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须、髯、髭、胡子”的历时替换考

2015-12-19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用例胡子频率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州510006)

表示“胡须”这一意义,先秦以来有“须”“髯”“髭”以及“胡”“胡子”。本文试图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分析“胡/胡子”对“须”“髯”“髭”的替换过程,追踪其演变的轨迹。

一、先秦两汉时期,以“须”为主

古人没有剃胡子的习惯,讲究胡子的美观,按照胡子长在面部的不同地方,将其分为如下几种:最早出现的是“须”,“须”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须部》:“须,面毛也。”[1]182“须”本义当是指胡须。特指下巴上的胡须。《段注》:“须,颐下毛也。”[2]424《释名·释形体》:“颐下曰须。”[3]105先秦多用本义,例如:

(1)贲其须。(《周易·贲卦》)

(2)须发薴悴兮顠鬓白,思灵泽兮一膏沐。(《楚辞·九思》)

(3)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篇》)

“髭”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初期,《说文解字·须部》:“髭,口上须也。”[1]182《释名·释形体》:“口上曰髭。”[3]105“髭”的本义是指唇上边的胡须。中古以后也泛指胡须。“髭”在先秦使用频率不高,据我们对先秦主要文献调查,共见六例,都用本义。例如:

(4)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髭王,亦克能修其职……”至于灵王,生而有髭。(《左传·昭公》)

(5)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髯”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中期,《说文解字·须部》:“髯,颊须也。”[1]182《释名·释形体》:“在颊、耳旁曰髯,随口动摇冉冉然也。”[3]105“髯”本义是指耳旁颊上的胡须,引申之也泛指胡须。“髯”在先秦的使用频率也不高,共使用十六次,多用泛指义,例如:

(6)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庄子·外篇·田子方》)

(7)晏子曰:“公疑之,则婴请言汤伊尹之状也。汤质皙而长,颜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公曰:“然,是已。”“伊尹黑而短,蓬而髯,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8)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先秦主要典籍中表示“胡须”义(按统言之,泛指、特指不别。下同)主要使用“须”,“髯”“髭”已出现。其具体使用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先秦主要典籍中“须”“髯”“髭”频率统计表

由表1可知,先秦时期,表示“胡须”义,使用得最多的词是“须”,“髭”“髯”也已出现。

发展到两汉,表示“胡须”义,使用得最多的词仍然是“须”,此时“髯”“髭”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其使用情况如表2。

表2 两汉时期主要典籍中“须”“髯”“髭”频率统计表

例如:

(9)其夕王梦一丈夫须眉尽白。([汉]刘歆《西京杂记》卷六)

(10)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史记·大宛传》)

(11)至于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鸟属,须眉髭髯,大膺大匈,脩下而冯上,左任介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咜,南伐晋别,北灭黑姑。([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六国》)

(12)高祖隆准、龙颜、美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汉]王充《论衡·偶会》)

(13)伊尹黑而短,蓬而髯,丰上而锐下,偻身而下声。([汉]王充《论衡·死伪》)

(14)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汉书·薛宣朱博传》)

(15)灵王元年。生有髭。(《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二、魏晋南北朝至宋元,“胡”“胡子”萌芽

从魏晋到宋元这一段很长的时期,“须”延续了上古时期的辉煌,仍占据主导地位,“髭”“髯”的变化也不大,主要延续上古时期的用法,其中“髭”出现泛指胡须义,“髭”“髯”两词的使用频率次于“须”。其具体情况详见表3。“胡”的胡须义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萌芽。

到了唐代,“髭”的意义有所发展,由原来表示唇上边的胡须引申泛指胡须,例如:

(16)连年收科第,若摘颔底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17)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唐]白居易《东南行》)

(18)霜髭拥颔对穷秋,著白貂裘独上楼。([唐]张为《渔阳将军》)

(19)肌肤红色透,髭发黑光生。([唐]齐己《谢人惠丹药》)

(20)睹师全身不散。容仪俨若,髭发仍长。(《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胡”早在先秦就已出现,《说文解字·月部》:“胡,牛顄垂也。”[1]83胡的本义是指动物颔下的垂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朱熹《诗集传》注:“胡,颔下悬肉也。”[4]在汉代,“胡”由“动物颔下的垂肉”接近引申出“动物颔上的胡须”义,据我们对两汉时期常见文献调查,共见10 例,全部用例都与“髯”连用(其中《史记》中所见两例是一样的,《风俗通义》《汉书》《论衡》所见用例则是对《史记》这一例的引用),例如:

