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经济学定律: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2015-03-27杨怀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经济运行

摘 要:提出一条经济学新的定律:“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并证明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的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如果人们能正确地运用它来指导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将可获得最佳的经济运行状况、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少的失误。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为振兴中华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经济运行;发展规律;剩余价值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005-03

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及发展运动,共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组成,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四个环节中决定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或称基本矛盾。因为人们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只有消费才能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能量,及人类生存必需的其他条件(如:穿、住、行等);而且只有消费,才能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市场,只有消费掉已生产出来的产品,人们才能进行再生产。因此,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于要弄清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经过长期的努力,笔者发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始终能自动保持平衡,即在数量上保持相等。笔者把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能自动保持平衡的规律,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前面我们已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的主要矛盾,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的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基本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因此它客观地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这是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的重大区别所在。那么,生产与消费为什么能自动保持平衡呢?下面就来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科学定义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大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就会发生“生产过剩”,迫使人们降低生产、减少生产数量。这时,消费对于生产起阻碍作用,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减少到等于社会消费总数量后,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对于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才会消失。

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少于社会消费总需要的数量时,就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使价格上涨,剌激人们扩大生产,增加生产数量,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时,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后,这种剌激人们扩大生产的作用,才会消失。

因此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生产与消费互相制约,使生产与消费在数量上总是自动保持相对平衡地共同向前发展,所以:

任何一段较长时期的社会生产总数量等于同一时期的社会消费总数量。

由于人类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它们不会自然消失,不论其数量的多少,也不论其经过多久的时间,最后都会被人们以各种形式完全消费掉。因此,生产与消费的数量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社会生产总数量=社会消费总数量。

这个公式定名为:“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

注意事项:

(1)社会生产总数量与社会消费总数量,只有在双方是同一时期,并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等式才能成立。

(2)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一般应以一个国家或较大范围的地区为准。

(3)社会生产总数量及消费总数量,包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两大类物质。

(4)应该注意:社会消费总量,不是社会产品的保有量,而只是社会产品的实际消费量。

如某个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为100万辆,如果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为十年,那么这个国家的汽车社会总消费量应为平均10万辆/年。

(5)根据国际惯例:科学上发现的定律、定理等,一般由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命名,应该是发现者本人的名字,所以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可以定名为“杨怀辉定律”,由于汉字在国际上不通用,所以在国际上应该用:“YangHuaiHui”定律,缩写为:“Y、H、H”定律。

二、关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具体说明

现在,我们举例来具体地说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及作用:

1.假定某个国家每年生产汽车的总数量为100万辆,而同时期这个国家每年的汽车消费总数量为80万辆(而且假定这个国家既不出口汽车,也不进口汽车)。这样,每年生产的汽车数量减去当年的汽车总消费量:100万—80万=20万辆。

结果还剩下20万辆汽车/年,积四年之和,到第四年底,共计剩余4×20万辆=80万辆汽车。它已足够这个国家人们一年的消费量,于是第五年发生“经济危机”,人们被迫停止生产汽车一年,直到第六年初,全部剩余汽车都已推销出去后,人们才能又继续生产汽车。在这五年中:

生产总量:4×100万+1×0=400万辆汽车

消费总量:5×80万=400万辆汽车

因此:五年生产总量400万辆汽车=五年消费总量400万辆汽车。

所以:生产总数量=消费总数量

2.假定某一个国家某年的汽车生产总量为50万辆,而这个国家的消费量每年需要400万辆汽车才能满足:

第一年,人们生产了50万辆汽车,由于社会消费能力大于50万辆汽车,所以全部销售完毕。

第二年,由于汽车供不应求,于是人们扩大生产,生产了1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全部销售完毕。

第三年,由于汽车还是供不应求,于是继续扩大生产,这年生产了2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又全部销售完毕。

第四年,由于汽车仍然供不应求,于是继续扩大生产;这年生产了300万辆汽车,仍未满足社会消费能力,所以又全部销售完毕。

第五年,由于汽车生产仍未满足消费需要,人们仍继续扩大生产,这年人们生产了400万辆汽车,由于社会的消费量需要400万辆/年,所以刚好全部销售完毕。

第六年,人们还继续扩大生产,生产了450万辆汽车,由于已超过了社会消费总量400万辆/年的水平,所以开始发生“生产过剩”,这时消费就反过来阻碍生产的发展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当社会生产总数量小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时,会剌激人们扩大生产,促进生产的不断增长,直到社会生产总数量达到与社会消费总需求量相等时,生产与消费平衡后,这种剌激人们扩大生产的作用,才会消失。

但是,从社会生产总量小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到社会生产总量等于社会消费总需要量的发展过程中,每年的社会生产总量,仍然等于当年的社会消费总量,如前面所述:(这里为了简便,汽车到了消费者手里就算作消费量)

