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关思想述评
2015-03-27郭永泉
郭永泉
中国古代海关思想述评
郭永泉*
中国古代海关思想和海关机构相伴相生,经历了两千年的传承和变化。为准确把握古代海关思想的性质特点,采用先述后评、先归纳后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古代海关思想按照时序和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七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典型的代表人物、鲜明的思想主张和相应的实证效果。以唯物史观分析,古代海关思想是变化、发展的思想体系,表现出现实批判性和海关本体论的特点。历史上发生过春秋战国、明清时期两次海关思想大争鸣,对历史进程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启蒙。古代海关思想是存史鉴今的宝贵思想财富,无论是用于证实中国古代的经济领先,还是为现时海关提供管理经验,都有重要价值。
古代海关;海关思想;海关文献
中国海关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产生了海关机构的雏形。《周礼·天官》云:“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代海关的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也有无数的有识之士思考和探索着古代海关的定位原则及运行规律,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或传承,或争鸣,或证实,或辨伪,构成了古代海关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目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在所著文献中论及古代海关思想,有的结合海关史的断代分析儒家思想的作用,有的阐述关税起源阶段的启蒙思想,有的对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进行比较,有的解读明清时期开关促贸思想的发展。①涉及中国古代海关思想的研究文献参见姚永超:《中国海关学术史研究诌议》,《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黄天华:《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徐信艳:《中西方古代关税思想的特色比较》,《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吴丽红:《明代对外贸易思想》,《经济科学》1993年第1期;刘兰青:《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商业文化》2005年第10期。这些文献都是间接述评古代海关思想及实践作用,部分文献以关税思想为主题,但不以系统的海关思想为主题,而且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也有明显不同,彼此形成争鸣。所以,整体而言,古代海关的思想史研究尚处于学术空白。
一、古代海关思想概述
在相关物证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要研究古代海关思想,离不开各类古代典籍。但其卷帙之浩繁,内容之复杂,不可能穷尽精力一一解读辨析。为此,笔者采取优选素材和择取典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大的历史范围入手,按经济学——财税和贸易——关税和外贸——海关的步骤依次缩小研究范围,再选择三类人物作为重点分析:一是历史实践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二是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三是有独特主张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思想进行比较,归纳出不同海关思想的典型,进而形成比较清晰的海关思想史。关于海关思想的范畴,本文参考了王晓刚关于“海关学”的定义,②参见王晓刚:《论海关行为的本质与海关学科的创建》,《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即将有关国家间交往的监管规律的思想作为海关思想。
(一)周王朝时期古代海关思想的启蒙
自早期海关产生之日起,海关思想就应运而生。《周礼》载“古者,境上为关”,“关,要塞也”。毫无疑问,早期海关的主要功能在于政治和军事,维护国家(含诸侯国,以下同)的安全和稳定。正如《礼记·王制》云:“古者……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这提供了一种朴素的海关思想起源,主张海关应主要查验监管违禁品,不收取任何过境税。
海关职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延伸,从军事要塞逐步转变为财税关津。周王朝末期,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独立与垄断性的“工商食官”体制的瓦解,各种市场形成层次和体系,使得流通性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各诸侯国出于财政的考虑以及调节保护的需要,于边境及内部对过往货物课征关市之税,海关开始凸现其经济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了“司关”、“司门”和“掌节”等海关职官制度。关税从此成为古代海关的最主要职能,也成为思想家研究海关的主要切入点。
