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5-03-27辛飞
辛飞
摘 要:运用回归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1978—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其信息消费的增长,同时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该地区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扩大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这对促进农村信息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025-05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农村信息消费情况进行研究,不仅是农村信息化程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已成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甘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农村地区经济特别落后,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农村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对提高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加快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文献综述
农村信息消费是农村信息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对其进行研究,是农村信息化程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信息消费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但是从中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的现有研究来看,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其中,张鹏(2001)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边际倾向问题,得出前者大于后者。张同利(2005)运用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信息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9791,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8824。陈燕武(2006)等通过建立的福建省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函数,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结构的差异。郭妍等(2007)运用分离个体差异和时间差异的面板模型对中国居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近几年来中国信息消费增速快,信息消费中的“时滞效应”和“棘轮效应”明显,并且居民的信息消费存在城乡和地区的差异。陈炜(2008)运用VEC模型探讨中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趋势。刘嘉、朱琛(2009)运用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王平等(2009)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p,q)模型对城乡信息消费倾向差别和信息消费系数差别进行研究,发现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倾向和消费系数差距呈增大趋势。肖婷婷(2010)建立中国城镇居民广义信息消费函数,得出农村居民的边际信息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结论。朱琛、蒋南平(2011)运用时变参数(tvp)模型对城镇居民收入与信息消费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的收入对其信息消费的影响在1993—2000年呈下降趋势,2001—2008年则不断增强。刘晓红(2012)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信息基本需求,需要社会救济。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样本还不具有全面性,特别是西北地区农村信息消费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针对甘肃农村地区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1978—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为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的说明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信息消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近似处理办法。即根据国内知名学者对信息消费的广义定义,信息消费项目有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用品与服务等信息消费含量高的消费构成。这种方法得到的消费额虽不是信息消费的全部,但它在该消费总额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因此在实证分析中把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三项消费支出额进行加总,得到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近似值[7]。这样处理误差较小,可操作性强,而且相关数据可以在《甘肃农村统计年鉴》(1980—2012)中获得。遵循这一统计方法和思路,统计1978—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对实证分析的影响,使用的数据均已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为定基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扣除物价变动因。具体数据(见表1)。
(二)模型的构建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可以得到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如下页图1所示):
由下页图1可知,虽然在1997年出现了拐点或临界点,但是在1978—1997年和1997—2011年这两个区间之间,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曲线基本上均呈线性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构建模型定量研究1978—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问题。
(四)单位根检验
一般的时间序列基本是非平稳的,得到随机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平稳性分析才能够利用到模型中,以避免伪回归现象。在运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利用ADF统计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经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甘肃农村地区的原始序列Y、CIF都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分的检验,均显示是平稳,且都是二阶单整的,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因此可以对原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以确定出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具体的协整关系。
(五)协整检验
由表3可知,残差序列的t检验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甘肃农村地区CIF、Y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表明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中,不能得出二者谁是谁的因和谁是谁的果,因此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短期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对滞后期的选取非常敏感,不同的滞后期数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了较清晰地反映相关变量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状况,分别检验这些变量滞后1-4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在表4中,滞后1期中的11.2481在10%的显著性水平;滞后2期、3期、4期中的5.7762、5.19105、1.18319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滞后4期中的3.66401在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滞后3期和滞后4期的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才是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甘肃农村的信息消费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而各期的人均纯收入都是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即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加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总体来看,1978—2011年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直接促进了该地区信息消费的增加,而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结论和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从长期来看,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其信息消费支出的增加。总体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甘肃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立足于推进甘肃农村信息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加快甘肃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甘肃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
(1)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数量、结构、形式和策略。
(2)大力发展甘肃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教育,积极引导农村信息消费,培养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素养,从而扩大甘肃农村地区信息消费支出,促进该地区信息消费市场快速发展。
(3)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保证信息在农村地区的流通和获取畅通无阻,使农民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4)开拓新的信息消费市场,开发和研制新的特色信息产品和特色信息服务项目,满足农村居民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5)政府应规范和健全甘肃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该地区的信息消费环境,确保农村信息消费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效赤.信息消费刍议[J].现代情报,2004,(1):83-173.
[2] 张鹏.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6):25-28.
[3] 张同利.中国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58-61.
[4] 陈燕武,翁东东.福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及对策建议[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5-49.
[5] 郭妍.张立光.中国居民信息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7,(8):16-19.
[6] 陈炜.中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金融经济,2008,(2):77-78.
[7] 刘嘉,朱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实证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6):12-14.
[8] 王平,陈启杰.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分析[J].消费经济,2009,(5):3-6.
[9] 肖婷婷.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比较[J].经济问题,2010,(2):46-48.
[10] 朱琛,蒋南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问题研究——基于1993—2008年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J].当代财经,2011,(3):22-28.
[11] 刘晓红.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7.
[1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13] 苗军,李旭辉.安徽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安徽农村调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64-67.
[14] 沈小玲.关于信息消费的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5):81-84.
Abstract:The article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incom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in Gansu during 1978 to 2011 by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ility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The increase of 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in Gansu promotes the growth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Meanwhile,in Gansu the growth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ither benefits the increase of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Therefore,according to that,we give som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expand th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Gansu.This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of the rura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upgrading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 words:Gansu; rural residents;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come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