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文教材研究状况述评

2015-03-27陈晓蕾

海外华文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华语华文

陈晓蕾

(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中国 北京102206)

海外华文教育经历了由第一语言教育到第二语言教育的转变。20 世纪中后期,作为第二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华文教材开始大量出现,针对此类教材进行的专门研究也相应展开。以华文教材[1]为对象的专门研究的进展情况,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华文教材建设水平可继续提升的潜力和前景,并从侧面体现华文教育的发展面貌。

一、早期华文教材研究

胡林生(1985)和洪孟珠(1985)对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介绍当属较早的有关华文教材的研究文献。其中胡林生(1985)介绍了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的历史背景、教学对象、框架、内容以及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洪孟珠(1985)介绍了在新加坡全国使用的“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的编写目的、涵盖内容以及针对不同目的所设置的内容和形式。此外,张占一、鲁健骥(1987)对美国华文教材练习册进行了评介,介绍了《华文读本练习本》的优点和可借鉴之处。郭国英(1989)对“中国文化圈”四类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大陆《语文》、台湾《国文》、香港《中文》、新加坡《华文》初中课本在涵盖内容方面的特点以及教材体例方面的异同。石景章(1993)对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华语》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选材、拼音设置、生词编排、课后练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较早探讨海外华文教材编写原则问题的文献有张洪宇(1997)、贾益民(1998),其中张洪宇(1997)提出在华校教材的编写中应体现交际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贾益民(1998)提出了编写海外华文教材的六条基本原则:1 对象性原则;2目标性原则;3 科学性原则;4 科学性原则;5 兼容性原则;6 趣味性原则。此外,王培光(1999)对新加坡语法教材《高级华文》进行了详细分析,罗列了该教材所包含的语法项目,对该教材的语法编写方式和语法练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有限的材料可以看出早期华文教材研究的特点:(一)以东南亚、美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或国家的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东南亚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受到的关注最多。(二)内容多样化,除介绍性文字外,还有教材具体项目的研究、教材间的比较研究,并已涉及教材的编写原则等理论性问题。(三)研究对象不限于华文课本,华文练习册等也受到关注。

二、21 世纪以来的华文教材研究

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各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和华文教材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关华文教材的研究无论从数量、方法还是研究视角,都较之前有了大的进展,整体呈现出繁荣景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21 世纪之后,华文教材研究所关注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多。表现为:

1.出现了以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泰国、印尼、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华文教材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如韩海鑫(2002)和韦丽娟(2007)分别对泰国《华文课本》和泰国政法大学中文系自编汉语基础教材进行了评介,张金花(2013)对《泰国人学汉语》的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蔡丽(2011)对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的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进行了研究;王曼(2011)和晋玉珠(2013)分别对柬埔寨华校中学部、小学部华文教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陈世通(2011)介绍了暨南大学独立编撰华文教材与柬埔寨编著华文教材在柬埔寨的应用情况;张帆(2013)通过问卷调查,介绍了缅北腊戌地区华文学校汉语教材在使用者和使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黄金英(2011)介绍了缅甸公立外国语大学汉语系和主要私立华校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吴颖(2008)、陈慧玲(2013)等对菲律宾华语课本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2.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多,美洲华文教材继续受到关注。如张妍(2008)对新加坡《中学高级华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孟艳燕(2009)对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教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汪洋(2009)和钟辉(2009)分别对新加坡的写作教材和阅读辅助教材进行了研究;方丽娜(2009)通过实验的方法记录了新加坡教材《悦读华文,细品文化》的编写过程,借以探索跨国合作编写华文教材的基本模式。马来西亚方面,叶婷婷、吴应辉(2010)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教材”的特点;黄千恬(2012)、黄诗婷(2012)分别对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和小学教材《华文》进行了研究;叶晓萍(2012)通过调查,全面分析了马来西亚国民小学教材《国小华语》的多方面特点,等等。美洲方面,徐弘、冯睿(2005)考察了北美教师选择使用教材的标准;孟祥磊(2011)从本土化视角对《美洲华语》进行了研究。

就研究内容而言,以上成果除了介绍具体教材的使用情况之外,大多对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评介,并且指出了需进一步改进的相关问题,对于华文教材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教材编写的原则、理论问题得到进一步关注

