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模式的社区布局探究

2015-03-27鲍军生

河北科技图苑 2015年1期
关键词:市级图书馆社区

鲍军生

(沈阳市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01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政策、方针、制度。如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构建覆盖农村、社区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满足公众对知识及信息的基本需求而设置的图书馆服务设施的总和”[1]。目前国内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及其设置的图书流动站,民营图书馆和总分馆体系联合式的总馆与分馆。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在社会基层最基础的服务形态,距离广大群体最近,提供服务最方便,理应得到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与建设。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一体化的支馆模式可以丰富社会环境中图书馆体系的构成,并展示基层图书馆学习的服务样本,向读者提供科学、正规的文献信息服务,使读者体会到阅读学习的轻松、便利与愉悦感受。

1 支馆模式与建设的必要性

1.1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模式

公共图书馆支馆是图书馆突破同一地点、单一实体的办馆模式,在所属行政区域内不同地址的网点分布,是区域图书馆事业整体布局的重要节点。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模式是支馆建设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及运行效果的综合结果反映,是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环境中分散、零星布局,并承担着服务社会职能的存在状态与形式。公共图书馆支馆的建设种类与规模,结合当地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及所属区域的总体布局,分为主题图书馆支馆与社区图书馆支馆,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体性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实体。

1.2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建设的必要性

1.2.1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提供普遍均等图书馆服务的路径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所属区域内是大型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省内及市内文献资源建设、文化信息服务、开展资源共享及提供阅览、休闲空间的职能。作为区域文化活动基地与信息集散中心,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文献、资源数量与有限的馆舍环境的矛盾,以及扩展服务职能、以专业的图书馆服务为社会提供全面覆盖与普遍均等的服务空间的需求。支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馆藏与馆舍的矛盾及满足社会基层的文化服务需要,破解总分馆制(联建)、民营模式、单位资源模式的社区图书馆的一些办馆难题,如缺少专业工作人员、图书馆后勤保障乏力、图书馆服务能力薄弱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化的、便捷性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

1.2.2 专业图书馆观念更新和完善职能的实践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模式要打破同一地点、单一实体图书馆的办馆观念桎梏。从图书馆事业发展考虑,结合所属区域内各级、各类图书馆实体的布局,科学规划大型、中型、小型图书馆的分布格局,使优质的图书馆服务均等地覆盖区域内的各个方位,实现图书馆服务水平在硬件上的提升。“19世纪未开始,公共图书馆一直是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机构,由专业人员管理和运行”[2]。尽管社会上存在独立于专业化的图书馆阅览场所及图书流动点,但它们的作用无法取代专业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作用。社区图书馆由兼职人员及社会人员担任馆员,从专业角度讲削弱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无法深层次满足社区居民的文献、信息、知识需求。专业图书馆支馆的社区布局可以为社区图书馆服务打造蓝本,带动区域内多种模式并存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供正规化的图书馆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1.2.3 总分馆制社区图书馆模式的有力补充

目前,我国社区图书馆主要的办馆模式是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实行的不同形式的总分馆模式。我国的总分馆制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图书馆延伸服务需与地方进行联合办馆(点)得以实现。主流的总分馆模式是社区(军营、企业、机关、农村、学校)提供服务阵地、服务人员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管理。“总分馆制建设的障碍是体制障碍。具体说是总分馆制要求的人、财、物的相对统一与现行行政‘分级管理’,财政上‘分灶吃饭’体制的矛盾”[3]。这些体制上的阻力导致社区图书馆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着馆舍狭小、缺少现代设备、人员素质不高、业务管理混乱、藏书品种单一、后续保障跟不上、服务随意性大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发挥。在国内行政区划及政府职能定位上,省、市级图书馆与区级(县级)图书馆相比,在财政、人员等依附度上与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关系相对要疏远些。以区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建设主体的总分馆制的社区图书馆体系具有先天的存在优势,统一人、财、物的办馆模式也容易进行。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要为社会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需凭借支馆模式,这样可以弥补区级总分馆制的专业性、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导读保障服务等。丰富的馆藏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专业的工作人员、充足的财政保障及现代化的专业设备,使得专业支馆成为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提升了社区图书馆的办馆层次,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2 支馆模式建设的定位

支馆模式建设包含体现图书馆职能的硬件条件与软件服务的建设内容,如解决馆藏问题的存储图书馆支馆建设,解决文献类型整体服务的主题图书馆支馆建设,解决图书馆服务职能延伸的社区图书馆支馆建设等。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实施措施的重要方面是科学布局公共图书馆的网点,使支馆模式成为社会上即存的总分馆模式、民营模式的补充与优化。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的存在定位相对于本馆来说属于指头与掌心的关系,它的基本属性是一体性。基于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建设的总体规划,需对支馆建设进行特性及职能上的总体定位。

