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传记文人物底层化倾向研究
2015-03-27陆学松
陆学松
(1.扬州市职业大学 人文学院;2.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深刻的民族矛盾成为清初文人笔下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涌现出一大批充满气节、体现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感的英雄人士,也出现许多丧气失节,为时人所痛恨、不齿的社会败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正面人物的精神力量与反面人物的阴险、狡诈形象极易在动荡的社会中酝酿、发酵,形成放大效应,这为清初的传记文学创作提供极好的“厨房”和“食材”,形成清初传记文创作的热潮。散文名家如黄宗羲、顾炎武、邵长蘅、钱谦益、归庄等均有大量传记名篇问世,全祖望、方苞等人文集中传记作品甚至占据了一半以上。以往各个时代传记文学的主人翁比较多的是上层人物、社会名流,但在清初这股传记文创作的热潮中,却有着一个较为明显的不同倾向,即传记人物向世俗人物转变,传主出现大量社会地位低下的底层人物。
一、清初传记文人物底层化倾向表现
清初的传记作品关注的社会面比以往要宽阔得多,深度也要深刻得多。它所关注的社会底层人物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此应稍稍加以辨析,如果稍加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底层知识分子
按照传统士农工商分类,知识分子应处于社会阶层的顶端,但在事实上,明末清初众多底层知识分之因不擅生产,生活处于贫困乃至极度贫困的边缘,实际社会地位并比不上其他阶层,加之江山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底层知识分子的处境更为艰难。但困境之中显示出的道德力量更为珍贵而强大。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底层知识分子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伟岸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操守,他们也凭此成为清初传记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众多传记大家文集中表现此类人物的作品最多。较为有名的有顾炎武《吴同初行状》、侯方域《任源邃传》、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较为典型是汪琬,先后创作了《江天一传》《申甫传》《岳先生传》等,塑造了一系列底层文人形象。这些人物的地位并不高,如“以贫客嘉定”[1]112的吴同初,任源邃“乃宜兴之鄙人也”[2]265,江天一“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3],但他们都在乱世之中表现出高蹈的民族气节,分别死于抗敌之中。
(二)底层女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性别意识中,女性总是低于男性的。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使之不易出色,为女性作传的文学作品在历代都不多见,在清初却出现了较多的女性传记文学作品。一般进入传记作者眼界的女性传主地位不会太低,清初的女性作品大多颂扬封建道德观念,也有一些反映动荡之际的杰出女性的表现。如果摒除这些作品,还有一些女性,因为职业身份背离传统道德,因而尽管名噪一时,得名士赏识,但实际社会地位依然处于底层。她们也进入了传记名家的笔下,最典型的就是歌妓。在清代所有的女性传记文学作品中,清初反映歌妓的作品是最优秀的。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合计为130 名女性作传,其中近30 篇传主为青楼女子。其他作者眼光多集中于江南地区的名妓,比较出名的有侯方域《李姬传》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写秦淮名妓董小宛、黄宗羲《李因传》写钱塘名妓李因等。写得最多的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秦淮名妓柳如是与陈圆圆,写柳如是的有徐芳《柳夫人小传》、顾苓《河东君传》、钮琇《河东君》、沈虬《河东君记》等,写陈圆圆则有陆次云《圆圆传》、沙定峰《陈圆圆传》、钮琇《圆圆》、沈虬《圆圆偶记》等,这些传记可以说是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了传主柳如是和陈圆圆。
(三)艺人
封建社会,优伶与手艺人都凭借一门专门的技艺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从来都不高。随着封建商业化社会的发展,这一阶层的人越来越多,文学作品中反映艺人的作品也逐渐增多,在传记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情况。但在清初却集中涌现了一批反映艺人的传记,它们的主旨各不相同,表现方式不一,传主的身份却都是很卑微的。比较有名的有:侯方域《马伶传》,传主为金陵梨园名伶马锦;吴伟业《柳敬亭传》、黄宗羲《柳敬亭传》,传主为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吴伟业《张南垣传》,传主为著名园林工匠张南垣;王士禛《梁九传》,传主为京都著名工匠梁九;汪缙《补履先生传》,传主为苏州补鞋匠人钱近仁。
(四)异士