杨石泉(2000)指出应编写针对各地区情况和需要的“特色”教材,并应注重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赵新燕(2000)分析了海外华裔儿童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陈珺、万莹(2002)提出了华文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地方性和趣味性”四原则;肖菲(2002)提出了华文教材练习编写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和趣味性四项原则;刘慧(2006)总结了《中文》、《汉语》、《标准中文》等五部多媒体教材导航系统的设计原则;唐燕儿(2006)提出了海外华文师资函授教材编写的五个原则;徐子亮(2008)分析了华文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原则如何体现等问题;陈昌来(2008)指出了华文教材不同于对外汉语教材的特殊性,并借此探讨了华文教材编写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胡月宝(2008)以新加坡教材为例,探讨了儿童第二语言阅读教材的编制原则;胡维娜(2012)分析了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在主题、体裁等方面的编写原则。总体而言,对于教材的编写原则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具有相通性(如实用性和地方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等),个别原则反映了关注视角的差别(如趣味性),对于教材编写的全面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理论方面,王建勤(2002)通过比较探讨了华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导向等问题;唐燕儿(2006)提出了远程华文师资函授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张健民(2009)指出华文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可将语言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刘慧(2011)以海外华文教育界较有影响的五部多媒体华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代学习理论在多媒体华文教材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这方面的探讨反映了学者们对提升华文教材科学性和理论性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华文教材编写摆脱“随意性”较强的现状。

(三)出现了大量“项目化”研究成果

所谓“项目化”,是指华文教材研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到教材的具体项目,如教材内容选择问题以及教材的具体项目如词汇、语法、汉字、文化、插图、版式等问题,都开始成为教材研究所关注的要点。

1.对教材词汇、语言问题的研究

蔡丽、贾益民(2004)考察了六套海外华文教材的词汇使用问题;于珊(2007)对《中文》词汇重现问题进行了研究;李毓贤(2009)探讨了六套泰国高校初级汉语教材在词汇选编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廖新玲(2009)对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的语言特点与选材情况进行了分析;邵洪亮(2010)考察了新加坡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汇问题;叶俊杰(2011)b 对马来西亚华文课本中华文化词汇与本土化词汇进行了计量研究;黎景光(2012)通过调查展示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和越南六个东南亚国家九套主流小学华文教材课文用词的基本情况;梁云川(2012)对《华文》与《通用中文课本》两套儿童华文教材中的词汇量、词汇等级分布、词类以及词汇表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2.对教材语法、修辞、汉字问题的研究

刘潇潇(2005)以《中文》、《汉语》、《标准中文》为例分析了海外华文教材语法点的选用与编排问题。刘志梅(2008)考察了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的修辞格问题,并对教材辞格选用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汉字方面,郭楚江(2004)以《中文》、《汉语》、《标准中文》为例,从字量、字种选择和字序编排三方面对教材所用汉字进行了统计分析;王劼(2006)以新加坡华文教材《小学华文》基础阶段的课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新加坡的汉字教学问题;林国安(2006)考察了马来西亚华文学作品编选独中《华文》课文的文字规范问题;王惠、余桂林(2007)考察了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4 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学语文课本在基础教育阶段所用汉字的共性与差异。

3.对教材文化内容的研究

宋婧婧(2006)从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角度对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的“古文阅读训练”与“听说训练”部分进行了分析;何慧宜(2007)对《中文》等六套海外华文教材中国知识文化内容项目进行了考察;吴中伟(2008)分析了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中的人文性问题;王晓静(2009)考察了七套有代表性的华文教材当中的文化误读现象;魏霞(2009)对《中文》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及“文化误读”问题进行了探讨;周雅娟(2010)以大陆与台湾两套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华语教材——《中文》与《儿童华语课本》为对象,探讨了周末制华语教材的文化问题;徐静(2009)和廖莉茹(2013)分别以泰国中学汉语教材和《菲律宾华语课本》为例,研究了海外华文教材中国知识文化内容的编排问题;陈学超(2012)探讨了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问题;李金鹏(2012)对《中文》(修订版)与《美洲华语》的知识文化项目进行了对比研究;朱遂平(2012)对菲律宾小学华语教材文化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