伴随着早期海关的产生以及关税的普及,也出现了古代海关的启蒙思想。这些思想大都从哲学本体论出发,探究政治与民生的关联,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思想,都反对包括海关在内的积极行政干预。但是墨子通过对关税收入分配的学术论证,却认为征收关税是一件关系国家富强的大事。“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墨子认为关税具有四个合理性:第一用来“作酒醴粢盛”祭祀上天和鬼神,实现求祜之目的;第二用来“为环璧珠玉”结交诸侯,实现非攻之目的;第三用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实现兼爱之目的;第四用来“怀天下之贤人士”,实现养士之目的。③参见《墨子》之《尚贤中》、《天志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以管子、孟子为代表的轻关重商思想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百家争鸣”的时期,影响后世的各种主要思想都肇始于此。同样,该时期也出现了海关思想的大分流,形成了“轻关”、“重税”两大思想源流。“轻关”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管子、孟子等人。
春秋初期,重农抑商思想尚未萌发,管子结合在齐国辅政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轻关重商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称:“关者,诸侯之陬隧也,而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道行也。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④《管子·问篇》。主张海关的地理位置应设在交通要道,职能以监管和服务并重,严禁滥征关税和重复征税,以有利于行人和商货的流通。“三会诸侯,令曰: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⑤《管子·幼官》。管子对于关税政策,力倡法定税率,将税率降到1%到2%的低值。管子还由此引申出朴素的商品经济学主张,发现了贸易比较优势和税不重复的道理,开展了粮食收储和倾销等海关管理实践,堪称思想深刻、眼光超前。在管子的轻关思想引领下,齐国迅速走向民富国强,一度称霸诸侯。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开明君臣纷纷效仿其思想。比如晋文公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关市平,商贾归之。”⑥《逸周书·大聚》。也使晋国继齐国之后称霸;晏婴相齐,实行“毁关、去禁、薄敛”政策,⑦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年》。承继了管子的思想和实践。
儒家思想家在海关思想方面主要是反对关税苛征,主张海关回归监管为主的职能定位。孟子从有利民生的仁政角度,多次批评重征现象。比如“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什一,去关市之征。”⑧《孟子》之《梁惠王下》、《尽心下》、《滕文公下》。荀子认为压低关税就可以实现国富之目的。“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如是则国富矣。”⑨《荀子·富国》。
主张“轻关”的思想家秉持“关讥而不征”的价值观,认为海关应以监管为主。他们也注意到关税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内部关税时代,低关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和民生福利。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后世主流,这一思想成为历代执政者管理海关的理想追求。但事实上,关税因其直接可见的财政功能,吸引各类政权大量增设关卡要塞,不断强化征管,在战乱时期尤甚,关税负担日趋沉重。就连一贯轻关的齐国、晋国,后来也走上了重征关税、暴敛无常的歧途。
(三)战国时期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重税抑商思想
秦国的崛起和强大得益于商鞅变法。商鞅思想的核心是农战,他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必须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旗帜鲜明地提出“重关市之赋”等主张,制止百姓弃农经商,“重其租,令十倍其补,然则商贾少。”(10)参见《商君书》之《垦令》、《外内》。对偷运贵重物品出关的走私行为,处以重罚,使商人无利可图而转向务农。从中可发现,商鞅的海关思想中,关税并非敛财之需,打私也不为维护贸易秩序,都是用来调节百姓利益、推行农战政策的奖惩手段。
同时期的韩非也提出类似思想。他主张重征,反对薄役和“足民”,认为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根本不足以“战民”。(11)参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但同时也主张按财富多寡区分征税比例,有一定的公平意识。
其后一些政权统治者制定海关政策时都贯彻重农抑商的思想倾向,主要体现在海关的重税、严查方面。不同时期关税税率的高低反映了抑商程度的轻重。利用海关抑商的措施在确保政治稳定、兵源充足的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内部以及对外的正常商业贸易。
(四)汉唐时期的薄税和关贸思想