任何时代、尤其是社会动荡时期,总有一些社会身份不高却有着奇异言行的人,这些人从事的职业不一定明确,表现出的见解与行为或出人意表、或荒诞不经,总之大异于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的整体形象,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有此类人物形象。清初的传记作品却是这些人物形象出现的一个集中爆发期。代表性的作品有:方苞《陈驭虚墓志铭》,传主为“一愤以死避权势,胡君之心与人异”[4]296的京师医生陈驭虚;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写未知姓名的守城而死的义士拽梯郎;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传主为忠于明朝的未知名遗民,为守明朝衣冠旧制“画网巾额上”[5]169,终因不肯剃发而死;侯方域《郭老仆墓志铭》写可为“士大夫师,而乃居于奴”[2]483的义仆郭尚;魏禧《大铁椎传》写容貌丑陋、始终带武器大铁椎的未知姓名的豪侠;査继佐《陈范良传》写出身无赖,后为豪强,终为报国而死的陈范良。
二、清初传记文人物底层化倾向原因
清初传记文学传记人物底层化的倾向并非是清初突如其来的,明代的传记文学中传记作家的眼光已经开始下移,传主为底层人物的情况渐多,只不过这种状况在清初表现得特别显著。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来自于元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文化的逐渐下移,社会底层人物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分量,传记文学也不例外。如果从文学的角度往更深层次去分析,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中国史传文学关注底层杰出人物的传统
在中国传记文学的雏形阶段,《左传》《战国策》等作品主流虽反映贵族的言行与生活,但他们对于来自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杰出人物也给与了足够的关注。《左传》中写了寺人、屠夫、阍人、庖厨、乐师、卜人、刺客等众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多具名姓,往往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形象在《左传》中也熠熠生辉。如庄公十年乡人曹刿、昭公九年膳宰屠蒯、昭公二十一年厨人濮、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僖公三十三年郑商人弦高、宣公二年刺客鉏麑等;《战国策》中多策士游说事迹,这些策士虽身份上多为贵族,但在奴隶社会末期,许多底层士族阶层实际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不甘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努力迈向上层社会。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6]。《战国策》中还记录一些豪侠刺客的事迹如《汉策二·聂政刺韩傀》《燕策三·荆轲刺秦王》,并对此明确加以褒扬态度,这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在史传文学的辉煌代表作司马迁《史记》之中,虽然多为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作传,底层人物传记不多,但还是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并予以充分的正面评价。《游侠列传》是民间侠客的类传,它充分地肯定了民间的“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褒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7]896等高贵品质。《史记·太史公自序》明确表明了做《游侠列传》的原因:“救人于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7]955《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颂扬淳于髡、优旃、东郭先生等人,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7]902的非凡讽谏才能,并因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7]902相同的重要作用。《货殖列传》系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7]956此外,《扁鹊仓公列传》是专门记录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至汉书时,虽然在观点上与《史记》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货殖传》、《游侠传》。
从《左传》到《汉书》传承的这种记录底层杰出人物与奇人异事的史传文学传统,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传记文学形成了重要影响。唐代传记文集大成者韩愈和柳宗元的传记作品中就有一些传主为社会下层人物。较有影响的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记录种树老人、《宋清传》记录药材商人、《梓人传》记录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梓人传》,清初吴伟业作《张南垣传》时,提及“柳宗元为《梓人传》,谓有得于经国治民之旨。今观张君之术,虽庖丁解牛,公输刻鹄,无以复过,其艺而合于道者欤”[8]1061。王士禛《梁九传》也提到:“柳子厚作《梓人传》,谓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记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殆类是欤?乃为之传。”[9]二文与柳文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宋代传记文大家苏轼笔下也有《陆道士墓志铭》《乳母任氏墓志铭》《保母杨氏墓志铭》《朝云墓志铭》等底层人物形象。至于元明之后,市民文学兴起,传记文学中的底层人物开始变多。可以说,自《左传》以来,传记文学中关注底层人物的眼光虽不显眼但从未中断。清初传记人物包括商人、豪侠、歌妓、优伶、工匠、寒士、医生、义士、奴仆等,覆盖底层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状况可以说是传记文学关注底层人物现象的一次集中爆发。