4.对教材课文、练习问题的研究

陈小红(2003)对六套有代表性的华文教材的课文进行了系统考察;谈颖瑜(2006)对新加坡本土编写的华文教材——《小学华文》奠基阶段的课文进行了内容、功能、体裁等方面的研究;侯显佳(2011)对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的范文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朱颖(2012)分析了柬埔寨汉语教材《华文》课文在编写方面的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温丽欢(2012)从“国别化”角度探讨了印尼小学华文教材的课文在话题选择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陈银心(2012)研究了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教材课文体现的价值观问题。

肖菲(2003)是关注教材练习问题较早的研究之一,该文探讨了海外华文教材的练习设计与编排问题;刘潇潇、肖菲(2005)对六套华文教材中练习的题型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刘慧、贾益民(2009)从题型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三个角度对这些教材的练习设计情况进行了考察。

5.对教材编排、版式、插图等其他问题的研究

陈昕(2003)分析了面向东南亚的短期汉语教材编写的定位、结构、体例等问题;房宁、李思嗳(2012)分析了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课文和活动的编排问题;汪洋(2009)分析了新加坡《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编选问题;方秀珍(2010)以马立平《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从编写体例、内容等方面考察了教材的汉字、课文、语法点等方面的编排特点;陈佩英(2011)分析了马来西亚《一年级国小华文》的编写特点;李庆红(2011)运用统计分析比较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法等多种方法对海外五套小学华文教材的插图及版式问题进行了综合探讨;王允巍(2011)对《中文》与《汉语》插图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叶俊杰(2011)a 探讨了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文小学、国民中学和改制华文中学的华语教材编写问题。

无论是对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还是对文化内容、插图、练习编排等问题的关注,都反映了学者们对华文教材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上述研究所得结论,对于改善华文教材的相应问题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四)教材间的比较研究大幅增多

21 世纪之后的华文教材研究大量采用了对比的研究方法,这一点在项目化研究成果中已有体现。针对两套教材或多套教材多方面内容的对比研究,在数量上也有了大幅增多。[2]此类研究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将海外华文教材与国内(大陆地区)通用语文课本进行比较。如顾惠诗(2000)对新加坡和中国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比较分析;郑玉财(2003)对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中学华文》和我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语文》进行了比较;古咏洁(2007)对马来西亚董教总版高中《华文》与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研究;闫艳、程治国(2007)对中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和新加坡EPB 版小学华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比较研究;周小兵等(2010)在中外对比的基础上,对汉语文化教材进行了系统考察;印贞(2012)对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选材内容、编排结构、练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2.对海外不同华文教材的比较分析,包括同一区域和不同区域华文教材的比较,所涉及教材除了华文课本之外,还有教参、练习册、辅助教材等。如黄年丰(2006)对4 套海外华文教材教参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分析[3];许琨(2011)从新加坡的“差异教学”理念出发,系统分析了新加坡小学不同华文教材(定向阶段)在宏观、微观层面上的多种差异;田慧玲(2012)将印尼小学低年级华文教材《中文》与《汉语》进行了多方面对比分析;洪玉莉(2013)将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马来西亚教育局版初中《华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刘洁(2013)将缅甸所使用的华文教材《小学华文》与《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编写缅甸本土小学汉语教材提出了七点建议;尤哈娜(2013)从课文、生词、语法、练习四个语言要素入手对印尼高中汉语教材《华语》与《欢乐学习汉语》进行了对比分析;雷丹(2013)将《中文》(小学版)与《轻松学汉语》(少儿版)的练习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两者的优点与不足。

此外,吴星云(2010)还分析了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差异,并借以指出针对两类学生的教材在基础知识编排、教材内容涉及、文化因素引入等方面要有所差异。教材比较研究反映了教材间的多方面差异,有助于展示不同教材的特点和优劣之处,对于华文教材的优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五)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议题