2.1 特性定位

支馆建设规模、程度要基于本馆的职能与发展需求及所处省、市的社会发展环境而定。建设规划本着本馆与支馆整体一致性、管理集群性、形象规范性而着手实施设计。服务的便捷性与资源的特色性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所着力推进的工作目标。

2.2 职能定位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基于图书馆硬件需求而建的主题图书馆支馆是着力于完善图书馆本身服务能力的发展而设计、建造的。作为延伸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职能的社区图书馆要体现专业图书馆的服务水准,馆舍(可租用)、藏书、设备、馆员要为最基层的社区居民服务,并注重与联建体系的社区图书馆、民营体系的社区图书馆的分工协作。探索与资源互补型的多元化社区图书馆的合作方式。社区支馆需确定图书馆服务社会主力军的形象,举办多样性、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图书馆,并利用馆舍、设备、藏书促进社区内居民阅读风气的形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与优雅的读书环境。

3 支馆建设的社区布局策略

社区通常指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与组织、制度集合。社区按社会功能划分居住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旅游社区等;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城市社区、乡镇社区、村屯社区等;按文化属性划分为华人社区、穆斯林社区、客家社区等。社区的功能包括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维稳功能等,它们基本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管理组织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农村是村民委员会,城市是基层社区居民委员会。

公共图书馆支馆进入社区,包括大型的主题图书馆支馆与在社区分布的服务基层的小型或微型图书馆支馆,这些不同规模的专业文化服务机构随区域环境的整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有次序地展开布局,可以与社区内业已存在的各种体系的文化资源实体共同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服务,提升社区居住环境的品质与品味。

3.1 支馆建设的社区布局原则

3.1.1 科学选址原则

支馆的选址跳出街道、社区行政区划的思维惯性,综合考虑区域内人口数量、服务半径、服务面积、所存文化机构的数量等因素进行整体考量。人口聚集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大型车站、机场、码头的等候区,旅游服务区等人气旺盛的地方,有助于宣传图书馆,并提供有效益的服务而成为优先遴选的馆址。国际图联规定每1.5公里半径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大型馆覆盖的6.5公里内不应再设中型馆,大中型馆覆盖的2.5公里内不应再设小型馆。加大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力度,对于农村的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城市乡村结合部等要进行支馆模式的覆盖,使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机会享受到专业的图书馆服务。

3.1.2 循序渐进原则

支馆模式的建设要考虑到省、市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在省、市图书馆业务工作、财务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规划,渐进地进行支馆建设,切忌“一窝风”、“假、大、空”的追求政绩、口碑的表面功夫。办馆场地可通过租用方式或财政分配方式;办馆经费除财政调拨外,可利用商业赞助或所属区域行政机构支付事业建设费的方式筹集。一体化的支馆模式减少了管理环节,规避了现今联建式总分馆制与民营自办式的社区图书馆的种种弊端,体现出整体服务的优越性。

3.1.3 统一连锁原则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本馆与支馆的一体性使统一馆舍的形象设计、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资源体系、统一管理程序有了实现的基础。图书馆的社会面貌由块状的矩形演变成活动的墨鱼状,它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四面八方。统一的技术应用、统一的专业工作标准、内容提升了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能力。

社区支馆的规模应依照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服务区域的社会情况、相邻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等因素而详实谋划。单独的门脸、独立的馆舍、适宜的面积、装配电子设备的条件是必备的要素。连锁模式的支馆布局应遵循规定,对覆盖区域居民数量、藏书册数、办馆条件需有明确说明。尝试建立与其他系统如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区级总分馆系统图书馆组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打破行业之间信息资源岛屿化的界限,实现服务社区居民的信息资源共享。

3.2 支馆建设的策略

3.2.1 体制的直达、便捷策略

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支馆的触角可以直接到达农村的偏远地区、贫困山区及城市的商业社区与残障生活区,这样一站直达的文献传输、知识服务方式,可使省市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网络数字资源得以延伸到社会的边缘末梢,并贯彻着图书馆服务便捷、优质、快速的特点,使专业的图书馆服务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支馆的工作内容也通过贴进文化事业的工作中心服务大局,贴进基层服务社会,贴进生活服务群众而成就了支馆建设的重要性。