(二)社会动乱逼迫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走向下层社会
社会承平时期,执文坛牛耳、掌握高层次话语权的高级文人艺术审美趣味很难放眼下层人物。下层文人虽与底层人物接触较多,却一方面希望向高层次进发,艺术审美趣味也向高层靠拢,另一方面无法掌握自身作品的宣传与传播,身名寂灭。只有在社会动乱时期,文人失却了养尊处优的优渥境遇,被迫混同于草莽之中,与底层劳动人民为伍,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与生活,大量优秀的反映底层人物的文学作品才会问世。清初的社会动乱驱使文人走出象牙塔,民族耻辱使得他们失去了藉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奔走于江湖,如顾炎武;或隐居于乡野,如吴伟业;或专心于著述,如黄宗羲。“混同与野”的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文人与底层民众接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熟悉社会底层生活的各个层面,见识到众多杰出底层民众的行为与思想。反过来,这些行为与思想也影响到曾今高高在上的文人人生观与社会观,使他们意识到底层小人物的力量与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与重要性,并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创作观念与创作行为的转变。如吴伟业《张南垣传》、顾炎武《吴同初行状》、侯方域《任源邃传》《李姬传》、方苞《陈驭虚墓志铭》等,其传主因上述原因,在生活经历上与作者都有重叠,双方互相熟识,有着程度较深的思想交流。一方面作者认识到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非凡属性,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深受传主影响。侯方域《李姬传》主要内容为李香君所说三段话,这些话语突出了李香君的识见非凡,但更重要的是对作者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妓女却在见识上超出了文人,人格上超过了当朝大臣与将军,由不得作者不去赞叹。此外,世乱识英雄,动荡之际社会中出现了众多抵抗英雄以及众多的烈士、义士,这些人物的言行与清初文人潜意识里的反抗追求相通。身为社会精英的士人所不敢为的事情,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却不惧死亡地去做了,这也不由他们生发感慨。《拽梯郎君祠记》中顾炎武感慨:“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诵之士,且为之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1]104底层人物的言行与文人们的精神追求相通,符合他们创作的内心动力因素,触发文人的大量创作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三)底层人物人格力量的感染
传统的士大夫文人大都经过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家国思想和入世情怀,他们于动荡之际表现出高蹈的人格和出众的精神气节并不奇怪。传统的儒家文化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生选择,反之,对与那些屈身变节,甚至为虎作伥的士人则表示出鲜明不耻。对应之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多未经过正规化教育,未受过儒家思想的系统化训练,甚至目不识丁,只不过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间接接受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高高在上的士人相比,即使在社会太平时期,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压力。在江山易代、民族沦亡的动荡时期,底层小人物处于生存的逆境甚至是绝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伟岸人格力量与精神气节,显得更加的纯粹而珍贵,更值得大书特书。清初传记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察到这一点,形成了宣扬小人物精神气节的倾向。并且,为了表现底层人物的人格与气节,很多传记家笔下的传记文没有表现传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而是提纯出小人物人格中的光辉的东西大力加以宣扬,借以鼓足民族士气,振奋民族精神。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中的拽梯郎不具姓名,“姑以其事名之”[1]104。他为清兵所驱使,抬梯攻昌黎,却趁着清兵“登者数人,将上矣,乃拽而覆之”[1]104,终被清兵杀于城下,文章仅叙传者一事而赞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1]104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中的画网巾先生不知姓名,身穿明时衣冠,为遵旧制,在额上画网巾,终为此行为而死。临死之前要求于叛将王之纲处判决,以自己的尽忠而死羞辱王之纲的叛节行为。这种看似迂腐的愚忠行为在当时特定环境与作家的视野下,却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极大的震撼到了当时文人,于是“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缀。”[5]169《郭老仆墓志铭》中冒辟疆对郭尚的义行生发感慨:“汝,士大夫师,而乃居于奴!奴乎奴乎,奴尚则有,士大夫则死!”[2]483
