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探讨

2015-03-27林锦钊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协作图书馆空间

林锦钊

(广州工商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850)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探讨

林锦钊

(广州工商学院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85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面临严峻的考验,直接的表现就是文献借阅率和读者到馆量持续下降。学习共享空间是近年从国外高校图书馆引进的图书馆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已经在国外大学图书馆取得巨大成功,国内高校图书馆正竞相研究和推广,以应对读者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协同学习空间

1 学习共享空间的由来及涵义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源自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首先提出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简称LA)”,并经逐步拓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之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变迁,衍生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并成为目前最受高校图书馆界关注的一种读者个性化、协作化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1]。

国外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D.Beagle教授在2004年发表的《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一文中,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作了完整的阐述[2]。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于学习共享空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受业界认可的观点,来自任树怀、盛兴军的阐述:“LC是校园内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3]。“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配置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把图书馆服务及环境带入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与校园内的教学、指导、写作、技术和咨询等不同机构或部门的共同合作,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3]。

2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构成

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支持协作式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学习共享空间的组织和管理应突出读者需求为中心。

2.1 实体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首先是实体空间,它主要由实体馆舍及馆舍内的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等部分共同构成实体学习空间。实体馆舍可以由实体空间、文献资源库室、电子阅览室、服务咨询中心、多媒体中心、休闲区、讨论室和独立研究室等组成;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设备、打印复印扫描设备、计算机网络终端、多媒体制作设备等等;服务设施则包括一切为读者使用学习共享空间提供方便的设备设施,如综合服务台、休闲休息设备、特殊辅助设施、自助售卖机等。

2.2 虚拟空间

虚拟空间由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和各种数字资源、网络信息或虚拟社区组成。虚拟空间在有线和无线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各种网络数字资源和网络社交平台,为读者构建学习、研究、交流、协作的虚拟场所,读者可以在这个虚拟的场所内共享思想和知识、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可以使用实体空间提供的各式终端设备或自携设备,在任何被允许的场所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和提高。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情况

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国外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创建学习共享空间,并逐步发展和完善。199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Leavey图书馆建立以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相结合的信息共享空间。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正式开放Atkins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由咨询台、参考服务、研究资料服务和指导服务等部门组成[4]。2004年堪萨斯大学实行“协同学习空间”计划;2008年圣塔克拉拉大学开启“学习共享空间,技术中心和图书馆”。2004-2006年,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区改造成学术共享区;2007年罗杰威廉姆斯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学习共享空间第一期规划,设立信息咨询台、增设电脑,提供免费打印服务等。加拿大圭尔夫大学Mclaughlin图书馆1999年建立学习共享空间,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服务、研究服务、小组学习支持服务和写作服务等内容,并为此对图书馆的格局和功能作了大规模的改造和革新,建设成人和资源整合的合作式空间和课程支持中心;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斯科特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写作技巧、研究技能、一般学习技能和基本计算技巧[5];麦克马斯特大学图书馆2007年建成并开放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共享空间,2009年建成新媒体中心,2010年完成商业学习共享空间建设[4]。

香港高校自2004年以来陆续引入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和实践,名称不一而都取得较成功的运作。2005年我国最早创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香港岭南大学蒋震咨讯坊开启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设有电脑、小组讨论室、多媒体工作站、总服务台、参考书阅览室和咖啡吧;香港科技大学综合资讯坊2006年投入使用,设有团体研究室、讨论室、讲演室等,配备高档的电脑设备供读者使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由信息共享空间进一步拓展成为学习共享空间,2012年正式开放服务,学习共享空间由图书馆加电脑室发展为全面服务学习、研究与项目的空间;香港大学知识导航中心集学习、研究、打印和数字出版于一体,配备超过100多个电脑操作区。

在台湾地区,2005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式启用“SMILE多元学习区”,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同时加入前强调数字学习元素;2006年10月台湾大学图书馆地下一层自习室D区改造成“学习开放空间”,空间内部划分为咨询小间、会议室、投影区与沙发区4个区域,这种空间有别于要求保持安静的“Quiet Corner”,又称为“Noisy Corner”;中正大学图书馆的“数位舒活区”整合多项网络在线资源,包括图书馆原有资源、增订电子书刊外、数字课程教材和网上音乐资料库等;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各具特色、各称不一的学习共享空间。

相对于国外和港台地区,我国内地高校的学习共享空间创建较晚。200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创建学习共享空间,通过对多功能电子阅览室的改造,配备实物影像资料、咨询台、阅览区、音像区和研讨小间,侧重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和数字资源服务;复旦大学江湾图书馆2009年正式开放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功能区域包括个人学习区、信息咨询台、多功能演示室、图书资料区、小组学习讨论区、多媒体视听区和休闲区等区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于2010年建成开放,配备阅览区、网络区、互动研讨教室、互动培训教室和休闲区;201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建成和开放学习共享空间,人民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先后建设和开放学习共享空间,尽管各校共享空间名称不一,功能和服务内容各有特色[4]。