1.出现了历时视角的教材研究

历时研究是21 世纪之后华文教材研究的新视角,其中包括针对某地区华文教材历史沿革问题的研究,如罗庆铭(2008)以新加坡建国后三套教育部统编汉语教材为对象,分析了新加坡小学汉语教材的演变过程、编写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新加坡汉语教材编写的具体设想。郑文龙(2008)分析了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语教材编制的沿革演进等问题。祝晓宏(2008)对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的语言变异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王燕燕、罗庆铭(2010)回顾了新加坡汉语拼音的引进与推广情况,并分析了新加坡4 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特点;陈燕秋(2011)通过对《海外小学中文课本》和《汉语乐园》的比较分析,阐释了90年代以来境外教材编辑风格的转向和改变问题;何欢欢(2012)以菲律宾宿务华校华语教材为对象,研究了华语教材在菲律宾华侨教育时期以及华人教育时期教材的演变发展史。

2.教材“当地化”成为新的研究议题

“当地化”也称作“国别化”、“区域化”、“本土化”,简单而言,指的是华文教材的编写和设计应当与海外不同地区的国情、文化特点相适应。郭熙(2008)探讨了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如“文本”的当地化以何种教材的方式出现等;于锦恩(2011)则研究了民国时期华文教材语言资源的“当地化”问题;孟祥磊(2011)对《美洲华语》在教学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字词句等方面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叶俊杰(2011)b 对马来西亚华文课本中的“本土化”词汇进行了计量研究;黄金英(2011)提出了对缅甸汉语教材“本土化”的思考,刘洁(2013)通过对《汉语》与《小学华文》主课本的比较,对缅甸“本土化”小学教材提出了建议。此外,温丽欢(2012)、朱颖(2012)、徐峰(2013)等也都对“本土化”问题有所涉及。

对具体地区华文教材的历时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地区华文教材的发展脉络,在编写新的华文教材时,有助于避免重复过去的误区,编写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教材。学者们对教材“当地化”或“本土化”问题的共同关注,反映了人们对华文教材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如何体现具体教材的本土化,则成为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六)小结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之外,目前所见的相关研究还有关于华文教材建设的评述性文章,如李嘉郁(2007)、陈水胜(2010)等。总体而言,海外华文教材研究关注最多的仍是东南亚地区的教材;研究多采用了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等形式,运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细节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编写理论问题的关注逐步深入。近年来,华文教材研究还呈现出“批量”性特点,2000 至2010 十年间的研究成果已达数十篇,近两年更是呈现出增长趋势,华文教材研究已经成为国内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不少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常见选题之一[4]。

三、对华文教材编写的建议

教材研究的深入对于编写更为优秀的华文教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多方面的结论有助于海外华文教材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尽管编写出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普适性”华文教材并非易事,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写具有明显“本土化”特色的教材,应当是大势所趋。结合对华文教材的多方面研究,我们认为,在“本土化”华文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首先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学习者的切实需要,编写对其生存及发展具有实际帮助的华文教材。所谓因地制宜,是一定要了解当地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与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要了解当地社会的文化特点,尽量包含具有当地特色的话题和词汇。

2.应当“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结合其特有的需求和喜好,编写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实际帮助的阶段性教材。与纯粹的第二语言教育不同,华文教材的使用对象包含多个年龄段。在教材编写之前应当充分考虑适用对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话题和内容。

其次,在教材细节问题的选择和编排上,可以充分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如在教学模式的设置、语言点的选择、词汇和文化内容编排方面,编写者可大量借鉴研究认为比较优秀的华文教材;在语法点的设置编排方面,也可以现有较为通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为参考并加以调整;在“本土化”话题和内容的选择方面,可借鉴当地现有或其他地区优秀的华文教材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走入误区;在内容复现、练习方式的选择上,更应充分借鉴有关不同练习形式与学习效果问题的相关研究。

除此之外,教材编写还应当注重体现时代性和趣味性。这是教材编写的高标准要求,编写者也可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科学的教材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教材编写者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使华文教材建设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注释:

[1]本文所指“华文教材”指的是狭义概念,仅指专门针对以华裔子女为对象的现代华文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因此,不包括传统华文教育所用的语文类教材,也不含广义的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2]在“项目化研究成果”中,有不少也采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此处的比较研究,多为教材间的系统或多方面的比较。

[3]很多“比较研究”的成果中,也得出了一些原则或理论性的结论,如黄年丰(2006)通过比较总结出了华语教材教师参考书需要包含的一些基本内容及编写教师参考书的理论和原则。