(21)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史记·孝武纪》)

(22)无会计之事,犹无铸鼎龙垂胡髯之实也。([汉]王充《论衡·道虚》)

(23)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后汉书·舆服下》)

不过,“胡”并未由“动物颔上的胡须”直接引申出“人的胡须”。西汉以降,“胡”还可以指“匈奴”,胡人外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须,与某些动物相似,于是把表示“动物颔上的胡须”的“胡”用在“胡人”身上,以表示对其的蔑视,带有贬义色彩,如:

(24)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25)夫胡人见黂,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

(26)中国其必为胡所破也。夫毡,胡.之所产者也,而天下以为絔头,带身,裤口,胡既三制之矣,能无败乎?([晋]干宝《搜身记》卷七)

后来,“胡”由“胡人”引申出“胡须”义。据我们对文献的穷尽性检索发现,“胡”表“人的胡须”义的用例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孝元帝萧绎的《金楼子》,如:

(27)帝纣垂胡长尺四寸,手格猛兽。([梁]萧绎《金楼子·箴戒》)

其他用例还有:

(28)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唐]李商隐《骄儿诗》)

(29)杲卿含胡而绝,年六十五。(《新唐书·忠义中》)

“胡”较少单独表示“胡须”义,更多的用例是与旧词“须”“髯”“髭”连用,“胡须”用例始见于唐代薛渔思《河东记》,用例如下:

(30)阿马虽畜生身,有胡须晓言,非是变怪,乞丈人少留。([唐]薛渔思《河东记·卢从事》)

“胡须”在隋唐五代时期的用例还有如下一例,尚属偶见:

(31)晋人复取绛州,攻临汾,叔琮选壮士二人,深目而胡须者,牧马襄陵道旁。(《新五代史·杂传第三一》)

大约在宋代,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胡须”凝固成词,用例逐渐增多,且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32)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宋]赜藏《古尊宿语录》卷一)

(33)碧眼胡须指出,临机妙用何曾失?([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

(34)肾合于骨,其光泽在于胡须。([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冬季摄生消息》)

(35)扇圈一部胡须力,绛云般红肉皮。(《全元散曲·水仙子·钟离》)

“胡”和“髯”连用表示“人的胡须”出现的时间与“胡须”相近,皆在唐代,用例如下:

(36)登坛拥旄节,趋殿礼胡髯。([唐]元稹《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

(37)胡髯毵珊云髻光,翠蕤皎洁琼华凉。([唐]鲍溶《萧史图歌》)

(38)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唐]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39)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唐]张说《杂曲歌辞·苏摩遮》)

(40)彦超黑色胡髯,号阎昆仑。(《新五代史·杂传第四一》)

“胡”与“髭”的连用表示“人的胡须”义的用例较少,始见于辛弃疾的《稼轩词》,宋代仅此一例,用例如下:

(41)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宋]辛弃疾《满江红》)

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后来“胡”带上了词尾“子”表示胡须义。“胡子”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但不是一个词,不表示“胡须”的意义,而是指人。例如:

(42)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春秋左氏传·定公》)

“胡子”一词最早出现“胡须”义是在元代,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全元杂剧》中,共见2 例,如:

(43)你便就长出些个胡子来,我也不理你。你去!(《全元杂剧·无名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44)烧胡子也。呸!原来是个猫儿撞将出来,把鬓发髭须争些儿都烧了。(《全元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

可见,“胡”在西汉就出现了“动物颔上的胡须”这一义项,后来经由“胡人”辗转表示“人的胡子”,其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南北朝。随后,“胡”开始与“须”“髯”“髭”连用,其中“胡须”凝固成词,且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从元代开始,又出现了“胡”带上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见表3。

表3 魏晋至宋元时期部分文献“须”“髭”“髯”“胡”“胡须”“胡子”频率统计表

三、明清时期,“胡子”用例渐多

明代文献中,“须”仍然相当活跃,在表示胡须义的各个词中占主导地位。例如:

(45)赤发黄须双眼圆,臂长腰阔气冲天。(《水浒传》第三十二回)

(46)行不数里,见一老者,鬓蓬松,白发飘搔;须稀朗,银丝摆动。(《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47)周和尚,庐陵人,流落京师,年九十余,远路能步行,须发不白。([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九》)

