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15-03-26安秀红
安秀红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出现心理障碍,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再综合分析问题及原因,从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自身几个方面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打工谋生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于是农村小学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隔代监护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了解与满足,心理出现障碍,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隐患。作为班级“总舵手”的班主任,要担负起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医生”这個重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好这个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格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成长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内心烦恼与冲突不能及时倾诉与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极易产生自卑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特别是部分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乱花钱,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产生较强的对抗情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和犯罪现象。
二.建立档案,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班主任要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心理、言行等现状,登记存档。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等信息。并将这些详细资料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对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和研究,调整教育措施,对他们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真诚相待、理解尊重的环境中学生将会学会宽容与理解,能够善待每一个人,更能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作为班主任应配合学校,让班集体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留守儿童在班级和学校中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留守儿童就愿意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给别人,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尽快的走出自卑、孤独的阴影,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四.加强亲情联系,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父母的真实关爱才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可以从父母和监护人两方面入手。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多种方式,对父母及监护人进行培训,和他们探讨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端正他们教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 “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父母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有一方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地成长。如果条件不允许,父母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外出之后尽可能地用短信、电话、书信等方式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及班级每学期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留守儿童”感到集体的温暖。如利用庆“六一”、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感受生活充实的快乐,消除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六.注重情商培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爱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耐心地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倾心交谈,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帮助分析主观原因,启发她们自立自强,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学会与别人合作,以轻松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以微笑面对人生。
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批号:GS[2014]GHB005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