汉唐时期经历着历史发展的摇摆。一方面有着国力强大的时段,经济繁荣,包括外贸在内的商业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统一政权下的海关职能充分显现,出现了市舶司等专门的外贸监管机构。一方面也有着割据混战的时段,经济衰败,商业停滞,贸易中断,各种割据政权乱设关卡,道道盘剥,海关的职能无法行使。在这种强烈的历史对比下,很多有识之士思考了海关和经济民生的互动规律,提出了薄税和促进贸易的海关思想。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桑弘羊创新了均输平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经济制度,他积极主张对外开关,发展对匈奴等族的边贸,由海关机构实行铁器等多种商品的禁限管理。魏文帝曹丕认为“关津所以通商旅……重税非所以便民。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12)(魏)曹丕《薄税令》。作为帝王能将轻关税和促民生联系起来,实属不易。唐代大学者韩愈主张发展对外贸易,“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娥帽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13)(唐)韩愈《韩昌黎集·送郑尚书序》。唐代名臣崔融重视海关的政治作用,要求将“关”和“市”进行职能管理上的区分。这是较早将海关税和其他税区分的理论。“市纵繁巧,关通末途”、“关为御暴之所,市为聚人之地。”但同时,崔融又反对征收行人关税,认为关税阻碍商品流通,不利于社会稳定。“不限工商,行人尽税……扰乱人情,久且为乱。”“税关则暴兴……一关不安,则天下之关心动矣!”(14)《旧唐书·崔融传》。
这些思想家通过对海关的研究,注意到封建社会的农商关系以及深层次的经济社会矛盾,所以主张薄税和发展贸易。唐朝中后期实施两税法改革,规定“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禁止收取内部关税,但其后藩镇割据局面恶化,设关滥征的现象反而越演越烈。
(五)宋元时期的海关管理创新思想
宋元时期,中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兴盛,海关的职能更加完善,内部关税和外部关税开始区分。但是为了支持庞大的政府预算和军费开支,关税苛征现象比较严重。海关机构处于既要维护贸易又要广开税源的矛盾中,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在研究海关时,提倡创新海关管理手段,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苏轼提出了法定减免税的思路,主张承担纲运任务的船只所搭载的私人商货应免于征税,“既负征税而脚钱又轻,故货物通流缘路,虽失商税,而京师坐获富庶。”(15)《苏轼集》六十二卷。同时期的王安石推行变法,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不改变税率,通过改变征管程序促进商品流通。他还提出时令性免税的主张,“夫以关市待王之膳服,凶荒札丧,关市无征。”(16)转引自(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征榷之课》。主张在某些时段可以罢关免税。南宋的吴自牧记录了一种新的仓储商业形态——从邸店演变而来的官营塌房,“专以假赁与市郭间铺席宅舍及客旅寄藏物货并动具等物。”(17)(宋)吴自牧《梦粱录·塌房》。其实就是现代监管场所以及保税物流制度的原始雏形。而元代李晞颜在拟定《至元市舶则例》这部中国最早的海关成文法规时,提出很多新思路,既有出口船主登记、出口禁限目录等有效的管理创新,也有对进口收发货人均予征税的“双解”制度这样一种低效的管理创新。(18)参见《元典章》22卷,《元史》94卷。
宋元期间出现大量的海关管理创新的思想和实践,与海关职能的历史转型有关。海关管理对象由内部为主转向外部为主,低经济水平下产生的海关旧制度不适应新形势,被思想家敏感地注意到并提出改革和规范的主张。很多现代海关的管理模式,比如企业注册、禁限目录、保税、减免税等,都可以在这个时期找到其发端或对应。
(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思想
明清时期,国家虽然延续统一的政权,在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但政治上却走向专制、保守,对外关系也比较紧张。明朝时期北有蒙古袭扰、海上则倭寇猖獗,清朝前期郑成功家族在台海对峙,后期则面临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在这种背景下,统治者选择了禁海、闭关的政策。明初规定“寸板不许下海”,清初颁行了“迁海令”,凡沿海居民皆内撤数十里,严禁下海贸易和捕鱼捞虾,清中期更规定出外贸易之人“两年不归即为大清弃民,永不准回籍”。除少数朝贡贸易尚存,对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对外的海关监管机构萎缩且形同虚设。
同时期还出现了为统治者禁海政策大唱赞歌的“闭关锁国”思想,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人物有明朝的归有光、朱纵、冯璋、胡宗宪等。他们认为私人下海通番是产生倭寇的原因,奉行“严华夏之防”和“祖宗立法垂训”的教条主义,对外贸进行严厉谴责,认为贸易开放对国家财政“无补国计之分毫。”“飞舶浮海以唤外夷互市,是利于远物也。”污蔑外贸商人必是“积年在海强徒恶少”,“舍命轻生吵视官法”之徒,这些人必然会设法匿税,因此“徒有开税之名,而终无开税之实”。着力渲染与开关俱来的所谓严重后果,比如会使中国硝盐、火药流入番人手中,“是持其柄而援之兵也。”(19)参见吴丽红:《明代对外贸易思想》,《经济科学》1993年第1期。而清朝的很多秉政君臣也有类似思想,康熙时期大臣明珠、李光地均对开关贸易及关税收入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乾隆更是留下了经典名言:“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0)乾隆《敕谕英吉利国王书》。
(七)明清时期的开关强国思想
明清时期,尽管国家主要执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的思想甚嚣尘上,但朝野之间仍有很多开明人士能准确认识外寇和外贸的区别,他们注意到禁止外贸的负作用和闭关锁国的风险,从不同角度呼吁重开海禁、发展外贸、恢复和设立对外海关监管机构。这些开关强国的思想已被历史证明具有先见之明。