第一年:生产总量50万辆=消费总量50万辆汽车

第二年:生产总量100万辆=消费总量100万辆汽车

第三年:生产总量200万辆=消费总量200万辆汽车

第四年:生产总量300万辆=消费总量300万辆汽车

第五年:生产总量400万辆=消费总量400万辆汽车

所以,社会生产总数量=社会消费总数量

以上情况是假设的,它把比较复杂的实际情况简单化,便于人们理解“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运动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对实际经济运动情况展开深入地、追根问底的调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确实存在的。例如,在当今的世界上,人类每年生产几千万辆汽车,数以亿吨计的钢铁、水泥、煤碳,几十亿吨粮食、水果、蔬菜,这么多的产品到那里去了呢?还不都是基本上被人类消费掉了,而库存量相对于生产量来说是很少的。所以,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每年人类社会总的生产量减去当年人类社会总的消费量,几乎等于零。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出口进口,但如果把进口与出口抵消,每个国家的顺差或逆差,占整个国家的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一般来说并不大。所以一个国家每年的生产总量大致上是等于当年的消费量的。所以归根到底,生产总量还是等于消费总量的,因此,“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三、“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由于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那就是每隔一段时期,便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景象。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不断爆发“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呢?这是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现在,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发现,上述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人们已知道,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正是“剩余价值”规律。由于资本家拼命地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拼命地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生产量,另一方面则尽量减少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尽量限制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者占人口的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受到严格限制而增长缓慢,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增长缓慢,远赶不上生产增长的速度。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总能力通常总是大于社会消费总能力,使社会生产总量大于社会消费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社会生产积累的总数量,大大高于社会消费总数量时,便会爆发“经济危机”。

如果说“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使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发生“经济危机” 的根源,而“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存在,则是使“经济危机”自行消失的原因。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仍能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可以说明这个重大理论难题: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规律”的存在,要求在生产增长的同时、消费必须同步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增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以各种形式与资本家作斗争,如罢工、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谈判要求增加工资等。

而资本家在获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为保持企业能正常生产,以保证资本家能连续不断地获得利润,而不得不对无产阶级作些让步。在生产增长,利润增长的同时,逐步地给工人们增加工资。于是,随着生产的增长劳动者的收入也不断增长,使整个社会的社会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大。社会消费能力的提高,为企业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广阔市场。而不断地扩大的广阔市场,又提供了生产不断地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资本家们没有想到,他们对工人阶级在收入上的让步,却反过来创造了扩大再生产的客观条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逐步减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的发生频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频率已经大大低于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客观存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必须由高消费来维持。所以,现在世界上那些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而劳动者的高收入正是广大工人阶级不断地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的结果。

现代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所创造的价值也很高,除了支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外,资本家仍能获得相当高的利润。在资本家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中,真正用于资本家本人的消费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利润都被资本家用来作再生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增加或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投资新企业、新行业等。即用于生产资料的消费,以便获得更多更大的利润。生产资料消费的不断地增长,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两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它们共存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运动起作用。但分工不同:“剩余价值”规律起动力作用,“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经济本身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它还可以对经济起调节和平衡作用,它使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相对平衡地向前发展。

四、“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的实际运用

“剩余价值”规律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时,又自动地遵守“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并受它的约束。

由于“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人们能正确地运用它来指导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将可获得最佳的经济运行状况,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少的失误。

如何实际运用呢?这里简单的举例说明一下:

例一:日本经济在二战后,为什么保持了很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采纳了一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实施了“收入倍增”政策,即经济每增长一倍,民众的工资收入也相应增长一倍,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充分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为经济增长扩大了所需要的广大的市场。

日本虽然是外贸大国,但外贸仍只占国民经济总量很少一部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内需的相应增长,而内需的增长,又主要依靠国民的工资增长。“收入倍增”政策对提高日本国民的工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发展的经历,很符合“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规律。

例二: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一时期,我们中国的发展一直很缓慢。这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在改革以前,一直奉行低工资政策,广大人民群众收入一直很低,国内市场容量非常有限,所以经济难以发展。近年来,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除了外贸发展比较快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民的收入加快了很多,过去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高档消费品如轿车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如果完全依赖出口来支持国民经济增长,那是不能长久地,也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今后的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提高内需,扩大国内市场。

根据“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终要由它的消费水平来决定。假如我们要想在八年内使经济总量翻一番,就必须使国内消费总量在八年内翻一番,主要的是要使人民大众的工资等收入在八年内翻一番。假如我们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我们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就可与美国相等,成为第二个美国。

所以用“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指导经济工作,非常实用有效,而且比西方经济学理论简单明了,建议中国政府尽快采用它作为指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它将为振兴中华出大力。

“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是第一条可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定律,它可为中国经济学在世界上争得荣誉,“生产与消费守衡定律”属宏观经济学理论,只有政府才是它的主要用户。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经济运行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2019全球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
对新医改下的医院经济运行管理探讨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与亮点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