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2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问题。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其所阐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不仅在论述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理论时揭示了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而且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具体地阐述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功能。

(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毛泽东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把文化问题放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来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出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有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1]663-66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精辟概括。由此看出,毛泽东认为,在社会领域里,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来源于经济,其变化和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为基础的。同时,政治和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政治和文化之间也相互制约和影响。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所以决定了文化不仅反映经济而且反映政治。即文化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经济和政治的决定,而是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就是说,一定的文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给一定的经济和政治以伟大影响和作用。

(二)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毛泽东把文化事业的兴盛和发展看作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指明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作用。他说:“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2]25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文化开始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他说:“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27第二,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迅速发展的强大武器。他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一支宏大的现代化建设队伍的手段,也是“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2]133的一个重要目标。他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具有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建立,又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没有科学文化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没有一支现代化的建设大军,就难以创造出雄厚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有着系统的、丰富的理论内容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要求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始终重视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始终重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完成领导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1957年5月,在《中共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讲话中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法性:“中国共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3]303可见,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问题,始终占有特殊的地位。此外,他多次指出,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地占领思想文化领域这块阵地,这就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化才能得到大力发展。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当作国民的文化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1]704,并且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1]689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职责。他认为,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最终源泉,文化源于大众的特性决定了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1944年10月,他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4]毛泽东还多次强调建设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任务,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3]207。为此毛泽东要求:“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3]268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双百”与“两用”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于是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旨在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3]54之后他又对这一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2]388这就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自由,有创造和批评的自由,又发表、坚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有进行辩论和反批评的自由。

对待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毛泽东一直持开放接受的态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的方针,即吸收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成分,为现实服务,也就是“学习古人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正如他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534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古代文化遗产中也混杂着一些糟粕。所以,毛泽东又说:“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应吸收。”[1]707因此,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肯定和全部照搬。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古代的文化遗产中有益的成分加以继承,作为我们发展今天的新文化之用。对于外国文化,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是坚持“洋为中用”“放眼世界”,即学习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服务。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706同时他又说:“对于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以分析一概排除,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的东西不加以分析的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2]287因此,这种学习是有分析地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的照搬。我们必须站在本国文化的基地上,立足于中国这个地盘,着眼于中国国情,应当以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国能用”就是标准。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知识分子已转化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如何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毛泽东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给予高度的肯定。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指出:“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与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的发挥他们的才能。”[3]213鉴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团结、尊重、信任他们是非常有必要的。1958年12月,他在《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知识分子》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团结他们。”[3]465由此看出,毛泽东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培养,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他们,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当前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所阐述的某些原则和经验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对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而思想则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当前,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这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假如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化建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得不到保障,而且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也会失去灵魂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多元文化、多元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因此,当前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文化事业,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而且要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这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三)坚守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来源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109。所以,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因此,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和弘扬正确的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要做到:第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努力创造用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第二,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把两者统一起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让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以增进社会认同,减少社会矛盾,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形成多种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6]100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历史也证明,越是博采众长,更多地吸收来有益的成果,中华文化就能越茁壮成长。因此,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既立足本国本民族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六)团结和引导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开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就必须根据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制度的创新,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及知识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

[5]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2014-12-20].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