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结

2015-03-26金双鸽

文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功能主义自我意识

内容摘要:《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剧作中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本文主要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俄狄浦斯王》中所体现的具有治疗伤痛功能的替罪羊式禳灾礼俗和强调了对于一个具有理性精神和自我意识的真正的“人”来说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其作为人类关于命运的认知过程的剪影等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功能主义 替罪羊式禳灾礼俗 自我意识 伦理禁忌 命运

一.《俄狄浦斯王》中的戏剧冲突

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的经典作品,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是脚肿的意思。他的父亲忒拜王在他出生时得到了神谕,说他以后将会杀父娶母。于是用钉子把他的双脚刺穿,让仆人把他丢到荒山野岭,但是仆人因为可怜他就把他送给科率波斯的另一个仆人。然而这个仆人把俄狄浦斯送给了国王波吕波斯,成了波吕波斯的养子。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将会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逃避这可怕的命运,他离开了自己的“父母”。途中,在一个三叉路口,他与一个老人发生了争执而误杀了他,那位老人就是忒拜王,他的生父拉伊俄斯。然后他铲除了危害忒拜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为国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俄卡斯忒,他的生母。并且有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神谕已经应验,他自己却毫不知情。随后,瘟疫笼罩忒拜城,按照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否则全城人民将死于瘟疫中。他费尽心机的追查凶手,结果发现他要找的凶手正是他自己。而他终究没能逃出杀父娶母的命运。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忒拜。功能主义是以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在二十世纪初期创立的一种新的思想流派。这一流派第一次把研究视角从起源研究转变为功能研究,而且提出了田野调查这一新的研究方法。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道:“神话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巩固和强化传统文化,通过把传统文化追溯到更高,更好,更为超自然的最初事件,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更大的价值和威望”。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无论人类生活中的物质现象还是社会思想,之所以能够存在、传播和流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某种需要或是因为其在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控制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维系社会文化与秩序规范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模仿欲望下的替罪羊

《俄狄浦斯王》中结构主义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而它在功能主义中的体现似乎是无意识的。整个神话是以忒拜城陷入瘟疫,全民遇到生死考验开始,以倒叙的方式一步一步的推进剧情,一步步将真相呈现出来。在整个故事中,这场瘟疫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在全城人民面近死亡的威胁时,作为国王的俄狄浦斯必须站出来拯救人民。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一场灾难,可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刺激因素,源于索福克勒斯对雅典大瘟疫有铭心刻骨的体验。这是他搬用自荷马以来就流行的面临危难的叙事模式,重演弑父娶母的古老神话的现实动因。在公元前431年,处于巅峰时期的希腊城邦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内战,所谓伯罗奔尼撒战争。在战争的第二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降临在雅典城。据后世历史学家的估计,当时雅典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在瘟疫中丧生。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向斯巴达投降。这场灾难给索福克勒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这部小说中王后悬梁自尽,以消灭生命的方式来消除罪过带来的污染。而俄狄浦斯的弄瞎眼睛和自我流放,则是直接沿袭着古老的替罪羊式禳灾礼俗。“替罪羊”就是在发生某种意外灾难时,人们希望找出另一个主体来承担所有的过错以消除现在人们所承受的困苦。世界各地的礼俗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的主体是一头羊,有些地方则是由国王来承担所有的过错,以牺牲一个人来换取整个国家的安宁。希腊人认为这是解决困苦的一种宣泄方式。而“替罪羊”仪式就是治疗伤痛的医治过程。俄狄浦斯的自残与自我流放也是一种承担罪过换取国民平安的方式。因为牺牲者的被逐,所有的罪恶与困苦就会随着他的离开被带走。所以俄狄浦斯用自残与自我放逐来换取城邦的平安是当时希腊人民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被解救的期盼。对于人们来说,比起灾难的天意不可违,把所有罪过归结于一个人并让他来承担所有的后果会让他们对未来有更好的期待。在当时对于希腊人来说《俄狄浦斯王》就是他们精神上的医治“良药”。