明朝的丘浚、唐枢、许孚远、傅元初、徐光启、王夫之等人对禁海闭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论证,海寇非但不是外贸引发,恰恰却是海禁所致,“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21)(明)唐枢《明经世文编》270卷。反驳了开放海禁“招惹边患”的说法;指出海禁使沿海的经济民生遭到沉重打击,呼吁朝廷“念边海民生之重”迅速恢复贸易开放政策,还要求恢复市舶司的经济职能;论证了开放海禁对国家财政也大有裨益,进口货物为国家增加商品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稳定,“开市必有常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是一大利源,可以“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足国用之一端也”(22)(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市籴之令》。;还认为开关可以广开就业门路,筹集军需,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各行业的发展。在开关同时,丘浚主张低税率,提出“什一者天下之中正,诚万世取民之定制。”(23)(明)丘浚《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
清朝也不乏有识之士。康熙时期名臣慕天颜极力倡导开关贸易,“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24)(清)慕天颜《皇朝经世文编·请开海禁疏》。他认为进口、出口都有利于国家,其认识水平远超同代人。雍正时期的秀才蓝鼎元系统地批驳了海禁的种种借口,认为都是“坐井观天之见”,认为开关贸易有四大利好:一是通过易货增加中国财富;二是活跃沿海地区的经济、扩大国内就业;三是缓解社会矛盾,消弭海盗隐患;四是通过海关征管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各处钞关且可多征税课,以足民者裕用,起利甚为不小。”(25)(清)蓝鼎元《鹿洲初集·论南洋事宜疏》。
开关强国思想也对当权者的执政实践产生了促动。万历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减赋税,重边贸,大开互市边关。“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26)《张居正集·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对各地擅征的苛杂商税进行“累诏察革”。而在慕天颜的奏请之下,海禁政策一度弛禁,康熙十三年开海贸易,又于康熙二十四年设江、浙、闽、粤四海关,是为“海关”两字的正式命名。
二、对古代海关思想的评价
古代海关思想是在古代经济政治条件下所产生的,受到当时海关职能定位的约束,受到不同时期思想潮流的限制,所以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立场、观点去判断其优劣利弊,必须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量其特点、分析其性质、总结其价值。
(一)古代海关思想是变化、发展的思想体系,具有批判性和本体论的特点
自海关思想与海关体制一并产生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这种变化适应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其基本脉络是:思想的出发点由军事政治转向经济、再转向政治经济并重;思想的重心由国内海关为主,至国内和对外海关并存,再转向对外海关为主。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很难说是由哪一种思想主导。无论是儒家的薄税主张、法家的重税主张,都只在局部时段主导了海关思想。而中国传统遵奉的重农抑商观念,并未对海关思想产生长时间的干扰,反而被很多思想家摒弃。盖因海关作为古代行政体系中的特殊机构,兼有征税、护商、治安、便民、军事等功用,其职能多向平衡,很难向哪一种思想倾倒。总的来说,治平时期轻关,战乱时期重征,是海关思想变化的一般规律。由此可以推论出古代海关思想的两个特点:
一是具有现实批判性。海关思想大多是针对当时的弊政所提出的,和当时实践有着很大的反差。思想家在否定时政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主张。这使得海关思想具有强烈的批评色彩。这些思想有的付诸新的实践,成功革新弊政或者取得阶段性效果,比如管子等人的轻关思想、张居正改革、慕天颜疏论;有的思想虽然转化为施政,但无法扭转积重难返的消极形势,比如崔融的薄税主张、王安石变法;而更多的思想因为触及统治者的根本权益,仅止于文献议论,无法付诸实施。无论成败与否,这种批评作为“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符合正确的唯物史观,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更多关注海关本体。古代海关的定位、作用经常改变,甚至把关力度也时松时紧,无法形成一以贯之的制度程序;关税职能一项长期独大,监管、缉私是附属职能;海关管理、市场管理、外贸管理这几项职能经常混合,难以理清。这些情况使得海关执政缺乏研究范本,思想家更关注海关本体,忽视海关程序,即关注海关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而忽视了海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在这种思想倾向下,海关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得到了厘清,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设关原理学说,但是缺乏海关管理经验的积累,无法深入探究海关的运行规律,使得古代海关带有明显的因势设关、以人治关的特点。
