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5-03-27周帆,程龙飞,黎小华

关键词:联合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

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周帆1,程龙飞1,黎小华1,向海2

(1.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4100;2.重庆万州沙河中学,重庆404100)

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东南大学作为重庆三峡学院的对口支援高校,近来两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学生联合培养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两校联合培养学生机制中发挥高效的作用成为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新课题。

关键词:联合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重庆三峡学院作为西部的一所高等院校,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自2001年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实施以来,西部受援高等院校已达到38所,基本覆盖了西部地区各省区市。根据支援计划,东南大学作为重庆三峡学院的对口支援高校,近来两校之间建立了一系列的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口支援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教育教学平台上,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应用型技术大学培养方式转变中做好宣传工作。因此,联合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着力点。

一、联合培养学生新机制

(一)联合培养学生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指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机制”,[1]这充分显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大量需求应用型人才。目前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需要着力落实解决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特别是我国当前前高等院校学生培养大多数是培养学术性人才的教学,提出了现阶段高校对于学生教育培养的新路子。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招收应用型研究生大约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占了70%,只有约30%的比例招收了学术型研究生。而当前我国每年招生入学的研究生中,应用类型研究生规模较小,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协调。根据一系列统计,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应用型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比例进行了调整,计划五年内达到50%的比例,来满足目前国家经济建设对应用型学生的需求。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约56万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学生的大量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招生方案,扩大对应用型研究生招生规模。这表明目前我国开始大幅度推进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在高校扩招后高等学校财力不足的状况下,一些工科工程类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就迫切要寻求更多社会企业的支持,寻找的更多机会,联合培养学生,走出校门去学习、见习、实践,请来对口支援学校,对学生相应的学习知识能力进行指导、培养,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联合培养学生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阶段学生成长的需求。

(二)高校是联合培养学生的主导

《教育法》赋予了学校教育的九项权利和六项义务,要求学校在学生成长中有所作为,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高校与相关科研单位、行业、企业、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从法律层面上讲应该是高校来主导。所以,对于高校联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用型学生,高校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要保障学生培养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联合培养学生体制的形成和完善也应由高校主导

当前联合培养培养研究生方案已经基本成熟,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是:第一健全联合培养单位聘用导师制度;第二相关管理、激励、约束制度还有有待完善;第三还大量欠缺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制度;第四还需经一步完善联合培养评价体系。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来进行主导。然而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大部分是以高等学校内学习为主,要提升本科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根据制定的培养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让培养学生“厚基础,强能力”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所以,由受援学校主导是保证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有力保障

针对几年内将有50%的研究生进入高校进行应用型培养,本科学生的职业化对实践能力进一步需求,探索高校之间联合培养学生新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正确导向

在现行的法律中,明文规定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政治导向,明确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还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学生,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联合培养学生是

新时代的产物,要符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让这种新模式富有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联合培养学生的思想上发挥好保障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发挥作用

对联合培养本科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要联合对口支援单位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成长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相关探讨,积极在校内开展一系列文化宣传和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加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完善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业课程顺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从本科生成长需要可以分析出,联合培养学生在当前形式下是非常必要的,在联合培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联合培养,鉴于培养中的流动、分散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第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主体作用。高等学校普遍采取导师负责制,这对高校选择和培养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要大力发展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加强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发挥党团的教育优势作用。对联合培养中流动性大的形式,要成立党团支部等一系列组织,积极活动,充分依靠党团力量凝聚党团员,对他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管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机制

在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机制中,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环节相对较顺畅。然而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用的是与联合培养单位“双导师制”,普遍采用的是知识体系学习和专业实践结合的培养方式。因此,要在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这三个教育的主体间应该具有的任务和权利,将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具体职责落实到位。在来年招生指标上逐步向重视研究生思想教育的联合培养单位予以倾斜;要将德行素质纳入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范围,要将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情况列入考核范围;在毕业时审核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列为必考内容……这一系列措施对规范和促进联合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将会起到积极性建设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学校应该对口支援高校开展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一系列评先争优等活动,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出色的联合单位和导师予以相关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联合培养学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联合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之相关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观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联合培养学生的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教育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关心每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的规律性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性,积极创造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3]学生成才的主动、积极性将决定着学生培养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制定相关联合培养方案、训练目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制度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适应联合培养学生发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在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单位、企业等联合培养学生的的过程中,要重点加强对本科生的培养。在培养中渗透交流式占了很大部分,这是快速、易组织的一种培养模式,但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肤浅、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开展多种方式来进行学习,弥补单一方式的不良结果。当下之急,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联合培养方案来进一步保障联合培养学生质量的实现。这些培养方案中必须包含合理的教学课时,学分的认定,社会实践奖励,培养经费保障等相关内容。重庆三峡学院和东南大学已经在2010级、2011级、2012级的“1+3模式”“1+2+1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中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进了本科生学分教务管理体系中进行了相关认定工作,这是有益的积极尝试。除此以外,在高校的学科发展也要乘联合培养学生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调研,不断改进学科结构,这样才能占据主导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进一步会掌握主动权。

(三)形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采取与联合培养学生相适应的举措。要进一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效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第一,逐步提升学生的教育热忱和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各种社团组织、研究生会等,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课余文化丰富多彩,在学习中长知识、受教育。第二,发挥网络教育功能作用。分散培养学生的状况,以培养单位为单位建立微博,微信、QQ群、网站等方式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开设心里咨询、校园网络论坛、互助微博等平台。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班团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优势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开展或者利用周前会在班级聚会中进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

(注: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第六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20626)

注释:

①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 2625_3.htm。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http://www.ln.gov.cn/zfxx/gjfl/xzfl/20 0804/t20080402_177417.html。

③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3-04/16/content_927 02.htm。

参考文献:

[1]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2]刘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3]程爱婕,孙跃东,曾忠.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

[4]王娜,王晓.科技型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