(四)底层人物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元明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底层人物受到的教育越来越多,他们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开始摆脱对精英阶层的依赖,越来越多开始关于自我人格尊严与生存价值的思考,明代李贽的启蒙思想便反映了这种倾向。众多杰出的底层人物不再认同传统的社会分工与阶层划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情状。对此,进步的文士也开始认识到并予以认同,并在创作中有所反应。清初的传记文受到这一思想倾向的影响,在表现底层人物的事迹时,时不时的反映出底层民众的自我意识觉醒。最典型表现便是创作动机并非作者自主,选择性作传,而是传主主动要求作者为己作传。吴伟业《张南垣传》中传主张南垣表现强烈的自我价值认同感,认为自己的治园技艺已达到非凡而应传之于世的境界,因而主动要求吴伟业“吾惧石之不足留吾名,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8]1061。方苞《陈驭虚墓志铭》中陈驭虚因医致富,认同自己行医的价值,不愿仕宦,“或劝君谋仕,君曰:‘吾日活数十百人,若以官废医,是吾日系数十百人也’”[4]295-296。他有着独立的社会价值观,对于权势人物不肯医治,认为他们“若生有害于人,死有益于人,吾何视为”[4]296,最终因得罪权势,为了可以使唤他“因使太医院檄取为医士”[4]296,而陈驭虚为了保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遂称疾笃,饮酒近女,数月竟死”[21]296,在死前关照方苞:“吾非医者,惟公能传之,幸为我德”[4]296,要求为己作传,并“遗命必得余(方苞)文以葬”[4]296。其他如吴伟业《柳敬亭传》中柳敬亭在成名后出入官署,参机密事,被称“柳将军”而无所不安,其行止早已超出了民间说书艺人的范畴。而诸多关于歌妓的传记中,歌妓的行为举止远远超出了社会对其身份的定义与限制,并非与士大夫纯粹以色、艺相交,而更多是在人格独立基础之上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在家国大事与人生处世上,他们的识见远超普通士人,人格远超朝中大臣阮大铖之流,其身份与地位早已经突破传统名分的限制,可与文人士大夫相媲美了。
总体而言,清初的记文中底层人物形象众多,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就内容而言,在诸多的创作中,反映底层人物的忠义行为与民族气节的作品数量最多,也较为出彩。究其原因,与清初文人的创作心态有关。清初出现的传记文人物底层化倾向是社会发展在文学反映上的必然状况,这种苗头在前代已有所表现,在清初集中爆发,这又与明清易代之际由于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而形成的独特的创作环境有关。清初传记文人物的底层化倾向对有清一代传记文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张潮《虞初新志》收录了不少传记文,其中传主为底层人物的作品为数不少,后续《虞初续志》《广虞初新志》《虞初支志》等也大量收录反映底层人物的传记作品;戴名世与方苞为清代散主流派别桐城派的早期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传记文的认识极大的影响了后世桐城派的传记文创作,姚鼐、刘大櫆及以后桐城派的散文名家中底层人物传记数量众多,精彩纷呈;清代其他散文名家如袁枚、汪中、龚自珍等也有不少底层人物传记创作。
[1][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华忱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王树林.侯方域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李圣华.汪琬全集笺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47.
[4][清]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戴名世.戴名世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9.
[6][汉]刘向.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5:92.
[7][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5.
[8][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M].李学颖,集评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清]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