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特殊性研究——兼谈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特殊困境

2015-03-27邹剑波,乐见玲

关键词:特殊性独立学院思政课

独立学院特殊性研究——兼谈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特殊困境

邹剑波1,乐见玲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2.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或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独立学院的特殊性,使得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普通高校不尽相同。因此,探讨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入手,从对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及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中,找到一条既符合独立学院的特殊利益,又能保证思政课与独立学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政课;特殊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的出现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标志着我国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教育新途径的道路上取得的新成就。截至2008年,我国独立学院已发展至322所,在校生214.9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3.55%。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93.3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本科在校生的86.6%。[1]而到了201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数量为292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5.5%;独立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人数达262万,占全国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的24.6%。[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拓宽高等教育资源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独立学院自举办至今,除了有极少数的成功转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以外,绝大多数还处在改革发展的过渡期,最终有多少能够实现华丽转身,真正从母体高校中脱胎而出,还是个未知数。那么,独立学院究竟“独”在哪?其区别于一般民办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特殊性又是什么?目前国内关于独立学院特殊性的研究甚少,作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笔者试从多年来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入手,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问题作一些浅薄的探讨。

一、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及其导向问题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扩张和教育社会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创立之初就兼顾了补充高等教育资源之不足的任务和满足社会资本的投资需求之间的平衡,因而与全额财政拨款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同,其出资人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由于投资者在学校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很多学校的董事长直接担任校长职务,掌握着人事、财政大权,甚至直接介入教学科研过程,这就导致了学校办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就业,轻素质;重技艺,轻理论;重学生,轻教师等等不健康的发展态势。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来说,招生和就业同样是重中之重,录取的学生越多,收取的学费越高,投资的回报率才会越可观;就业率越高,对考生的吸引度越高,就越能吸引学生报考。因此,就业导向成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帮助的专业技能课程,甚至于各种考证、社团活动就不仅是学生眼里的也是学校管理层属意的香饽饽,而那些短时间之内难见效益的文科课程尤其是业已边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刻意的忽视,比如大幅度地压缩思政课学时、大班上课、区别化对待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等等。

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特殊结构及其问题

独立学院的师资(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师,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也陆续聘请了为数不少的专职教师,但是与在校生数量相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应有师生比。而且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不少原本就师资力量紧缺的举办学校更加捉襟见肘。为保证自身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这些学校对教师的流动和接受外单位聘用加以限制,使得独立学院的教师聘请遇到不少困难。更大的问题在于,独立学院从外单位聘请来的所谓外聘或兼职教师,属于临时性的“借用”,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3]

以思政课为例,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由于办学体制所限,独立学院难以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由本部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组成,而其中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难以形成普通高等学校老中青传帮带的阶梯人才结构。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师资力量却难以同步。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学生已达2万,但专职的思政课老师依然是10名,尽管有若干外聘兼职老师,但绝大多数的教学任务还是落在专职老师身上。这就导致了教学任务繁重的青年教师根本无暇科研,也就无从发展,长久以往萌生退意或另谋出路的不在少数。因而独立学院很难真正留住人才,反而使自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有很多的青年教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把独立学院当成了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学校越不重视,老师越得过且过,反正教学经验上去了,教学风格形成了,职称资格也有了,骑驴找马一旦有了机会就马上跳槽。最终的结果是,很多独立学校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历史,但是师资队伍较之始办之初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正如钱伟长老

先生所讲,“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独立学院由于把自己定位于教学型院校,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而长期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好老师。

三、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同质化倾向

办学质量和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特色的形成是需要积淀的。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自己定位为教学型院校,以区别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一般大学,因此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长久以往不仅难以培养出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步发展的好老师,而且难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氛围,难以把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之风作为立校的底蕴,也就难以形成区别于其他独立学院尤其是一般公立大学的学校文化特色。毫不讳言的说,无论从专业设置和就业导向,还是从领导重视程度和学生选择意向来看,现在很多的独立学院越来越像围绕着市场热点转的职业培训机构。

据统计,全国322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0%。[1]以笔者所在学校来看,作为广东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为特色专业的本科院校,2011年去掉“汽车”两字改为现名,其中不乏对生源结构的考虑,更名后其理工类以外的招生数量有逐年上升甚至后来居上的趋势。因此,学校越来越朝着综合化发展,院系林立,专业设置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

应该说,这也是许多独立学院目前正在走的道路的一个缩影。具体而言,就是争着开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显然与独立学院设置的初衷和大学应有的本质精神有悖。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为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学院与一般的公立本科院校除了在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上的显著差别外,其办学宗旨、理念、目标等应该是一致的,起码应该区别于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曾任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教育总司长的卡尔·伯克博士,多年前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我们现在的大学“变成了专科高等学校,变成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工厂”,“从这样一种文凭工厂里已经不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能够把科研的重大题目继续进行下去,并且保证科学进步的连贯性的年轻的研究人员。”正如哈佛大学原校长鲁登斯坦所说的,“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设立的,大学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任务”,“它要传授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4]可见,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本科以上人才的高校,不应当盲目地迎合市场热点和社会风气,而应该在坚守大学精神的基础上,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才。

四、问题与建议

独立学院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与其他动辄上百年历史的名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纵观全国近三百所独立学院,绝大多数都还处于与母体学校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之中,尚且不说随着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将来可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倒闭潮,即使成功转设成为普通民办高校的一员,其与公立大学之间的真正竞争才刚开始。届时没有了母体学校的光环,如果没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光是高昂的学费和参差不齐的师资力量就足以让很多考生止步。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在独立之先就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也就是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而打造别具一格的大学模式。

首先,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是首当其冲的要务。现有的很多独立学院都存在过度依赖母体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甚至照搬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等问题,意识不到或处理不当则使其难以踏出真正独立的那一步。比如大多独立学院都是聘请母体学校的校长来兼任校长职务,而常务副校长也多是母体学校的退休老领导,甚至很多学校中级以上干部都由母体学校的相关领导来兼任,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的运作基本上延续了母体学校的风格和模式。而由于退休老干部通常聘期都比较短,兼职的中层干部又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日常运作中来,独立学院缺乏一种长期发展的视野。因此,在逐渐趋同于母体学校的同时又没有培育起自身的中高层决策和长期发展力量,独立学院的命运可想而知。

其次,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传、帮、扶着力于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作为独立以后的中坚力量。这一步非常难,尤其是很多的独立学院行政权力异常地强大,教师的权力和地位难以凸显,也就很难培养教师队伍的归属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另外,独立学院年轻的专职教师上课压力异常地大,根本无暇科研和深造,长久以往必然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第三,以打造文化品牌的方向来构建自身的特色底蕴,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独立学院不必做大而全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也不应成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机构。独立学院是大学中的“学院”,既应该恪守大学的本质精神,也应该有自身专属的权威领域。因此,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就应该选定并坚守某个领域或行业,并以此培育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对外吸引力。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成型具有统领性的地位和重要意义。这一点对于处在本科教育最底层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尤其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无论在家庭的经济背景还是在社会交往的圈子方面都与一般公立学院大学的学生有显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与影响都应该被相应地加强而不是减弱甚至压制。对于高校的长期发展来说,专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注重学生的品德和专业技能的协调发展,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JY-2014-D-b035)

参考文献:

[1]樊哲,钟秉林,赵应生.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建议——我国民办公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二)[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04.

[2]吴坚、徐支青、章巍、吴国兵:独立学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刘翠秀: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J].高教论坛,2005,(5).

[4]张亮,郭柏春.独立学院要警惕两种办学趋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猜你喜欢

特殊性独立学院思政课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