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2015-03-26高学礼
高学礼
内容摘要:课堂氛围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群体的心理状态,它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更好的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活动;及时评价、鼓励;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感染留守儿童。
关键词:课堂心理氛围 留守儿童 健康人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活动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认知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培养留守儿童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俗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而敏感、自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和同学的关注与鼓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如让留守儿童对课文分析后,使用柔和肯定的语气对话:“这位同学真是个独具慧眼的评论家,对本文中字词的把握与分析很到位,文中平凡的文字符号被他这么一说,字字是金,熠熠生辉了。同学们也当一次评论家,点评一下他的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理解就大方的表达出来。”这种恰当地鼓励与赞赏不仅对被鼓励的人起到培养自信的作用,对同环境的其人也具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健康的人格在课堂中逐渐形成。
二.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精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滿足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求知需要,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另一方面为留守儿童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他们从成功中获得快乐,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他们愿学、好学、乐学,从而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精心组织活动,塑造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一些留守儿童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赋予某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时,能使留守儿童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各年级的英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游戏和活动形式来进行教学,留守儿童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及时评价、鼓励,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留守儿童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能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留守儿童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评价和鼓励,使他们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五.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感染留守儿童
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满面春风、情绪高昂的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出留守儿童愉悦、兴奋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留守儿童心灵的火花,要用饱满的情绪去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要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更是留守儿童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注重教学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渗透心理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的引导、矫正,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使每一位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号:GS[2014]GHB005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