“胡子”作为“胡须”义的用例也渐多,其中在《剪灯新话》中“须”的出现频率与“胡子”持平,同为两例。例如:

(48)他正打算与三位海神叙礼相见,忽然东海龙王广渊王座后有一个随从大臣,头戴御史法冠,长着长长胡子,名叫赤鲜公的,……([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一)

(49)不多一会儿,押来一个戴着乌头巾、穿着道服的白胡子老人,让他跪在台阶下面。(《剪灯新话》卷三)

发展到清代,“须”与“胡子”形成竞争之势,在口语性较强的白话小说中,“胡子”的使用频率已经开始超过了“须”(《孽海花》《儿女英雄传》中两者用例持平,《儒林外史》《歧路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中“胡子”的使用频率均超过“须”),用例列举如下:

(50)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络腮胡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51)那道士雪白长胡子,像那太白李金星。(清李海观《歧路灯》第七十五回)

(52)傅抚院听了这话,气的胡子一根根笔直,连连说道:“好个泼辣的女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

(53)老爷说:“乱道。”因捻着胡子望了会子说道:“……”([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54)在五姨也是一心只向承辉的,看见苟才的羧羧胡子,十分讨厌,所以听得承辉交代,便依计而行,苟才果然又病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在这一阶段,“髭”“髯”已渐见式微。“胡须”的用例也开始减少。详见表4。

表4 明清“须”“髭”“髯”“胡”“胡须”“胡子”频率统计表

四、现代阶段,“胡子”替换“须”

现代阶段,我们选取了《玉佛缘》《武宗逸史》《鲁迅全集》《围城》《骆驼祥子》《子夜》《啼笑因缘》《长夜》为代表,对其中表胡须义的“须”“髭”“髯”“胡”“胡须”“胡子”进行穷尽性的调查,详见表5。

表5 现代“须”“髭”“髯”“胡”“胡须”“胡子”频率统计表

在这一阶段,“髭”“髯”已基本退出了表示胡须义的历史舞台,仅偶见用例。如:

(55)汪先生抚髭.仰面大笑,……(钱钟书《围城》)

(56)这个时候,台上正演的是一出《三击掌》,一个苍髯.老生呆坐着听,一个穿了宫服的旦角,慢慢儿的唱,一点引不起观客的兴趣。(张恨水《啼笑因缘》)

“须”此时已渐见衰落,使用频率减少。例如:

(57)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鲁迅《彷徨·孤独者》)

(58)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小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老舍《骆驼祥子》)

新旧连用的“胡须”使用频率也不高,例如:

(59)蓝布一掀,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黑汉子,穿一件半截灰布长衫,拦腰虚束了一根草绳,头上戴了一个烟卷纸盒子制的帽子,嘴上也挂了一挂黑胡须,其实不过四五十根马尾。(张恨水《啼笑因缘》)

(60)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还要用手捋着下颏上的白胡须,似乎想将他们拔下。(《鲁迅全集·肥皂》)

“胡子”的使用频率已远超以上几个词,成为表示“胡须”义的主导词。例如:

(61)看他是黄黝黝的小面孔,又长满了一腮短茬胡子,加上浓眉毛深眼眶,那样子是脏得厉害,身上穿的黑布夹袍,反而显出一条一条的焦黄之色。(张恨水《啼笑因缘》)

(62)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鲁迅《孔乙己》)

(63)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老舍《骆驼祥子》)

可见,发展到现代,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表示胡须义时,“胡子”的使用频率已远超“须”,“髯”“髭”几乎已不使用,“胡子”已经完全替代了“须”。

综上所述,“胡须”这一义位在魏晋之前主要由“须”承担,同时也用“髭”“髯”来泛指胡须。发展到南北朝,“胡”的“胡须”义开始萌芽,但发展缓慢,文献中较少见到“胡”独立表示胡须义,更多的是与旧词“须”“髯”“髭”相连用,其中“胡须”凝固成词,且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大约在元代,“胡”加上了词尾“子”来表示胡须义,“胡子”的使用频率从明代开始逐渐增加,到清代超过了旧词“须”,在现代阶段,“胡子”基本实现了对“须”的替换。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

[4][宋]朱熹.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155.

猜你喜欢

用例胡子频率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胡子
振动与频率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飞起来的翘胡子
鲃鱼阿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