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研究——以小教专业本科生为例
2015-03-27王昭君许振光李小敏
王昭君,许振光,李小敏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五指山572200)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意见稿,其目的是促进小学教师的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标准》中要求小学教师要以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求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以及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从《专业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尤其重视实践能力的养成,而实践能力正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集中体现,所以说,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组成部分已受到高度重视。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几个方面,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最终体现在其专业实践之中,脱离实践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教育的路越走越窄。”[1]
国内最早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为:“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2]在此之后,陆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界定,虽然角度不同,但对实践性知识特征的理解却是相通的。总之,实践性知识是需要教育者在长期实践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案例的不断反思、领悟而形成的经验知识、个性知识。小教专业本科生而言,他们职前所获得的本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已经可以胜任小学教学所需。但是由于小学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培养小学教师的院校要放更多精力来关注这些准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上,如何能培养他们在未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成为“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校:重视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等形式存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它是准教师养成实践知识,生成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尤其对小学教师而言,更“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养成思维模式的半童性,以及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3]。这就要求任何一位合格小学教师都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日常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院校要重视教育实践课程。
首先,树立正确的实践课程观。教育实践课程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期能引发其自身实践性智慧生成的途径,目的不仅在于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正如陈向明老师所言,“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4]。小教学生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找到自己与真正教师的差距,激活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内心的专业认同感,培养自身专业发展的情意。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实践课程观,以实践课程作为学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的主要途径,并以此来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
其次,设置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相关院校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课程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知识。除了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这样传统的实践课程之外,相关院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观摩活动或者参与教学活动等。“未来的教师应与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在其各自学科中工作的研究人员进行接触”[5],如让学生定期走入小学课堂中听课,身临其境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邀请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开设相关讲座,介绍经验心得;鼓励学生参与到小学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与小学教师在相互沟通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最后,规范实践课程的实施。教育实践课程并不是教育学等课程的附属品,它是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它的实施应常态化、制度化。小学教育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及教育调查、参观教学、观摩教学等实践课程,争取从学生入学就可以提供给他们到小学实践的机会,例如安排学生定期到小学听课、做见习班主任等,做到实践课程常态化。另外,相关院校要制定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实施规范,明确实践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考核标准,指导教师、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实践课程流于一种形式,要把实践课程制度化。
二、教师:努力打造实践课堂
当前,由于大多数学校都采用“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践应用”的模式来培养师范生,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实践性体验,我们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造实践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
一方面,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上课方式,把实践性融入课堂之中。教育理论课从内容上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等知识。对小教本科生而言,这些知识既是未来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起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不是要把它们束之高阁,而是从中获得属于个人的意义,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指导教学并形成实践智慧。因为“教育学科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而是结合小学各学科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教学场景,分析和探讨具体的教育问题,教育理论没有悬浮在教育实践的‘上空’”[6],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讲课中尽量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要努力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把理论知识融入到丰富的实践教学中,让实践性课堂成为学生理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实践知识,这样不仅增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使其实践性知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另一方面,职业技能课教师可以聘请小学相关学科优秀教师担任,让实践经验直接走入大学讲堂之中。职业技能课是介于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班级管理、读写技能、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与少先队工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对小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不仅是实践性知识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其职前形成一定从教技能的基本途径。小学教师在这些技能课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说他们就是一本活的实践教材。在课堂中他们通过多种形式使自己这些原本内隐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并更好地将他们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示范、与教师对话、交互训练等方式来意会、感悟已经显性化的实践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准教师在职前就拥有比较丰富的小学教学经验,例如管理班级、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向优秀小学教师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通过与这些教师的交流来理解和吸取实践经验以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使他们毕业后就成为合格教师,改变过去师范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
三、学生:积极自主构建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而领悟的个人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7]可以说实践性知识更多地来自于主体的内心世界。实践性知识不像其他知识可以分享,它更多的是不能分享的知识,存在于教师的身心之中,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实践知识培养的时候要重视学生主体对实践性知识的自主构建,引导学生内心世界对实践性知识的反思与领悟。
首先,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认为,实践性知识是“依据实际情境为导向的知识。”[8]它的生成与个体所处情境的真实性有密切关系,它要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获得,因为实践性知识通常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作为教师要为学生个体实践性知识构建创造出各种具有情境性的互动环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微格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把小学发生的事件以情境再现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讨论。因为每种情境都是不确定的,通过情境向学生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直接与实践对话,在亲身的实践与体验中不断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过程,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实践体验。
其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体验上升到实践性知识。因为“要使得‘教学体验’成为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就必须明确自身探究的问题。教师自身是否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体验能否上升到新的‘实践性知识’”[9]。对准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师范生能否产生探究问题,直接关系到实践体验能否上升到实践性知识。因为在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对实践的亲身体验来审视整个实践过程进而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中吸纳对自己有益的方面,使得实践体验成为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并不断滋养实践智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丰富其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探究问题,形成经验的分享和共享,从而形成学生“我”的问题意识与观点,让实践体验更好地上升为实践性知识。
最后,通过反思实现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化。反思不仅是学生形成实践性知识的内在机制而且是其实践性知识合理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反思不断批判和超越自我对教育教学的常识与经验,从而实现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化。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行动中反思,以行促思”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采取对策,并能够根据所获取的经验不断地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趋于合理化,并最终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1]李伟.回归实践回到理解: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停办看美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8(7):12-16.
[2]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3]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3.
[6]刘德华,赵亚莉.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06(5):75-81.
[7][加拿大]F·迈克尔·康奈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5 -16.
[8]Elbaz F.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London:Croom Helm,1983:5.
[9]钟启泉.为了“实践性知识”的创造:日本梶田正已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