(二)古代海关思想是争鸣、斗争的思想体系,带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性质
由于在古代海关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类型能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海关思想经常处于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是思想和实践的矛盾,也有不同类型思想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些矛盾往往演变成非常激烈的观点争鸣和斗争,对历史进程也进行着思想的解放和启蒙。历史上这样的大争鸣发生了两次。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轻关和重税的思想争鸣。该时期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时期,包括海关制度在内的旧制度体系纷纷崩溃,新的制度方向未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在海关思想方面,争论的焦点围绕着轻关或者重税展开。反映在学术上,这是经济优先还是政治优先的问题解答,而反映在执政实践上,则是先富民还是先强国的战略博弈。两种思想从学术到实战展开全面斗争,都有成功的范例。管子的轻关思想使齐晋两国人民富足,经济发展,国家称霸一时,但在分封制造成的严重私有体制下,低关税无法获得统一政权的支持,财政的现实需要取代了轻关的经济理想,晋齐两国先后败亡。商鞅的重税思想有效地支持了农战政策,海关机构的高压征管阻隔了商贸,却稳定了兵源提供,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兵强国的道路,并且灭六国,统一国家,似乎为重税思想的全面施行提供了成功案例。然而统一体制下的重税政策无异于杀鸡取卵,秦朝的横征暴敛使国家经济民生全面崩溃,很快被新的政权和机制所取代。春秋战国的大争鸣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上不存在一种永远正确的海关思想,只存在永远发展着的海关思想。
二是明清时期开关与闭关的思想争鸣。该时期是封建生产关系遇到瓶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的时期,一方面政权统治者极力维护旧的制度模式,新生的商业阶层在高压之下渴望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国家都正在完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变革,实现国力和技术对中国的反超。在种种矛盾下,中国开关与否的争论,实际上关系到中国能否继续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如果早一些开关,即使在国际经济竞争上处于暂时劣势,但来自西方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将使中国尽早觉醒并跟随发展,避免后期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中国海关也不至于失去自主关权。历史无法假设,但却证明了丘浚、慕天颜、蓝鼎元等人开关强国思想的先进性和正确性。他们的思想,直接为鸦片战争之后魏源、严复“睁眼看世界”提供了精神来源,对近代各种先进的海关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
(三)古代海关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存史鉴今的重要价值
古代海关思想已经进入了遥远的历史,但其影响并未消失。在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很多思想家在论述海关时,提出了不少系统、创新的观点,并被后世的理论和实践所证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尽管现时和历史的海关在各方面相差巨大,但在海关工作原则、关税政策等方面却存在充分可比性,古代海关思想转化成的历史经验,对现时海关工作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是古代海关思想的历史价值。事实胜于雄辩,以中国古代海关机构的传承为例证,可以说明中国商品经济起源悠久且有着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是相对活跃、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并非某些史观所谓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经济体。而古代海关思想中闪耀着的创新智慧和经验认识,更是为此添加了有力的注脚。墨子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提出关税“公需”的理论,比克洛克、卢梭等人的相同观点早了两千多年。同时期的管子关于税不重复、税收负效率、从价征税的主张和实践,比亚当·斯密、威廉·配第等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理论也要早许多。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关市征管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有着完善的经济调控能力和理论。徐光启、慕天颜、蓝鼎元等人关于海关与外贸关系的论证,提出的贸易比较优势、市场价格稳定等主张,比同时期的欧洲重商主义也不遑多让,具有世界眼光和先进之明。而古代海关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现实批判性和海关本体论,反映了古代思想家“不平则鸣”的担当和情怀,体现了海关机构、海关职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二是古代海关思想的现实镜鉴。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与历史实际效果作相互验证,可以对现在的海关工作产生若干有益的启发。在海关工作原则方面,应该将促进经济和服务民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通关效率和税则简便。在关税作用方面,应主要考虑其财政作用和调节作用的平衡。历史上我国关税从未有效地发挥过经济保护作用,也很少被思想家主张过,所以不必看重关税的保护功能。在具体征管方面,应实现“一道征税”,避免税种过多和环节过多,减少重复作业。在行邮监管方面,应以监管违禁品为主,尽量降低税率,践行“关讥而不征”这一古老的海关价值观。
