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研究——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视角

2015-03-27廖金香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研究——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视角

廖金香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公民社会的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提升公民意识。学校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三条路径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路径

著名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专家李慎之先生在研究公民意识之于国家发展关系问题时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社会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的,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公民意识。大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形成和公民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全体公民意识的高低。当今,高校尚未建立独立健全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索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一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的社会公德缺失,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够,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薄弱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敲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警钟。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召唤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需要,是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应对世界潮流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源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是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公民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需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来实现。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者基本一致的认为主要包括权利与责任意识教育、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公平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内容。大学生是公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公民身份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突显差异性并突出针对性。经过调研掌握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后,我认为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德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四个方面。

(一)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一般来说,公德意识是公民对公共道德的认识、理解与态度。道德品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道德品质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公德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②公民的公德意识状况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是民主法制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公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是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能促进其他公民公德意识的提高。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公德意识。通过强化道德形象教育,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逐步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公德意识。

(二)强化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学生能否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科学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大学生

的诚信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公民对他人、社会集体和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公民对自身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实现和中敢于担当、敢于献身。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四)强化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始终贯穿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之中。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要使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

当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尚未建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等。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大学生具备公民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其中特别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综合运用政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科学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取向的影响,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为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很少有教师意识或者关注到该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制约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基本都成长在传统环境中,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授课教师公民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授课教师除要不断提升自身公民意识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应该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作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2006年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统编教材虽然多次改版,但基本内容变化不大,主要包括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分别是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达到重点穿插和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在入学教育模块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教育模块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调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立志;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华民族的“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优良爱国传统为引导,以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和自己的国家为基本内容,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人生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为中心内容,强调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将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在法律教育模块,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权力和义务观念教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在课程结束时,适当安排一定时间总结这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向大学生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达学习内容的途径和形式,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等诸多因素,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在理论课教学方面,除了常规的讲授法外,可适当采用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加强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知识的认知。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其次,在讨论之前,教师应提出讨论主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发言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使讨论既围绕主题又联系实际。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点评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公民意识方面的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除了根据课程要求组织一定的校外实践活动外,更多的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级各类学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提升公民意识。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否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并内化为个体认同的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和公德意识。当今,微博微信广泛使用,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很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更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等。

(注:本文系2014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列入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4B10;吉首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JSUJGA30;吉首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载自《改革》,1999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9页。

参考文献:

[1]汪晓宇.“思修与法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1.

[2]程亚萍.《基础》课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南方论坛,2013-06.

[3]陆平,曾娜.论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高教论坛,2013-07.

[4]石桂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5]马瑞萍.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底蕴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4.

[6]张永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8.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