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5-03-27葛立辉
葛立辉
(邢台市图书馆 河北 邢台 054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理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1 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图书馆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产物,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专业机构,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知识的传播途径,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对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科学普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要通过最大限度的广泛传播文献信息资源来实现保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目的。
1.2 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阵地,是构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文化部印发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就目前我们的国力来讲,不可能全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的文化需求,这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1.3 是发挥社会文化教育职能的使命所在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公民社会教育活动的终身课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1]”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强调:“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获取知识的门径,应为个人及社会团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并且还正式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信公共图书馆对于教育、文化和信息是一种有生力量,并且是一个通过人类的智慧培育和平与精神文明的重要部门。”显而易见,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强化本身的文化使命,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1.4 是满足全社会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
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的文化需求日益显著,加强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使命,这光荣的使命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公共图书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从浅层次看是对阅读和知识的需求,从深层次看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发展,是一种对价值观念的培育。公共图书馆本身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的使命,公民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并且面向所有人的空间,增强社会的文明、和谐与包容,符合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同时,社会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相关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减少社会排斥,体现团结友善的价值准则。
2 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优势
2.1 文献丰富,种类齐全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满足公众知识和信息需求的公益性机构,收集、整理、储存和提供利用文献资源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实现其他职能的物质基础。英国《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第十五版中写到:“所有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通过收集来保存一切资料。”因此,文献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一项最基础的专业性工作,使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据文化部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7.89亿册(件)[2],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现代化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使读者可通过多种途径,随时随地获取文献信息。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依据和物质保障。
2.2 读者众多,受众面广
据《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 076个,已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服务已遍布全国各地的城乡之间。免费开放和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国民主动享受自己的文化权利,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据文化部统计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4.34亿,文献外借册数达到33 191万册次[2]。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开放性和分布广泛性为图书馆传播道德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免费开放,均等普惠
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有利于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免费开放文化场所,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使更多的民众从公共图书馆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缩小公众与文化的距离,从而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同时,公共图书馆赋予每个公民均等的文化权利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2.4 形式多样,针对性强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我国图书馆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做好基础阅读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服务、延伸服务。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纷纷走出馆区,走向社会,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基层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图书馆以本馆馆藏文献和设施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讲座、展览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等方式,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强化其社会教育职能,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读者服务活动。公共图书馆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活动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取得显著活动效果,有效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针对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对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读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取得显著效果。
3 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服务策略
3.1 优化环境完善设施
良好舒适的服务环境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基础与保障。优化服务环境要合理布局馆舍,为读者提供安静温馨、和谐舒适并且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和休闲环境。室内的装饰要在注重安全与实用的基础上,体现个性与艺术。馆舍的布局要注意功能分区的恰当合理,设立清晰明确的标识为读者导航,室内用品及装饰要绿色环保,避免读者长时间学习与阅读引起的疲劳、枯燥和单调感。同时,完善馆内服务设施,要充分利用自动化系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开发手机APP,提供短信服务,自助检索与借还服务,提供移动图书馆体验等。
3.2 深化免费开放工作
首先,加强免费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免费开放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图书的借还上,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服务,通过手机、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渠道,提供网上借阅服务、特色数据库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等现代化服务。其次,深化免费开放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残障人士、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弟等特殊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在设计新馆时,要充分考虑到残疾读者的不便,对于已建成图书馆,应针对残疾人群的特征,在馆内增设相应的设施,来满足特殊群体的活动需要。同时,公共图书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图书馆的弱势群体服务工作,让社会和更多的弱势人群了解图书馆对他们的关爱,鼓励他们离开家门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最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免费开放规章制度。经费保障机制是公共图书馆有效运转的前提,要在免费开放实践中,逐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免费开放规章制度,确保免费开放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3.3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文献资源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使馆藏资源向多元化文献发展。电子文献资源具有载体多样,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快,获取方便快速,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有助于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加强建设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馆藏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共图书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围绕这24字丰富馆藏资源,加强政治、法制、道德等培育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图书报刊收藏,通过编印荐读书目,设立图书专架等方式,向广大市民读者推广相关书籍。
3.4 开展阅读推广工作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对读者进行社会教育和查找信息的场所,还是对读者进行文化渲染、信息素养教育的领域。图书馆通过在全市形成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对市民进行分类指导、阶梯阅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进行不同的荐读推广。积极开展“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大众喜爱的百种图书”、“优秀科普童书”等推荐活动。设立图书专架,开展专项阅读活动。组织开展送书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等,在全社会各领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推广工作,在全市营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氛围,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3.5 组织群众读书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活动,例如组织开展“阅读季”、“读书月”、“读书节”等品牌读书活动,组织开展数字阅读活动,组织开展专项读书活动、亲子阅读活动、知识竞答活动等,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吸引更多读者阅读主旋律书籍,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共图书馆要努力形成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机制和体制,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3.6 开办展览和讲座活动
展览和讲座具有真实、立体的特征,易于参与者接受、吸收,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办展览和讲座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取得显著效果。公共图书馆可邀请学者、专家、道德模范等到馆开展专题讲座,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尤其是讲述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通过现场感染力与互动性达到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图书馆的显著区域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板,展板内容定期更新,使读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1]李东来.读者权益与图书馆服务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文化部财务司.2012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11-16].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404/t20140421_3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