报告。

三、“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价值

“联盟联动”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以往校企合作过于松散、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构建“互信、互助、互利”的新型校政、校行、校企关系,充分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调实现过程中的“联盟联动”、“合力共赢”,即学生进企业,企业家进课堂,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及营销决策设计,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针对教改目的,着力解决校政行企“联盟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主要为:

1.通过“联盟联动”培养模式下的运作,增强政校行企之间合作的持续性与紧密度。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获取利益,使得联盟联动模式能持续紧密的运行下去。

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联盟联动”培养模式下,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模块,而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3.解决了人才考评单一化的问题,同时提高独立学院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控制理论课学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对于重实践、轻理论的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着实提高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在“联盟联动”培养模式下,学生、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不仅对于联盟内的企业而言具备了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对联盟内相关行业也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联盟联动”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风,增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联盟联动”机制能够与企业及政府部门展开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改善。另外,学院能够与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学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市场营销专业‘案例定格激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340;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联盟联动’机制下独立学院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01)

参考文献:

[1]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0,(4).

[2]马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3]刘翔,付娜,常家芸.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4]芦守平,王伞,孙岩,徐千.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5]赵波,徐冬平,李俊霖.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职业匹配的独立学院就业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