3.2.2 业务的标准、规范策略

省、市级图书馆一体化的支馆建设相比其他模式精化了工作程序,优化了中间协调环节,使省市图书馆的服务网络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图书馆的建设主体、网络自动化技术、馆藏资源共享、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有规范的标准。规范的采购机制,包括采购经费的合理分配,采购资源类型的科学调配;规范编目、规范服务标准、实行馆藏资源的通借通还;统一自动化集成软件、网络服务适应读者个性化需求;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馆藏资源、财政资源的分配制度。在统一人、财、物的基础上,馆员对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环境、设备设施进行统筹协调、科学布置,有利于以整体一致性的资源与其他体系的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进行共享合作,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内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以产生最佳效益。

3.2.3 资源的区域、特色策略

社区支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针对社区的发展沿革、情况特点、居民、住区单位构成,征集特色文献资源,建立有别于其他社区的藏书特色;通过与省市公共图书馆共享的网络平台,筹建社区文献资料数据库,以丰富地方文献馆藏。由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呈现多样性。如老年人的养老养生需求,儿童、学生的求知需求,残障人士的生活便利与品质需求等,这些都是社区环境里的特定情况。馆员做好社区情况的调研工作,对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把握准确。对待不同特征的社区,如商业型社区、居民型社区、企业型社区需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文献资料,使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

3.2.4 服务的共存、人气策略

农村的社区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一个或几个行政村组成;城市的社区有居住区、商业区、开发区、科技园区等。社区支馆建设要与已建成的各类型社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机构错落分布、科学布局,避免资源浪费,着重人口数量多的居住区,旅客集中的车站、码头、大型MALL商业中心设立社区图书馆支馆,并针对具体情况提供有所侧重的服务。居住区馆舍面积有限,可提供借阅服务;商场、车站服务空间大,可侧重阅览服务;旅游区社区,游客时间宝贵需提供电子阅览设备及其利用条件与电子文献资料。人气眷顾,人群聚集的地方是展示图书馆形象、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最佳场所。社区图书馆可以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多媒体服务、读者调研服务来强化专业图书馆形象,也可以举办适应老年人、儿童、家庭主妇等群体的多种形式的宣传、娱乐联谊活动,如读书征文、健康讲座、故事会、家政咨询等,以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纽带,使图书馆走进千家万户。

3.2.5 形象的宣传、维护策略

专业支馆提供专业化的图书馆服务,包括舒适、明亮的馆舍环境,通借通还的文献资源,丰富、全面的数字信息资源平台,专业、精彩的业务活动。这些工作要为广大群众接受利用,就得对图书馆的情况进行宣传推广工作,包括支馆建设分布情况、图书馆的品牌塑造良好形象的维护等。如农村社区图书馆,馆员在掌握村民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村里产业结构等情况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荐有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料。“图书馆信息能够及时多渠道传递,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实体空间、网上虚拟空间以及与媒体间的合作实现的”[4]。新加坡图书馆充分利用墙画、壁画、雕塑、垂直广告等对图书馆进行宣传。图书馆网站成为询问量很高的介质,媒体报道图书馆,著名作家、知名艺人、记者、新闻主播来到图书馆,活动的开展使新加坡图书馆产生良好宣传效果。社区支馆要拉近与社区居民的距离,通过舒适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现代化的设施,将居民吸引到图书馆,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 结语

“图书馆作为一种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应由政府来提供”[5]。政府在资金、运行、宣传、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可促使基层图书馆发展。相对于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来说,农村偏远地区、基层社区得到政府文化服务支持较少,使基层与农村的文化设施缺失。现今国家重视文化服务资源体系建设,出台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措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开阔思路,探索主流的、专业化的基层图书馆服务模式,依照区域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有轻重、循序渐进地发展支馆建设,即可以最大限度地科学布置与利用自身的资源储备,又采用直达方式服务到基层,使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品牌发展、绿色发展有了可操作的空间,同时也使社区图书馆进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最终受益的将是人民群众,整个民族素质将得以提升。

[1]陆晓曦,刘璇.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研究述评[J].图书馆建设,2012,(3):4-9.

[2]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4-16.

[3]叶艳萍.将建设重心转向基层图书馆——杭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思路探讨[J].图书馆,2012,(5):130-131,140.

[4]赵玉玲.新加坡图书馆魅力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7):83-88.

[5]曹海霞,朱荀.农村基层图书馆发展持续性机制短缺的制度分析[J].图书馆,2010,(6):30-32.

猜你喜欢

市级图书馆社区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市级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使用的技巧
图书馆
去图书馆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