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015-03-27吴发水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教育高校学生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吴发水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8)

摘要: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高校学生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受到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并逐渐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何借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产生正向和积极的作用,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教育;高校学生

国家各方面信息的透明化处理,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新时代媒体的快死发展,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并以爆发性的速度在公众中进行传播。这些热点既有国家间的政治往来,也有经济、娱乐等各个领域的名人明星的绯闻八卦以及关系到普通民众的利益问题。大学生借助先进的通讯手段得到了这些信息,也会受到这些信息带来的影响,并在综合自己的观点之后传播出去。因此,对高校教育者来说,就要考虑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充分考虑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造成的冲击,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样的社会热点,处理好就能够将学生导向爱国主义、与人为善、积极健康的方向,而一旦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大学生愤世嫉俗、消极颓废、悲观厌学的方向。因此,处理好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的问题。[1]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几种分类

(一)根据事件的主体分类

从事件的主体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分为个人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群体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个人性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一个人或几个人,例如李天一案件、东北小贩杀死城管案件等等,群体性的社会问题则有一定的群体性,例如高铁7·23事故的处理、保卫钓鱼岛全国游行示威活动等。

(二)根据事件发生的频率分类

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发生的频率不同也可以分为定期热点和突发性热点。例如每年的8月15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月12日纪念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等。而突发性的事件则不具有规律性,例如青海玉树地震等。

(三)根据事件发生的区域分类

这部分社会热点事件主要可以区分为国际热点和国内热点,国际热点也可以分为与我国有关或无关的热点事件。例如玉兔号月球车和嫦娥火箭“奔月”,马航MH370失联等。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社会热点问题同其他事物一样,对大学生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为了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首先要确定社会热点问题有可能对大学生形成哪些方面的影响。[2]

(一)积极影响

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再是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只有那些“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生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代表。而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一定程度上也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从而使他们对外界事物更加关心。[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形成主流道德观念。通过个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分析、思考,结合舆论对事件见得评价,可以使大学生有所参照的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社会主流的道德观念,因此对大学生理解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推动作用,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形成主流道德观念。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公民意识的形成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与同龄人或通过媒体与不同的群体交换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共同探讨和交流,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程度,而随着他们参与度的提高,也就自然而然的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公民意识,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逐渐摆脱过去只有依赖父母、老师才能表达自己思想的状态,而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自与他人交换意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些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个人的主体意识。[4]

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个性发展。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在获知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之后,开始形成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意见都促使大学生产生希望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有促使大学生尝试与同学、朋友以及师长去进行互动,交换看法。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与朋友有着相悖的意见,甚至产生争辩,但正是这些看似负面的行为使大学生逐渐学会从对立的角度看问题,辩证的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更加全面的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这也正是他们个性发展的过程。

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大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以外,除了理论课程和必需的实践以外,几乎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大学生常常被描述为“眼高手低”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能与社会接轨,踏入社会后,即使具有一定的工作技能也会产生不适应。而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使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从沟通、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与校园象牙塔之

外的内容有了接触,了解到社会与校园的不同,因此能够促进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二)消极影响

社会热点问题固然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正是高校工作者应当予以注意的地方。

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过去多年的经验使他们习惯于在父母、师长处获得指导。而他们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多年的依赖中受到父母和师长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在价值观方面有可能颠覆他们固有的一些观念,与他们的父母师长传授的,与他们习惯的价值观有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大学生虽然已经可以算作是成年人,但心智成熟并不一定能过跟上年龄的发展,大学阶段实际上是他们真正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有可能对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冲击性影响。[5]

冲击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捐款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也不例外。而这一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拜金、炫富、可能存在的贿赂、贪污、包庇、不作为以及其他一些负面现象无不使大学生受到冲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的都是父母和师长的比较正向、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往往具有较为传统的、保守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一出现,就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事件的后续并没有妥善的解决而消除人们的疑问,这就更有可能使大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干扰大学生认知能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引发各方的大讨论。学界以及一些著名人物往往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一些媒体也会为了博眼球而不断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意义、不为人知的背景等等。各方的观点铺天盖地袭来,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因此其认知能力受到极大的干扰。

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过去的学校生活使许多学生对社会上关注的事物并不特别在意,但社会热点问题一出现,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想、观念,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影响,都与大学生所熟悉的不太相同,一些适应性不够强的学生就可能感到极度的扭曲,而社会经验不足也导致他们无法自我排解,从而造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过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6]

三、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并应当尽快完善。只有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而牢固的价值观,才能够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带来的冲击时屹立不倒,坚持自己的观念和看法。这样一个过程一方面要依赖于高校学生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借助思想政治课的体系来完成。一旦发生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就应当迅速帮助学生剖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他们争取分析和判断,再通过政治课程体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明白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结合他们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以及价值观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使他们从社会热点问题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

其次,大学生的成长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在一些社会问题发生后,媒体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发出新闻博人眼球,而是要充分考虑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如果最终结果是积极正向的,就应当大力宣传,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个群体都能够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所了解。而那些负面消极的信息,则要尽可能少的占据篇幅,弱化其影响。在不得不大量刊发的情况下,也要通过编者的评论等方式引出一些正向和积极思考的内容,从而对大学生能有较好的引导。[7]

再次,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拥有快速成熟、紧密连接社会的通道。借助这样的平台和渠道,大学生有意识、有机会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实践,同时完成个性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独立意识的塑造。而学校则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和反思课堂所学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究竟能够被如何运用,从而实现使他们能够由衷地原因尝试将“知”与“行”合一。

最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重视社会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并不断完善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例如美国大学生通过学校安排的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价值,并增强自己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在韩国通过专门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调研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而日本则是通过在学校和社区等各类公共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来鼓励、吸引学生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便利。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得益于社会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厚理论基础、得益于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我国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8]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合格的大学生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正确伦理道德思想,具有地理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具有强大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中的大学生既成熟又不成熟,在这样一个充满身心矛盾的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就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高校中的学生工作者来说,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除了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做法。大学生的培养一定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不得不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赖练.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J].德育在线,2011,(7):234.

[2]马富国.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证实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7-258.

[3]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4]马国富,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5]肖岳峰,李祖塔.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J].高教论坛, 2011,(8).

[6]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7]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 2009,(12).

[8]林兴龙.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猜你喜欢

社会热点高校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引入社会热点丰富历史课堂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