在《俄狄浦斯王》中危害忒拜城的人头兽身斯芬克斯代表了人类从兽类到人的进化过程,虽然是人头却是狮子的身体,这表示了人类还没有完全进化成“人”。而她所出的谜语也表明了其对于“人”的真正含义的迷茫和人类对于“人”这个自我定义的模糊性。在肖四新的《人的追问与反思——重读<俄狄浦斯王>》一文中说道:“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译意味着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理性精神的葳蕤。俄狄浦斯更是被当作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象征与化身进行塑造。”对于俄狄浦斯的明知“天意”不可违而为之的勇气,是人类自我突破的理想人物的化身。预示着人类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一个懵懵懂懂无法确定自我的生物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斯芬克斯的死就意味着无法确定的自我的消失。而正因为已经蜕变成真正的人,俄狄浦斯才有了伦理意识和伦理禁忌。才会对于自己所犯下的弑父和娶母这两个违反人类道德伦理的行为感到强烈的负罪感。他的不幸遭遇代表着人类在建立道德伦理约束时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对于破坏人类道德伦理秩序的行为所需要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些罪恶不仅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俄狄浦斯王》的功能在这里是告诫人们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会给人带来的灾难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会给社会带来的问题。说明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三.《俄狄浦斯王》中体现的宿命

在《俄狄浦斯王》中,“宿命”是始终贯穿神话的最重要线索。俄狄浦斯这个形象与以往神话中的神化的英雄人物不同,他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偏向于人而不是神。而俄狄浦斯关于宿命的认知,也正好是人类的起源到现在对于命运一说的思想观念的发展流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评价说,《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它最完美、技巧最高超,很少有其他悲剧能同它相比。其实这里所谓的经典就是多数人都赞同,都喜欢。喜欢俄狄浦斯的原因是,人们在这个形象中看到了人类起初的自己。就个体而言俄狄浦斯是无罪的。他杀父娶母的预言降临之前,他并没有做过错事。他杀父娶母并非有意,而就整体而言,他又是有罪的,人性中的魔性潜藏在他的心中,而他的罪行是预定的。也就是说人类生来就带着原罪。这是基督教徒对于原罪的认知。并且人们认为“神谕”是不可逆转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而在《俄狄浦斯王》中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俄狄浦斯知道了神谕后他选择了逃离,逃离了“父母”,更是在逃离命运,因为他相信了命运。这个是一个矛盾的关系,也许这正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他自以为是的逃离命运时却还是将去向留给命运决定。作者一方面想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却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而这个又与人类试图逃脱命运,改变命运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挣脱命运,这是人类在困境中挣扎时常用的词语。人们在俄狄浦斯身上看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忒拜城陷于瘟疫的时候,俄狄浦斯不顾一切的想要寻求真相。当他知道这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和自己有关系的时候,他又主动地去接受它,承受它。有意识的为无意识犯下的罪负责的男子汉气概,也是人们喜欢俄狄浦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正好揭示了人类把一切不幸都抛给命运自己逃避责任的行为。有人说俄狄浦斯是英雄,我觉得他更像是普通人。他相信命运,也企图逃离命运,他的骄傲和冲动让他错杀了他的父亲,他的暴躁惹怒了先知。他的确试图与命运抗争,但是却是在相信了命运的基础上。所以所有的抵抗都没能成功,事情还是按照神谕的预言发生了,只能有一次把一切不幸归因到命运,这是人类的习惯。而俄狄浦斯的出现也正好迎合了人类的心理。有人把这个称为“俄狄浦斯困境”。

四.结语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希腊神话的代表作之一,是因为他满足了希腊人,甚至是人类对于悲剧的偏爱的心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的社会功能是现世的、包罗万象的,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悲剧通过唤起人们心目中的悲悯和恐惧心理来荡涤它们的心灵,因而,悲剧实际上成了一种心灵的净化器。叔本华也认为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峰。悲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发泄,别人的悲剧是自己所遇到的悲剧的参照物,不得不承认,我们似乎很愿意把自己的不幸转架到别人身上来获得安慰与满足,来获取心灵上的平和。

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与命运的冲突,但终究不能摆脱命运的摆布而走向毁灭的悲惨结局。从功能学派的角度来讲,《俄狄浦斯王》充当了治疗希腊人心灵伤痛的工具,代表了人类进化成为了真正的“人”,有了真正的理性精神和自我意识,而且对巩固社会道德伦理和强化社会规范秩序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其中相信命运,挣脱命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等这一系列冲突的发展,展现了人类对于命运的认识过程。这其中体现的命运的神秘感与恐惧感,表现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命运的崇敬。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2011.6.

[2]王倩.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11.1.

[3]肖四新.人的追问与反思——重读<俄狄浦斯王>[J].宁夏大学学报,2000.03.

[4](美)阿兰·邓迪斯著.朝戈金.尹伊.金泽.蒙籽译.西方神话学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

[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作者介绍:金双鸽,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王功能主义自我意识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诚原则”的复调倾向——兼论功能主义语用学传统的衰弱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走进索福克勒斯的世界和《俄狄浦斯王》共鸣的舞台
存在主义视野下—《俄狄浦斯王》和《天边外》的解读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