三、结语
古代海关思想蔚为大观,一文难穷其阃奥,笔者仅取其荦荦大端。论文以先述后评的结构展开,力图在事实基础上取得规律性结论。在概述过程中,始终兼顾两条发展线: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经济发展线,二是中国古代海关的职能发展线。从本质上说,古代海关思想是基于两者实践之上得出的理论总结和前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重点。古代海关思想家一直试图解答两大问题:一是海关的设关与否,二是关税的高低取舍。这两个本体论问题困扰古代海关千年之久,决定了海关思想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引发了两次大争鸣。所以本文在述评中涉及设关思想和关税思想较多,其他如缉私、监管等思想作为辅助,但在宋元的海关职能转型时期,出现了很多具体的管理创新思想,本文也予以关注。
窃以为通篇浅陋,但仍有若干创新性的学术奉献:一则,将两千年的古代海关思想整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并指出代表思想家;二则,用“批判、本体、争鸣、启蒙”八个字总结出古代海关思想的性质特点,并且不认同某一种思想为主导;三则,用例证将古代海关思想上升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定位,既代表着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成熟,也为现时海关提供着经验。
Review on Custom s Thoughts over Two Thought Years in Ancient China
Guo Yongquan
Born with customs agency,thoughts of Chinese ancient customs experienced two thousand years of inheritance and changes.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ustoms thoughts,the article carriesout the studies bymeansofevaluation after summary and analysis after induction.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typology,ancient customs thou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chools,each of which has its representatives,typical distinctive though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mpirical effect.Approached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ancient customs thoughts are of an evolving thought system,featuring realistic criticism and customs ontology.There were two heated debate on Customs thoughts in the period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which emancipated and enlightened the thoughts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The ancient customs thought is a valuable treasure,from which we may draw great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ither to confirm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Chinese ancient economy,o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current customs administration.
ancient Customs;Customs thought;Customs literature
(责任编辑 赵世璐)
海关管理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关监管视角下的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编号:14CZZ02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项目“自由贸易区政府监管的国际比较研究”(编号:KLH3056048)。
王菲易,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