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探析

2015-03-27汪立超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针对性途径

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探析

汪立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课程教学针对性的好坏,影响到能否培养出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尝试从立足点、根本和保障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课;针对性;途径

一、科学分析高职生特点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立足点

高职生多由普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及对口单招的三校(中技、中职、中专)毕业生构成,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信仰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针对上述现象,科学分析其思想行为形成及变化规律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立足点。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问题根植于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的解决又促使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在新的实际问题中孕育着新的思想问题,如此往复,不断推进人的思想境界提升。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解决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最大实际问题。当今高职生绝大部分是“90”后,他们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各种机制、体制不断建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所面临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价值取向、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保健等等,都烙上时代印记。这些人生课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今后能成为什么样人。不可否认,每个高职生对具体人生问题的态度、想法和目的是有所区别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人生问题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在这一过程中,须以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分化与同一”为基础,推动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新的“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并且用新的“理想的我”去分析、评价和统一“现实的我”,使“原有的自我”提升和达到“新的自我”。当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它言之有理”。因此,我们务必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抓手,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知识。离开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知识不可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也不可能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高职高专院校在“基础”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和贯穿“精而管用”的原则,实现由“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换。若要达到此目的,需教师深入认识、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思想动态,做到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融个性与共性中,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愉悦地接受德育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下面两点做起:一是在教学中处理好“差异”。每个学生在心理状况、学习能力、认知程度方面不能同日而语的,有差异的,特别在思想认识上。针对上述状况,教师要尊重并处理好“差异”,不能对“差异”视而不见,简单地以“大一统”方式迫使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同样的认识,这不但是荒诞的而且也会使“基础”课失去应有的价值。“差异”向“统一”转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实现此过程的转化,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有一点毋庸置疑,教师应以“差异”为契入点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以及聪明才智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式教学,给学生营造人人平等、人人受尊重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唯有此,教师才能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差异”向“统一”转化插上知识的翅膀。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载体,也是徒劳无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融入到教学中。如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自身思想问题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互动中既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根本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这个目标表明“基础”课教学不能仅仅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这关系到我们“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任何一方不可偏废,务必两手抓两手硬。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教学针对性也应围绕以下两大基本目标展开。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最为重要。高职生思想

政治素质合格了,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基础”课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一方面,更新教学观念。古语道“有才无德,行不远”。在德育教育中,依据高职教育的特征突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勤俭自强的良好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成才成长。另一方面,革新教学形式。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演讲式、观摩式、社会化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想政治情感的共鸣、思想政治意志的坚定,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自觉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对于我们“基础”课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俨然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命脉。究其原因,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到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和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然而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高职生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赚钱能力。于是乎,“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到底有没有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质疑。针对此现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基础”课教学针对性,进而改变学生对“基础”课的成见。

首先,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性质和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重组,充分发挥该课程对支撑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作用。如在“思想”部分中将“四信”与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爱国主义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在“道德”部分中结合不同职业层面的道德要求,引导学生逐步恪守本行业内的道德规范要求,自觉地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达到知行统一;在“法律”部分中依据不同职业性质和岗位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职业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的群体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表明交流协调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品德不断得以提升的助推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培养,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发言、提问、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太在意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关键要激发学生对不同意见的讨论、辨析。通过此,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与群体沟通的能力和演讲能力。

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而,教师不能小视高职生的创新潜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渴望;激励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和探究者,培养学生勤思考,乐表达,敢质疑,勇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生命力得以焕发,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保障

(一)以坚定信仰引导学生

政治信仰和信念是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方向和灵魂,教师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自觉践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毋庸讳言,当前有些教师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巨变大潮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产生质疑,政治信仰和信念发生动摇,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难以潜心教书育人,对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坚定志向的确立、人生奋斗道路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要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服和尊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教师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教育者。

(二)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立德树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其言行举止触摸着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着潜移默化作用。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显然,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以情感的力量、形象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思想品德的示范者、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三)以广博的知识教育学生

“基础”课是一门交叉学科的课程,涵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要把此课讲得好、讲得精、讲得特,讲到学生心坎上,教师务必不断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把握时代脉络、结合学生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实现在知识传授中做到融会贯通、通古博今、得心应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启学生之所启,拓展学生视野,积累学生知识储备,不断赢得学生尊重和敬畏;实现在对“基础”课教学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中创造性地进行教改活动,不断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严谨务实,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只有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课教学工作实际特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基础”课教学工作的特点,积极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方面的探索,“基础”课教学工作就能扎实而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2007,(6).

[3]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高教等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院校针对性途径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体育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