4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思路和策略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以支持学生“协作式学习和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大学在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本校的自身环境、教育模式、经费支持的实际状况,结合国内外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充分做好项目论证和前期规划,建设符合本校读者需求和本校本馆现状的学习共享空间。

4.1 领导重视和资金保障

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和运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和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都不是图书馆层面所能解决的,需要学校高层领导和投资者给予相应的重视和协调保证,而图书馆馆长更需要对学习共享空间建设有清晰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制订明晰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运行规划,在学校层面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进而在部门协作和资金支持方面得到足够的保障。

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整合馆藏各类信息资源外,无论是小组学习空间、多媒体演示制作室、图书资料开放阅读间、网络交流平台、各类主题阅览区、咨询服务中心还是休闲空间建设,各类功能服务区必需配置的互联网环境、无线网络覆盖、计算机终端、复印打印扫描器材、各式专业或通用家具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建设过程和空间运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学校后勤服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网络中心和教学管理部门大力协作,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投资者、学校领导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下,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与工程图书馆馆长Michael D.Miller在介绍其学习共享空间运行十年经验时的总结:“跨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是一件很脆弱的东西,越能未雨绸缪和注重人际关系,特别是高层领导能从细微之处促进员工的相互理解,则跨部门间的协作也就越容易。”[6]

4.2 实体空间建设

实体空间是建设学习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物理场所。尽管现代社会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学习和使用模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虚拟空间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起到对物理空间的补充作用,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仍然需要充足的物理空间。读者学习、研究、研讨、休闲、阅读,图书馆实体文献资源存放、活动组织等等,仍然需要实体的场所或空间,无论划分功能服务区是何种名义,小组学习空间、多媒体演示制作室、图书资料开放阅读间、网络交流平台、各类主题阅览区等等,均需要图书馆开辟充足的物理空间,建成合理、舒适、优雅和充满文化韵味的阅读环境,激发读者渴望学习和探讨的欲望、满足读者休闲和放松的诉求。这个实体空间可以通过新建馆舍、改造旧馆舍、传统服务部门合并等方式来实现,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以改造原有馆舍的方式更为普遍。

4.3 虚拟空间构建

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丰富且完备的数字信息资源,图书馆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有线或无线的网络环境下,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数字信息、进行交流协作、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可以在提供实体学习空间服务的基础上,把学习、互动功能扩展到网络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整合各类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基于数字资源的自主学习、交互协作、协同研究的虚拟社区,如学习社区、兴趣社区、实践社区、交流社区等,为读者学习、交流、讨论、提升、研究或休闲提供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起到吸引读者走进实体空间的作用。

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主动教育或服务,如配合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进度,与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紧密合作,定期发布各种教学资源或教学指导资料、实践课程辅导材料等,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平台等。也可以与学生管理部门充分协作,为学生提供人生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等个性化服务,也为图书馆寻找更多的服务方向和服务模式。

4.4 组织管理和人才配备

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建立在以读者需求为本的理念上,图书馆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合理需求,但并不代表读者可以不受约束随意而为,合理而细致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维护空间运作的有序和有效性,也可以减少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如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划分有“吵杂”和“安静”学习区,并对各区的管理作了详细的规范;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对设备、噪声等不仅有细致的管理制度,还设有专人进行管理监督;加拿大奎尔夫大学麦克劳克林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对用户不当行为制订细致的管理规范;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在管理制度之外,运用各种温馨提示语、互动式宣传栏等提示方式,让读者共同营造文明的空间环境;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Sheldon L.Fountain学习共享空间实施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和指导能力[1]。

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支撑高校学习共享空间成功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需要图书馆为之配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图书情报、计算机技术、外语和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尤其具有跟学校开设专业相关学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个人才队伍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制订有效的人才引进规划引入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从现有馆员中挖掘和培养,提高馆员的信息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需求,通过与教学部门协作,由校内专业教师兼职,为学生提供专业学科服务;聘请并培训优秀学生作为馆员助理,解决大部分基础性问题及一些技术性问题,同时也扩大学习空间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结束语

国内高校图书馆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和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在当今学生学习模式和习惯都已发生很大转变的现实下,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会成为高校图书馆探索发展方向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图书馆面对学生需求协作、交互的学习模式转变,应主动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作用。

[1]封洁,邓莹婷,李秋实,等.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123-126.

[2]马骏.学习共享空间研究与实践评述[J].情报探索,2014,(6):72-76.

[3]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4):20-22.

[4]阮丹.对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3,(5):116-119.

[5]张义龙,田也壮.学习共享空间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1,(1):81-84.

[6]郭俊仓,徐阳.普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内容的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2(5):61-63.

G258.6

A

2014-12-01 责任编辑:孙 炜)

猜你喜欢

协作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团结协作成功易
图书馆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