[4]详见参考文献。其中以暨南大学贾益民教授指导的学生为多数。

蔡 丽:《印尼正规小学华文教材使用及本土华文教材编写现状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 期。

蔡 丽、贾益民:《海外华语教材选词共性分析》,《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 期。

陈昌来:《华文教材的共性和特殊性及其对华文教材编写的影响》,刊于《首届上海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陈慧玲:《<菲律宾华语课本>教材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陈 珺、万 莹:《华文教材编写的四原则》,《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 期。

陈佩英:《马来西亚<一年级国小华文>课本的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陈世通:《柬埔寨金边华文学校华文教育与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陈水胜:《海外华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4 期。

陈小红:《华文教材课文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陈学超:《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华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3 期。

陈 昕:《面向东南亚短期汉语教材的编写设计》,《海外华文教育》,2003年第3 期。

陈燕秋:《从<海外小学中文课本>到<汉语乐园>——海外儿童华语教材编辑风格之变革》,第二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陈银心:《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初中华文教材中的价值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方丽娜:《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悦读华文,细品文化>为例》,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方秀珍:马立平:《中文特点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房 宁、李思嗳:《马来西亚国民中学华文教材编排研究——以初中华文教材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 期。

古咏洁:《马来西亚董教总版高中<华文>与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之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顾惠诗:《新加坡和中国小学语文课本比较》,南京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0年。

郭楚江:《华文教材汉字研究——以<中文>、<汉语>、<标准中文>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郭国英:《“中国文化圈”语文教材异同点》,《中学语文》,1989年第9 期。

郭 熙:《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 期。

韩海鑫:《泰国华文教材简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2年第Z1 期。

何欢欢:《菲律宾华语教材的演变和思考》,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何慧宜:《六套海外华文教材中国知识文化内容项目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林生:《中学华文教材的构架——新加坡的经验》,《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5年。

胡月宝:《浅谈儿童第二语阅读教材的编制原则——以新加坡小学阅读教材为例》,《亚洲太平洋地区华语文教学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原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出版,2008年。

胡维娜:《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侯显佳:《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范文系统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洪孟珠:《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的设计与推行》,《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85年。

洪玉莉:《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马来西亚教育局版初中<华文>之比较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黄金英:《缅甸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及汉语教材本土化思考》,《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第1 期。

黄年丰:《海外华语教材教师参考书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 期。

黄千恬:《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华文>教材分析及评价》,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黄诗婷:《马来西亚汉语教材研究——以华文小学课本<华文>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贾益民:《论海外华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二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董教总编印,1998年。

晋玉珠:《柬埔寨小学部<华文>教材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黎景光:《东南亚主流小学华文教材课文用词调查》,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嘉郁:《关于当前华语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3 期。

李金鹏:《<中文>(修订版)和<美洲华语>知识文化项目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庆红:《小学华文教材插图及版式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李毓贤:《泰国高校初级汉语教材词汇选编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李思慧:《马来西亚国小华语教材字词文化对比分析》,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梁云川:《两套儿童华文教材词汇选取及编排问题的对比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廖莉茹:《<菲律宾华语课本>中文化因素的编排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廖新玲:《新加坡新编华文教材的语言特点与选材分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 期。

雷 丹:《<中文>(小学版)与<轻松学汉语>(少儿版)练习对比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林国安:《马华文学作品编选独中<华文>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刘 慧:《多媒体华文教材设计的分析研究——以<中文>、<汉语>、<标准中文>等五部教材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刘 慧:《现代学习理论在多媒体华文教材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刘 慧、贾益民:《多媒体华文教材练习设计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1 期。

刘 洁:《<汉语>与<小学华文>主课本对比研究——兼谈对编写缅甸本土化小学汉语教材的建议》,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刘潇潇:《海外华文教材语法点的选用与编排研究——以<中文>、<汉语>、<标准中文>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潇潇、肖 菲:《六套海外华文教材练习题型数量的统计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

刘志梅:《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修辞格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罗庆铭:《新加坡小学汉语教材的沿革》,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08年。

孟祥磊:《美洲华语的本土化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孟艳燕:《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宋婧婧:《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文化传承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海外华文教育》,2006年第6 期。

