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5-03-26雷钰增
雷钰增
11月5日,在2015年凤凰财经峰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接受凤凰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提出了自己对“逆城市化”发展的看法:从国际惯例来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逆城市化”,比如大量的北京人一到周末就涌向周边农村,周日晚上再回去。“逆城市化”会给农村补充一些劳动要素、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思考如下:
“逆城市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
“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我国出现的独有风景线,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欧洲国家都出现过逆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从城镇化发展的推进中,我们可以发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是城市人返璞归真、寻求美丽自然,享受休闲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从社会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各类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道路交通的日益拥堵、天空雾霾的不断涌现、食材质量的日渐低劣,运动场地的频繁短缺,物质欲望的频频冲击等等,促使城市人更加渴望浓浓真情,怀念曾经的悠悠乡愁;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大小城市,还是城镇,人们的综合生活成本普遍高于农村。比如我国连续多年持续不变的高房价,几乎耗尽了进城农民工几十年的劳动成果;同时,高房价对生活在城市中低两个层次收入的城里人而言,就如开动的“榨油机”一样不停地挤压着他们的付出。相反的是,现今全国各地农村均大量出现的闲置房屋,却在不停地呼唤:“主人快点回家吧!”;从健康养生角度来看,乡村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食材、蓝天绿水清新的天然氧吧与环境、凉风习习吹拂的自然惬意感受、无尾气无噪音无污染的休闲空间等,无不让中老年群体乃至青年群体心生十分渴望。凡此种种,给足了“逆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涵养沃土。
“逆城市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思路决定出路,眼光成就未来。目前,在“三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三性”(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双重叠加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尤其是面对即将开启的“十三五”顺利开局的今天,我国一是需要科学有序地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入手,做到全面系统地做好城镇化按国家总体规划的稳步推进,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稳步推进适应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房屋建设,确保在推进中不出现人们谈城色变的“鬼城”和“空心城”;二是需要摆脱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形成的经济泡沫,做到逐年规划好消除房地产经济过度膨胀给整个实体经济带来的过重压力,通过盘活农村大量闲置房屋来化解房地产市场对我国总体经济的“绑架”;三是需要正视“逆城市化”现象带来的经济战略思考,严格意义上说逆城市化的经济运行趋向不仅提示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需求,而且对于我国稳健发展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达到利用较低的经济成本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四是需要以政治思维谋划来契合“逆城市化”现象引发的经济深层次转型发展与融合,事实证明,经济与政治本身就是互为融合、互为制约、互为生存的综合体,如果没有政治的可靠保障,经济的发展犹如空中楼阁“下不得地”,从政治高度着眼来思维谋划逆城市化经济的规划,势必会让逆城市化经济发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面对逆城市化新现象的出现,需要引起国家高层高度重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如全国各地有部分城里人在郊区大量购置房屋,以及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区事先修建各类别墅,特别是到农村去办农家乐的自然投资人在逐年增加,各类社会资本到远离城市的农村去兴办各式各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再就是各类城市群体下乡从事原生态种养殖业,以及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通过预定预租和提供定金等方式,要求农村劳动群体为他们提供绿色原生态不含农药与饲料激素的大米、小麦、土鸡、土鸭、土鱼和土牛等健康食材。可以预言,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好,这些新兴经济实体会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甚至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因此,“逆城市化”将会为我国经济提供不可多得的新思路,将会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新生力。
“逆城市化”呼唤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性运作
回头来看,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框架思路,无论是从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改革、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扶贫等宏观方面分析,还是从城乡发展、社会文化、人民生活以及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等微观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透视,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经济发展需要回归绿色生态环保这一主题。
“逆城市化”经济现象的出现,恰恰是从源头上印证了今后十三五规划有关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事实上,人口占比达三分之二以上的中青群体及年轻人群体,大都有渴望在城市里谋求事业发展,在广袤的农村大自然里休闲度假放松和养生的心愿,如果把牢“逆城市化”现象引发的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真谛,开辟出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喜欢的农村消费新环境,那么以消费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想就有实现的可能,更是为我国经济如何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毋容置疑,倘若能从国家层面形成发展“逆城市化”经济的战略共识,着力提高“逆城市化”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从源头打通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融通的“大动脉”,让人们自由舒畅地来往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起快捷、高效、安全运行的城市农村相结合的经济综合体,不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会走得更加顺畅,而且凭借“逆城市化”的助推会更好地让整个经济发展的路子走得更加稳健,这样就会为在农村创业的各类经济实体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动能,就会巧妙地打开巨大的农村经济发展消费市场,良性融合、和谐共赢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新格局就会形成。
笔者认为,要想从“逆城市化”现象中挖掘出经济发展亮点,以“逆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达到让我国总体经济良性运行的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功课”。
首先,要前瞻性地思考、谋划、制定与实施“逆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国家规划,做到遵循“寻求发展路径、开展地区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有序安排推广、科学全面实施”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财经部、人民银行、科技部等部门组成的“逆城市化”经济创新改革领导小组,并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组长,设立由上述部门专家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组成的专门管理和办事机构,并在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参照成立和建立相应的机构,确保发展“逆城市化”经济不走过场、少走弯路。
其次,要建立“逆城市化”经济发展立项审批制度,避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假借发展农村经济的幌子搞乱经济发展,当然在立项审批上亦需建立相应的约束监管机制,确保立项科学合理,确保审批不出现腐败和腐败影响立项现象。
再次,要建立健全“逆城市化”项目财经金融政策支持帮扶机制。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实体,“逆城市化”经济实体就需要在项目立项财经支持、项目实施财经扶持、项目推进金融助力、投融资制度安排上优先等诸多方面,给予从事“逆城市化”经济的各类经济实体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确保这一新生经济实体得到稳健持续发展,防范“幼苗”被大风刮倒、被暴雨淋坏、被冰冻冻死。
最后,要在发展“逆城市化”经济中有机地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夯实农村经济为城市经济奠基的基础。发展“逆城市化”经济,从一定程度上就是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国家在推动“逆城市化”经济实体的发展中,相应地把扶贫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融入到相对应的经济实体中,通过国家支持方式解决好经济实体带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指标量化考核的形式给予经济实体帮扶脱贫人口相应的政策惠及,确保“逆城市化”经济发展不虚无、不漂浮。
总之,只要针对“逆城市化”经济出台的国家规划可行、项目推动可复制、试点推行可持续、实体经济发展可稳健,那么我国借助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实现总体经济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的良好夙愿就会成功。