邵洪亮:《新加坡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汇及其教学处理》,《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10年。

石景章:《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华语>教材简介》,《湖南教育》,1993年第1 期。

谈颖瑜:《新加坡<小学华文>课文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唐燕儿:《论远程华文师资函授教材的编写》,《教育导刊》,2006年第1 期。

田慧玲:《印尼小学低年级华文教材<中文>与<汉语>对比分析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汪 洋:《新加坡<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单元内容评介》,《考试周刊》,2009年第17 期。

王 惠、余桂林:《汉语基础教材的字频统计与跨区域比较——兼论全球华语区划与汉字教育问题》,《长江学术》2007年第2 期。

王建勤:《华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导向及教学解决方案的比较》,《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 期。

王 曼:《柬埔寨华校中学部华文教材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王培光:《教学语法与语法教材——试论新加坡<高级华文>的语法教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9年。

王 劼:《新加坡<小学华文>基础阶段汉字教学考察》,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晓静:《华文教材文化误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王燕燕、罗庆铭:《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王允巍:《<中文>与<汉语>插图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温丽欢:《从话题选择看华文教材编写的国别化问题——以印尼<我的汉语>、<基础汉语>为例分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10 期。

韦丽娟:《泰国法政大学的汉语基础教材之我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5 期。

魏 霞:《浅析<中文>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及“文化误读”》,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吴星云:《美国大学针对华裔和非华裔学生的中文教材的特色和问题》,《国际汉语学报》,2010年第10 期。

吴 颖:《对菲律宾华语教材的几点思考》,《首届上海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吴中伟:《海外华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以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为例》,《首届上海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肖 菲:《论华文教材练习编写的原则》,《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第S1 期。

肖 菲:《海外华文教材练习设计与编排分析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徐 峰:《有关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中新加坡元素的若干思考》,《海外华文教育》,2013年第2 期。

徐 弘、冯 睿:《北美汉语教材的使用——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的标准》,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5年。

徐 静:《海外中学汉语教材中国知识文化内容编排研究——以泰国中学汉语教材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徐子亮:《海外少儿中文教材编写刍议》,《首届上海华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华文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

许 琨:《新加坡“差异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华文教材浅析——以定向阶段教材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闫 艳、程治国:《中、新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以中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和新加坡EPB 版小学华文教科书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6 期。

杨石泉:《编写华语教材的几个问题》,《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1 期。

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课程大纲与华文教材的编写》,《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第1 期。

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课本中华文化词汇与本土化词汇的计量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第2 期。

叶婷婷、吴应辉:《马来西亚的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探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第4 期。

叶晓萍:《对马来西亚国民小学教材<国小华语>的调查与思考》,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印 贞:《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尤哈娜:《印尼高中汉语教材<华语>与<欢乐学习汉语>的对比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于锦恩:《民国时期华文教材语言资源的当地化》,《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 期。

于 珊:《<中文>词汇重现问题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赵新燕:《海外华裔儿童汉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方法》,《海外华文教育》,2000年第4 期。

张 帆:《<汉语>教材在缅甸腊戌地区的适用性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张洪宇:《为周末华校编写教材所想到的若干问题》,《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教学应用组)》下册,台北: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1997年。

张金花:《<泰国人学汉语>的教材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张健民:《华文多媒体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海外华文教育》,2009年第2 期。

张 妍:《新加坡华文教材<中学高级华文>简介》,《语文建设》,2008年第Z1 期。

张占一、鲁健骥:《值得借鉴的<华文读本练习本>》,《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 期。

郑文龙:《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语课程及教材的沿革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郑玉财:《我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与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10 期。

朱遂平:《菲律宾小学华语教材文化内容对比分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朱 颖:《柬埔寨汉语教材<华文>课文分析》,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祝晓宏:《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的语言变异及其成因——多重认同视野下的观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 期。

周小兵、罗 宇、张 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 期。

周雅娟:《海外周末制华语教材於文化及语言部分探讨——以<中文>(修订版)及<儿童>华语课本》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钟 辉:《新加坡华文阅读语料库建设及篇章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祝晓宏:《新加坡<好儿童华文>教材的语言变异及其成因——多重认同视野下的观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华语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我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